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朝代年号 公元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八年 1673年 27.92
乾隆二十八年 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内 3.65
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C.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
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2.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工业基础雄厚
3.“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反映了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发展 B.耕地面积扩大
C.人口的增长 D.商业繁荣
4.在清朝前期,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大商帮,这些大商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的繁荣 B.商业的发展 C.人口的增加 D.城镇的增加
5.下列农作物中不属于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是( )
A.玉米 B.甘薯 C.花生 D.占城稻
6.明、清(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可以概括为(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7.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包括( )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②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④外来的侵略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8.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的词豪迈奔放
C.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
D.闭关锁国政策就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9.明清商业兴盛,形成了一些大商帮,最活跃的是( )
A.晋商和徽商 B.晋商和川商 C.闽商和徽商 D.粤商和浙商
10.明代全国的丝织业中心是( )
A.越州 B.景德镇 C.苏州 D.邢州
11.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全国性商贸城市的是( )
A.北京和东京 B.北京和南京 C.长安和南京 D.东京和洛阳
12.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下列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严令禁止对外贸易
B.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C.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3.当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时,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的政策是(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4.下图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 )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
C.明代工程长城最终完工 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15.《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
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推动了清初经济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徭役负担
16.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下面表格中的推论错误的是哪一项?( )
史实 推论
A、“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B、“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说明中国明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由此清政府采取了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D、“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A.A B.B C.C D.D
17.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互相雇佣的关系
18.清代广东政府规定,采矿业主只要向政府申报注册,定期纳税,就可以取得合法的权益。这一规定将使广东地区的( )
A.地方商业税收日益减少 B.矿主不受地方政府监管
C.采矿业能获得更大发展 D.自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19.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 )
A.垦荒政策 B.强化政治
C.加强海外贸易 D.加强军事
20.1700-1820年中国、欧洲经济发展情况
GDP占世界比重(%) 人口(百万) 人均GDP(1900年国际元) 1700-1820年人均GDP年增长率(%)
1700年 1820年 1700年 1820年 1700年 1820年
中国 22.3 32.9 138 381 600 600 0.00
欧洲 24.9 26.6 100.3 169.5 923 1090 0.14
注:GDP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阅读上表,清朝走向哀败的表现是( )
A.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下降 B.中国GDP总量低于欧洲
C.中国人均GDP长期停滞 D.中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21.“明清时期的晋商在中国古代商贸史上谱写过灿烂的篇章,创造过令人瞩目的商业奇迹,是有其深层思想根源的。晋商思想超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晋商吃苦耐劳,管理有方,公平经商,有高度的诚信精神晋商崇尚和谐,相互扶持,同舟共济。”从上述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
A.进取精神 B.诚信精神 C.匠人精神 D.团结精神
22.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与此有关的主要原因是( )
A.手工工场的出现 B.耕地面积的扩大
C.回族的形成 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
23.明清时期,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实力较强的商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如徽州的徽商和山西的( )
A.湖商 B.越商 C.晋商 D.浙商
24.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但是他吃不到( )
A.馒头 B.东坡肉 C.玉米粥 D.葡萄、石榴
2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下列表现属于这一范围的是( )
①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②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③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商帮
④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2019·潍坊)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27.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商帮是( )
A.徽商 B.浙商 C.晋商 D.潮商
28.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29.清朝前期,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的快速增长 B.天然植被的破坏
C.官场的腐败 D.高额的地租
30.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③社会秩序安定
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下列属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 )
A.唐三彩 B.青花海水性龙纹扁瓶
C.冰裂纹瓷碗 D.白瓷执壶
32.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苏州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33.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34.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 荣的治世局面。下列治世局面与清朝有关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5.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 )
①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②形成了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④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6.清朝流行的歌谣:“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反映了:( )
A.农业的发展 B.商业的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 D.商业都市的发展
37.清朝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其中,“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繁荣市镇是( )
A.佛山镇 B.汉口镇 C.盛泽镇 D.景德镇
38.据历史学家研究,清朝前期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下列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在丝织业、棉织业等行业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③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④人口数量有很大增长,康熙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9.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晋商和徽商
40.嘉庆时有一个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反映了当时( )
A.军备废弛 B.土地集中 C.贪污成风 D.经济衰退
41.清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地区后,认为“国之大计”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发展手工业生产
C.发展商业贸易 D.实行中央集权
42.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3.“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渊源流长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包容广纳
44.清朝前期,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不包括( )
A.北京 B.江宁
C.扬州 D.吴江县盛泽镇
45.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 )
A.大商帮的形成 B.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国际贸易的频繁
46.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康乾盛世” D.“同光中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反映的主要是清代乾隆年间,土地按照全国人口来平均,从中可以看到人均耕地在逐步减少。题干中“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这表明人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却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D项符合题意;
这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A项不合题意;
因为很多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B项是表格中现象导致的后果,不合题意;
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与人均占有土地减少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表格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要求。其次要读全信息,包括数据图表的名称、注解、图表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的含义;最后通过表格中数字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题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通过图表中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结合题干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人均占地面积不断减少。
2.【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说明了中国商品经济繁荣,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历史影响。
3.【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贾户数千家”可知,这是说数十里中,经商的人家有几千家,可见商业繁荣,故D符合题意;
“贾户”是经商人家,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俗语为切入点,考查清代商业繁荣。关键是弄清“贾户”的含义:商人。
4.【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B符合题意;
ACD项不是商帮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5.【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种植,D符合题意;
玉米、番薯、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广泛种植,AB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占城稻在宋朝时期我国已经推广种植。
6.【答案】B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发生在南宋,故C不符合题意。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指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特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由于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制约了经济和文化发展,②③是造成清朝前期“落日”局面的原因,B项正确。
“康乾盛世”中国还没有发生鸦片战争,中国没有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①④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①④是近代出现,需要结合“康乾盛世”分析概括。
8.【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完全禁止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闭关锁国政策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9.【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在清代后来居上。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11.【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是首都,集军事政治经济于一身,它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南京是明朝开国时的都城,由于它地理位置属沿海,比较便于发展海外贸易,也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故B符合题意;
东京属于日本的城市,故AD不合题意;
长安在唐朝属于全国性商贸城市,故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明朝、全国性商贸城市”是解题的关键,北京是首都,集军事政治经济于一身,它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南京是明朝开国时的都城,由于它地理位置属沿海,比较便于发展海外贸易,也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12.【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不是禁止中外交往和贸易,故A符合题意。
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BCD表述正确,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严令禁止对外贸易。
13.【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符合题意。
BCD项内容不是清朝统治者面对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时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14.【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图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是人口不断增加,得益于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从而养活了众多人口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地矛盾,促进了人口的增长,A符合题意。
BCD三个选项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5.【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是指清政府发给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并且减轻赋税负担。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推行垦荒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B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全国农民徭役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考试的变化;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并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C推论错误,符合题意;ABD项推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注意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17.【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此C正确。
机匠受雇于机户,但人身自由并不受限。因此不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A错误。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双方不涉及土地问题,不是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所以B错误。
机户与机匠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而不是互相雇佣关系,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生产关系,体现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8.【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采矿业主取得合法的权益,可以使采矿业获得更大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题中没有提到地方商业税的问题,A选项不符合题意。
采矿业主需向政府申报注册,定期纳税,说明矿主受地方政府监管,B选项不符合题意。
题中没有提到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大对矿产的开发力度不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了解清政府对矿产业管理的积极作用,也可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19.【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从顺治元年起,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推行的政策,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垦荒,促进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需选项进行分析,题意体现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所以选项中的垦荒政策符合题意。
20.【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据“1700-1820年中国、欧洲经济发展情况”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1700-1820年人均GDP年增长率为0%。由此可知清朝走向衰败的表现是中国人均GDP长期停滞,C符合题意;
根据表格数据170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为22.3%,1820年为32.9%。所以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上升,A不符合题意;
表格没有提及中国GDP总量的相关信息,B不符合题意;
中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不是清朝走向衰败的表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数据,深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1.【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晋商思想超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晋商吃苦耐劳,”可知,晋商有进取精神,A不符合题意,
根据“有高度的诚信精神晋商崇尚和谐,相互扶持,同舟共济”可知,晋商有诚信精神、团结精神,BD不符合题意。
匠人精神精神题干材料没有涉及,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22.【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B正确。
国明清时期,机工出资,机户出力,有雇佣关系的雏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本题讲述农业发展,因此A不合题意,错误;
回族形成于我国元朝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C不合题意也不符合时间,错误。
越南占城稻在北宋时期传入我国,时间不匹配,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清朝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
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大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与经济作物。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对手工业和城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3.【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实力较强的商帮,明清时期出现的商帮以晋商和徽商实力最强。晋商是山西的商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此时期的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晋商和徽商是典型的代表。
24.【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馒头出现在三国时期,东坡肉出现在北宋,葡萄和石榴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由西域传入中原,玉米在明代后期由美洲传入中国,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馒头、东坡肉、玉米、葡萄、石榴出现的时间。
25.【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业很发达”可知,“江南盛产稻米” 属于农业范畴,④不符合题意,故把包含④的BC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商业”。
26.【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及新航路开辟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
A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信息是“ 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 ”,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27.【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故C符合题意;
徽商、浙商、潮商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商帮”是解题的关键,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28.【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新安”即徽州,简称“微”,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 “山右”是山西省旧时别称。可知“新安”和“山右”所描的商帮分别是徽商和晋商。是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题干“明清时期”、“商帮”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可知,“新安”即徽州,简称“微”;中国古代地图坐北朝南,正好与现在的地图相反,即标示方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山西省地理位置在地图上为太行山的右方,故也将山西称为山右。山西简称“晋”。由此可确定“新安”和“山右”所描的商帮分别是徽商和晋商。
29.【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清朝前期,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故A符合题意;
天然植被的破坏、官场的腐败、高额的地租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30.【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是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③社会秩序安定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故A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BCD包括不全面,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31.【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属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青花海水性龙纹扁瓶。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故B符合题意;
唐三彩、冰裂纹瓷碗、白瓷执壶与题干不符,故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需要灵活运用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2.【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知,明朝时期随着苏州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地区,苏州盛泽镇便是当时的一例,从材料可以看出绸丝牙行数目较多反映了当时丝织业的快速发展,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丝绸业的发展,和棉纺织业基地出现无关,A项错误。
从材料不能看出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B项说的绝对,排除。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汉朝时期,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反映上来当时丝织业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分析材料得出正确答案。
33.【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可以看出各地区根据具体的情况,出现不同的分工,那么直接反映的就是地区社会分工扩大了,选项B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材料不能反映,选项A不符合题意;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材料也没有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地区社会分工扩大,没有体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而得出结论。
34.【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清朝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盛世局面,故D符合题意;
开皇之治与隋文帝有关,故A不合题意;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唐朝有关,故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与清朝有关”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35.【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等。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①②③是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B符合题意;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人口的增长不属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选项AC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认识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属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6.【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歌谣:“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体现了商业活动中主要从事丝、棉、陶瓷、食盐、木材、茶叶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反映了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抓住歌谣的内容,是解题关键。“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联系所学分析,歌谣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从事丝、棉、陶瓷、食盐、木材、茶叶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而不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商业都市的发展不符。因此可以得出答案。
37.【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故C符合题意;
湖北的汉口镇在清朝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故B不符合题意;
佛山镇、景德镇与题干的“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不符,故A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易混点是汉口镇和盛泽镇,关键是分清清朝时期,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清朝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38.【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故①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清朝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丝织业、棉织业等行业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故②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故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很大增长,康熙时,全国人口发展到1.5亿。故④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康熙时,全国人口达到1.5亿,④的表述错误,可以排除,再排除含有④的选项ACD,得出答案。
39.【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是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江南新安指的是安徽,是商帮的中心所在,山右则是山西。故C符合题意;
ABD项在古代的称谓均与材料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明清商品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徽商和晋商就属于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40.【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由此判断严惩和珅,嘉庆时期的国库都增加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谚反应了当时清朝官员的严重腐败现象。因为和坤贪污了大量钱财,在他倒了以后,搜出的钱财把嘉庆皇帝都填饱了,国库都增加收入。因此民谚反映了当时清朝贪污成风,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民谚内容不符。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理解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反映和坤贪污了大量钱财,在他倒了以后,搜出的钱财把嘉庆皇帝都填饱了,即可解答。
41.【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故A符合题意;
BCD与题干的信息“国之大计”不符,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清朝的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认为这是“国之大计”。
42.【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可知,机工是出力者,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而出资的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这是资本主义雇佣形式的出现,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A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宋朝时期;B项江南地区开发是在宋朝时期得以开发的;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排除不属于明朝中后期出现的现象AB项,再根据题干中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这是早期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43.【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反映了青花瓷穿越千年,依然在今天绽放光彩,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穿越千年”更强调的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广之深,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的基本定位是理解型;主要陈述了青花瓷韵味传神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中,“穿越千年”、“青花瓷”等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题目可知,解答此题要从中华文化的特点入手:渊源流长,历久弥新。
44.【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有北京、江宁、扬州。
D项吴江县盛泽镇属于著名城镇,不属于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抓住题干关键词“大城市不包括”是解题的关键,吴江县盛泽镇属于著名城镇。
45.【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国际贸易的频繁,都属于商业发展的新特点。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属于传统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明清时期的著名的商帮有徽商、晋商等,市场的繁荣使许多原来的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这些中小商业城镇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兴盛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的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一位。
46.【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
B.“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康乾盛世”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同光中兴”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牢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朝代年号 公元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八年 1673年 27.92
乾隆二十八年 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内 3.65
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C.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
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反映的主要是清代乾隆年间,土地按照全国人口来平均,从中可以看到人均耕地在逐步减少。题干中“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这表明人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却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D项符合题意;
这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A项不合题意;
因为很多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B项是表格中现象导致的后果,不合题意;
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与人均占有土地减少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表格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要求。其次要读全信息,包括数据图表的名称、注解、图表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的含义;最后通过表格中数字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题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通过图表中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结合题干可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人均占地面积不断减少。
2.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工业基础雄厚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说明了中国商品经济繁荣,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历史影响。
3.“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反映了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发展 B.耕地面积扩大
C.人口的增长 D.商业繁荣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贾户数千家”可知,这是说数十里中,经商的人家有几千家,可见商业繁荣,故D符合题意;
“贾户”是经商人家,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俗语为切入点,考查清代商业繁荣。关键是弄清“贾户”的含义:商人。
4.在清朝前期,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大商帮,这些大商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的繁荣 B.商业的发展 C.人口的增加 D.城镇的增加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B符合题意;
ACD项不是商帮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5.下列农作物中不属于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是( )
A.玉米 B.甘薯 C.花生 D.占城稻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宋朝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种植,D符合题意;
玉米、番薯、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广泛种植,AB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占城稻在宋朝时期我国已经推广种植。
6.明、清(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可以概括为(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的是隋唐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发生在南宋,故C不符合题意。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指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中国古代史的阶段特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包括( )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②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
④外来的侵略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由于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制约了经济和文化发展,②③是造成清朝前期“落日”局面的原因,B项正确。
“康乾盛世”中国还没有发生鸦片战争,中国没有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①④错误,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①④是近代出现,需要结合“康乾盛世”分析概括。
8.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时,进行了如下归纳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的词豪迈奔放
C.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
D.闭关锁国政策就是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答案】D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完全禁止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闭关锁国政策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9.明清商业兴盛,形成了一些大商帮,最活跃的是( )
A.晋商和徽商 B.晋商和川商 C.闽商和徽商 D.粤商和浙商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10.明代全国的丝织业中心是( )
A.越州 B.景德镇 C.苏州 D.邢州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在清代后来居上。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11.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全国性商贸城市的是( )
A.北京和东京 B.北京和南京 C.长安和南京 D.东京和洛阳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是首都,集军事政治经济于一身,它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南京是明朝开国时的都城,由于它地理位置属沿海,比较便于发展海外贸易,也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故B符合题意;
东京属于日本的城市,故AD不合题意;
长安在唐朝属于全国性商贸城市,故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明朝、全国性商贸城市”是解题的关键,北京是首都,集军事政治经济于一身,它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南京是明朝开国时的都城,由于它地理位置属沿海,比较便于发展海外贸易,也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12.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下列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严令禁止对外贸易
B.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C.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答案】A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不是禁止中外交往和贸易,故A符合题意。
清政府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BCD表述正确,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严令禁止对外贸易。
13.当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时,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的政策是(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符合题意。
BCD项内容不是清朝统治者面对西方的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势力时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14.下图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 )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
C.明代工程长城最终完工 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图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是人口不断增加,得益于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从而养活了众多人口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地矛盾,促进了人口的增长,A符合题意。
BCD三个选项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5.《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 )
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 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
C.推动了清初经济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徭役负担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这一措施是指清政府发给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并且减轻赋税负担。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推行垦荒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B不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全国农民徭役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下面表格中的推论错误的是哪一项?( )
史实 推论
A、“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B、“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说明中国明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由此清政府采取了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D、“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考试的变化;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并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C推论错误,符合题意;ABD项推论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注意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17.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互相雇佣的关系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此C正确。
机匠受雇于机户,但人身自由并不受限。因此不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A错误。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双方不涉及土地问题,不是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所以B错误。
机户与机匠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而不是互相雇佣关系,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生产关系,体现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8.清代广东政府规定,采矿业主只要向政府申报注册,定期纳税,就可以取得合法的权益。这一规定将使广东地区的( )
A.地方商业税收日益减少 B.矿主不受地方政府监管
C.采矿业能获得更大发展 D.自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采矿业主取得合法的权益,可以使采矿业获得更大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
题中没有提到地方商业税的问题,A选项不符合题意。
采矿业主需向政府申报注册,定期纳税,说明矿主受地方政府监管,B选项不符合题意。
题中没有提到关于自然环境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大对矿产的开发力度不利于自然环境的改善,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了解清政府对矿产业管理的积极作用,也可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19.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 )
A.垦荒政策 B.强化政治
C.加强海外贸易 D.加强军事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从顺治元年起,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推行的政策,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垦荒,促进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需选项进行分析,题意体现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所以选项中的垦荒政策符合题意。
20.1700-1820年中国、欧洲经济发展情况
GDP占世界比重(%) 人口(百万) 人均GDP(1900年国际元) 1700-1820年人均GDP年增长率(%)
1700年 1820年 1700年 1820年 1700年 1820年
中国 22.3 32.9 138 381 600 600 0.00
欧洲 24.9 26.6 100.3 169.5 923 1090 0.14
注:GDP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阅读上表,清朝走向哀败的表现是( )
A.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下降 B.中国GDP总量低于欧洲
C.中国人均GDP长期停滞 D.中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据“1700-1820年中国、欧洲经济发展情况”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1700-1820年人均GDP年增长率为0%。由此可知清朝走向衰败的表现是中国人均GDP长期停滞,C符合题意;
根据表格数据170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为22.3%,1820年为32.9%。所以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上升,A不符合题意;
表格没有提及中国GDP总量的相关信息,B不符合题意;
中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不是清朝走向衰败的表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数据,深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1.“明清时期的晋商在中国古代商贸史上谱写过灿烂的篇章,创造过令人瞩目的商业奇迹,是有其深层思想根源的。晋商思想超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晋商吃苦耐劳,管理有方,公平经商,有高度的诚信精神晋商崇尚和谐,相互扶持,同舟共济。”从上述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
A.进取精神 B.诚信精神 C.匠人精神 D.团结精神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晋商思想超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晋商吃苦耐劳,”可知,晋商有进取精神,A不符合题意,
根据“有高度的诚信精神晋商崇尚和谐,相互扶持,同舟共济”可知,晋商有诚信精神、团结精神,BD不符合题意。
匠人精神精神题干材料没有涉及,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22.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与此有关的主要原因是( )
A.手工工场的出现 B.耕地面积的扩大
C.回族的形成 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B正确。
国明清时期,机工出资,机户出力,有雇佣关系的雏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本题讲述农业发展,因此A不合题意,错误;
回族形成于我国元朝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C不合题意也不符合时间,错误。
越南占城稻在北宋时期传入我国,时间不匹配,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清朝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
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大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与经济作物。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对手工业和城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3.明清时期,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实力较强的商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如徽州的徽商和山西的( )
A.湖商 B.越商 C.晋商 D.浙商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实力较强的商帮,明清时期出现的商帮以晋商和徽商实力最强。晋商是山西的商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此时期的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晋商和徽商是典型的代表。
24.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但是他吃不到( )
A.馒头 B.东坡肉 C.玉米粥 D.葡萄、石榴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馒头出现在三国时期,东坡肉出现在北宋,葡萄和石榴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由西域传入中原,玉米在明代后期由美洲传入中国,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馒头、东坡肉、玉米、葡萄、石榴出现的时间。
2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下列表现属于这一范围的是( )
①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②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③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商帮
④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业很发达”可知,“江南盛产稻米” 属于农业范畴,④不符合题意,故把包含④的BC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商业”。
26.(2019·潍坊)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及新航路开辟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
A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信息是“ 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 ”,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27.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商帮是( )
A.徽商 B.浙商 C.晋商 D.潮商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故C符合题意;
徽商、浙商、潮商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商帮”是解题的关键,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28.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新安”即徽州,简称“微”,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 “山右”是山西省旧时别称。可知“新安”和“山右”所描的商帮分别是徽商和晋商。是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题干“明清时期”、“商帮”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可知,“新安”即徽州,简称“微”;中国古代地图坐北朝南,正好与现在的地图相反,即标示方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山西省地理位置在地图上为太行山的右方,故也将山西称为山右。山西简称“晋”。由此可确定“新安”和“山右”所描的商帮分别是徽商和晋商。
29.清朝前期,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的快速增长 B.天然植被的破坏
C.官场的腐败 D.高额的地租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清朝前期,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故A符合题意;
天然植被的破坏、官场的腐败、高额的地租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30.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③社会秩序安定
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是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③社会秩序安定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故A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BCD包括不全面,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3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下列属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 )
A.唐三彩 B.青花海水性龙纹扁瓶
C.冰裂纹瓷碗 D.白瓷执壶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属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青花海水性龙纹扁瓶。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故B符合题意;
唐三彩、冰裂纹瓷碗、白瓷执壶与题干不符,故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需要灵活运用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2.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苏州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知,明朝时期随着苏州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地区,苏州盛泽镇便是当时的一例,从材料可以看出绸丝牙行数目较多反映了当时丝织业的快速发展,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丝绸业的发展,和棉纺织业基地出现无关,A项错误。
从材料不能看出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B项说的绝对,排除。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在汉朝时期,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反映上来当时丝织业的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分析材料得出正确答案。
33.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可以看出各地区根据具体的情况,出现不同的分工,那么直接反映的就是地区社会分工扩大了,选项B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材料不能反映,选项A不符合题意;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材料也没有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地区社会分工扩大,没有体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而得出结论。
34.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 荣的治世局面。下列治世局面与清朝有关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清朝前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盛世局面,故D符合题意;
开皇之治与隋文帝有关,故A不合题意;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唐朝有关,故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与清朝有关”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35.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 )
①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②形成了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④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等。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①②③是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B符合题意;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人口的增长不属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选项ACD,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认识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属于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6.清朝流行的歌谣:“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反映了:( )
A.农业的发展 B.商业的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 D.商业都市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歌谣:“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体现了商业活动中主要从事丝、棉、陶瓷、食盐、木材、茶叶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反映了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抓住歌谣的内容,是解题关键。“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联系所学分析,歌谣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从事丝、棉、陶瓷、食盐、木材、茶叶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而不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商业都市的发展不符。因此可以得出答案。
37.清朝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其中,“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繁荣市镇是( )
A.佛山镇 B.汉口镇 C.盛泽镇 D.景德镇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故C符合题意;
湖北的汉口镇在清朝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故B不符合题意;
佛山镇、景德镇与题干的“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不符,故A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易混点是汉口镇和盛泽镇,关键是分清清朝时期,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清朝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38.据历史学家研究,清朝前期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下列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在丝织业、棉织业等行业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③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④人口数量有很大增长,康熙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故①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清朝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丝织业、棉织业等行业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故②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故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很大增长,康熙时,全国人口发展到1.5亿。故④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康熙时,全国人口达到1.5亿,④的表述错误,可以排除,再排除含有④的选项ACD,得出答案。
39.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晋商和徽商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是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江南新安指的是安徽,是商帮的中心所在,山右则是山西。故C符合题意;
ABD项在古代的称谓均与材料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明清商品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徽商和晋商就属于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40.嘉庆时有一个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反映了当时( )
A.军备废弛 B.土地集中 C.贪污成风 D.经济衰退
【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社会矛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由此判断严惩和珅,嘉庆时期的国库都增加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谚反应了当时清朝官员的严重腐败现象。因为和坤贪污了大量钱财,在他倒了以后,搜出的钱财把嘉庆皇帝都填饱了,国库都增加收入。因此民谚反映了当时清朝贪污成风,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民谚内容不符。所以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理解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反映和坤贪污了大量钱财,在他倒了以后,搜出的钱财把嘉庆皇帝都填饱了,即可解答。
41.清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地区后,认为“国之大计”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发展手工业生产
C.发展商业贸易 D.实行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故A符合题意;
BCD与题干的信息“国之大计”不符,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清朝的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认为这是“国之大计”。
42.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可知,机工是出力者,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而出资的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这是资本主义雇佣形式的出现,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A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宋朝时期;B项江南地区开发是在宋朝时期得以开发的;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排除不属于明朝中后期出现的现象AB项,再根据题干中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这是早期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43.“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渊源流长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包容广纳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反映了青花瓷穿越千年,依然在今天绽放光彩,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穿越千年”更强调的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广之深,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的基本定位是理解型;主要陈述了青花瓷韵味传神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中,“穿越千年”、“青花瓷”等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根据题目可知,解答此题要从中华文化的特点入手:渊源流长,历久弥新。
44.清朝前期,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不包括( )
A.北京 B.江宁
C.扬州 D.吴江县盛泽镇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有北京、江宁、扬州。
D项吴江县盛泽镇属于著名城镇,不属于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抓住题干关键词“大城市不包括”是解题的关键,吴江县盛泽镇属于著名城镇。
45.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 )
A.大商帮的形成 B.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国际贸易的频繁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国际贸易的频繁,都属于商业发展的新特点。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属于传统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明清时期的著名的商帮有徽商、晋商等,市场的繁荣使许多原来的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这些中小商业城镇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兴盛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的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一位。
46.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康乾盛世” D.“同光中兴”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
B.“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康乾盛世”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同光中兴”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牢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