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测试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珐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做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为家?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儿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留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环境。
B.卜白擅长写各种体裁的文章,而且内容涉及领域广泛,“无所不包”,作者以此表现卜白文学才能卓越。
C.卜白见那位女士之前不知所措,以事业为先拒绝,得知那位女士的丈夫为国捐躯后,爽快答应与之成婚,表现了卜白的爱国之心。
D.文章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救场,表明卜白京剧造诣深厚,丰富了人物形象,且令故事带上了传奇色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极富特色,既有“须臾”“君子不可不为”等文言词汇,又有“掉渣”“冒烟儿”等口语词汇,文白夹杂,妙趣横生。
B.“低头狠劲儿抽烟”“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大笔杆子们面对做战地记者这一差事的胆怯与慌乱,“大笔杆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文章第二段对卜白外貌的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与《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雪“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文详写卜白在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则一笔带过,这样处理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文章也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使用了很多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素材,例如鲁迅等人投稿《自由谈》、谢晋元所在部队抗日、解放军进军上海等,因此有人认为本文为散文而非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节选)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壹,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闷,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节选自鲁迅《呐喊》)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凄冷、清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引出后文老栓买药一事。
B.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既是他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外在表现,也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忧心忡忡。
C.“药”是本文的线索,分作两线:明线是老栓买药——茶客谈药,暗线是革命者夏瑜在寻求解救中国之“良药”。
D.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从中也可以看出民众的麻木和愚昧。
6.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精妙,试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描写,赏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两种手法。
7.茶馆中的茶客们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小说主题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捐”: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捐,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签子手“翻”“刺”“掏”“噘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B.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C.关尹喜等关官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D.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奈地逃避庸俗的现实。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口”一词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在文中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这是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C.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D.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10.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11.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㈠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
㈡
明日书店要出一种期刊,请柔石去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我的译著,托他来问版税的办法,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柔石的消息却很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我见过两次他写给同乡的信,第一回是这样的——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以上背面。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的大约有二十天。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节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1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是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其妙的。
B.选文(一)中加点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词是反语,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C.选文(二)主要回忆了柔石被捕后的一些情况,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D.选文(二)中作者写自己选择“逃走”,体现了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的思想。
13.选文(一)中,作者反复描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这一特征,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4.请根据选文(一)、(二)概括《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的共同情感,并说说二者在抒情风格上有何不同。
二、选择题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警察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②1957年,甘祖昌将军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解甲归田,开始了29年的“农民生涯”。
③他唱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④“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虽已就义七个多世纪,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使他名垂千古。
⑤这篇报道,背景介绍详尽细致,而对事件的叙述却有些隐约其辞,让人看不明白。
⑥有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的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A.近年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喜爱,用微信和微博交流这些节日相关知识,被学生们称为“文化自信”。
B.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
C.朱永新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指出,阅读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D.电影《芳华》讲述了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青年,经历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人生命运充斥变数。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抗战胜利纪念日虽然很早就有,但一直__________在行政规定层面;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这些都是对民意的__________,承载的是全体国人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历史有过恢弘灿烂的华章,更有过百余年山河破碎、血泪斑斑的痛楚。(_________),正是其中最黑暗、最屈辱的一幕。艰苦卓绝的抗战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__________。中华民族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获得了二战东方主战场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__________重大贡献。正视那段历史,以更高规格、更固定的平台对先烈、英雄及死难同胞祭之以礼,表达不可忘却的纪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成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滞留 顺应 分水岭 不可磨灭
B.停留 顺应 转折点 不可磨灭
C.滞留 呼应 转折点 不可思议
D.停留 呼应 分水岭 不可思议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
B.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并正式确立下来。
C.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D.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20.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的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
B.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
C.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D.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
21.(2020高三上·丹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时代中国青年拥有的最亮丽青春底色是爱国,青年对国家发展信心强烈,青年勇于挺身而出 国家利益。新时代青年是当代中国伟大发展成就的 见证者,在成长过程中,使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 )。
青年是时代的 ,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青年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进入新时代,“实力爱国”的中国青年一定是中华民族生气勃发、 的排头兵,一定是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目标的蓬勃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会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伟大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拥护 全方位 晴雨表 引吭高歌
B.拥护 全天候 气压表 高歌猛进
C.维护 全天候 气压表 引吭高歌
D.维护 全方位 晴雨表 高歌猛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B.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C.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D.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巾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而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B.中国青年反而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C.而且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D.中国青年而且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三、小阅读
22.《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作者叙述了同白莽的三次会见,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23.《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第16段有三处用了“疑心”一词,这三处“疑心”该怎样理解?
24.“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一句中“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25.《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三处用典,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四、填空题
26. 选词填空。
(1)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 (A悲哀 B悲愤)
(2)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 (A轻慢 B轻易)
(3)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 (A隔阂 B冷漠)
五、现代文阅读
27.(2020高一下·桂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堆本色。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浸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①“补白”与主人公名字谐音,巧妙有趣。
②本文以“补白”为线索,将主人公的多个生活侧面串联起来,如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等,使内容集中紧凑。③有利于凸显出一个乐于助人、谦虚做人、顾全大局、大智大勇、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形象。
4.示例一:我认为本文为小说。①情节上,本文先介绍主人公的基本情况,然后依次写他答应婚事、和梅兰芳配合、促成起义等,故事情节完整连贯。②人物上,本文的主人公卜白是当时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典型代表。③主题上,本文通过卜白这一形象来赞颂无数普通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不只是局限于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
示例二:我认为本文为散文。①情节上,小说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而散文侧重于选取不同的侧面。本文多是截取不同生活侧面,且在历史上确有其事。②人物上,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多为虚构。而本文提到的人、事大多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结构线索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围绕“补白”谋篇布局的好处。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补白”与“卜白”谐音,巧妙有趣。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特征。学生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可以发现,本文既有小说的特征,又兼具散文的特征,因此可以选择一种立场,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表现了卜白的爱国之心”错,表现了卜白的善良。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大笔杆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应为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结构线索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围绕“补白”谋篇布局的好处。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补白”与“卜白”谐音,巧妙有趣。从本文的情节线索上看,“补白”是贯穿文本始终的线索,将文中的“补白”情节,如为报纸补白、为革命烈士之家补白、为军事斗争补白等,串联起来,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从塑造人物形象上来看,一系列的“补白”情节,如“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儿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等情节突出了主人公卜白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和无私,高尚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 ①“补白”与主人公名字谐音,巧妙有趣。
②本文以“补白”为线索,将主人公的多个生活侧面串联起来,如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等,使内容集中紧凑。③有利于凸显出一个乐于助人、谦虚做人、顾全大局、大智大勇、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形象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特征。学生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可以发现,本文既有小说的特征,又兼具散文的特征,因此可以选择一种立场,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比如认为本文是小说,就可以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上,本文开端介绍人物,交代其不凡才能;发展部分讲述他答应婚事、和梅兰芳配合;高潮和结局交代人物促成起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物形象上,本文通过一系列情节塑造了一个才能突出、善良助人、为国奉献的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典型形象。主题上,通过卜白这一形象来赞颂无数普通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精神,主旨突出,并不只是局限于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认为本文为小说。①情节上,本文先介绍主人公的基本情况,然后依次写他答应婚事、和梅兰芳配合、促成起义等,故事情节完整连贯。②人物上,本文的主人公卜白是当时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典型代表。③主题上,本文通过卜白这一形象来赞颂无数普通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不只是局限于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
示例二:我认为本文为散文。①情节上,小说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而散文侧重于选取不同的侧面。本文多是截取不同生活侧面,且在历史上确有其事。②人物上,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多为虚构。而本文提到的人、事大多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
【答案】5.C
6.
人物 手法1 手法2
华老栓 动作描写: 华老栓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神态描写: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
刑场 看客 比喻(细节描写):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动作描写(场面描写):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康大叔 语言描写:“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包好,包好!” 外貌描写:“一个浑身黑色的人”“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动作描写: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比喻夸张、侧面描写: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茶馆 看客 语言描写: 茶馆“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发了疯了。”…… 神态描写:低声下气的问道、很现出气愤模样、忽然高兴起来、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点着头
小栓 动作描写: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 细节描写: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华大妈 动作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 语言描写:“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夏雨 侧面描写(衬托):茶馆众人的议论 语言描写(转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夏三爷 侧面描写:康大师的陈述
7.①茶客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为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国人)。
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③作者通过人物的情绪的展现,表达了唤醒麻木民众、疗救国人精神的写作意图,暗示了主旨。(答出主旨的三层:民众麻木、革命不彻底、唤醒疗救即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主题思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C.“暗线是革命者夏瑜在寻求解救中国之‘良药’”错,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愚味的民众当成“药”的过程,也就是被出卖、被捕入狱、被杀、被谈论的过程。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先明确对象,选择分析黑衣人形象。然后筛选信息,抓住手法进行分析:
结合“‘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怨言描写)一个浑身黑色(外貌描写)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神态描写),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动作描写);一只手却撮着(动作描写)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分析,文章塑造了一个凶残的刽子手(或“卖人血馒头的人”)形象——康大叔。通过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另外在卖给华老栓人血馒头时“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语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行为动作等细节描写)。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语言)”的内容,通过“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狠毒与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表现他的卑鄙和贪婪。可见本文使用刻画人物的手法突出了性格特征。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主题思想的能力。首先在文本中依次找到和“情绪”有关的内容。“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此处情绪是“气愤”;“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此处情绪是“高兴”。他们表现出的是对革命者的气愤和革命者挨打的高兴,说明他们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看客。我们接着思考作者刻画他们的目的,他们都是普通的民众,也受着压迫和剥削,作者既有对他们的同情,又有对他们的愤怒,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想要疗救的也就是他们,期待他们早日清醒。从夏瑜的角度,他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却被国人围观嘲笑,也说明了他们革命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茶客们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有的是气愤,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形象。作者对他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并没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可见也不是中国的救世良药。
故答案为: ①茶客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为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国人)。
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③作者通过人物的情绪的展现,表达了唤醒麻木民众、疗救国人精神的写作意图,暗示了主旨。
【答案】8.A
9.C
10.小说借古讽今,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
11.①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②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逼真形象。
③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鉴赏等综合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相关的表现手法,答题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先指出表现手法,再分析其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描写人物的方式和环境描写方式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8.A. “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有误,根据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这主要写关吏的贪婪。故答案为:A。
9.C.“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分析错误。此处表现了关口官吏的贪婪,他刺破青牛的鞍鞯,是想从中找到钱财。故答案为:C。
10.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作品的出处和题目中的提示语“典故”一词推知,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至于“讽刺”的对象,讽刺的意义,从选文描写的众人听讲的过程来看,“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他们根本听不懂老子在讲什么,只是因为老子的名声,而非要他来给他们讲课,因此讽刺了关尹喜等一大帮假充文化人,盲目崇拜名人的风气。同时,也讽刺当时喜欢所谓的虚无的“国粹”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懂的媚俗从众,崇尚空谈的风尚。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其实和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问题和主义”之争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借故事新编的方式来表达国人崇尚虚无,不注重时事的风气,显得婉曲、隐晦且辛辣。
11.本文为了增强生动性在描写人物时采用了语言描写:“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些语言表现了老子所讲学问的深奥难懂。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作者想象老子说话的声音:“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捐’:大家还是听不懂”让读者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行文中,还运用了环境描写,如“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人们送老子离开时,开始还能看出颜色、坐骑、物品等,一会又变成灰色、黄色,通过颜色的快速变化,突出了神秘感。
【答案】12.A
13.①突出强调了刘和珍的善良和顺,说明她不是暴徒;
②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和对她牺牲的无比痛惜;反衬了反动政府的残忍暴虐。
14.情感相通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抒情风格的不同:选文(一)的抒情更直露显豁;选文(二)抒情更隐晦含蓄。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凸显人物形象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文章思想感情及抒情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两篇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再分析抒情风格的不同。
12.A.“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其妙”错误。“无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此处表达对刘和珍无辜遇害的难抑悲愤,对反动政府的残忍暴虐的控诉。故答案为:A。
13.“微笑”一是表现人物形象,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此处的“微笑”和“喋血”形成对照,出强调了刘和珍的善良和顺,说明她不是暴徒,以刘和珍的美好反衬了反动政府滥杀无辜的残忍暴虐;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此处的“微笑”凸显对刘和珍牺牲的无比痛惜;
“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兼痛惜之情。
14.《记念刘和珍君》选文中,鲁迅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文中,作者通过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
两篇选文都表达了作者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抒情风格的不同:选文(一)中“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些语句表现了强烈的抒彩,愤怒、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情感直露显豁;
选文(二)中“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原来如此!……”这些语言含蓄内隐,作者的悲痛、担忧蕴含其间,抒情隐晦含蓄。
15.【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开门揖盗: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来坏人,招致祸患。此处望文生义,此句语境没有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的意思。
②解甲归田: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此处使用正确。
③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此处使用对象错误。“长歌当哭”不能用于形容唱歌。
④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此处使用正确。
⑤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此处使用正确。
⑥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褒贬误用。“殚精竭虑”是褒义词,而商家“钻空子”的做法明显不好。
分析可知,①③⑥句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16.【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题中A项,结构混乱,“被学生们称为‘文化自信’”,暗换主语;B项,结构混乱,“对……被忽视”句式杂糅,应删去 “对”。C无误;D项,成分残缺,“讲述”后缺乏宾语中心语。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17.【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由选项可知,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一部分时过境迁”“更有若干篇……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首句或尾句,再根据标志词语、标点符号、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整段文字的语境等确定中间句子的排列顺序,排完后,通读全段,看语意的表达是否顺畅。
【答案】18.B
19.D
20.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⑶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18.滞留:停留不动。停留:暂时不继续前进。“停留”强调因人为原因而停止,“滞留”强调因客观原因而停止。语段是指国家对纪念抗战胜利暂时只进行了行政规定,故应用“停留”。
顺应:顺从;适应。呼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或照应。
语境指顺从民意,应用“顺应”。
分水岭:①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脊或高原。②比喻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转折点: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改变原来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情;事物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方向的时间。
语境没有强调“分界”,应用“转折点”。
不可磨灭: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语段中指中国人民做出了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巨大贡献,应用“不可磨灭”。
故答案为:B。
19.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重复赘余,应将“差不多”删去;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国家法律”后添加“的形式”。故答案为:D。
20.括号后的“正是其中最黑暗、最屈辱的一幕”决定前面句子的结尾处应该是具体的某一幕,结合选项可知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幕,据此分析发现,只有C项以“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收尾,可以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
21.【答案】(1)D
(2)B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1)①拥护: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维护:保全、保护,使免于遭到破坏。此处后面接的宾语是“国家利益”,应该是“保全、保护”,故选“维护”。
②全方位:指四面八方;各个方向或位置;所有的方面。全天候:不受天气限制的,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的。此处强调空间范围上的全面,故选“全方位”。
③晴雨表:预测天气晴或雨的气压表,比喻能敏锐地反映某种变化的事物。气压表:用来测定气压并从而帮助判断可能的天气变化和确定上升的高度的一种仪器。此处意为“比喻能敏锐地反映某种变化的事物”,故选“晴雨表”。
④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高歌猛进:放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情绪高涨,斗志昂扬。此处修饰的中心语是“排头兵”,强调勇猛前进,故选“高歌猛进”。
(2)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在成长过程中”这个状语的主语“他们”,谓语是“目睹”,因此应该置于“他们”和“目睹”之间,或者提前,置于“他们”之前,但是不能置于“目睹”之后,排除CD。“否定、排斥、污蔑”是按照程度进行排列的,不可颠倒,排除A。
(3)本题,“不仅……”这个复句的主语是“所作所为”,B项、D项将后一分句的主语更为“中国青年”,中途易辙,衔接不恰当。排除BD。“反而”和“而且”相比,突出后一分句和前一分句的对比性,表示和期望恰恰相反。根据语境,前文有“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选择“反而”更为恰当,衔接更好,排除C。故选A。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⑶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22.【答案】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白莽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白莽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品质。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分析】鲁迅与白莽初次见面是白莽给鲁迅送《彼得斐传》原文;第二次白莽给鲁迅送自己译的几首诗,谈的比第一次多;第三次是白莽被捕获释,大热天穿棉袍与鲁迅相见。第一次见面后,白莽给鲁迅先生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了,乐意接受赠书,再译诗,并亲送一诗给鲁迅先生,与鲁迅坦诚相见。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使革命者的困顿、执着、爱憎分明与乐观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白莽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白莽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品质。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
23.【答案】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词,正好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
【解析】【分析】与三个“疑心”有关的原文是: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
第一个“疑心”说的是冯铿女士,“罗曼谛克”是指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事功。实际上鲁迅在这里使用这个词并非贬义,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不相信人是会骗人的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也就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
第三个疑心是“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这个“疑心”是针对鲁迅自己的弱点而言的,既体现了鲁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更是用自己的弱点反衬柔石的优点,赞扬他的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故答案为: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词,正好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再结合语境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并组织语言作答。
24.【答案】“不敢”“不愿”“不屑”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不敢载”:代表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载”:代表的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载”:代表的是反动报刊的态度。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对于五位青年作家遇害这件事,上海报刊各界都有自己的态度,而通过“不敢”“不愿”“不屑”三个词写出了在白色恐怖下三种不同的态度。“不敢”是进步报刊,因慑于反动派的淫威,想登但又不但登;“不愿”是指持中立态度的报刊明哲保身,害怕惹是生非;而“不愿”是指反动报刊认为不值得登,与反动派一鼻孔出气。
故答案为:“不敢”“不愿”“不屑”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不敢载”:代表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载”:代表的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载”:代表的是反动报刊的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在文中找到相关文本,再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分析这三个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
25.【答案】运用这三大典故的目的: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松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冤狱惨案,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
运用这三大典故的作用:通过写方孝孺、嵇康、岳飞的事例,表达对死难战友的崇高形象的赞颂;通过朱棣、司马昭、秦桧的事例,表达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的揭露。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分析】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文中,有三个地方用了典故。其一,从柔石的硬而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其二,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其三,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乍一看,每一处都是出于行文的需要,信手拈来。实际上,这些古书上的人物事件,都是经过精心地挑选安排,用来表达作者的褒贬之意和悲愤之情的。鲁迅先生为读者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三个大冤狱,大惨案,大悲剧。三大典故,一个宗旨,就是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松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冤狱惨案,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龙华警备司令部是在奉了蒋介石的手谕以后,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秘密枪杀的)。方孝孺、嵇康、岳飞——这是对死难战友的崇高形象的赞颂;朱棣、司马昭、秦桧——这是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的揭露。
故答案为:运用这三大典故的目的: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松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冤狱惨案,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
运用这三大典故的作用:通过写方孝孺、嵇康、岳飞的事例,表达对死难战友的崇高形象的赞颂;通过朱棣、司马昭、秦桧的事例,表达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的揭露。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典故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典故是什么,再结合语境分析典故的作用,并组织语言作答。
26.【答案】(1)B
(2)C
(3)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1)悲哀:伤心、难过,与欢乐、幸福、乐观、高兴等相对。悲痛:悲伤哀痛。悲愤:形容悲痛而又愤怒。此处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既有对革命者的“悲痛”,也有对反动派的“愤怒”,应选“悲愤”。
应答案为:B。
(2)轻慢:对人不敬重,态度傲慢。轻易:简单容易或随随便便。轻率:说话做事随便,不经过考虑。此处语境是“素不相识”,强调做事随便,应选“轻率”。
应答案为:C。
(3)隔阂: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名词,不符合句意。冷漠:态度冷淡。隔膜: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在文中是“排斥”之义,应选“隔膜”。
应答案为:C。
故答案为:(1)B
(2)C
(3)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平时学习中应注意多加积累。
27.【答案】(1)B
(2)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3)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小说
【解析】【分析】小说类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能力。做小说阅读题时,应在读文章时就有意识地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备考时,应鼓励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本题涉及作品的标题作用,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整体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属于内容推断过于武断,原文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一步,找出题干的关键词“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第二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作答。首先明白文人的气质是什么,雅致、浪漫、睿智等。然后结合作品,寻找主人公身上这几点的体现。可以找到关键词:喜欢丁香花(高雅,香气袭人,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着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深情回忆往事,回忆往事谁都可以,但深情、和甜蜜的想象是属于文人的情怀;感化青年,这是文人语言的力量。军人的冷峻,我们先应该明白军人的特点:意志坚定,不怕牺牲,冷静沉稳。然后在文中寻找相关表现,即可做出答案。(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手法,解答时,明确题干要考查的考点。“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可以归为“作用”类题目。应从小说三要素以及主题的角度,即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⑶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基本内容。阅读文本,从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全面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找出选项的相关文段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注意审清题目。阅读题目并分析,明确做题的方向,读材料根据题目找出答案的信息范围,筛选重点词句组织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探究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中心主旨。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根据题干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文段,筛选重点信息,结合主旨组织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记念 同步测试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珐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真是通才、捷才、怪才。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做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为家?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儿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留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极为凝练,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申报》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效益情况,为人物出场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环境。
B.卜白擅长写各种体裁的文章,而且内容涉及领域广泛,“无所不包”,作者以此表现卜白文学才能卓越。
C.卜白见那位女士之前不知所措,以事业为先拒绝,得知那位女士的丈夫为国捐躯后,爽快答应与之成婚,表现了卜白的爱国之心。
D.文章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救场,表明卜白京剧造诣深厚,丰富了人物形象,且令故事带上了传奇色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极富特色,既有“须臾”“君子不可不为”等文言词汇,又有“掉渣”“冒烟儿”等口语词汇,文白夹杂,妙趣横生。
B.“低头狠劲儿抽烟”“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大笔杆子们面对做战地记者这一差事的胆怯与慌乱,“大笔杆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文章第二段对卜白外貌的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与《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雪“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本文详写卜白在解放前的故事,而对其解放后的事迹则一笔带过,这样处理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文章也围绕“补白”谋篇布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使用了很多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素材,例如鲁迅等人投稿《自由谈》、谢晋元所在部队抗日、解放军进军上海等,因此有人认为本文为散文而非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B
3.①“补白”与主人公名字谐音,巧妙有趣。
②本文以“补白”为线索,将主人公的多个生活侧面串联起来,如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等,使内容集中紧凑。③有利于凸显出一个乐于助人、谦虚做人、顾全大局、大智大勇、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形象。
4.示例一:我认为本文为小说。①情节上,本文先介绍主人公的基本情况,然后依次写他答应婚事、和梅兰芳配合、促成起义等,故事情节完整连贯。②人物上,本文的主人公卜白是当时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典型代表。③主题上,本文通过卜白这一形象来赞颂无数普通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不只是局限于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
示例二:我认为本文为散文。①情节上,小说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而散文侧重于选取不同的侧面。本文多是截取不同生活侧面,且在历史上确有其事。②人物上,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多为虚构。而本文提到的人、事大多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结构线索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围绕“补白”谋篇布局的好处。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补白”与“卜白”谐音,巧妙有趣。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特征。学生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可以发现,本文既有小说的特征,又兼具散文的特征,因此可以选择一种立场,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表现了卜白的爱国之心”错,表现了卜白的善良。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大笔杆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应为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结构线索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围绕“补白”谋篇布局的好处。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补白”与“卜白”谐音,巧妙有趣。从本文的情节线索上看,“补白”是贯穿文本始终的线索,将文中的“补白”情节,如为报纸补白、为革命烈士之家补白、为军事斗争补白等,串联起来,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从塑造人物形象上来看,一系列的“补白”情节,如“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儿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等情节突出了主人公卜白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和无私,高尚的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 ①“补白”与主人公名字谐音,巧妙有趣。
②本文以“补白”为线索,将主人公的多个生活侧面串联起来,如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等,使内容集中紧凑。③有利于凸显出一个乐于助人、谦虚做人、顾全大局、大智大勇、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形象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特征。学生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可以发现,本文既有小说的特征,又兼具散文的特征,因此可以选择一种立场,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比如认为本文是小说,就可以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上,本文开端介绍人物,交代其不凡才能;发展部分讲述他答应婚事、和梅兰芳配合;高潮和结局交代人物促成起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物形象上,本文通过一系列情节塑造了一个才能突出、善良助人、为国奉献的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典型形象。主题上,通过卜白这一形象来赞颂无数普通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精神,主旨突出,并不只是局限于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认为本文为小说。①情节上,本文先介绍主人公的基本情况,然后依次写他答应婚事、和梅兰芳配合、促成起义等,故事情节完整连贯。②人物上,本文的主人公卜白是当时地下革命工作者的典型代表。③主题上,本文通过卜白这一形象来赞颂无数普通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不只是局限于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
示例二:我认为本文为散文。①情节上,小说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而散文侧重于选取不同的侧面。本文多是截取不同生活侧面,且在历史上确有其事。②人物上,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多为虚构。而本文提到的人、事大多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节选)
鲁迅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壹,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闷,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节选自鲁迅《呐喊》)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极其安静的秋夜,渲染了凄冷、清寂的气氛,烘托了华老栓的心理活动,引出后文老栓买药一事。
B.第一段写华老栓夜间没有睡着,既是他为儿子治病不辞辛苦的外在表现,也暗示了身为人父的华老栓忧心忡忡。
C.“药”是本文的线索,分作两线:明线是老栓买药——茶客谈药,暗线是革命者夏瑜在寻求解救中国之“良药”。
D.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表现了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与自私,从中也可以看出民众的麻木和愚昧。
6.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精妙,试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描写,赏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两种手法。
7.茶馆中的茶客们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小说主题加以分析。
【答案】5.C
6.
人物 手法1 手法2
华老栓 动作描写: 华老栓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神态描写: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
刑场 看客 比喻(细节描写):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动作描写(场面描写):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康大叔 语言描写:“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包好,包好!” 外貌描写:“一个浑身黑色的人”“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动作描写: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比喻夸张、侧面描写: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茶馆 看客 语言描写: 茶馆“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发了疯了。”…… 神态描写:低声下气的问道、很现出气愤模样、忽然高兴起来、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点着头
小栓 动作描写: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 细节描写: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华大妈 动作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给老栓, 语言描写:“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夏雨 侧面描写(衬托):茶馆众人的议论 语言描写(转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夏三爷 侧面描写:康大师的陈述
7.①茶客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为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国人)。
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③作者通过人物的情绪的展现,表达了唤醒麻木民众、疗救国人精神的写作意图,暗示了主旨。(答出主旨的三层:民众麻木、革命不彻底、唤醒疗救即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主题思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C.“暗线是革命者夏瑜在寻求解救中国之‘良药’”错,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愚味的民众当成“药”的过程,也就是被出卖、被捕入狱、被杀、被谈论的过程。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先明确对象,选择分析黑衣人形象。然后筛选信息,抓住手法进行分析:
结合“‘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怨言描写)一个浑身黑色(外貌描写)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神态描写),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动作描写);一只手却撮着(动作描写)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分析,文章塑造了一个凶残的刽子手(或“卖人血馒头的人”)形象——康大叔。通过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来塑造这一形象的。另外在卖给华老栓人血馒头时“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语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行为动作等细节描写)。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语言)”的内容,通过“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狠毒与蛮横,“捏一捏”说明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表现他的卑鄙和贪婪。可见本文使用刻画人物的手法突出了性格特征。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主题思想的能力。首先在文本中依次找到和“情绪”有关的内容。“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此处情绪是“气愤”;“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此处情绪是“高兴”。他们表现出的是对革命者的气愤和革命者挨打的高兴,说明他们是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看客。我们接着思考作者刻画他们的目的,他们都是普通的民众,也受着压迫和剥削,作者既有对他们的同情,又有对他们的愤怒,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想要疗救的也就是他们,期待他们早日清醒。从夏瑜的角度,他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却被国人围观嘲笑,也说明了他们革命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茶客们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有的是气愤,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形象。作者对他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并没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可见也不是中国的救世良药。
故答案为: ①茶客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为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中国人)。
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牺牲,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
③作者通过人物的情绪的展现,表达了唤醒麻木民众、疗救国人精神的写作意图,暗示了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捐”: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捐,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签子手“翻”“刺”“掏”“噘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B.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C.关尹喜等关官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D.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奈地逃避庸俗的现实。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口”一词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在文中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这是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C.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D.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10.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11.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答案】8.A
9.C
10.小说借古讽今,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
11.①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②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逼真形象。
③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鉴赏等综合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相关的表现手法,答题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先指出表现手法,再分析其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描写人物的方式和环境描写方式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8.A. “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有误,根据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这主要写关吏的贪婪。故答案为:A。
9.C.“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分析错误。此处表现了关口官吏的贪婪,他刺破青牛的鞍鞯,是想从中找到钱财。故答案为:C。
10.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作品的出处和题目中的提示语“典故”一词推知,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至于“讽刺”的对象,讽刺的意义,从选文描写的众人听讲的过程来看,“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他们根本听不懂老子在讲什么,只是因为老子的名声,而非要他来给他们讲课,因此讽刺了关尹喜等一大帮假充文化人,盲目崇拜名人的风气。同时,也讽刺当时喜欢所谓的虚无的“国粹”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懂的媚俗从众,崇尚空谈的风尚。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其实和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问题和主义”之争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借故事新编的方式来表达国人崇尚虚无,不注重时事的风气,显得婉曲、隐晦且辛辣。
11.本文为了增强生动性在描写人物时采用了语言描写:“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些语言表现了老子所讲学问的深奥难懂。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作者想象老子说话的声音:“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捐’:大家还是听不懂”让读者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行文中,还运用了环境描写,如“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人们送老子离开时,开始还能看出颜色、坐骑、物品等,一会又变成灰色、黄色,通过颜色的快速变化,突出了神秘感。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㈠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
㈡
明日书店要出一种期刊,请柔石去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我的译著,托他来问版税的办法,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柔石的消息却很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我见过两次他写给同乡的信,第一回是这样的——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以上背面。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的大约有二十天。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节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1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是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其妙的。
B.选文(一)中加点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词是反语,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C.选文(二)主要回忆了柔石被捕后的一些情况,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D.选文(二)中作者写自己选择“逃走”,体现了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的思想。
13.选文(一)中,作者反复描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这一特征,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4.请根据选文(一)、(二)概括《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的共同情感,并说说二者在抒情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12.A
13.①突出强调了刘和珍的善良和顺,说明她不是暴徒;
②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和对她牺牲的无比痛惜;反衬了反动政府的残忍暴虐。
14.情感相通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抒情风格的不同:选文(一)的抒情更直露显豁;选文(二)抒情更隐晦含蓄。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凸显人物形象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文章思想感情及抒情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两篇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再分析抒情风格的不同。
12.A.“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其妙”错误。“无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此处表达对刘和珍无辜遇害的难抑悲愤,对反动政府的残忍暴虐的控诉。故答案为:A。
13.“微笑”一是表现人物形象,二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此处的“微笑”和“喋血”形成对照,出强调了刘和珍的善良和顺,说明她不是暴徒,以刘和珍的美好反衬了反动政府滥杀无辜的残忍暴虐;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此处的“微笑”凸显对刘和珍牺牲的无比痛惜;
“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深深怀念兼痛惜之情。
14.《记念刘和珍君》选文中,鲁迅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文中,作者通过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
两篇选文都表达了作者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抒情风格的不同:选文(一)中“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些语句表现了强烈的抒彩,愤怒、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情感直露显豁;
选文(二)中“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原来如此!……”这些语言含蓄内隐,作者的悲痛、担忧蕴含其间,抒情隐晦含蓄。
二、选择题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警察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②1957年,甘祖昌将军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解甲归田,开始了29年的“农民生涯”。
③他唱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④“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虽已就义七个多世纪,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使他名垂千古。
⑤这篇报道,背景介绍详尽细致,而对事件的叙述却有些隐约其辞,让人看不明白。
⑥有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的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①开门揖盗: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来坏人,招致祸患。此处望文生义,此句语境没有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的意思。
②解甲归田: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此处使用正确。
③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此处使用对象错误。“长歌当哭”不能用于形容唱歌。
④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此处使用正确。
⑤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此处使用正确。
⑥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褒贬误用。“殚精竭虑”是褒义词,而商家“钻空子”的做法明显不好。
分析可知,①③⑥句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 )
A.近年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喜爱,用微信和微博交流这些节日相关知识,被学生们称为“文化自信”。
B.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
C.朱永新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指出,阅读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D.电影《芳华》讲述了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青年,经历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人生命运充斥变数。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题中A项,结构混乱,“被学生们称为‘文化自信’”,暗换主语;B项,结构混乱,“对……被忽视”句式杂糅,应删去 “对”。C无误;D项,成分残缺,“讲述”后缺乏宾语中心语。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由选项可知,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一部分时过境迁”“更有若干篇……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首句或尾句,再根据标志词语、标点符号、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整段文字的语境等确定中间句子的排列顺序,排完后,通读全段,看语意的表达是否顺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抗战胜利纪念日虽然很早就有,但一直__________在行政规定层面;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这些都是对民意的__________,承载的是全体国人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历史有过恢弘灿烂的华章,更有过百余年山河破碎、血泪斑斑的痛楚。(_________),正是其中最黑暗、最屈辱的一幕。艰苦卓绝的抗战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__________。中华民族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获得了二战东方主战场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__________重大贡献。正视那段历史,以更高规格、更固定的平台对先烈、英雄及死难同胞祭之以礼,表达不可忘却的纪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成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滞留 顺应 分水岭 不可磨灭
B.停留 顺应 转折点 不可磨灭
C.滞留 呼应 转折点 不可思议
D.停留 呼应 分水岭 不可思议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
B.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并正式确立下来。
C.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D.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20.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的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
B.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
C.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D.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
【答案】18.B
19.D
20.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⑶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18.滞留:停留不动。停留:暂时不继续前进。“停留”强调因人为原因而停止,“滞留”强调因客观原因而停止。语段是指国家对纪念抗战胜利暂时只进行了行政规定,故应用“停留”。
顺应:顺从;适应。呼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或照应。
语境指顺从民意,应用“顺应”。
分水岭:①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脊或高原。②比喻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转折点: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改变原来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情;事物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方向的时间。
语境没有强调“分界”,应用“转折点”。
不可磨灭: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语段中指中国人民做出了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巨大贡献,应用“不可磨灭”。
故答案为:B。
19.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重复赘余,应将“差不多”删去;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国家法律”后添加“的形式”。故答案为:D。
20.括号后的“正是其中最黑暗、最屈辱的一幕”决定前面句子的结尾处应该是具体的某一幕,结合选项可知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幕,据此分析发现,只有C项以“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收尾,可以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
21.(2020高三上·丹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时代中国青年拥有的最亮丽青春底色是爱国,青年对国家发展信心强烈,青年勇于挺身而出 国家利益。新时代青年是当代中国伟大发展成就的 见证者,在成长过程中,使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 )。
青年是时代的 ,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青年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进入新时代,“实力爱国”的中国青年一定是中华民族生气勃发、 的排头兵,一定是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目标的蓬勃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会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伟大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拥护 全方位 晴雨表 引吭高歌
B.拥护 全天候 气压表 高歌猛进
C.维护 全天候 气压表 引吭高歌
D.维护 全方位 晴雨表 高歌猛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B.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C.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D.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巾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而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B.中国青年反而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C.而且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D.中国青年而且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答案】(1)D
(2)B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1)①拥护: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维护:保全、保护,使免于遭到破坏。此处后面接的宾语是“国家利益”,应该是“保全、保护”,故选“维护”。
②全方位:指四面八方;各个方向或位置;所有的方面。全天候:不受天气限制的,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的。此处强调空间范围上的全面,故选“全方位”。
③晴雨表:预测天气晴或雨的气压表,比喻能敏锐地反映某种变化的事物。气压表:用来测定气压并从而帮助判断可能的天气变化和确定上升的高度的一种仪器。此处意为“比喻能敏锐地反映某种变化的事物”,故选“晴雨表”。
④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高歌猛进:放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情绪高涨,斗志昂扬。此处修饰的中心语是“排头兵”,强调勇猛前进,故选“高歌猛进”。
(2)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在成长过程中”这个状语的主语“他们”,谓语是“目睹”,因此应该置于“他们”和“目睹”之间,或者提前,置于“他们”之前,但是不能置于“目睹”之后,排除CD。“否定、排斥、污蔑”是按照程度进行排列的,不可颠倒,排除A。
(3)本题,“不仅……”这个复句的主语是“所作所为”,B项、D项将后一分句的主语更为“中国青年”,中途易辙,衔接不恰当。排除BD。“反而”和“而且”相比,突出后一分句和前一分句的对比性,表示和期望恰恰相反。根据语境,前文有“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选择“反而”更为恰当,衔接更好,排除C。故选A。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⑶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三、小阅读
22.《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作者叙述了同白莽的三次会见,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答案】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白莽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白莽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品质。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
【解析】【分析】鲁迅与白莽初次见面是白莽给鲁迅送《彼得斐传》原文;第二次白莽给鲁迅送自己译的几首诗,谈的比第一次多;第三次是白莽被捕获释,大热天穿棉袍与鲁迅相见。第一次见面后,白莽给鲁迅先生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了,乐意接受赠书,再译诗,并亲送一诗给鲁迅先生,与鲁迅坦诚相见。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使革命者的困顿、执着、爱憎分明与乐观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白莽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白莽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品质。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
23.《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第16段有三处用了“疑心”一词,这三处“疑心”该怎样理解?
【答案】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词,正好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
【解析】【分析】与三个“疑心”有关的原文是: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
第一个“疑心”说的是冯铿女士,“罗曼谛克”是指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事功。实际上鲁迅在这里使用这个词并非贬义,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不相信人是会骗人的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也就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
第三个疑心是“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这个“疑心”是针对鲁迅自己的弱点而言的,既体现了鲁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更是用自己的弱点反衬柔石的优点,赞扬他的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故答案为: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词,正好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再结合语境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并组织语言作答。
24.“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一句中“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答案】“不敢”“不愿”“不屑”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不敢载”:代表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载”:代表的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载”:代表的是反动报刊的态度。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对于五位青年作家遇害这件事,上海报刊各界都有自己的态度,而通过“不敢”“不愿”“不屑”三个词写出了在白色恐怖下三种不同的态度。“不敢”是进步报刊,因慑于反动派的淫威,想登但又不但登;“不愿”是指持中立态度的报刊明哲保身,害怕惹是生非;而“不愿”是指反动报刊认为不值得登,与反动派一鼻孔出气。
故答案为:“不敢”“不愿”“不屑”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不敢载”:代表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载”:代表的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载”:代表的是反动报刊的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在文中找到相关文本,再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分析这三个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
25.《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三处用典,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运用这三大典故的目的: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松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冤狱惨案,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
运用这三大典故的作用:通过写方孝孺、嵇康、岳飞的事例,表达对死难战友的崇高形象的赞颂;通过朱棣、司马昭、秦桧的事例,表达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的揭露。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分析】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文中,有三个地方用了典故。其一,从柔石的硬而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其二,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其三,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乍一看,每一处都是出于行文的需要,信手拈来。实际上,这些古书上的人物事件,都是经过精心地挑选安排,用来表达作者的褒贬之意和悲愤之情的。鲁迅先生为读者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三个大冤狱,大惨案,大悲剧。三大典故,一个宗旨,就是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松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冤狱惨案,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龙华警备司令部是在奉了蒋介石的手谕以后,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秘密枪杀的)。方孝孺、嵇康、岳飞——这是对死难战友的崇高形象的赞颂;朱棣、司马昭、秦桧——这是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的揭露。
故答案为:运用这三大典故的目的: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松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冤狱惨案,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
运用这三大典故的作用:通过写方孝孺、嵇康、岳飞的事例,表达对死难战友的崇高形象的赞颂;通过朱棣、司马昭、秦桧的事例,表达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的揭露。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典故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典故是什么,再结合语境分析典故的作用,并组织语言作答。
四、填空题
26. 选词填空。
(1)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 (A悲哀 B悲愤)
(2)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 (A轻慢 B轻易)
(3)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 (A隔阂 B冷漠)
【答案】(1)B
(2)C
(3)C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1)悲哀:伤心、难过,与欢乐、幸福、乐观、高兴等相对。悲痛:悲伤哀痛。悲愤:形容悲痛而又愤怒。此处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既有对革命者的“悲痛”,也有对反动派的“愤怒”,应选“悲愤”。
应答案为:B。
(2)轻慢:对人不敬重,态度傲慢。轻易:简单容易或随随便便。轻率:说话做事随便,不经过考虑。此处语境是“素不相识”,强调做事随便,应选“轻率”。
应答案为:C。
(3)隔阂: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名词,不符合句意。冷漠:态度冷淡。隔膜: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在文中是“排斥”之义,应选“隔膜”。
应答案为:C。
故答案为:(1)B
(2)C
(3)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平时学习中应注意多加积累。
五、现代文阅读
27.(2020高一下·桂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堆本色。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浸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3)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小说
【解析】【分析】小说类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能力。做小说阅读题时,应在读文章时就有意识地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备考时,应鼓励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本题涉及作品的标题作用,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整体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属于内容推断过于武断,原文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一步,找出题干的关键词“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第二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作答。首先明白文人的气质是什么,雅致、浪漫、睿智等。然后结合作品,寻找主人公身上这几点的体现。可以找到关键词:喜欢丁香花(高雅,香气袭人,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着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深情回忆往事,回忆往事谁都可以,但深情、和甜蜜的想象是属于文人的情怀;感化青年,这是文人语言的力量。军人的冷峻,我们先应该明白军人的特点:意志坚定,不怕牺牲,冷静沉稳。然后在文中寻找相关表现,即可做出答案。(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艺术手法,解答时,明确题干要考查的考点。“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可以归为“作用”类题目。应从小说三要素以及主题的角度,即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来考虑。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⑶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基本内容。阅读文本,从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全面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找出选项的相关文段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注意审清题目。阅读题目并分析,明确做题的方向,读材料根据题目找出答案的信息范围,筛选重点词句组织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探究能力,注意分析文本的中心主旨。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根据题干在文本中找出相关的文段,筛选重点信息,结合主旨组织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