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2-24 15:31:0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108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2.在旅游景区,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关于扩音器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3.如图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一部分曲谱:
曲谱中的数字反映的是声音三要素中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4.幼教机器人能跟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B.机器人的声音的响度无法改变
C.机器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D.机器人声音的音色和普通人一样
5.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刷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6.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 B.公共场所请勿喧哗
C.燃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 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
7.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次声波的是(  )
A.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 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预报海啸、台风
8.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B.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
D.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
9.某同学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B.乙图中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C.丙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声音的响度不同
D.丁图中利用声音的音调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
10.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空气、水、铜 B.铜、空气、水
C.水、铜、空气 D.铜、水、空气
11.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推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色会发生变化
D.推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发生变化
12.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下列现象中表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对孕妇做常规检查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C.电话铃响说明有电话打进来
D.人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产生的声音音调高
B.乙图:人听到瀑布的流水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C.丙图: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人戴耳罩是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控制噪声的
14.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
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蝙蝠 1 000~120 000 Hz
海豚 150~150 000 Hz
猫 60~65 000 Hz
大象 1~20 000 Hz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15.在高墙前叫喊,要听到与原声分开的回声,人站的位置至少离墙(人耳能区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 s)(  )
A.34 m B.17 m
C.5 m 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16.如图所示,在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时,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盖好玻璃罩,当用抽气机向外抽空气时,一段时间后还是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下列有关原因分析,不可能的是(  )
A.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 B.电铃的振动变慢了
C.玻璃罩内还有空气 D.电铃和玻璃罩底部接触
17.如图所示,在一个水槽底部有一个透明密封玻璃罩,其中放有一个音乐闹钟。当闹钟开始闹铃时。往水槽内加水直到浸没玻璃罩,此时(  )
A.看见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 B.看见闹钟振动,听到音乐
C.看不到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 D.看不到闹钟振动,听到音乐
18.我们可以通过耳朵的听力确定发声物体的方位,对于用听力来确定方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通过两个耳朵才能完成
B.利用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来确定
C.耳和脑的共同作用能分辨千分之几的声音大小差异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不相等
19.图中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球被弹开得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20.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   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   产生的。
22.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的听觉范围在   Hz到   Hz之间,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种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2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从钢琴和长笛等乐器中发出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   。如图所示,蝙蝠靠   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24.中考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考生都自觉地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
25.如图所示,把一个装有少量水的高脚酒杯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按住高脚酒杯的底座,将另一只手的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手指不要脱离杯口),使其发出声音。当高脚酒杯中的水量减少时,音调会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6.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
(1)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2)我们在远处也能听到二胡声,是因为   。
27.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超声波或次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28.现代城市的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61.1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9.一个人站在两个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大喊一声,0.3 s和0.7 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声速为330 m/s,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m。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30.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见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2.50 1.50 2 131
2 31.00 2.00 1 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号。
(2)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
判断方法:   。
31.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研究。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32.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____。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四、解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33.为了测定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在一根长664
m的钢轨一端用铁锤沿钢轨方向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响声是由钢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记录两次响声间隔的时间是1.87 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32 m/s,求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保留到整数)。
34.一辆汽车朝正前方的山崖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700
m处鸣笛,汽车继续向前行驶40 m后,司机刚好听到第二次笛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根据声音的特性判断;
(4)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调由频率决定,音色由发声体的特征决定。
【解答】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40m/s,故B错误;
C.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发声体的振幅很大,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征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旅游景区,由于处于空旷的环境,且环境噪声较大,因此导游直接喊话的声音较小,不足以让大家听清。借助扩音器,可以将导游的声音放大,即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征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乐谱上的数字1、2、3、4、5、6、7,表示的是不同的音阶,即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因此表示的是声音三要素中的音调,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和特性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机器人的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
B.机器人的声音的响度可以通过调节电流大小,从而改变喇叭的振幅来改变,故B错误;
C.机器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C正确;
D.机器人和人的发声体不同,因此声音的音色和普通人不一样,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超声波和次声波都属于声,只是振动频率和波长不同,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知识判断即可。
【解答】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能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
B.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音调很高,超出人类的听觉范围,因此人们听不到,故C错误;
D.超声波能够将牙结石振动下来,这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公共场所请勿喧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燃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据此判断。
【解答】A.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利用的超声波,故A不合题意;
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利用的超声波,故B不合题意;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利用的超声波,故C不合题意;
D.预报海啸、台风,利用的次声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4)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入耳。
【解答】A.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可以吸收声音的能量,是为了减小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大,也就是响度大,故C正确;
D.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调由频率决定,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
(4)根据回声测距的原理判断。
【解答】A.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声的介质,因此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音乐声,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杯子振动的幅度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轮船的声呐系统向水下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海底后发生反射,反射回的超声波再被接收,利用公式s=计算海水的深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分析解答。
【解答】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传播的速度v固>v液>v气,因此声音传播速度的排序为:铜>水>空气,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4)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调由频率决定,而音色由发声体的特征决定。
【解答】用嘴吹竹管时,竹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故A正确不合题意;
竹管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别人的耳朵,故B正确不合题意;
推拉活塞时,由于始终是空气柱在振动,所以音色不会发生改变;但是里面空气柱的长度不断改变,振动频率改变,那么发出声音的音调不断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选项描述的现象分析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利用超声波对孕妇做常规检查,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A不合题意;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
C.电话铃响说明有电话打进来,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C不合题意;
D.人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说明声波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
(3)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4)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甲图: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鼓皮的振动频率不变,即音调不变,但是振幅增大,即产生的声音响度大,故A错误;
B.乙图:人听到瀑布的流水声是由空气传来的,故B正确;
C.丙图: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丁图:人戴耳罩是用防止噪声入耳的方法控制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次声波的振动频率在哪种动物的听觉范围内,哪种动物就能听到这种声音。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蝙蝠的听觉下限为1000Hz,海豚的听觉下限为150Hz,猫的听觉下限为60Hz,都大于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只有大象的听觉下限(1Hz)小于次声波的频率,所用明显有反应的是大象,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人到墙壁的距离恰好等于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据此计算出即可。
【解答】在高墙前叫喊,要听到与原声分开的回声,
人站的位置至少离墙。
故选B。
16.【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抽气机向外不断的抽气,那么真空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传声能力越来越弱,自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A.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那么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玻璃罩,从而保持一定的传声能力,故A不合题意;
B.电铃的振动快慢只与电铃本身的结构有关,与空气的多少无关,故B符合题意;
C.玻璃罩内还有空气,还具备一定的传声能力,故C不合题意;
D.电铃和玻璃罩底部接触,声音通过底座传送出来,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7.【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当水淹没玻璃罩时,光照样能够从玻璃射入水中,再从水中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肯定能看到闹钟的振动。闹钟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玻璃→水→空气,从而传入我们的耳朵,那么肯定能听到闹钟的音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8.【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和双耳效应的知识判断。
【解答】同一个声源发出的声音,传送到两个耳朵的距离不同,而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根据可知,那么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先后不同。利用这个时间差,我们的大脑就能分辨出声音的位置和距离,故D错误符合题意,A、B、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气体和液体都能充当传播的介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合题意;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不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故C不合题意;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特征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音调相同;二者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故A正确;
B.在相同的时间内,甲的振动次数大于丙,即甲的音调比丙高;二者的波形相似,因此音色相同,故B错误;
C.相同时间内,乙和丁的振动次数相同,即音调相同;但是波形不同,即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丙和丁的振动幅度不同,即响度不同;但是波形相同,即音色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21.【答案】音色;振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征叫音色;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识别出“琵琶声”的。
(2)“琵琶声”是靠弦的振动产生的。
22.【答案】300;20;20 000;能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即;
(2)根据人类的听觉范围分析。
【解答】(1)这种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
(2)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人类能听到该种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23.【答案】快;乐音;超声波(或回声定位)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传播的速度v固>v液>v气;
(2)在物理学中,将物体的有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叫乐音;将物体无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3)蝙蝠的视力极弱,飞行时,喉部发出超声波,依靠耳朵接受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对障碍物的距离和方位进行判断。
【解答】(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
(2)从钢琴和长笛等乐器中发出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3)如图所示,蝙蝠靠超声波(或回声定位)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24.【答案】信息;声源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的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可以传递信息;②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1)中考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考生都自觉地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25.【答案】升高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物体的振动频率与材料、长短、粗细、宽窄、轻重、松紧等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
【解答】当高脚酒杯中的水量减少时,水和酒杯构成的整体质量减小,振动频率变大,音调会升高。
26.【答案】(1)振动;音调
(2)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音调的高低由振动频率的大小决定;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1)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振动;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按压位置,即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2)我们在远处也能听到二胡声,是因为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27.【答案】超声波;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超声波的能量集中,方向性好,因此声呐利用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可以探测障碍物的距离和方位;
(2)超声波、次声波和声音,都属于声,而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
【解答】(1)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2)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28.【答案】响度;增大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噪声监测设备监测的是环境噪声的大小等级,也就是测量的环境噪声的响度;
(2)环境噪声越大,噪声监测设备显示的数值越大。
【解答】(1)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61.1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2)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环境噪声变大,因此显示屏上的数字将增大。
29.【答案】16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人到一侧峭壁之间的距离等于回声传播路程的一半,然后将人到两侧峭壁的距离相加得到峡谷的宽度。
【解答】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s=s1+s2=。
30.【答案】(1)3
(2)不能,没有控制变量
(3)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根据表格确定哪个频率最小即可;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管子的频率与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管子的直径相同而改变长度;同理,探究管子的频率与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改变直径。但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找不到控制变量相同的数据,因此无法得到结论。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如果要探究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否与它们的摆动有关,就要控制其它因素,而使其摆动,观察是否有声音产生,据此设计实验方案。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编号3的管子频率最小,因此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3号。
(2)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理由是:没有控制变量;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
实验方案: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判断方法: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31.【答案】(1)长度;a、b
(2)A;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①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上题③中得到的结论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①b、d两根弦,材料和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因此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
②要探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改变粗细,故选a、b;
(2)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A点和C点,弦的粗细相同,但是C的长度大于A,因此C的音调低于A;
B点和C点的长度相同,但是B点比C点粗,因此B的音调低于C。
那么音调最高的是A,最低的是B。
32.【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高;高
(3)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体越小、窄、短、薄、轻等,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
(3)确定发声的物体,然后根据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和水构成的整体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小,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空气柱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水流冲击瓶底,引起里面空气柱的振动。灌入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由于水下落的高度不断减小,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幅度不断减小,即响度逐渐减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3.【答案】解: 因为v= ,所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 = =2 s。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时间t2=t1-t间=2 s-1.87 s=0.13 s,则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v2= = ≈5108 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计算出声音通过空气传来所用的时间,再根据t2=t1-t间计算出声音通过钢轨传来所用的时间,最后再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钢轨中的速度。
34.【答案】解:声音传播的距离s=700 m+700 m-40 m=1360 m,声音传播的时间t= = =4 s,所以汽车行驶速度v1= = =10 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司机鸣笛后,声音和汽车都同时向前运动,当第二次听到鸣笛声时,声音与汽车相遇,那么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汽车行驶距离的和刚好等于原来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计算出声音传播的距离,再根据计算出声音传播的时间。汽车行驶40m的时间与这个时间相等,即最后根据计算汽车的行驶速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108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根据声音的特性判断;
(4)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调由频率决定,音色由发声体的特征决定。
【解答】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40m/s,故B错误;
C.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发声体的振幅很大,故D错误。
故选A。
2.在旅游景区,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关于扩音器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征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在旅游景区,由于处于空旷的环境,且环境噪声较大,因此导游直接喊话的声音较小,不足以让大家听清。借助扩音器,可以将导游的声音放大,即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如图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一部分曲谱:
曲谱中的数字反映的是声音三要素中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征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乐谱上的数字1、2、3、4、5、6、7,表示的是不同的音阶,即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因此表示的是声音三要素中的音调,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幼教机器人能跟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B.机器人的声音的响度无法改变
C.机器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D.机器人声音的音色和普通人一样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和特性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机器人的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
B.机器人的声音的响度可以通过调节电流大小,从而改变喇叭的振幅来改变,故B错误;
C.机器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C正确;
D.机器人和人的发声体不同,因此声音的音色和普通人不一样,故D错误。
故选C。
5.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刷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超声波和次声波都属于声,只是振动频率和波长不同,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知识判断即可。
【解答】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能在空气中传播,故A错误;
B.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音调很高,超出人类的听觉范围,因此人们听不到,故C错误;
D.超声波能够将牙结石振动下来,这说明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 B.公共场所请勿喧哗
C.燃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 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
【答案】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公共场所请勿喧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燃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剧院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7.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次声波的是(  )
A.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 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预报海啸、台风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据此判断。
【解答】A.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利用的超声波,故A不合题意;
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利用的超声波,故B不合题意;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利用的超声波,故C不合题意;
D.预报海啸、台风,利用的次声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B.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
D.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2)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4)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入耳。
【解答】A.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可以吸收声音的能量,是为了减小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大,也就是响度大,故C正确;
D.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9.某同学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B.乙图中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C.丙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声音的响度不同
D.丁图中利用声音的音调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调由频率决定,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
(4)根据回声测距的原理判断。
【解答】A.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声的介质,因此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音乐声,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杯子振动的幅度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轮船的声呐系统向水下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海底后发生反射,反射回的超声波再被接收,利用公式s=计算海水的深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空气、水、铜 B.铜、空气、水
C.水、铜、空气 D.铜、水、空气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分析解答。
【解答】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传播的速度v固>v液>v气,因此声音传播速度的排序为:铜>水>空气,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1.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推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色会发生变化
D.推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4)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调由频率决定,而音色由发声体的特征决定。
【解答】用嘴吹竹管时,竹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故A正确不合题意;
竹管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别人的耳朵,故B正确不合题意;
推拉活塞时,由于始终是空气柱在振动,所以音色不会发生改变;但是里面空气柱的长度不断改变,振动频率改变,那么发出声音的音调不断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下列现象中表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对孕妇做常规检查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C.电话铃响说明有电话打进来
D.人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根据选项描述的现象分析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利用超声波对孕妇做常规检查,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A不合题意;
B.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
C.电话铃响说明有电话打进来,说明声波传递信息,故C不合题意;
D.人突然暴露在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说明声波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产生的声音音调高
B.乙图:人听到瀑布的流水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C.丙图: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人戴耳罩是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控制噪声的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
(3)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4)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甲图: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鼓皮的振动频率不变,即音调不变,但是振幅增大,即产生的声音响度大,故A错误;
B.乙图:人听到瀑布的流水声是由空气传来的,故B正确;
C.丙图: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丁图:人戴耳罩是用防止噪声入耳的方法控制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B。
14.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
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蝙蝠 1 000~120 000 Hz
海豚 150~150 000 Hz
猫 60~65 000 Hz
大象 1~20 000 Hz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次声波的振动频率在哪种动物的听觉范围内,哪种动物就能听到这种声音。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蝙蝠的听觉下限为1000Hz,海豚的听觉下限为150Hz,猫的听觉下限为60Hz,都大于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只有大象的听觉下限(1Hz)小于次声波的频率,所用明显有反应的是大象,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在高墙前叫喊,要听到与原声分开的回声,人站的位置至少离墙(人耳能区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 s)(  )
A.34 m B.17 m
C.5 m 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人到墙壁的距离恰好等于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据此计算出即可。
【解答】在高墙前叫喊,要听到与原声分开的回声,
人站的位置至少离墙。
故选B。
16.如图所示,在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时,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盖好玻璃罩,当用抽气机向外抽空气时,一段时间后还是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下列有关原因分析,不可能的是(  )
A.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 B.电铃的振动变慢了
C.玻璃罩内还有空气 D.电铃和玻璃罩底部接触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抽气机向外不断的抽气,那么真空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传声能力越来越弱,自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A.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那么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玻璃罩,从而保持一定的传声能力,故A不合题意;
B.电铃的振动快慢只与电铃本身的结构有关,与空气的多少无关,故B符合题意;
C.玻璃罩内还有空气,还具备一定的传声能力,故C不合题意;
D.电铃和玻璃罩底部接触,声音通过底座传送出来,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7.如图所示,在一个水槽底部有一个透明密封玻璃罩,其中放有一个音乐闹钟。当闹钟开始闹铃时。往水槽内加水直到浸没玻璃罩,此时(  )
A.看见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 B.看见闹钟振动,听到音乐
C.看不到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 D.看不到闹钟振动,听到音乐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当水淹没玻璃罩时,光照样能够从玻璃射入水中,再从水中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肯定能看到闹钟的振动。闹钟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玻璃→水→空气,从而传入我们的耳朵,那么肯定能听到闹钟的音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8.我们可以通过耳朵的听力确定发声物体的方位,对于用听力来确定方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通过两个耳朵才能完成
B.利用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来确定
C.耳和脑的共同作用能分辨千分之几的声音大小差异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不相等
【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和双耳效应的知识判断。
【解答】同一个声源发出的声音,传送到两个耳朵的距离不同,而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根据可知,那么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先后不同。利用这个时间差,我们的大脑就能分辨出声音的位置和距离,故D错误符合题意,A、B、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9.图中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球被弹开得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气体和液体都能充当传播的介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合题意;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球被弹开得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不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故C不合题意;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特征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音调相同;二者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故A正确;
B.在相同的时间内,甲的振动次数大于丙,即甲的音调比丙高;二者的波形相似,因此音色相同,故B错误;
C.相同时间内,乙和丁的振动次数相同,即音调相同;但是波形不同,即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丙和丁的振动幅度不同,即响度不同;但是波形相同,即音色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   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   产生的。
【答案】音色;振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征叫音色;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识别出“琵琶声”的。
(2)“琵琶声”是靠弦的振动产生的。
22.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   Hz,人的听觉范围在   Hz到   Hz之间,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种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答案】300;20;20 000;能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即;
(2)根据人类的听觉范围分析。
【解答】(1)这种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
(2)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人类能听到该种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
2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从钢琴和长笛等乐器中发出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   。如图所示,蝙蝠靠   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答案】快;乐音;超声波(或回声定位)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超声波与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传播的速度v固>v液>v气;
(2)在物理学中,将物体的有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叫乐音;将物体无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3)蝙蝠的视力极弱,飞行时,喉部发出超声波,依靠耳朵接受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对障碍物的距离和方位进行判断。
【解答】(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
(2)从钢琴和长笛等乐器中发出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3)如图所示,蝙蝠靠超声波(或回声定位)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24.中考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考生都自觉地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信息;声源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的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可以传递信息;②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1)中考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考生都自觉地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25.如图所示,把一个装有少量水的高脚酒杯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按住高脚酒杯的底座,将另一只手的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手指不要脱离杯口),使其发出声音。当高脚酒杯中的水量减少时,音调会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升高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物体的振动频率与材料、长短、粗细、宽窄、轻重、松紧等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
【解答】当高脚酒杯中的水量减少时,水和酒杯构成的整体质量减小,振动频率变大,音调会升高。
26.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
(1)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   ;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2)我们在远处也能听到二胡声,是因为   。
【答案】(1)振动;音调
(2)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音调的高低由振动频率的大小决定;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1)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振动;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按压位置,即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2)我们在远处也能听到二胡声,是因为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27.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超声波或次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答案】超声波;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超声波的能量集中,方向性好,因此声呐利用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可以探测障碍物的距离和方位;
(2)超声波、次声波和声音,都属于声,而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
【解答】(1)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2)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28.现代城市的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61.1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响度;增大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噪声监测设备监测的是环境噪声的大小等级,也就是测量的环境噪声的响度;
(2)环境噪声越大,噪声监测设备显示的数值越大。
【解答】(1)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61.1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2)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环境噪声变大,因此显示屏上的数字将增大。
29.一个人站在两个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大喊一声,0.3 s和0.7 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声速为330 m/s,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m。
【答案】16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人到一侧峭壁之间的距离等于回声传播路程的一半,然后将人到两侧峭壁的距离相加得到峡谷的宽度。
【解答】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s=s1+s2=。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30.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见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2.50 1.50 2 131
2 31.00 2.00 1 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号。
(2)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
判断方法:   。
【答案】(1)3
(2)不能,没有控制变量
(3)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根据表格确定哪个频率最小即可;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管子的频率与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管子的直径相同而改变长度;同理,探究管子的频率与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改变直径。但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找不到控制变量相同的数据,因此无法得到结论。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如果要探究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否与它们的摆动有关,就要控制其它因素,而使其摆动,观察是否有声音产生,据此设计实验方案。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编号3的管子频率最小,因此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3号。
(2)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理由是:没有控制变量;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
实验方案: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判断方法: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31.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研究。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   点,最低的是按住   点。
【答案】(1)长度;a、b
(2)A;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①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上题③中得到的结论分析比较即可。
【解答】(1)①b、d两根弦,材料和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因此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
②要探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改变粗细,故选a、b;
(2)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A点和C点,弦的粗细相同,但是C的长度大于A,因此C的音调低于A;
B点和C点的长度相同,但是B点比C点粗,因此B的音调低于C。
那么音调最高的是A,最低的是B。
32.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____。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高;高
(3)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体越小、窄、短、薄、轻等,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
(3)确定发声的物体,然后根据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和水构成的整体质量越大,振动频率越小,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空气柱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水流冲击瓶底,引起里面空气柱的振动。灌入的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由于水下落的高度不断减小,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幅度不断减小,即响度逐渐减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四、解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33.为了测定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在一根长664
m的钢轨一端用铁锤沿钢轨方向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响声是由钢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记录两次响声间隔的时间是1.87 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32 m/s,求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保留到整数)。
【答案】解: 因为v= ,所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 = =2 s。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时间t2=t1-t间=2 s-1.87 s=0.13 s,则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v2= = ≈5108 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计算出声音通过空气传来所用的时间,再根据t2=t1-t间计算出声音通过钢轨传来所用的时间,最后再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钢轨中的速度。
34.一辆汽车朝正前方的山崖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700
m处鸣笛,汽车继续向前行驶40 m后,司机刚好听到第二次笛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答案】解:声音传播的距离s=700 m+700 m-40 m=1360 m,声音传播的时间t= = =4 s,所以汽车行驶速度v1= = =10 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司机鸣笛后,声音和汽车都同时向前运动,当第二次听到鸣笛声时,声音与汽车相遇,那么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汽车行驶距离的和刚好等于原来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计算出声音传播的距离,再根据计算出声音传播的时间。汽车行驶40m的时间与这个时间相等,即最后根据计算汽车的行驶速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