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00: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史料,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知道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识读《战国形势图》,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这是因为战国时期我国铁农具广泛使用,出土的战国铁农具数量庞大,物以稀为贵,自然价值就不是很高,虽然价值不是很高,但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却引起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请大家看这张图片,在2004 年央视鉴宝节目中,一位收藏爱好者带着他珍藏的铁农具上了节目。
经过专家鉴定,这套铁农具是战国时期的珍品,那么大家可以估算一下这套天农具的价值吗?
它的市场价值可能会让很多同学感觉很失望,甚至大跌眼镜,但价值就5000 元人民币。
为什么一个年代久远的战国时期的真品铁具价格会这么低
前22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一、战国七雄
对比两幅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
一、战国七雄
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
材料一:……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材料二:……是岁,故齐康公卒,绝无后,奉邑(封地) 入田氏。
——《史记》卷46《田敬仲完世家》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一、战国七雄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魏国遭重创
著名战役
“战国七雄”







(1)桂陵之战:公元前354 年,魏围赵都城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率军救援。孙膑以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此战产生了“围魏救赵”的典故,魏国遭重创。
一、战国七雄
(2)马陵之战: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桂陵之战的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国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魏军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但未全歼魏军。产生成语“以逸待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
一、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
(3)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1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只持续了5个月,赵军战败,秦国获胜近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此战过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一家独大,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秦国成为最强胜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一、战国七雄
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试着从军事方面分析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战争特点:
材料一:……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西汉]司马迁:《史记》 卷七十三《白起王剪列传》
材料二: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相关史事》
材料三: 《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材料四: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
——沈长云《先秦史》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一、战国七雄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消极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感受:反对战争,希望战争尽快结束;
(2)渴望:渴望渴望国家统一、和平,能安定地生活。
一、战国七雄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材料: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比拼国力的历史。而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
议一议: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如果你是秦国国君,你会怎样做?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1、背景:
(1)经济: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根本原因);
(2)政治: 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需要改革图强;
(3)军事: 兼并战争激烈,需要改革强兵。
阅读课本第35页并结合以上材料,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
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二、商鞅变法
材料一: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以致公田荒芜不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史记·秦本纪》
二、商鞅变法
商鞅出生于卫国,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
3、商鞅简介:
商鞅在秦国变法会一帆风顺吗 他是如何推动变法的?
因为变法会损害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会从中阻挠。于是,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带领着改革派与旧贵族进行了论战。
立木取信
二、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士地
这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材料二: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 (法办) 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 (老师)公子虔 (秦孝公的兄长)……刑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割掉鼻子)之。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二、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材料一: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论衡》
5、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如何应对?
二、商鞅变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
3.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
2.人物: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5.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综合性水利枢纽。
4.构成:由渠首和灌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了什么自然条件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体现了人与自然哪些相处之道
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哪些作用
无坝引水、自流灌溉
协和统一、生态工程
防洪、灌溉、水运、用水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秦。——秦相司马错
在古代每当眠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有事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云朝清《上善若水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之‘天府’也。”
——云朝清《上善若水都江堰》
6.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知识拓展
“震不垮”的都江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虽然大地震造成都江堰鱼嘴的地表出现裂缝,但鱼嘴仍在发挥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的分洪作用,外江一侧的水闸仍能正常开闸放水。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 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叹。
1、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B.统一趋势增强
C.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D.分封制彻底崩溃
B
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可以看出商鞅推行变法赏罚分明。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是( )
A.免除徭役
B.授予爵位、赏赐土地
C.赏赐金钱
D.赐予奴隶
B
3、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大运河
B.都江堰
C.长城
D.赵州桥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