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31 18:08:04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同步练习
一、课时分层作业(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植物的花都是白天开放,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在白天,花也会闭合。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光线 C.阳光和温度 D.植物种类
2.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海拔高度
3.(不定项)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图中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M点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B.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P点时
C.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
4.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
B.食物可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
C.b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
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幼体所占比例ab段小于cd段
5.下列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人类活动
C.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营养和空间条件
6.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种内斗争 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7.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形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
B.“S”形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
D.“S”形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8.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   ,不能正常生长的是   。
(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什么?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   转变为   。
(4)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   。说明原因   
9.(不定项)如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
B.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
C.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
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
10.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11.在某鱼塘中放养着A,B,C,D四种鱼,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若调查四种鱼的种群数量,采取的方法是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C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Ⅰ,池塘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   。
(2)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C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
(3)在只放养C鱼的鱼塘中,捕捞的最佳时间非常重要,应该将鱼塘中C鱼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Ⅰ上的   之间。
1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3.(不定项)如图是多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种群增长速率=ΔN/Δt)(  )
A.对一个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B.随着温度降低,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
C.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
D.在较低温条件下,K值最小,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
14.如图为种群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   点左右,原因是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15.(2016高二上·松原期中)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形成黑暗环境(夜晚)因此花也会闭合,与白天不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和温度,这个实验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是阳光和温度。
【分析】题意可知,正常植物白天开花,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是白天,花也会闭合。由此推断,阳关和温度影响植物开花。
2.【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即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
【分析】由题意可知,由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不同,不同海拔的植物种类有所不同,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3.【答案】A,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在M点前无酒精产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酒精含量最多的N点;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为0。
【分析】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注意,有氧呼吸产物无酒精)。在M点后开始产生酒精,说明酵母菌在M点时,进行有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发酵酒精时,随着酒精浓度逐渐升高,酒精会杀死酵母菌,酒精到达一定浓度时,酵母菌开始死亡,种群数量下降。题目之中,S型曲线的斜率可以反映酵母菌种群增长率。
4.【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只有食物和环境因素可以使K值波动;直接原因应该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K/2时种群增长率最快,种群增长率=数量变化/时间,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cd段为稳定型,成年个体最多,老年、幼年次之,ab段为增长型,幼体比例最高,故B正确。
【分析】 题目中,a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由于空间充足,食物充足等。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竞争最激烈。ab段种群数量增长,说明幼体比例较高,cd段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相对来说幼体比例较低一些。
5.【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人类活动、营养和空间条件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A、B、D错误。
【分析】种群数量是种群的个体总数,受到食物、生活空间环境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异常还是超常,一般不直接统计种群的个体数量。
6.【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捕食关系,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竞争关系,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内斗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故答案为:D。
【分析】 种群的捕食、竞争或种内斗争,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进而影响种群的密度。因为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种群的数量。一些非生物因素,例如气候、季节等,不一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因而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7.【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将达到最大值(K值)并趋于稳定;“S”形增长中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常表示为“捕食”曲线,而不是“S”形曲线。“S”形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3、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种群密度最大,种内竞争激烈,种群数量开始波动变化或者下降,故S型曲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4、"S"型曲线的形成时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8.【答案】(1)双小核草履虫;有尾草履虫
(2)竞争
(3)先增加后减少,然后稳定;竞争;种内斗争
(4)不会;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16天后,有尾草履虫均消失,只有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存活其中。(2)比较两种草履虫单独生长的数量曲线图,可以发现,双小核草履虫比有尾草履虫世代时间略短,因而繁殖速度略快。由于双小核草履虫有这样一个优越性,在一定量食物的限制因素之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把这样两个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称为(种间)竞争。(3)双小核草履虫在与有尾草履虫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数量不断递增。递增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食物等因素的限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也会发生斗争,逐步使其繁殖数量与细菌的数量达到此起彼伏的平衡。因此,双小核草履虫的发展趋势是先递增后稳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间的关系由种间竞争转变为种内斗争。(4)从理论上说,一种生殖率高及取食力强的物种可以淘汰另一种生殖率低及取食力弱的物种。这种情况在实验室的比较单纯的实验种群中是可以实现的,高斯实验就是一个高度简化的实验。在自然环境中,没有像上述实验中那样简单的环境,因而极少有因单纯竞争造成一种动物被淘汰的现象。实际上,在自然界这两种草履虫是可以生活于同一池塘中的。虽然两者生长速度不同,但池塘中还有其他因素介入,情况就不会像上面实验那样简单了。情况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例如,池塘中有一种栉毛虫,以草履虫为食,数量多的草履虫被捕食的机会多,因而两种草履虫可借助栉毛虫的捕食而达到平衡。栉毛虫实际上只是对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动有作用的诸多环境因素之一,所以在自然环境中一种草履虫是难以消灭另一种草履虫的。
【分析】 由图可知,混合培养时,有尾草履虫数量降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上升,说明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双小核草履虫。由于两种草履虫同时存在时,竞争食物和空间等资源,这两个物种之间关系为竞争。后期,有尾草履虫消失,只剩双小核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之间也会竞争食物和空间等资源,此时种群关系变为种内竞争。
9.【答案】A,B,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和气候条件等适宜;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变化的结果;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因为超过a点后就快速增长;在草场中,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会破坏草场资源。
【分析】 题目中,a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由于空间充足,食物充足等。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竞争最激烈。在a点后种群数量将剧增,在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c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10.【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结构,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在b点时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分析】图甲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应该升高。在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适合捕捞,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在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可以获得最大捕获量。
11.【答案】(1)标记重捕法;b
(2)Ⅱ;Ⅲ;Ⅳ
(3)b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确定鱼类种群数量的常用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从图Ⅰ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种群数量增加到a后,环境并不能承受,资源不能满足要求,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减少,并最终在b左右保持稳定,因此环境容纳量为b。(2)A、B两种鱼的食性相同,对同一种藻类的竞争激烈,竞争能力弱的将被淘汰,对应曲线Ⅱ;A、D两种鱼为捕食关系,对应曲线Ⅲ;A、C两种鱼的食性不同,对空间等资源的竞争程度小,可达到各自的K值,对应曲线Ⅳ。(3)当池塘中鱼群的数量在K/2(c点)时,增长速率最大。在保持鱼塘中的鱼具有较大增长速率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若在dc段捕捞,会使池塘中的鱼群数量远低于K/2,增长速率也很小;若在ab段捕捞,会有一部分鱼因激烈的种内斗争而死亡,造成损失;若在bc段捕捞,捕捞后将鱼群的数量控制在K/2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分析】1、 关于标记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群体;
2、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种间关系的比较 :
关系名称 特 点 举 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 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 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 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12.【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形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分析】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条件是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种群密度影响种内竞争,导致种群数量发生改变; 3、养殖密度不同,种群数量不同,种内竞争力不同,种内个体生长、发育不同,产量有所不同; 4、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3.【答案】A,B,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种群的K值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由于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种群的K值也不是固定的,A项正确。从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温度越高,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越短;温度越低,所需的时间越长,B项正确。比较三条曲线对应的K值,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但K/2时种群增长速率并不是最大的;在较高温条件下,K/2时曲线的斜率最大,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项错误。在较低温条件下,K值最小,且K/2时曲线的斜率也最小,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小,D项正确。
【分析】 1、题目中,温度对种群数量产生不影响,中等温度时,K值最大;
2、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14.【答案】(1)cd;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限制
(2)b;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1)cd段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t3后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2)由于在b点(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3)对于灭鼠可考虑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从降低环境的容纳量角度降低老鼠的种群数量。
【分析】 题目中,a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由于空间充足,食物充足等较为良好的环境条件。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竞争最激烈。在a点后种群数量将剧增,在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c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增长率最大时,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15.【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A、在 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A错误;
B、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B错误;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C正确;
D、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1 / 1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同步练习
一、课时分层作业(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植物的花都是白天开放,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在白天,花也会闭合。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植物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光线 C.阳光和温度 D.植物种类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形成黑暗环境(夜晚)因此花也会闭合,与白天不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阳光和温度,这个实验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是阳光和温度。
【分析】题意可知,正常植物白天开花,夜晚闭合。如果将光线遮挡起来并降低温度,即使是白天,花也会闭合。由此推断,阳关和温度影响植物开花。
2.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海拔高度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即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
【分析】由题意可知,由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不同,不同海拔的植物种类有所不同,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3.(不定项)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图中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M点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B.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P点时
C.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
【答案】A,C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在M点前无酒精产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酒精含量最多的N点;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为0。
【分析】 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注意,有氧呼吸产物无酒精)。在M点后开始产生酒精,说明酵母菌在M点时,进行有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发酵酒精时,随着酒精浓度逐渐升高,酒精会杀死酵母菌,酒精到达一定浓度时,酵母菌开始死亡,种群数量下降。题目之中,S型曲线的斜率可以反映酵母菌种群增长率。
4.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
B.食物可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外源性因素
C.b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
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幼体所占比例ab段小于cd段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只有食物和环境因素可以使K值波动;直接原因应该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K/2时种群增长率最快,种群增长率=数量变化/时间,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cd段为稳定型,成年个体最多,老年、幼年次之,ab段为增长型,幼体比例最高,故B正确。
【分析】 题目中,a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由于空间充足,食物充足等。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竞争最激烈。ab段种群数量增长,说明幼体比例较高,cd段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相对来说幼体比例较低一些。
5.下列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人类活动
C.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营养和空间条件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人类活动、营养和空间条件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A、B、D错误。
【分析】种群数量是种群的个体总数,受到食物、生活空间环境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异常还是超常,一般不直接统计种群的个体数量。
6.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种内斗争 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捕食关系,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竞争关系,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内斗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故答案为:D。
【分析】 种群的捕食、竞争或种内斗争,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进而影响种群的密度。因为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种群的数量。一些非生物因素,例如气候、季节等,不一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因而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7.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S”形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
B.“S”形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
D.“S”形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将达到最大值(K值)并趋于稳定;“S”形增长中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常表示为“捕食”曲线,而不是“S”形曲线。“S”形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3、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种群密度最大,种内竞争激烈,种群数量开始波动变化或者下降,故S型曲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4、"S"型曲线的形成时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8.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   ,不能正常生长的是   。
(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什么?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   转变为   。
(4)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   。说明原因   
【答案】(1)双小核草履虫;有尾草履虫
(2)竞争
(3)先增加后减少,然后稳定;竞争;种内斗争
(4)不会;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16天后,有尾草履虫均消失,只有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存活其中。(2)比较两种草履虫单独生长的数量曲线图,可以发现,双小核草履虫比有尾草履虫世代时间略短,因而繁殖速度略快。由于双小核草履虫有这样一个优越性,在一定量食物的限制因素之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把这样两个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称为(种间)竞争。(3)双小核草履虫在与有尾草履虫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数量不断递增。递增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食物等因素的限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也会发生斗争,逐步使其繁殖数量与细菌的数量达到此起彼伏的平衡。因此,双小核草履虫的发展趋势是先递增后稳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间的关系由种间竞争转变为种内斗争。(4)从理论上说,一种生殖率高及取食力强的物种可以淘汰另一种生殖率低及取食力弱的物种。这种情况在实验室的比较单纯的实验种群中是可以实现的,高斯实验就是一个高度简化的实验。在自然环境中,没有像上述实验中那样简单的环境,因而极少有因单纯竞争造成一种动物被淘汰的现象。实际上,在自然界这两种草履虫是可以生活于同一池塘中的。虽然两者生长速度不同,但池塘中还有其他因素介入,情况就不会像上面实验那样简单了。情况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例如,池塘中有一种栉毛虫,以草履虫为食,数量多的草履虫被捕食的机会多,因而两种草履虫可借助栉毛虫的捕食而达到平衡。栉毛虫实际上只是对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动有作用的诸多环境因素之一,所以在自然环境中一种草履虫是难以消灭另一种草履虫的。
【分析】 由图可知,混合培养时,有尾草履虫数量降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上升,说明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双小核草履虫。由于两种草履虫同时存在时,竞争食物和空间等资源,这两个物种之间关系为竞争。后期,有尾草履虫消失,只剩双小核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之间也会竞争食物和空间等资源,此时种群关系变为种内竞争。
9.(不定项)如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
B.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
C.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
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
【答案】A,B,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和气候条件等适宜;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变化的结果;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因为超过a点后就快速增长;在草场中,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会破坏草场资源。
【分析】 题目中,a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由于空间充足,食物充足等。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竞争最激烈。在a点后种群数量将剧增,在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c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10.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结构,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在b点时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分析】图甲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应该升高。在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适合捕捞,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在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可以获得最大捕获量。
11.在某鱼塘中放养着A,B,C,D四种鱼,营养结构如图甲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若调查四种鱼的种群数量,采取的方法是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C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Ⅰ,池塘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   。
(2)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B两种鱼(假设二者都只取食同一种藻类),两种鱼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D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若该鱼塘中只放养A和C两种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
(3)在只放养C鱼的鱼塘中,捕捞的最佳时间非常重要,应该将鱼塘中C鱼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Ⅰ上的   之间。
【答案】(1)标记重捕法;b
(2)Ⅱ;Ⅲ;Ⅳ
(3)b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确定鱼类种群数量的常用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从图Ⅰ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种群数量增加到a后,环境并不能承受,资源不能满足要求,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减少,并最终在b左右保持稳定,因此环境容纳量为b。(2)A、B两种鱼的食性相同,对同一种藻类的竞争激烈,竞争能力弱的将被淘汰,对应曲线Ⅱ;A、D两种鱼为捕食关系,对应曲线Ⅲ;A、C两种鱼的食性不同,对空间等资源的竞争程度小,可达到各自的K值,对应曲线Ⅳ。(3)当池塘中鱼群的数量在K/2(c点)时,增长速率最大。在保持鱼塘中的鱼具有较大增长速率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若在dc段捕捞,会使池塘中的鱼群数量远低于K/2,增长速率也很小;若在ab段捕捞,会有一部分鱼因激烈的种内斗争而死亡,造成损失;若在bc段捕捞,捕捞后将鱼群的数量控制在K/2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分析】1、 关于标记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群体;
2、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3、种间关系的比较 :
关系名称 特 点 举 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 生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 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 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1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形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分析】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条件是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种群密度影响种内竞争,导致种群数量发生改变; 3、养殖密度不同,种群数量不同,种内竞争力不同,种内个体生长、发育不同,产量有所不同; 4、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3.(不定项)如图是多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种群增长速率=ΔN/Δt)(  )
A.对一个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B.随着温度降低,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
C.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
D.在较低温条件下,K值最小,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
【答案】A,B,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种群的K值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由于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种群的K值也不是固定的,A项正确。从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温度越高,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越短;温度越低,所需的时间越长,B项正确。比较三条曲线对应的K值,在中等适温条件下,K值最大,但K/2时种群增长速率并不是最大的;在较高温条件下,K/2时曲线的斜率最大,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项错误。在较低温条件下,K值最小,且K/2时曲线的斜率也最小,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小,D项正确。
【分析】 1、题目中,温度对种群数量产生不影响,中等温度时,K值最大;
2、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14.如图为种群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   点左右,原因是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答案】(1)cd;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限制
(2)b;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3)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1)cd段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t3后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2)由于在b点(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3)对于灭鼠可考虑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从降低环境的容纳量角度降低老鼠的种群数量。
【分析】 题目中,a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由于空间充足,食物充足等较为良好的环境条件。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内竞争最激烈。在a点后种群数量将剧增,在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c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增长率最大时,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15.(2016高二上·松原期中)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解:A、在 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A错误;
B、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B错误;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C正确;
D、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