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通过填图,整体把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长征的艰难,学会读图、获取图上有效信息。(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从历史概念的要素出发,重点分析探究遵义会议的召开背景、内容、影响,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而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树立爱党、拥护党的正确领导的意识。(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运用教材及相关史料,多角度分析探讨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胜利的原因及长征精神的内涵,认识党的正确领导、全党全军军民之间的大团结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难点: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吐槽大会——七嘴八舌诉学习困难——释放学习困难带来的压力,激发寻求精神动力支持的欲望,引发心理认同感,从而导入新课。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习近平
人生道路就像长征一样,我们的学习过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的艰难和曲折。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凭着长征精神,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该怎样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新课教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道路艰难曲折,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
一、了解长征
1.红军长征的原因:展示五次反“围剿”情况的表格。
由于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长征。
2.图说长征:结合教材文字和地图在下图方框内填出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经历的艰难险阻。(学生看图后根据路线叙述)
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
长征的结束: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重要事件: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艰难险阻:冲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
红军面临的形势:众多的艰难险阻——自然界的
国民党的封锁和进攻;博古、李德军事、组织上“左”的错误——人为的
(过渡)红军长征这么险、这么难,转机到底在哪里?
二、理解长征: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
学生阅读教材P82第二段-P83第一段自主学习后归纳:
遵义会议内容:
(1)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左”的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会后形成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意义:
(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2)在及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3.合作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结合会议前后中国革命的变化分析讲解(展示示意图):
会议前:博古、李德等的“左”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革命出现危局。
会议中:纠正了党中央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并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后:红军战斗力提高,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等军事行动使红军掌握了主动权,长征走向胜利,中国革命也最终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启示:我党是一个善于纠正自己错误的优秀政党!
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过渡)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战斗力大大提高,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长征局面大大改观,最终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分析长征
“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红军革命老前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经受各种生死考验,创造了伟大的革命奇迹,赢得长征的胜利。
长征精神
(1)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枪林弹雨,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精神。
学生观看后归纳长征精神的表现之一:不怕牺牲,勇往直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展示体现长征为行难、为食难、为御寒难、为宿营难的图片,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情况,教师补充:
行军难:草地——人迹罕至、沼泽密布、死亡陷阱;雪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河流—湍急
饮食难:青稞、野菜、树皮、草根、皮带、马鞍子、雪水
御寒难:雨雪、冰雹、气候无常、气温零度及以下,穿的是单衣、甲衣、草鞋
宿营难:就地宿营、背靠背打盹、天当被、地当床、盖破棉絮、棕树叶、和衣而睡。
展示学生熟悉的课文《金色的鱼钩》和《七根火柴》的图片,唤醒学生记忆中对红军战士的认识,体会长征途中极度恶劣的环境、风餐露宿、缺衣少食、给养匮乏——极度艰苦
(3)展示毛泽东《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诗写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全诗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
表现了毛泽东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生回答:什么是长征精神。教师总结长征精神的内涵: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坚定信念,永不言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同甘共苦,团结奋进——集体主义精神
(过渡)我们的红军、我们的国家、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正是拥有了这样的精神,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和整个革命的胜利。长征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长征胜利的原因
合作探究: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从领导、红军战士、力量分析。)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指挥。遵义会议)
(2)红军整编,提高了战斗力。(红军战士英勇作战——长征精神的鼓舞)
(3)人民的支持,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
3.长征胜利的意义
合作探究:结合书上文字和以下材料思考, 红军长征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一:长征途中,红军突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和10个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
1955年解放军授封将帅中将以上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占总人数88%。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 毛泽东
材料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 毛泽东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材料有效信息,分析、归纳、概括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结束了,但长征精神却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永恒,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民族灵魂!
【结束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习近平
同学们,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同时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本课知识结构】
【课后练习】
1.以下是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 1)遵义会议(2)飞夺泸定桥(3)会宁会师(4)四渡赤水
A、(1)(4)(2)(3) B、(2)(3)(1)(4)
C、(1)(3)(2)(4) D、(3)(2)(1)(4)
2、下图地点发生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地点是( )
A、汉口 B、吴起镇 C、会宁 D、遵义
3.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在( )
A、第五次反围剿后 B、遵义会议后 C、渡过金沙江 D、长征结束后
4.红军长征跳出敌人重重包围的事件是( )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课堂延伸 】 继续吐槽——我们该怎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人生道路就如同长征一般,是曲折而漫长的,面对上课之初同学们对学习困难的吐槽,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克服、战胜一切困难?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交流、回答。
教师引导:我们在学习和人生道路中的困难跟红军长征所面临的艰难困苦比较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我们像红军战士一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怕艰难困苦,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我们一定会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