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13-1《迷娘》同步练习
一、语言表达
1.《迷娘》第一节中“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诗歌选取哪些意象来描写“那柠檬花开的地方”的美好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2.《迷娘》:体会这首诗每节诗后两行的作用。
3.概括《迷娘》每节诗的内容并绘制思维导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年2月7日,伦敦
【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英国伦敦,该诗就写于1921年的伦敦。
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这表现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5.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晚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幅图景。
B.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不断变化,最终落到了场上。
D.诗歌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以“星”和“月”为本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6.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7.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任庄月美
刘晓伟
任庄村的夜啊
景月醉美
我能通过明月与远朋约会
站在堤岸俯瞰
湖天一色
月光把我思念与佳音传回
天上挂的月牙
将大地泛白
月光照着湖面和白鹭戏水
看河蟹铺满河床
波动银水
油画般的景色我慢慢品味
月下放松心情
去欣赏周围
看湖中鱼虾游动硕果累累
大自然的景啊
这里最美
让我感受秋风凉意体会
微风吹落树叶
像蝶飘飞
庄周梦蝶意境进我心扉
遥看高铁飞过
车灯很美
载来八方远朋赏花玩水
这里民风淳朴
人美歌美
童唱月儿歌谣声音甜美
慢节奏里生活
我心充沛
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
(有删改)
【注】任庄位于河南省民权县,境内有任庄水库。春天一到,这里草木青翠,水清地绿,鱼翔浅底﹐野鸭成群,万千白鹭或空中群飞,或草丛徜徉,令人流连忘返。
8.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挂的月牙/将大地泛白”,“泛白”一词描绘了大地的颜色,表达出月光的皎洁和明亮。
B.“看河蟹铺满河床”“看湖中鱼虾游动硕果累累”,这两句描绘了任庄水产丰富的丰收之景。
C.“高铁飞过”“载来八方远朋赏花玩水”展开了现代化的生活画面,让人感受到了任庄的热情。
D.“慢节奏里生活/我心充沛”,表现了“我”沉浸在闲适、美好的任庄生活中的充实和幸福。
9.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庄村的夜啊/景月醉美”,开篇点题,总领下文,和结尾“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遥相呼应,增强了抒情效果。
B.“我能通过明月与远朋约会”中,以“月亮”为载体,寄托了“望月怀远”的忧思以及对朋友的真情。
C.“月光照着湖面和白鹭戏水”一句动静结合,月光映水的“静”和白鹭戏水的“动”,互相衬托。
D.“油画般的景色我慢慢品味”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任庄景色比作油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任庄景色的优美。
10.请结合诗歌内容理解“庄周梦蝶意境进我心扉”的含意。
11.歌德的《迷娘》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这首诗歌也运用了这两种抒情方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还给我
严 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1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作者对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D.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诗人希望通过“环保”治理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1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
B.“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
C.诗中一再使用的“哪怕”,凸显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
D.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旋律。
14.“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15.这首诗各段落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盼 望
艾 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为两层,对比了两个海员的对话;第二节揭示海员话中所包含的意蕴,表层是两个海员的不同心态,深层则涵盖世间所有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B.这首小诗的主体内容是两个海员富于形象的话,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浪花”“喧哗”组成。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
C.起锚时洁白的浪花,终会迎来抛锚时铁链的喧哗。对这段完美的航程通过截取“起锚”“抛锚”两个瞬间场景来写,准确精练地写出海员的心情。独特的视角,使这首诗具有了新鲜感和表现力。
D.这首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海员们为什么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他在“出发”和“到达”之间留出了空白,让读者用想象去填补。
1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意象单纯。诗人没有描绘客轮出海的壮观,也没有直接书写海员豪迈勇敢的性格,而是抓住“起锚”“抛锚”两组时空相距甚远却有内在联系的意象,并用意象组接的特殊手法去反映生活,获得了奇特的美学效果,产生了大于形象的言外之意。
B.本诗艺术结构巧妙。第一个海员“喜欢”“起锚”激起的“洁白的浪花”,是视觉形象;第二个海员“高兴”“抛锚”发出的“铁链的喧哗”,是听觉形象。
C.本诗第一节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是两组意象逐层递进,在动词和形容词上略有不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
D.本诗完全采用口语入诗。第一节写两位海员的散文句式的诗行都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泻,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
18.“一个盼望出发 / 一个盼望到达”中的“盼望出发”“盼望到达”如何理解?
19.诗人在写“起锚”和“抛锚”时,大胆舍弃其他一切描绘,集中笔墨只写了“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2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2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22.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意?
2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故园①别(节选)
流沙河
别了 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象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象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地结了婚
在这里歌 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 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 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 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 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注】①故园指金堂县青白江区域厢镇槐树街5号的余家老宅。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到48岁(1966-1979)曾生活在那里。
2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2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三到六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
D.“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动人。
26.“眼泪滴着恋栈之情”中的“恋栈之情”如何理解?
27.诗歌选择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的对象,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8.下面是文学人物简·爱和她的好朋友海伦的形象特征比较图,请把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运用“总一分”形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29.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的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以便于抒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
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
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
让我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三、语言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宿乌镇,秋波入梦,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乌镇”多一点就成了“乌镇”,这里是鸟的天堂,鸟的王国。晨鸟穿花语,稍头隔岸歌,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听得有脚步声在石板街的那头响起,咔嗒咔嗒如空谷足音,俄顷消遁在遥远的天街,他们走进了水乡的哪一片曦光?人闲千花落,夜静万巷空,乌镇适合夜泊、流浪。夜来还乡梦,西风客棹寒,移泊烟渚,不会侵扰任何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①___________,而不是步履匆匆。烦躁的心情合不上乌镇的从容,急促的脚步对不上乌镇的节拍。虾戏草,鱼读月,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西市河水绿如蓝,寒烟淡淡紫气凝,何须春夏来。有鱼儿在吃露水,吧嗒吧嗒,一有声响便倏地无影无踪;遇有船来,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想必是老相识了。
嘈杂过后有安宁,人生需要适度的归零。乌镇常给你意想不到的灵感,也是一个②___________。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河岸边、石级旁、拱桥上,到处可以把自己站成或坐成一道风景,暖暖秋阳给你打主光,粼粼波光做底光,拿白墙当米波罗补光,再扯一把天上云做你的顶光板,只等人来帮你摁快门了。
3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 比喻 设问 通感
B.拟人 比喻 对偶 通感
C.对偶 借代 排比 夸张
D.对偶 借代 设问 拟人
31.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烦躁的心情和急促的脚步合不上乌镇的从容,也对不上乌镇的节拍。”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柳条上的一抹嫩绿色,被尘土掩盖得有憔悴色了,__________。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__________。__________。那隆隆有力的雷声,在山谷间回响,__________。细微的雨声又以温柔的手抚摸着春之芽,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雨却迟疑着
②仿佛要将春之芽从冻土里惊醒
③使它生出油绿的枝叶
④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在我的心头
⑤需要—次雨的洗涤
⑥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
A.①⑤③④⑥② B.①⑤③②④⑥
C.⑤①③④②⑥ D.⑤①⑥②③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思念家乡的那座高山,主峰直插云霄,把家乡的天撑得高远深邃。它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十分清幽。山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山花开时,漫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如繁星点点,煞是好看。我喜欢家乡的山,是因为我人生的底色就是山的本色,我个性里就有山的影子和山的秉性。我向往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故乡人一样勤劳、率真,( ① ),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候日落,( ② )。我崇拜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父亲一样忠厚、坚强,有着父亲一样挺拔的脊梁,宽敞的胸腔。
3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
A.拟人 比喻 排比 设问
B.拟人 比喻 夸张 对偶
C.排比 反问 借代 比喻
D.拟人 排比 设问 夸张
35.请在文中括号处各补写上一个恰当的分句,使前后两句对仗工整,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文气畅通,每处不超过6个字。
① ②
3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7.(2020高三上·汕头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 B.(B) C.(C) D.(D)
(2)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3)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38.下面是诗歌《水乡行》的前四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前两句扩写成一段描述性的文字,60字左右。
水乡的路,
水云铺;
进庄出庄,
一把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______和审美_____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白,_____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___41___。从这个意义上讲,42.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
3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体验 经验 从而 味同嚼蜡
B.经验 体会 从而 食不甘味
C.体会 经历 因此 味同嚼蜡
D.经历 体验 因此 食不甘味
4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语言复合体。
B.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
C.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D.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4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B.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C.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D.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并把对故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迷娘曲》之一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你可知道那地方”中有柠檬花儿、香橙、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等多个意象体现了迷娘的故国意大利优美的景物。所以,选择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性景物作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融进迷娘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这些景物都成了迷娘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所以“意象”有:柠檬花儿、香橙、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高耸的月桂。这些意象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融进了迷娘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作用: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故答案为: “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并把对故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2.【答案】这首诗每节的后两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能力。
诗歌节选部分共三节,第一节最后两行“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第二节最后两行“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第三节最后两行“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从形式结构看,“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随你前往”,三个诗节运用反复手法,充分运用这些相同的诗句,起到回环往复、反复咏叹的效果。从表达内容看,每节诗后两行都是直抒胸臆的诗句,反复咏叹加深了诗歌的抒情性;“前往,前往”“随你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而“爱人啊”“恩人啊”“父亲啊”咏叹的对象每节都有变化,让人体会到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变化,随着变化,感情也一步步在加深,一次比一次强烈起来,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故答案为: 这首诗每节的后两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
3.【答案】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第二节,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行文思路的能力。
第一节中“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作者由柠檬花开的地方,写到圆柱成行的房子,再到云径和山岗,表达了对故乡的憧憬、向往和依恋之情,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故答案为: 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第二节,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行文思路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答案】4.B
5.D
6.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描写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②“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7.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赏析现代诗歌表达技巧及效果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4) 本题考查分析现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抓住关键意象以及传情达意的字词句把握诗人感情。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4.本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这表现了他的勤劳”说法错误。这一小节中,重点描绘了一幅“农夫收工图”。诗人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的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问酒,表现出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因此,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而并非“他的勤劳”。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以‘星’和‘月’为本体”说法错误。诗歌结尾两句中的“星”“月”是喻体,不是本体。
故答案为:D。
6.本题考查赏析现代诗歌表达技巧及效果的能力。
首先寻找诗中的“细节描写”,既然是“细节”,就必须是很细致的描写内容,如灶内的柴烧起来发出的响声——“必必剥剥的响”;火光在女主人的脸上闪动——“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男主人回来时“衔着个十年的烟斗”,孩子们数星星数错数等。而男主人“慢慢地从田里回来”“看一看他的牛”等就不算细节描写。然后再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一般可以增加诗歌的真实性或增强感染力,如“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写出了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表现了孩子的纯真,突出了他们的浑然未琢的童心,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故答案为: 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描写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②“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7.本题考查分析现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描绘了一幅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表达了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从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根据注释,“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写于留学期间”,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可此时祖国风雨飘摇,人们的生活并不安定。诗人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而这样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诗中寄寓着作者对农民的同情。诗人在这首《一个小农家的暮中》没有把对祖国的思念以浓烈火爆的方式喷泻而出,而是含蓄地把它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精心地勾画了一组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无疑是在抒发海外求学的游子对祖国、故土的思念。
故答案为: 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答案】8.C
9.B
10.树叶随风而起犹如风舞蝴蝶,这美好的景色吸引了“我”,“我”就像庄周梦蝶一样,内心沉浸在美好、悠闲,朦胧、迷离的意境之中。(意思相近即可)
11.这首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对任庄的热爱之情。作者直接赞美任庄,如“景月醉美”“这里最美”“人美歌美”“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美”字频繁出现,一咏三叹,在回环往复中加深了诗意,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任庄的热爱之情。
作者又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委婉地赞美任庄,如作者描绘了月光下任庄的自然美景、丰收美景、生活美景等,间接表达了对任庄的热爱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分析诗句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C项,“让人感受到了任庄的热情”错,这段内容表现的是四面八方的人们对任庄美景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忧思”错。“望月怀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情思,诗人大多借月亮传达思念之忧情,但是这首《任庄月美》营造的是美好、温馨、明丽的意境,再结合“月光把我思念与佳音传回”可以看出,“我”借明月传达的是真挚、热烈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忧愁。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
“庄周梦蝶意境”指前文“微风吹落树叶/像蝶飘飞”这一优美景色,而“进我心扉”则指优美的景色吸引了“我”。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树叶随风而起犹如风舞蝴蝶,这美好的景色吸引了“我”,“我”就像庄周梦蝶一样,内心沉浸在美好、悠闲,朦胧、迷离的意境之中。(意思相近即可)
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迷娘》中,歌德既寓情于景,如“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又直抒胸臆,如“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直抒胸臆的诗句和间接抒情的诗句,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即可。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首诗是表达对任庄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那么,文中包含“……美”的字句自然就是直接抒情的地方,如“景月醉美”“这里最美”“人美歌美”“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等,其中“美”字反复出现,在回环往复中加深了诗意,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任庄强烈的热爱之情。借景抒情,一般是通过描绘美景来间接抒发对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如“天上挂的月牙/将大地泛白/月光照着湖面和白鹭戏水/看河蟹铺满河床/波动银水/油画般的景色我慢慢品味/月下放松心情/去欣赏周围/看湖中鱼虾游动硕果累累”“微风吹落树叶/像蝶飘飞”等,这么美的景色,这么让人迷醉的风光,怎能让人不爱,诗人借月光下任庄的自然美景、丰收美景、生活美景等,间接表达了对任庄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这首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对任庄的热爱之情。作者直接赞美任庄,如“景月醉美”“这里最美”“人美歌美”“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美”字频繁出现,一咏三叹,在回环往复中加深了诗意,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任庄的热爱之情。
作者又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委婉地赞美任庄,如作者描绘了月光下任庄的自然美景、丰收美景、生活美景等,间接表达了对任庄的热爱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12.B
13.A
14.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15.第一问:①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第二问: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首现代诗,抓住诗中的意象、意境,结合诗句含义,综合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的结构安排。要在仔细阅读并理解各段落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体会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2.B项,“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曲解诗句含意。应理解为作者痛心于纯真美好的事物被商业化污染,希望能至少保留一点天然美好的东西。
故答案为:B。
13.A项,“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分析错误,不是拟人手法,将“你”理解为各国统治者也不全面。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没有装过锁的门”——“我”不愿被异己的力量所封闭,“我”希望拥有自由的空间。诗人呼唤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我”不愿不分昼夜不辨黑白地活着,“我”必须主宰自己的时间;“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我”渴望诗意地生活,拥有宁静与安适。诗人呼唤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呼唤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我”不愿被孤立被边缘化,“我”渴望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诗人呼唤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爱的空间”——(这个概念比上一个更进一步)“我”憎恶生活在充斥冷漠、布满仇怨、杀机四伏的世界。诗人呼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整个地球”——(这个意象是全诗的高潮点)——“我”希望地球是一个和平的星球,不再干戈纷扰。诗人呼唤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诗人借“我”这个抒情主人公之口,宣泄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故答案为: 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1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的结构安排。
从整首诗文本来看,“我”的请求显然是按着由小到大(或着说由“小我”到“大我”)的顺序展开的,而现实世界(“你”)所能给予的满足是空洞的,是不存在的;初级层次的小的“请求”,尚且无法得以满足,更何况更高层级的要求呢?而“我”却不在乎这个严酷的现实了,而一厢情愿“变本加厉”地一次次地提出更高级的“请求”,当然这更高层级的“请求”的满足只能是更加地空洞,更加地不现实,也就更加地荒谬可笑。这或许就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的天真与幼稚。因而,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这样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诗歌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这样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 第一问:①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第二问: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案】16.A
17.C
18.①“盼望出发”呼应“起锚”,是新的航行的开始,“盼望到达”呼应“抛锚”,是一次航行的结束。这表达了海员们同样的心情和愿望,即对航海事业无限的热爱之情。
②“盼望出发”是期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是向往胜利之地。“出发”和“到达”是一段完整的航程,表示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表达了海员们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
③这两个短语意蕴深刻,富有哲理。生活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海员”,都希望“出发”和“到达”。在人生的征途每个人都会不停地遇到各种风浪,而真的猛士,应该像英勇的海员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19.①船在起锚出航时,铁锚出水激起浪花;抛锚时,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从这些描绘中可见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心。
②诗人集中笔墨写海员盼望起锚时的“浪花”、抛锚时的“喧哗”,使得海员的盼望具体化,生活化,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表现了诗人对海员内心世界准确而深刻的把握。
③洁白的“浪花”与铁链的“喧哗”,两个充满美感的意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海员的欢悦心情,衬托出海员们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及搏击风浪的豪情。
④两个特写,一个代表出发,一个代表到达,这是一段完美的航程;然而,它只是“一段”而不是终结,明天又会有新的“出发”,又会去追求新的“到达”。这正是全部人生的艺术写照:人生的航船正是在一个个航程的不懈追求中抵达理想的港湾。作者以此寄托深沉的人生哲思:人生的航船只有勇敢地去迎击风浪,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现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3)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含意的理解能力。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作者选材时有取舍,属于构思技巧,解答这样处理的好处,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从海员形象塑造、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
16.A两个海员的确有不同心态,有不同的情趣和追求:一个盼望起锚出发,一个盼望抛锚到达。但“出发”和“到达”都表现了他们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精神。所以深层上涵盖的人生态度应是相同的:追求启程,向往拼搏奋斗。
故答案为:A。
17.C两组意象是并列关系,并非逐层递进。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含意的理解能力。
首先抓住重点词“盼望”,再结合语境,分析“盼望出发”“盼望到达”的基本义,即“新的工作开始”“航行的胜利、结束”。重点词“盼望”体现人物心理,再由此分析两词表达了海员怎样的心情和愿望。这是第一层。第二层需结合海员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第三层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升华到人生高度分析两词含义。
故答案为: ①“盼望出发”呼应“起锚”,是新的航行的开始,“盼望到达”呼应“抛锚”,是一次航行的结束。这表达了海员们同样的心情和愿望,即对航海事业无限的热爱之情。
②“盼望出发”是期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是向往胜利之地。“出发”和“到达”是一段完整的航程,表示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表达了海员们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
③这两个短语意蕴深刻,富有哲理。生活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海员”,都希望“出发”和“到达”。在人生的征途每个人都会不停地遇到各种风浪,而真的猛士,应该像英勇的海员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19.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者选材时有取舍,属于构思技巧,解答这样处理的好处,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从海员形象塑造、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这样描写既具体又生动,有声有色。一下子把海员们的欢悦心情写出来了,这欢悦心情中又含有深的蕴意:对工作的渴望,对胜利的愉快,进而写出了海员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故答案为: ①船在起锚出航时,铁锚出水激起浪花;抛锚时,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从这些描绘中可见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心。
②诗人集中笔墨写海员盼望起锚时的“浪花”、抛锚时的“喧哗”,使得海员的盼望具体化,生活化,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表现了诗人对海员内心世界准确而深刻的把握。
③洁白的“浪花”与铁链的“喧哗”,两个充满美感的意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海员的欢悦心情,衬托出海员们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及搏击风浪的豪情。
④两个特写,一个代表出发,一个代表到达,这是一段完美的航程;然而,它只是“一段”而不是终结,明天又会有新的“出发”,又会去追求新的“到达”。这正是全部人生的艺术写照:人生的航船正是在一个个航程的不懈追求中抵达理想的港湾。作者以此寄托深沉的人生哲思:人生的航船只有勇敢地去迎击风浪,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答案】20.C
21.D
22.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23.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含义理解的能力,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形象能力。首先整体理解诗歌,应找出直接描写野花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如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诗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理解错误。文中“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D项,“节奏急促紧凑”错误。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D。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含义理解的能力。
第二节进一步表现小生命融入大永恒的主题。这朵小花将生命的热情完全贯注到浩渺无际的青天上。“他”关注的不是渺小的生命个体,而是具有永恒意义的整个宇宙。“他”忘记了自己的个体的真实存在,因而对风的或柔或怒、对生存环境的优劣早已失去了普通的生命个体应有的敏感。而是以一种听惯了的姿态超然地面对生活给“他”的一切。“他”的思想完全被追求生命永恒的理想填充了。“他”忘记了自我的喜怒哀乐,甚至连梦这一带有无意识性质的个体感受都快消失了。故得出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故答案为: 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2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形象能力。
“荒原”一词更让人隐隐地想到野花生存环境之恶劣,人烟之稀少,而野花却不被这样的境遇所影响,依旧的“向着太阳发笑”,可以得出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在孤独的绽放与坠落之间,洋溢在它的周围的是它的“欢喜”,它的聪明才智,而这些本身就是一首诗,在风起风收时自由的咏唱着,自豪地向周围传播着花的芬芳,可以得出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那动听的声音,那浓郁的芳香,谁不说是一种美?野花的自信让每一个不自信者面对它感到汗颜!可以得出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故答案为: 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答案】24.D
25.C
26.①“恋栈”指马舍不得离开马棚,“恋栈之情”指诗人恋念故园。②诗人在故园生活了十二年故园有着诗人青春的回忆“眼泪滴着恋栈之情”写满了诗人的不舍与眷恋。
27.①小母鸡、老公鹅故园中的家禽,小母鸡“天天为我下蛋”、老公鹅“夜夜为我守门”与“我”朝夕相伴②聚焦“我”与小母鸡、老公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③感谢小母鸡、老公鹅,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出人对故园的感恩与不舍。
28.示例:简·爱和海伦的形象特点同中有异。相同点是两人都出身卑微,都善良、勇敢;不同点是简·爱自尊倔强,敢于反抗,痛恨冷酷的校长和老师,而海伦则温顺、逆来顺受,心中没有仇恨。
29.【示例—】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
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
你用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我们,
你用多少美丽的遐想昭示着我们。
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
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坚韧而不屈的灵魂。
【示例二】那树梅花,是我一直敬仰的师长。
凌霜傲雪的梅花,你冷吗?
你把肃杀的严寒当作春风,
你把凛冽的冰霜当成细雨。
你怒放的身影,
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知识点】图文转换;仿写句式;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
(4)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的选取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要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以及作者构思的技巧。
(5)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6)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24.D项,“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错误,诗歌并没有说时间仓促,也表达有对故园的留恋,并非“决绝”。
故答案为:D。
25.C项,“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错误。“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中“让”字是“我”的主动行为,与“奏一支思乡曲”连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眷恋。
故答案为:C。
26.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首先从整首诗的角度来看,题目是“故园别”,诗歌的主题是表达对生活过的故园的眷恋与热爱之情。“恋栈”,表层意思是马舍不得离开马棚,深层意思是指诗人恋念故园。“眼泪滴着恋栈之情”直接抒发作者对生活了十二年的故园的不舍与眷恋。
故答案为: ①“恋栈”指马舍不得离开马棚,“恋栈之情”指诗人恋念故园。②诗人在故园生活了十二年故园有着诗人青春的回忆“眼泪滴着恋栈之情”写满了诗人的不舍与眷恋。
27.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的选取。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要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以及作者构思的技巧。本诗选取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对象,一是小母鸡、老公鹅是故园中的家禽与“我”朝夕相伴,且默默为“我”奉献,写出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二是,让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抒发对故园的的深深情谊。
故答案为: ①小母鸡、老公鹅故园中的家禽,小母鸡“天天为我下蛋”、老公鹅“夜夜为我守门”与“我”朝夕相伴②聚焦“我”与小母鸡、老公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③感谢小母鸡、老公鹅,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出人对故园的感恩与不舍。
28.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本题为比较图,一般为比较异同。解题方法为:首先认真观察比较图,找出简·爱和海伦的相交点,这样就能确定二者性格的相同点——出身卑微、善良、勇敢。从图中也可以找到两人没有相交的地方,这样就能确定二者性格的不同点——前者自尊、倔强,敢于反抗,痛恨冷酷的校长和老师;后者则温顺、逆来顺受,心中没有仇恨。然后按照要求以“总一分”结构组合成一段话,注意要适当加上“而”“却”等,以使表达连贯。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熟悉简·爱、海伦这两个人物,当然更好;如果不熟悉,也不影响作答。注意字数要求,尽量简洁明了。
故答案为: 示例:简·爱和海伦的形象特点同中有异。相同点是两人都出身卑微,都善良、勇敢;不同点是简·爱自尊倔强,敢于反抗,痛恨冷酷的校长和老师,而海伦则温顺、逆来顺受,心中没有仇恨。
29.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句要在结构上与原句保持一致。原句的形式是“**对象,是我……。……的**,你……吗?你把……你把……你……让我……”要注意人称的变换,先是第三人称,后改成第二人称。要按照要求,采用“呼告”的形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另外,仿写的时候要注意写作对象的特征。如“国旗”,应是庄严神圣的,代表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灵魂;“梅花”,应是凌霜傲雪,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故答案为: 【示例—】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
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
你用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我们,
你用多少美丽的遐想昭示着我们。
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
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坚韧而不屈的灵魂。
【示例二】那树梅花,是我一直敬仰的师长。
凌霜傲雪的梅花,你冷吗?
你把肃杀的严寒当作春风,
你把凛冽的冰霜当成细雨。
你怒放的身影,
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答案】30.B
31.宜缓行;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32.因为原文两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读来有节奏感,与上下文的语言节奏一致﹐且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30.本题考查辨析修辞的能力。
“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采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虾戏草,鱼读月”“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等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运用设问、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31.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
①处,前面说“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后面说“而不是步履匆匆”,中间使用分号,表示前后文意为并列关系,据此可填“宜缓行”。②处,后面是“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受此语境的限制,此处可填“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故答案为: 宜缓行;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32.本题考查比较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整句,其表达效果是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对语意的表达起强调作用,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且其上下文也均为整句,其与上下文语言节奏一致。修改后的语句没有这些特点。
故答案为: 因为原文两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读来有节奏感,与上下文的语言节奏一致﹐且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意思相近即可)
33.【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涉及语序排列。
根据“憔悴色”“还有……早已期待着雨”可知,第一个横线处所填的内容应体现对雨的需求,故第一个横线处应填⑤,据此排除A、B两项;第二个横线处填“雨却迟疑着”与之呼应正合适。第三处横线前面的内容是写“雷声”,后面写“雨”,且提到“春之芽”,可知⑥是这两句的总括句,②中“仿佛要将春之芽从冻土里惊醒”与“雷声”有关,承接其后。③中的“它”是指“春之芽”,应填在第五个横线处,据此排除C项。④中“这些怀想”与上文有关,是全段的收束,应放在最后。总体上看,选项D合乎题干要求。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答案】34.B
35.清晨捧着日出;给晚霞以辉煌
36.山花开时,漫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如繁星点点,煞是好看;山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3)本题考查考生逻辑分析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认真阅读语段内容,把握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再从主要信息中根据要点内容进行推理。
3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结合“把家乡的天撑得高远深邃”分析,运用夸张手法。结合“它像父亲一样忠厚、坚强,有着父亲一样挺拔的脊梁,宽敞的胸膛”分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补写句子“( ),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候日落,( )”分析,应该运用对偶手法。没有运用反问、设问手法。
故答案为:B。
35.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补写句子的形式考查。
根据两处括号前后的语句“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候日落”分析补写。“给朝霞以亮丽”,前面应该是写“清晨”的,与“日落”对应的应该是“日出”,与“朝霞”对应的应该是“晚霞”,结合“傍晚”“日落”时候“晚霞”的特点来写,模仿句子形式和内容就可以写出。
故答案为: 清晨捧着日出
给晚霞以辉煌
36.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题干提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分析语句内容,先写“山果熟时”,后写“山花开时”,前后两个分句颠倒了,违反了事理逻辑,应先写“山花盛开”,再写“山果成熟”。
故答案为: 山花开时,漫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如繁星点点,煞是好看;山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
37.【答案】(1)C
(2)D
(3)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本题,C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C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选C。
(2)语段中,“梧桐是秋的信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排除ABC三项。故选D。
(3)解答本题需要先选择一种修改方案,然后说明理由。选择哪一种都可以。画线句子“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1)C;(2)D;
(3) 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38.【答案】示例:水乡的路,是一片茫茫碧水,朵朵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和云铺成了路。云的倒影在水面上缓缓移动,偶尔拂过一尾游鱼、几点荷花,更增添了云的灵动。
【知识点】扩展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能力。
本题要求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前两句扩写成一段描述性的文字。解答该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题目所给句子中的“水乡的路,水云铺”就是扩展的中心。其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写。要紧扣“水”“路”“云”三个字展开。“水”到处都是,出门便是水 ,“路”在水上,“云”倒映在水中,水天相接。最后,对照要求查看,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合理,是否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
故答案为: 水乡的路,是一片茫茫碧水,朵朵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和云铺成了路。云的倒影在水面上缓缓移动,偶尔拂过一尾游鱼、几点荷花,更增添了云的灵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能力。扩写句子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给句子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充实丰满。
【答案】39.A
40.B
41.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近义虚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者亲身经历;“体会”指体验领会,也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经验”指对于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综合语境。“自己的生活”应该是亲身经历,应该用“体验”更合适,而“审美”则是感性的经验概括,和“经验”搭配更好。“从而”是连词,上文指明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因此”是连词,表示上文的原因产生了后文的结果。此处前文“揣度谜底”和“填充留白”是方法条件,后文“获得审美享受”是结果、目的。应用“从而”。“味同嚼蜡”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食不甘味”: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此处是说不能填充空白的话,阅读诗歌就没什么意味了,应用“味同嚼蜡”。
故答案为:A。
40.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
本题中,ACD三句表述的重点都在“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上,而这句话的后文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形成‘空白’点”和“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没有逻辑关联,而B项的语意重点在“诗歌作者”的做法上,诗歌作者的做法和后文“形成‘空白点’才有因果关联。
故答案为:B。
4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本题中,“增补”的意思是增加、补充,“填补”的意思是填充空白,此处后文搭配“空白”,也没有“增加”的意思,用“填补”更恰当;“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句式杂糅,要么说“才能架起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要么说“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桥梁。”
故答案为: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册13-1《迷娘》同步练习
一、语言表达
1.《迷娘》第一节中“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诗歌选取哪些意象来描写“那柠檬花开的地方”的美好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答案】“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并把对故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迷娘曲》之一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你可知道那地方”中有柠檬花儿、香橙、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等多个意象体现了迷娘的故国意大利优美的景物。所以,选择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性景物作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融进迷娘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这些景物都成了迷娘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所以“意象”有:柠檬花儿、香橙、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高耸的月桂。这些意象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融进了迷娘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作用: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故答案为: “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并把对故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
2.《迷娘》:体会这首诗每节诗后两行的作用。
【答案】这首诗每节的后两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能力。
诗歌节选部分共三节,第一节最后两行“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第二节最后两行“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第三节最后两行“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从形式结构看,“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随你前往”,三个诗节运用反复手法,充分运用这些相同的诗句,起到回环往复、反复咏叹的效果。从表达内容看,每节诗后两行都是直抒胸臆的诗句,反复咏叹加深了诗歌的抒情性;“前往,前往”“随你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而“爱人啊”“恩人啊”“父亲啊”咏叹的对象每节都有变化,让人体会到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变化,随着变化,感情也一步步在加深,一次比一次强烈起来,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故答案为: 这首诗每节的后两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作用的能力。回答某句在诗中的作用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诗的主题出发,指出该句所用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意思”两方面的作用;有时还需结合该句在诗中的位置以及声、色等方面考虑。
3.概括《迷娘》每节诗的内容并绘制思维导图
【答案】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第二节,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行文思路的能力。
第一节中“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作者由柠檬花开的地方,写到圆柱成行的房子,再到云径和山岗,表达了对故乡的憧憬、向往和依恋之情,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故答案为: 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第二节,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行文思路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年2月7日,伦敦
【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英国伦敦,该诗就写于1921年的伦敦。
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这表现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5.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晚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幅图景。
B.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不断变化,最终落到了场上。
D.诗歌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以“星”和“月”为本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6.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7.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4.B
5.D
6.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描写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②“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7.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赏析现代诗歌表达技巧及效果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4) 本题考查分析现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抓住关键意象以及传情达意的字词句把握诗人感情。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4.本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这表现了他的勤劳”说法错误。这一小节中,重点描绘了一幅“农夫收工图”。诗人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的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问酒,表现出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因此,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而并非“他的勤劳”。
故答案为:B。
5.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以‘星’和‘月’为本体”说法错误。诗歌结尾两句中的“星”“月”是喻体,不是本体。
故答案为:D。
6.本题考查赏析现代诗歌表达技巧及效果的能力。
首先寻找诗中的“细节描写”,既然是“细节”,就必须是很细致的描写内容,如灶内的柴烧起来发出的响声——“必必剥剥的响”;火光在女主人的脸上闪动——“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男主人回来时“衔着个十年的烟斗”,孩子们数星星数错数等。而男主人“慢慢地从田里回来”“看一看他的牛”等就不算细节描写。然后再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一般可以增加诗歌的真实性或增强感染力,如“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写出了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表现了孩子的纯真,突出了他们的浑然未琢的童心,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故答案为: 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描写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②“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7.本题考查分析现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描绘了一幅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表达了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从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根据注释,“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写于留学期间”,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可此时祖国风雨飘摇,人们的生活并不安定。诗人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而这样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诗中寄寓着作者对农民的同情。诗人在这首《一个小农家的暮中》没有把对祖国的思念以浓烈火爆的方式喷泻而出,而是含蓄地把它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精心地勾画了一组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无疑是在抒发海外求学的游子对祖国、故土的思念。
故答案为: 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任庄月美
刘晓伟
任庄村的夜啊
景月醉美
我能通过明月与远朋约会
站在堤岸俯瞰
湖天一色
月光把我思念与佳音传回
天上挂的月牙
将大地泛白
月光照着湖面和白鹭戏水
看河蟹铺满河床
波动银水
油画般的景色我慢慢品味
月下放松心情
去欣赏周围
看湖中鱼虾游动硕果累累
大自然的景啊
这里最美
让我感受秋风凉意体会
微风吹落树叶
像蝶飘飞
庄周梦蝶意境进我心扉
遥看高铁飞过
车灯很美
载来八方远朋赏花玩水
这里民风淳朴
人美歌美
童唱月儿歌谣声音甜美
慢节奏里生活
我心充沛
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
(有删改)
【注】任庄位于河南省民权县,境内有任庄水库。春天一到,这里草木青翠,水清地绿,鱼翔浅底﹐野鸭成群,万千白鹭或空中群飞,或草丛徜徉,令人流连忘返。
8.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挂的月牙/将大地泛白”,“泛白”一词描绘了大地的颜色,表达出月光的皎洁和明亮。
B.“看河蟹铺满河床”“看湖中鱼虾游动硕果累累”,这两句描绘了任庄水产丰富的丰收之景。
C.“高铁飞过”“载来八方远朋赏花玩水”展开了现代化的生活画面,让人感受到了任庄的热情。
D.“慢节奏里生活/我心充沛”,表现了“我”沉浸在闲适、美好的任庄生活中的充实和幸福。
9.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庄村的夜啊/景月醉美”,开篇点题,总领下文,和结尾“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遥相呼应,增强了抒情效果。
B.“我能通过明月与远朋约会”中,以“月亮”为载体,寄托了“望月怀远”的忧思以及对朋友的真情。
C.“月光照着湖面和白鹭戏水”一句动静结合,月光映水的“静”和白鹭戏水的“动”,互相衬托。
D.“油画般的景色我慢慢品味”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任庄景色比作油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任庄景色的优美。
10.请结合诗歌内容理解“庄周梦蝶意境进我心扉”的含意。
11.歌德的《迷娘》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这首诗歌也运用了这两种抒情方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8.C
9.B
10.树叶随风而起犹如风舞蝴蝶,这美好的景色吸引了“我”,“我”就像庄周梦蝶一样,内心沉浸在美好、悠闲,朦胧、迷离的意境之中。(意思相近即可)
11.这首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对任庄的热爱之情。作者直接赞美任庄,如“景月醉美”“这里最美”“人美歌美”“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美”字频繁出现,一咏三叹,在回环往复中加深了诗意,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任庄的热爱之情。
作者又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委婉地赞美任庄,如作者描绘了月光下任庄的自然美景、丰收美景、生活美景等,间接表达了对任庄的热爱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分析诗句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C项,“让人感受到了任庄的热情”错,这段内容表现的是四面八方的人们对任庄美景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忧思”错。“望月怀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情思,诗人大多借月亮传达思念之忧情,但是这首《任庄月美》营造的是美好、温馨、明丽的意境,再结合“月光把我思念与佳音传回”可以看出,“我”借明月传达的是真挚、热烈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忧愁。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
“庄周梦蝶意境”指前文“微风吹落树叶/像蝶飘飞”这一优美景色,而“进我心扉”则指优美的景色吸引了“我”。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树叶随风而起犹如风舞蝴蝶,这美好的景色吸引了“我”,“我”就像庄周梦蝶一样,内心沉浸在美好、悠闲,朦胧、迷离的意境之中。(意思相近即可)
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迷娘》中,歌德既寓情于景,如“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又直抒胸臆,如“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直抒胸臆的诗句和间接抒情的诗句,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即可。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首诗是表达对任庄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那么,文中包含“……美”的字句自然就是直接抒情的地方,如“景月醉美”“这里最美”“人美歌美”“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等,其中“美”字反复出现,在回环往复中加深了诗意,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任庄强烈的热爱之情。借景抒情,一般是通过描绘美景来间接抒发对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如“天上挂的月牙/将大地泛白/月光照着湖面和白鹭戏水/看河蟹铺满河床/波动银水/油画般的景色我慢慢品味/月下放松心情/去欣赏周围/看湖中鱼虾游动硕果累累”“微风吹落树叶/像蝶飘飞”等,这么美的景色,这么让人迷醉的风光,怎能让人不爱,诗人借月光下任庄的自然美景、丰收美景、生活美景等,间接表达了对任庄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这首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对任庄的热爱之情。作者直接赞美任庄,如“景月醉美”“这里最美”“人美歌美”“身处大美任庄感触月美景美”,“美”字频繁出现,一咏三叹,在回环往复中加深了诗意,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任庄的热爱之情。
作者又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委婉地赞美任庄,如作者描绘了月光下任庄的自然美景、丰收美景、生活美景等,间接表达了对任庄的热爱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还给我
严 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
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
也请把笛子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姐妹们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
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1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作者对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D.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诗人希望通过“环保”治理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1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
B.“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
C.诗中一再使用的“哪怕”,凸显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
D.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旋律。
14.“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15.这首诗各段落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12.B
13.A
14.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15.第一问:①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第二问: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首现代诗,抓住诗中的意象、意境,结合诗句含义,综合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的结构安排。要在仔细阅读并理解各段落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体会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2.B项,“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曲解诗句含意。应理解为作者痛心于纯真美好的事物被商业化污染,希望能至少保留一点天然美好的东西。
故答案为:B。
13.A项,“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分析错误,不是拟人手法,将“你”理解为各国统治者也不全面。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
“没有装过锁的门”——“我”不愿被异己的力量所封闭,“我”希望拥有自由的空间。诗人呼唤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我”不愿不分昼夜不辨黑白地活着,“我”必须主宰自己的时间;“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我”渴望诗意地生活,拥有宁静与安适。诗人呼唤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呼唤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我”不愿被孤立被边缘化,“我”渴望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诗人呼唤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爱的空间”——(这个概念比上一个更进一步)“我”憎恶生活在充斥冷漠、布满仇怨、杀机四伏的世界。诗人呼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整个地球”——(这个意象是全诗的高潮点)——“我”希望地球是一个和平的星球,不再干戈纷扰。诗人呼唤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诗人借“我”这个抒情主人公之口,宣泄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故答案为: 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1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的结构安排。
从整首诗文本来看,“我”的请求显然是按着由小到大(或着说由“小我”到“大我”)的顺序展开的,而现实世界(“你”)所能给予的满足是空洞的,是不存在的;初级层次的小的“请求”,尚且无法得以满足,更何况更高层级的要求呢?而“我”却不在乎这个严酷的现实了,而一厢情愿“变本加厉”地一次次地提出更高级的“请求”,当然这更高层级的“请求”的满足只能是更加地空洞,更加地不现实,也就更加地荒谬可笑。这或许就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的天真与幼稚。因而,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这样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诗歌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这样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 第一问:①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第二问: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盼 望
艾 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为两层,对比了两个海员的对话;第二节揭示海员话中所包含的意蕴,表层是两个海员的不同心态,深层则涵盖世间所有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B.这首小诗的主体内容是两个海员富于形象的话,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浪花”“喧哗”组成。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
C.起锚时洁白的浪花,终会迎来抛锚时铁链的喧哗。对这段完美的航程通过截取“起锚”“抛锚”两个瞬间场景来写,准确精练地写出海员的心情。独特的视角,使这首诗具有了新鲜感和表现力。
D.这首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海员们为什么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他在“出发”和“到达”之间留出了空白,让读者用想象去填补。
1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意象单纯。诗人没有描绘客轮出海的壮观,也没有直接书写海员豪迈勇敢的性格,而是抓住“起锚”“抛锚”两组时空相距甚远却有内在联系的意象,并用意象组接的特殊手法去反映生活,获得了奇特的美学效果,产生了大于形象的言外之意。
B.本诗艺术结构巧妙。第一个海员“喜欢”“起锚”激起的“洁白的浪花”,是视觉形象;第二个海员“高兴”“抛锚”发出的“铁链的喧哗”,是听觉形象。
C.本诗第一节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是两组意象逐层递进,在动词和形容词上略有不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
D.本诗完全采用口语入诗。第一节写两位海员的散文句式的诗行都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泻,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
18.“一个盼望出发 / 一个盼望到达”中的“盼望出发”“盼望到达”如何理解?
19.诗人在写“起锚”和“抛锚”时,大胆舍弃其他一切描绘,集中笔墨只写了“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6.A
17.C
18.①“盼望出发”呼应“起锚”,是新的航行的开始,“盼望到达”呼应“抛锚”,是一次航行的结束。这表达了海员们同样的心情和愿望,即对航海事业无限的热爱之情。
②“盼望出发”是期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是向往胜利之地。“出发”和“到达”是一段完整的航程,表示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表达了海员们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
③这两个短语意蕴深刻,富有哲理。生活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海员”,都希望“出发”和“到达”。在人生的征途每个人都会不停地遇到各种风浪,而真的猛士,应该像英勇的海员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19.①船在起锚出航时,铁锚出水激起浪花;抛锚时,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从这些描绘中可见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心。
②诗人集中笔墨写海员盼望起锚时的“浪花”、抛锚时的“喧哗”,使得海员的盼望具体化,生活化,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表现了诗人对海员内心世界准确而深刻的把握。
③洁白的“浪花”与铁链的“喧哗”,两个充满美感的意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海员的欢悦心情,衬托出海员们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及搏击风浪的豪情。
④两个特写,一个代表出发,一个代表到达,这是一段完美的航程;然而,它只是“一段”而不是终结,明天又会有新的“出发”,又会去追求新的“到达”。这正是全部人生的艺术写照:人生的航船正是在一个个航程的不懈追求中抵达理想的港湾。作者以此寄托深沉的人生哲思:人生的航船只有勇敢地去迎击风浪,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现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3)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含意的理解能力。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作者选材时有取舍,属于构思技巧,解答这样处理的好处,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从海员形象塑造、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
16.A两个海员的确有不同心态,有不同的情趣和追求:一个盼望起锚出发,一个盼望抛锚到达。但“出发”和“到达”都表现了他们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精神。所以深层上涵盖的人生态度应是相同的:追求启程,向往拼搏奋斗。
故答案为:A。
17.C两组意象是并列关系,并非逐层递进。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含意的理解能力。
首先抓住重点词“盼望”,再结合语境,分析“盼望出发”“盼望到达”的基本义,即“新的工作开始”“航行的胜利、结束”。重点词“盼望”体现人物心理,再由此分析两词表达了海员怎样的心情和愿望。这是第一层。第二层需结合海员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第三层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升华到人生高度分析两词含义。
故答案为: ①“盼望出发”呼应“起锚”,是新的航行的开始,“盼望到达”呼应“抛锚”,是一次航行的结束。这表达了海员们同样的心情和愿望,即对航海事业无限的热爱之情。
②“盼望出发”是期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是向往胜利之地。“出发”和“到达”是一段完整的航程,表示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表达了海员们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
③这两个短语意蕴深刻,富有哲理。生活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海员”,都希望“出发”和“到达”。在人生的征途每个人都会不停地遇到各种风浪,而真的猛士,应该像英勇的海员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19.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者选材时有取舍,属于构思技巧,解答这样处理的好处,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从海员形象塑造、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这样描写既具体又生动,有声有色。一下子把海员们的欢悦心情写出来了,这欢悦心情中又含有深的蕴意:对工作的渴望,对胜利的愉快,进而写出了海员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故答案为: ①船在起锚出航时,铁锚出水激起浪花;抛锚时,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从这些描绘中可见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心。
②诗人集中笔墨写海员盼望起锚时的“浪花”、抛锚时的“喧哗”,使得海员的盼望具体化,生活化,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表现了诗人对海员内心世界准确而深刻的把握。
③洁白的“浪花”与铁链的“喧哗”,两个充满美感的意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海员的欢悦心情,衬托出海员们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及搏击风浪的豪情。
④两个特写,一个代表出发,一个代表到达,这是一段完美的航程;然而,它只是“一段”而不是终结,明天又会有新的“出发”,又会去追求新的“到达”。这正是全部人生的艺术写照:人生的航船正是在一个个航程的不懈追求中抵达理想的港湾。作者以此寄托深沉的人生哲思:人生的航船只有勇敢地去迎击风浪,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2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2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22.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意?
2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答案】20.C
21.D
22.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23.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含义理解的能力,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形象能力。首先整体理解诗歌,应找出直接描写野花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如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诗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理解错误。文中“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D项,“节奏急促紧凑”错误。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D。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含义理解的能力。
第二节进一步表现小生命融入大永恒的主题。这朵小花将生命的热情完全贯注到浩渺无际的青天上。“他”关注的不是渺小的生命个体,而是具有永恒意义的整个宇宙。“他”忘记了自己的个体的真实存在,因而对风的或柔或怒、对生存环境的优劣早已失去了普通的生命个体应有的敏感。而是以一种听惯了的姿态超然地面对生活给“他”的一切。“他”的思想完全被追求生命永恒的理想填充了。“他”忘记了自我的喜怒哀乐,甚至连梦这一带有无意识性质的个体感受都快消失了。故得出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故答案为: 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2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的形象能力。
“荒原”一词更让人隐隐地想到野花生存环境之恶劣,人烟之稀少,而野花却不被这样的境遇所影响,依旧的“向着太阳发笑”,可以得出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在孤独的绽放与坠落之间,洋溢在它的周围的是它的“欢喜”,它的聪明才智,而这些本身就是一首诗,在风起风收时自由的咏唱着,自豪地向周围传播着花的芬芳,可以得出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那动听的声音,那浓郁的芳香,谁不说是一种美?野花的自信让每一个不自信者面对它感到汗颜!可以得出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故答案为: 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故园①别(节选)
流沙河
别了 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象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象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地结了婚
在这里歌 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 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 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 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 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注】①故园指金堂县青白江区域厢镇槐树街5号的余家老宅。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到48岁(1966-1979)曾生活在那里。
2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2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三到六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
D.“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动人。
26.“眼泪滴着恋栈之情”中的“恋栈之情”如何理解?
27.诗歌选择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的对象,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8.下面是文学人物简·爱和她的好朋友海伦的形象特征比较图,请把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运用“总一分”形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29.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的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以便于抒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
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
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
让我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答案】24.D
25.C
26.①“恋栈”指马舍不得离开马棚,“恋栈之情”指诗人恋念故园。②诗人在故园生活了十二年故园有着诗人青春的回忆“眼泪滴着恋栈之情”写满了诗人的不舍与眷恋。
27.①小母鸡、老公鹅故园中的家禽,小母鸡“天天为我下蛋”、老公鹅“夜夜为我守门”与“我”朝夕相伴②聚焦“我”与小母鸡、老公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③感谢小母鸡、老公鹅,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出人对故园的感恩与不舍。
28.示例:简·爱和海伦的形象特点同中有异。相同点是两人都出身卑微,都善良、勇敢;不同点是简·爱自尊倔强,敢于反抗,痛恨冷酷的校长和老师,而海伦则温顺、逆来顺受,心中没有仇恨。
29.【示例—】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
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
你用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我们,
你用多少美丽的遐想昭示着我们。
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
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坚韧而不屈的灵魂。
【示例二】那树梅花,是我一直敬仰的师长。
凌霜傲雪的梅花,你冷吗?
你把肃杀的严寒当作春风,
你把凛冽的冰霜当成细雨。
你怒放的身影,
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知识点】图文转换;仿写句式;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
(4)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的选取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要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以及作者构思的技巧。
(5)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6)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24.D项,“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错误,诗歌并没有说时间仓促,也表达有对故园的留恋,并非“决绝”。
故答案为:D。
25.C项,“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错误。“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中“让”字是“我”的主动行为,与“奏一支思乡曲”连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眷恋。
故答案为:C。
26.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首先从整首诗的角度来看,题目是“故园别”,诗歌的主题是表达对生活过的故园的眷恋与热爱之情。“恋栈”,表层意思是马舍不得离开马棚,深层意思是指诗人恋念故园。“眼泪滴着恋栈之情”直接抒发作者对生活了十二年的故园的不舍与眷恋。
故答案为: ①“恋栈”指马舍不得离开马棚,“恋栈之情”指诗人恋念故园。②诗人在故园生活了十二年故园有着诗人青春的回忆“眼泪滴着恋栈之情”写满了诗人的不舍与眷恋。
27.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象的选取。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要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以及作者构思的技巧。本诗选取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对象,一是小母鸡、老公鹅是故园中的家禽与“我”朝夕相伴,且默默为“我”奉献,写出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二是,让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抒发对故园的的深深情谊。
故答案为: ①小母鸡、老公鹅故园中的家禽,小母鸡“天天为我下蛋”、老公鹅“夜夜为我守门”与“我”朝夕相伴②聚焦“我”与小母鸡、老公鹅的关系,体现了人与故园动物的和谐相处。③感谢小母鸡、老公鹅,抒情对象具体化,有利于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出人对故园的感恩与不舍。
28.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本题为比较图,一般为比较异同。解题方法为:首先认真观察比较图,找出简·爱和海伦的相交点,这样就能确定二者性格的相同点——出身卑微、善良、勇敢。从图中也可以找到两人没有相交的地方,这样就能确定二者性格的不同点——前者自尊、倔强,敢于反抗,痛恨冷酷的校长和老师;后者则温顺、逆来顺受,心中没有仇恨。然后按照要求以“总一分”结构组合成一段话,注意要适当加上“而”“却”等,以使表达连贯。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熟悉简·爱、海伦这两个人物,当然更好;如果不熟悉,也不影响作答。注意字数要求,尽量简洁明了。
故答案为: 示例:简·爱和海伦的形象特点同中有异。相同点是两人都出身卑微,都善良、勇敢;不同点是简·爱自尊倔强,敢于反抗,痛恨冷酷的校长和老师,而海伦则温顺、逆来顺受,心中没有仇恨。
29.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句要在结构上与原句保持一致。原句的形式是“**对象,是我……。……的**,你……吗?你把……你把……你……让我……”要注意人称的变换,先是第三人称,后改成第二人称。要按照要求,采用“呼告”的形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另外,仿写的时候要注意写作对象的特征。如“国旗”,应是庄严神圣的,代表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灵魂;“梅花”,应是凌霜傲雪,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故答案为: 【示例—】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
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
你用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我们,
你用多少美丽的遐想昭示着我们。
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
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坚韧而不屈的灵魂。
【示例二】那树梅花,是我一直敬仰的师长。
凌霜傲雪的梅花,你冷吗?
你把肃杀的严寒当作春风,
你把凛冽的冰霜当成细雨。
你怒放的身影,
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语言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宿乌镇,秋波入梦,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乌镇”多一点就成了“乌镇”,这里是鸟的天堂,鸟的王国。晨鸟穿花语,稍头隔岸歌,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听得有脚步声在石板街的那头响起,咔嗒咔嗒如空谷足音,俄顷消遁在遥远的天街,他们走进了水乡的哪一片曦光?人闲千花落,夜静万巷空,乌镇适合夜泊、流浪。夜来还乡梦,西风客棹寒,移泊烟渚,不会侵扰任何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①___________,而不是步履匆匆。烦躁的心情合不上乌镇的从容,急促的脚步对不上乌镇的节拍。虾戏草,鱼读月,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西市河水绿如蓝,寒烟淡淡紫气凝,何须春夏来。有鱼儿在吃露水,吧嗒吧嗒,一有声响便倏地无影无踪;遇有船来,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想必是老相识了。
嘈杂过后有安宁,人生需要适度的归零。乌镇常给你意想不到的灵感,也是一个②___________。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河岸边、石级旁、拱桥上,到处可以把自己站成或坐成一道风景,暖暖秋阳给你打主光,粼粼波光做底光,拿白墙当米波罗补光,再扯一把天上云做你的顶光板,只等人来帮你摁快门了。
3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 比喻 设问 通感
B.拟人 比喻 对偶 通感
C.对偶 借代 排比 夸张
D.对偶 借代 设问 拟人
31.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烦躁的心情和急促的脚步合不上乌镇的从容,也对不上乌镇的节拍。”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30.B
31.宜缓行;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32.因为原文两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读来有节奏感,与上下文的语言节奏一致﹐且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意思相近即可)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30.本题考查辨析修辞的能力。
“依稀鱼密语,朦胧鸟谈天”采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虾戏草,鱼读月”“鱼儿们却不慌不忙不躲不闪”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水底青荇是最好的森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乌镇的鸟鸣有一丝淡淡的桂花香”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等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运用设问、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31.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
①处,前面说“宜独行,而不是聊天喧哗”,后面说“而不是步履匆匆”,中间使用分号,表示前后文意为并列关系,据此可填“宜缓行”。②处,后面是“石凳呆、木椅呆、廊桥呆,水榭呆,你呆若木鸡”,受此语境的限制,此处可填“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故答案为: 宜缓行;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32.本题考查比较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整句,其表达效果是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对语意的表达起强调作用,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且其上下文也均为整句,其与上下文语言节奏一致。修改后的语句没有这些特点。
故答案为: 因为原文两句句式相同,结构一致,读来有节奏感,与上下文的语言节奏一致﹐且突出表现了乌镇黎明静寂的特点。(意思相近即可)
3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柳条上的一抹嫩绿色,被尘土掩盖得有憔悴色了,__________。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__________。__________。那隆隆有力的雷声,在山谷间回响,__________。细微的雨声又以温柔的手抚摸着春之芽,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雨却迟疑着
②仿佛要将春之芽从冻土里惊醒
③使它生出油绿的枝叶
④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在我的心头
⑤需要—次雨的洗涤
⑥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
A.①⑤③④⑥② B.①⑤③②④⑥
C.⑤①③④②⑥ D.⑤①⑥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涉及语序排列。
根据“憔悴色”“还有……早已期待着雨”可知,第一个横线处所填的内容应体现对雨的需求,故第一个横线处应填⑤,据此排除A、B两项;第二个横线处填“雨却迟疑着”与之呼应正合适。第三处横线前面的内容是写“雷声”,后面写“雨”,且提到“春之芽”,可知⑥是这两句的总括句,②中“仿佛要将春之芽从冻土里惊醒”与“雷声”有关,承接其后。③中的“它”是指“春之芽”,应填在第五个横线处,据此排除C项。④中“这些怀想”与上文有关,是全段的收束,应放在最后。总体上看,选项D合乎题干要求。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思念家乡的那座高山,主峰直插云霄,把家乡的天撑得高远深邃。它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十分清幽。山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山花开时,漫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如繁星点点,煞是好看。我喜欢家乡的山,是因为我人生的底色就是山的本色,我个性里就有山的影子和山的秉性。我向往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故乡人一样勤劳、率真,( ① ),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候日落,( ② )。我崇拜家乡的山,是因为它像父亲一样忠厚、坚强,有着父亲一样挺拔的脊梁,宽敞的胸腔。
3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
A.拟人 比喻 排比 设问
B.拟人 比喻 夸张 对偶
C.排比 反问 借代 比喻
D.拟人 排比 设问 夸张
35.请在文中括号处各补写上一个恰当的分句,使前后两句对仗工整,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文气畅通,每处不超过6个字。
① ②
3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34.B
35.清晨捧着日出;给晚霞以辉煌
36.山花开时,漫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如繁星点点,煞是好看;山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3)本题考查考生逻辑分析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认真阅读语段内容,把握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再从主要信息中根据要点内容进行推理。
3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结合“把家乡的天撑得高远深邃”分析,运用夸张手法。结合“它像父亲一样忠厚、坚强,有着父亲一样挺拔的脊梁,宽敞的胸膛”分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补写句子“( ),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候日落,( )”分析,应该运用对偶手法。没有运用反问、设问手法。
故答案为:B。
35.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补写句子的形式考查。
根据两处括号前后的语句“给朝霞以亮丽”“傍晚守候日落”分析补写。“给朝霞以亮丽”,前面应该是写“清晨”的,与“日落”对应的应该是“日出”,与“朝霞”对应的应该是“晚霞”,结合“傍晚”“日落”时候“晚霞”的特点来写,模仿句子形式和内容就可以写出。
故答案为: 清晨捧着日出
给晚霞以辉煌
36.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题干提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分析语句内容,先写“山果熟时”,后写“山花开时”,前后两个分句颠倒了,违反了事理逻辑,应先写“山花盛开”,再写“山果成熟”。
故答案为: 山花开时,漫山遍野都点缀着粉红色的花朵,如繁星点点,煞是好看;山果熟时,令人垂涎三尺,更逗得孩子们满山乱跑。
37.(2020高三上·汕头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A) B.(B) C.(C) D.(D)
(2)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 )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3)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答案】(1)C
(2)D
(3)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1)本题,C前面“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重点写叶子不结实,C后面“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重点写叶子的下落,所以“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适合放在C处,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选C。
(2)语段中,“梧桐是秋的信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排除ABC三项。故选D。
(3)解答本题需要先选择一种修改方案,然后说明理由。选择哪一种都可以。画线句子“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1)C;(2)D;
(3) 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38.下面是诗歌《水乡行》的前四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前两句扩写成一段描述性的文字,60字左右。
水乡的路,
水云铺;
进庄出庄,
一把橹。
【答案】示例:水乡的路,是一片茫茫碧水,朵朵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和云铺成了路。云的倒影在水面上缓缓移动,偶尔拂过一尾游鱼、几点荷花,更增添了云的灵动。
【知识点】扩展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能力。
本题要求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前两句扩写成一段描述性的文字。解答该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题目所给句子中的“水乡的路,水云铺”就是扩展的中心。其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写。要紧扣“水”“路”“云”三个字展开。“水”到处都是,出门便是水 ,“路”在水上,“云”倒映在水中,水天相接。最后,对照要求查看,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合理,是否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
故答案为: 水乡的路,是一片茫茫碧水,朵朵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和云铺成了路。云的倒影在水面上缓缓移动,偶尔拂过一尾游鱼、几点荷花,更增添了云的灵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能力。扩写句子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给句子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充实丰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______和审美_____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白,_____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___41___。从这个意义上讲,42.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
3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体验 经验 从而 味同嚼蜡
B.经验 体会 从而 食不甘味
C.体会 经历 因此 味同嚼蜡
D.经历 体验 因此 食不甘味
4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语言复合体。
B.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
C.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D.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4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B.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C.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D.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答案】39.A
40.B
41.C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近义虚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者亲身经历;“体会”指体验领会,也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经验”指对于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综合语境。“自己的生活”应该是亲身经历,应该用“体验”更合适,而“审美”则是感性的经验概括,和“经验”搭配更好。“从而”是连词,上文指明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因此”是连词,表示上文的原因产生了后文的结果。此处前文“揣度谜底”和“填充留白”是方法条件,后文“获得审美享受”是结果、目的。应用“从而”。“味同嚼蜡”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食不甘味”: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此处是说不能填充空白的话,阅读诗歌就没什么意味了,应用“味同嚼蜡”。
故答案为:A。
40.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
本题中,ACD三句表述的重点都在“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上,而这句话的后文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形成‘空白’点”和“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没有逻辑关联,而B项的语意重点在“诗歌作者”的做法上,诗歌作者的做法和后文“形成‘空白点’才有因果关联。
故答案为:B。
4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本题中,“增补”的意思是增加、补充,“填补”的意思是填充空白,此处后文搭配“空白”,也没有“增加”的意思,用“填补”更恰当;“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句式杂糅,要么说“才能架起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要么说“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桥梁。”
故答案为: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