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专题突破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一定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快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不敢高声语”的“高声”指声音响度大
D.城区禁止鸣笛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传播的知识分析;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分析;
(3)根据声音的特性的知识分析;
(4)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和途径分析。
【解答】A.超声波和次声波传播速度相同,只是波长和振动频率不同,故A错误;
B.物体振动肯定产生声音,但是我们不一定听到声音,例如没有传声的介质,耳朵的功能受损,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的“高声”指声音响度大,故C正确;
D.城区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故D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的知识分析。
【解答】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这个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它传播的能量被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充分吸收,故而振动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2018年9月30日,《厉害了,我的国国庆献礼》主题快闪在孝感国际广场进行,歌手们的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特性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在一般情况下,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A正确;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现场观众和歌手都处在相同的空气中,音叉大合唱的声音和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一样快,故B错误;
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而不是音调,故C错误;
D.现场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故D错误。
故选A。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吉他演奏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B.小提琴和双簧管演奏同一乐曲的音色是相同的
C.所有的固、液、气体都可以成为声音的传播介质
D.噪声既有不利的地方,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征决定;
(3)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
(4)噪声可以除尘,也可以制造噪声炸弹,据此分析。
【解答】A.吉他演奏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提琴和双簧管演奏的发声体不同,音叉演奏同一乐曲的音色是不相同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所有的固、液、气体都可以成为声音的传播介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噪声既有不利的地方,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个现象说明(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比空气中慢
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
【解答】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个现象说明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乙图: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C.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分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3)根据声音产生的探究过程分析;
(4)同种材料且松紧程度相同时,细的、窄的、短的、轻的等振动频率大,音调高。
【解答】A.甲图: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A错误;
B.乙图:蝙蝠飞行时,依靠喉部发出的超声波进行导航,而超声波在太空中无法传播,因此在太空中不能发挥作用,故B错误;
C.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C正确;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振动频率大,发声音调高,故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人们可用声学仪器接收到的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每个人的音色不同
D.马路旁多植树种草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同时伴随有次声波;
(3)根据音色的定义判断;
(4)根据控制噪声的途径分析。
【解答】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大小不同,这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错误;
B.人们可用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B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每个人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马路旁多植树种草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8.一条细绳下悬挂一根空心的铁管,用铁锤敲击铁管后慢慢地把铁管浸入水中,如图所示,则( )
A.铁管一浸入水中,声音就消失
B.铁管越往下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高
C.铁管越往下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D.铁管越往下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消失了;
(2)(3)(4)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音调由频率决定。
【解答】铁管浸入水中后,它仍然在振动,因此声音不会马上消失,故A错误;
铁管浸入水中后,由于能量传递到水中,因此它振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即响度越来越小;由于水面以外的振动部分越来越短,因此振动频率越来越大,即音调越来越高,故B正确,而C、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9.如图是“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实验,请将表中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过程 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 ,再做几次实验
方法 几次实验中,要使钢尺振动的 相同,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延伸 小雨同学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答案】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幅;振动频率小于20 Hz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探究声音高低的因素,其实就是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拨动钢尺的幅度相同,而改变钢尺的频率,也就是它伸出桌面的长度。
(2)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保证其它因素相同,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3)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这两种声我们都听不到。
【解答】
过程 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再做几次实验
方法 几次实验中,要使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延伸 小雨同学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振动频率小于20Hz。
10.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都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古代建筑师利用 造成的音响效果。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 s后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m。
【答案】声音的反射;204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继续传播,这就是声音的反射;
(2)人到山崖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即根据s=vt计算人到山崖的距离。
【解答】(1)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都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
(2)人到山崖的距离s=vt=×340m/s×1.2s=204m。
11.小华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铁质水管,小明在铁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来的。
【答案】铁质水管;水;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传播,根据声音在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分析解答。
【解答】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顺序为:v固>v液>v气,那么: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铁质水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水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传来的。
12.下列每句话主要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1)“隔墙有耳”说明声音 。
(2)小张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小张的歌声 。
(3)今天“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
(4)“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声音 。
(5)李琳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李琳的说话声 。
【答案】(1)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音色好
(3)响度大
(4)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声
(5)音调高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介质的知识解答;
(2)根据声音的特性的知识解答;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大小叫响度,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继续传播,这就是声音的反射;被反射的声音进入我们的耳朵,这就是听到的回声。
(5)根据(3)中的分析解答。
【解答】(1)“隔墙有耳”说明固态的墙壁可以传播声音,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小张的歌声“悦耳动听”,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说明小张的歌声音色好。
(3)今天“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很大,也就是响度大;
(4)“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声音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声。
(5)李琳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李琳的说话声音调高。
13.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由此现象,你认为:
(1)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 。
(2)5只瓶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 。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试说明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如图乙所示)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 。
(4)如图所示,有一长笛,当演奏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音调,吹奏出美妙的曲子,图中七个小孔中A应为 ,G应为 。(填“1、2、3、4、5、6、7”七个音符中的某一个音符)
【答案】(1)吹气引起了瓶内空气柱的振动
(2)5只瓶子内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故振动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
(3)堵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
(4)7;1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向瓶口吹起,瓶内的空气受到搅动,发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2)分析空气柱的长度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再说明频率大小对音调的影响;
(3)根据(2)中得到的结论分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
(4)吹笛子时,从笛膜到手指打开孔之间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吹气引起了瓶内空气柱的振动。
(2)5只瓶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5只瓶子内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故振动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
(3)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如图乙所示)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堵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
(4)如图所示,图中七个小孔中A孔距离笛膜最近,振动的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大,音调最高,应该为7;而G孔距离笛膜最远,振动的空气柱最长,振动频率最小,音调最低,应该为1。
14.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声音。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发生 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
【答案】反射;响度;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在传播时,以波的形式以声源为球心向四周空间传播,声音的能量很快分散开,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声音在反射时能会聚,使其能量集中,则在能量集中处听到声音的响度便大了;
(2)由于A、B之间只有空气而没有液体或固体,因而传声的介质是空气。
【解答】(1)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响度;
(2)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空气。
15.如图甲展示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形成一定的音阶。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 (选填“高”或“低”)。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乙所示。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 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答案】低;2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战国时铸造的这套编钟,制作材料一样,厚薄和质量不同。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所以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编钟越大,敲击时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A、C位置振动频率相同,而B位置的振动频率与它们不同,则编钟可发出2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解答】(1)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低。
(2)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2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第1章 专题突破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一定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快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不敢高声语”的“高声”指声音响度大
D.城区禁止鸣笛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2.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
A.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3.2018年9月30日,《厉害了,我的国国庆献礼》主题快闪在孝感国际广场进行,歌手们的倾情演唱,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吉他演奏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B.小提琴和双簧管演奏同一乐曲的音色是相同的
C.所有的固、液、气体都可以成为声音的传播介质
D.噪声既有不利的地方,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5.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个现象说明(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比空气中慢
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
6.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B.乙图: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C.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是低音弦
7.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是为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人们可用声学仪器接收到的超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每个人的音色不同
D.马路旁多植树种草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8.一条细绳下悬挂一根空心的铁管,用铁锤敲击铁管后慢慢地把铁管浸入水中,如图所示,则( )
A.铁管一浸入水中,声音就消失
B.铁管越往下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高
C.铁管越往下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D.铁管越往下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
二、填空题
9.如图是“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实验,请将表中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过程 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 ,再做几次实验
方法 几次实验中,要使钢尺振动的 相同,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延伸 小雨同学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10.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都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古代建筑师利用 造成的音响效果。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 s后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m。
11.小华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铁质水管,小明在铁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来的。
12.下列每句话主要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1)“隔墙有耳”说明声音 。
(2)小张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小张的歌声 。
(3)今天“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
(4)“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声音 。
(5)李琳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李琳的说话声 。
13.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由此现象,你认为:
(1)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 。
(2)5只瓶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 。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试说明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如图乙所示)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 。
(4)如图所示,有一长笛,当演奏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音调,吹奏出美妙的曲子,图中七个小孔中A应为 ,G应为 。(填“1、2、3、4、5、6、7”七个音符中的某一个音符)
14.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声音。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发生 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
15.如图甲展示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形成一定的音阶。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 (选填“高”或“低”)。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乙所示。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 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传播的知识分析;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分析;
(3)根据声音的特性的知识分析;
(4)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和途径分析。
【解答】A.超声波和次声波传播速度相同,只是波长和振动频率不同,故A错误;
B.物体振动肯定产生声音,但是我们不一定听到声音,例如没有传声的介质,耳朵的功能受损,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的“高声”指声音响度大,故C正确;
D.城区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的知识分析。
【解答】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这个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它传播的能量被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充分吸收,故而振动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特性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在一般情况下,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A正确;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现场观众和歌手都处在相同的空气中,音叉大合唱的声音和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一样快,故B错误;
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而不是音调,故C错误;
D.现场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征决定;
(3)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
(4)噪声可以除尘,也可以制造噪声炸弹,据此分析。
【解答】A.吉他演奏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提琴和双簧管演奏的发声体不同,音叉演奏同一乐曲的音色是不相同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所有的固、液、气体都可以成为声音的传播介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噪声既有不利的地方,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
【解答】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个现象说明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分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3)根据声音产生的探究过程分析;
(4)同种材料且松紧程度相同时,细的、窄的、短的、轻的等振动频率大,音调高。
【解答】A.甲图: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A错误;
B.乙图:蝙蝠飞行时,依靠喉部发出的超声波进行导航,而超声波在太空中无法传播,因此在太空中不能发挥作用,故B错误;
C.丙图: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C正确;
D.丁图: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绷紧程度相同时,细的橡皮筋振动频率大,发声音调高,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同时伴随有次声波;
(3)根据音色的定义判断;
(4)根据控制噪声的途径分析。
【解答】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大小不同,这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错误;
B.人们可用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故B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每个人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马路旁多植树种草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消失了;
(2)(3)(4)声音的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音调由频率决定。
【解答】铁管浸入水中后,它仍然在振动,因此声音不会马上消失,故A错误;
铁管浸入水中后,由于能量传递到水中,因此它振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即响度越来越小;由于水面以外的振动部分越来越短,因此振动频率越来越大,即音调越来越高,故B正确,而C、D错误。
故选B。
9.【答案】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幅;振动频率小于20 Hz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探究声音高低的因素,其实就是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拨动钢尺的幅度相同,而改变钢尺的频率,也就是它伸出桌面的长度。
(2)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保证其它因素相同,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3)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这两种声我们都听不到。
【解答】
过程 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再做几次实验
方法 几次实验中,要使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延伸 小雨同学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振动频率小于20Hz。
10.【答案】声音的反射;204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继续传播,这就是声音的反射;
(2)人到山崖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距离的一半,即根据s=vt计算人到山崖的距离。
【解答】(1)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都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
(2)人到山崖的距离s=vt=×340m/s×1.2s=204m。
11.【答案】铁质水管;水;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能传播,根据声音在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分析解答。
【解答】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顺序为:v固>v液>v气,那么: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铁质水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水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传来的。
12.【答案】(1)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音色好
(3)响度大
(4)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声
(5)音调高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的介质的知识解答;
(2)根据声音的特性的知识解答;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大小叫响度,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继续传播,这就是声音的反射;被反射的声音进入我们的耳朵,这就是听到的回声。
(5)根据(3)中的分析解答。
【解答】(1)“隔墙有耳”说明固态的墙壁可以传播声音,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小张的歌声“悦耳动听”,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说明小张的歌声音色好。
(3)今天“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很大,也就是响度大;
(4)“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声音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声。
(5)李琳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李琳的说话声音调高。
13.【答案】(1)吹气引起了瓶内空气柱的振动
(2)5只瓶子内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故振动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
(3)堵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
(4)7;1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向瓶口吹起,瓶内的空气受到搅动,发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2)分析空气柱的长度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再说明频率大小对音调的影响;
(3)根据(2)中得到的结论分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
(4)吹笛子时,从笛膜到手指打开孔之间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吹气引起了瓶内空气柱的振动。
(2)5只瓶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5只瓶子内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故振动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
(3)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如图乙所示)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堵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
(4)如图所示,图中七个小孔中A孔距离笛膜最近,振动的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大,音调最高,应该为7;而G孔距离笛膜最远,振动的空气柱最长,振动频率最小,音调最低,应该为1。
14.【答案】反射;响度;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声音在传播时,以波的形式以声源为球心向四周空间传播,声音的能量很快分散开,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声音在反射时能会聚,使其能量集中,则在能量集中处听到声音的响度便大了;
(2)由于A、B之间只有空气而没有液体或固体,因而传声的介质是空气。
【解答】(1)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响度;
(2)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空气。
15.【答案】低;2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战国时铸造的这套编钟,制作材料一样,厚薄和质量不同。不同的钟在敲击后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所以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编钟越大,敲击时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2)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A、C位置振动频率相同,而B位置的振动频率与它们不同,则编钟可发出2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解答】(1)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低。
(2)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2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