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31 18:08:0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高二上·静宁期末)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以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2N0 B.1.44N0 C.2.2N0 D.3.6N0
2.(不定项)下列有关种群“J”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形增长的种群都无K值
B.“J”形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形增长
D.“J”形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
3.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生态恢复是一项重要工程。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我们希望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是(  )
A. B.
C. D.
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时间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5.如图所示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第3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接近K值
D.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6.如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和时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B.在10~30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
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λ值的大小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7.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细菌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细菌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   点后进行,原因是   。
8.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样方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9.(不定项)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10.(2020·江苏)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11.将酵母菌分为a、b、c、d四组,在相同容积的培养瓶中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1)该实验实际上是研究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请分析a组能否沿此趋势无限延伸?   。简述原因是   。
(2)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趋于降低,其可能的限制因素是   。
12.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λ图,图中的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13.(不定项)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该图表示鱼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14.某学习小组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可以采用   法,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将盛培养液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   ,便于估算。
(2)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   ;图中   浓度的培养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
(3)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   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
15.如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 000只
B.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
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为某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1为增长率,所以该题中λ=1+0.2=1.2,所以经过2年后也就是第三年种群数量Nt=N0×1.22=1.44N0。
故答案为:B
【分析】“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
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所有种群数量Nt=N0×λt。
2.【答案】A,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J”形曲线没有最大值,A项正确;“J”形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种群的生存条件是无限的,B项错误;由于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故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C项错误;“J”形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无限,种群个体数一直增加,D项正确。
【分析】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增长”曲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3.【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因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某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为“S”形,C选项正确。
【分析】 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种群数量增长应为S型。常见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有两种:
1、“J型增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4.【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A错误;第12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比第8年下降,但只要增长速率大于0就仍在增长,属于增长型,B错误;白头鹎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白头鹎在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环境容纳量是K,应是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2倍,D正确。
【分析】 1、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
①数学模型: Nt=N0λ;
②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③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S型增长”
①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②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2、种群年龄组成类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5.【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第1阶段种群增长速率较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A正确;在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第3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正确。
【分析】 1、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2、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6.【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当λ=1时,种群数量稳定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约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A错误;在10~3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逐渐增强,B正确;λ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C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分析】 1、种群发展趋势类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环境中容纳种群最大数量。
7.【答案】(1)Ⅰ
(2)Ⅱ
(3)Ⅱ;55亿
(4)f
(5)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 (1)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形曲线疯狂增长。 (2)(3)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4)(5)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8.【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群刚迁入新环境中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此时营养物质及空间资源充足,A错误;由题图可知酵母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J”形增长曲线,B错误;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错误;在10 mL培养体系中培养到50 h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K值约为120 000个,D正确。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析】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
3、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4、样方法适用范围:活动性弱,能捕捉、肉眼观察到的种群密度均匀的种群密度估计性调查。
9.【答案】A,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按样方法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求平均值,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
3、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10.【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
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
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
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
11.【答案】(1)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浓度或代谢废物的浓度或pH变化等合理答案即可);不能;因为空间是有限的
(2)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 (1)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研究的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的营养条件和培养的温度、pH等。由于培养基提供的营养和培养瓶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停止。(2)由于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造成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说明原因是培养基的问题,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
3、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4、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而不及时更换培养液,等等种种不利条件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大幅下降。
12.【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2010年~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分析】 1、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类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2、题目中反应数量变化趋势,属于一种数学模型。
13.【答案】A,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K值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为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正确;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即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错误、C正确;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鱼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并使剩余数量维持在K/2的水平,才可获得持续高产,D错误。
【分析】 1、题目中若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种群是个封闭的环境之中,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2、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14.【答案】(1)抽样检测;酵母菌分布均匀
(2)先增大后减小;10%
(3)K/2;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酵母菌繁殖受影响(或答“营养物质的消耗”或“pH改变”)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 (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2)由图可知,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图中10%葡萄糖溶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3)由图可知,酵母菌数量在K/2时,其增长速率最大,酿酒和做面包需要以酵母菌做菌种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的条件为酵母菌数量为K/2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培养液中的成分、pH、温度等。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
3、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使培养液轻轻振荡,可以促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降低计数时产生误差;
4、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而不及时更换培养液,等等种种不利条件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大幅下降。
15.【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由甲图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 000只,A正确;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B正确;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C正确;图乙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分析】 1、种群数量可以呈“J型增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3、K值表示有限空间、资源环境下容纳种群最大数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1.2种群数量的变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高二上·静宁期末)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以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2N0 B.1.44N0 C.2.2N0 D.3.6N0
【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为某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1为增长率,所以该题中λ=1+0.2=1.2,所以经过2年后也就是第三年种群数量Nt=N0×1.22=1.44N0。
故答案为:B
【分析】“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
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所有种群数量Nt=N0×λt。
2.(不定项)下列有关种群“J”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形增长的种群都无K值
B.“J”形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形增长
D.“J”形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
【答案】A,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J”形曲线没有最大值,A项正确;“J”形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种群的生存条件是无限的,B项错误;由于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故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C项错误;“J”形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无限,种群个体数一直增加,D项正确。
【分析】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增长”曲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3.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生态恢复是一项重要工程。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我们希望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因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某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为“S”形,C选项正确。
【分析】 在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濒危物种时,种群数量增长应为S型。常见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有两种:
1、“J型增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时间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A错误;第12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比第8年下降,但只要增长速率大于0就仍在增长,属于增长型,B错误;白头鹎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白头鹎在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环境容纳量是K,应是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2倍,D正确。
【分析】 1、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
①数学模型: Nt=N0λ;
②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③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S型增长”
①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②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2、种群年龄组成类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5.如图所示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关于各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第3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接近K值
D.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第1阶段种群增长速率较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A正确;在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快后慢,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第3阶段种群数量超过了K值,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第4阶段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正确。
【分析】 1、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2、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6.如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和时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B.在10~30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
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λ值的大小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当λ=1时,种群数量稳定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约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A错误;在10~3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逐渐增强,B正确;λ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C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分析】 1、种群发展趋势类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环境中容纳种群最大数量。
7.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细菌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细菌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   点后进行,原因是   。
【答案】(1)Ⅰ
(2)Ⅱ
(3)Ⅱ;55亿
(4)f
(5)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 (1)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形曲线疯狂增长。 (2)(3)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4)(5)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8.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样方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群刚迁入新环境中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此时营养物质及空间资源充足,A错误;由题图可知酵母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J”形增长曲线,B错误;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错误;在10 mL培养体系中培养到50 h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K值约为120 000个,D正确。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析】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
3、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4、样方法适用范围:活动性弱,能捕捉、肉眼观察到的种群密度均匀的种群密度估计性调查。
9.(不定项)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A,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按样方法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求平均值,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
3、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10.(2020·江苏)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
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
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
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
11.将酵母菌分为a、b、c、d四组,在相同容积的培养瓶中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1)该实验实际上是研究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请分析a组能否沿此趋势无限延伸?   。简述原因是   。
(2)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趋于降低,其可能的限制因素是   。
【答案】(1)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浓度或代谢废物的浓度或pH变化等合理答案即可);不能;因为空间是有限的
(2)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 (1)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研究的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环境条件包括培养基的营养条件和培养的温度、pH等。由于培养基提供的营养和培养瓶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增长停止。(2)由于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造成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说明原因是培养基的问题,营养物质不足、有害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
3、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4、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而不及时更换培养液,等等种种不利条件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大幅下降。
12.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λ图,图中的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2010年~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分析】 1、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类型:
(1)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多于去年;
(2)稳定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几乎去年;
(3)增长型:λ<1,说明当前种群数量小于去年;
2、题目中反应数量变化趋势,属于一种数学模型。
13.(不定项)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C.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该图表示鱼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答案】A,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K值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为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正确;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即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错误、C正确;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鱼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并使剩余数量维持在K/2的水平,才可获得持续高产,D错误。
【分析】 1、题目中若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种群是个封闭的环境之中,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2、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若在该时刻进行捕捉,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14.某学习小组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酵母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可以采用   法,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将盛培养液的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   ,便于估算。
(2)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   ;图中   浓度的培养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
(3)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   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
【答案】(1)抽样检测;酵母菌分布均匀
(2)先增大后减小;10%
(3)K/2;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酵母菌繁殖受影响(或答“营养物质的消耗”或“pH改变”)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 (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2)由图可知,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图中10%葡萄糖溶液中种群的K值最大。(3)由图可知,酵母菌数量在K/2时,其增长速率最大,酿酒和做面包需要以酵母菌做菌种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的条件为酵母菌数量为K/2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培养液中的成分、pH、温度等。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
1、种群数量可以呈“S型增长”:
(1)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中注意点: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2处增长率最大;
2、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
3、应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使培养液轻轻振荡,可以促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降低计数时产生误差;
4、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而不及时更换培养液,等等种种不利条件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大幅下降。
15.如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 000只
B.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
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由甲图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 000只,A正确;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B正确;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C正确;图乙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分析】 1、种群数量可以呈“J型增长”:
(1)数学模型: Nt=N0λ;
(2)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3)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短期内); 2、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3、K值表示有限空间、资源环境下容纳种群最大数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