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蚌埠月考)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1987 年考古学家在某一上古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稻穗纹陶盆和大量的稻壳。经鉴定,这些稻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遗存。这一遗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遗址 B.仰韶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遗址
3.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1处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下有关该文化遗存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4.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A.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C.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5.(2020高一上·合肥月考)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6.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可知( )
A.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特点
C.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趋势
D.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7.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
A.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特征 B.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 D.国家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
8.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这可以佐证( )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礼乐制度趋于完善
9.《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帝喾“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明鬼神而敬事之”。这反映出部落联盟首领需要( )
A.拥有沟通人神的能力 B.承担专职的宗教事务
C.通过垄断祭祀权立威 D.具有知远察微的谋略
10.(2023高一下·扬州开学考)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大多数建筑都有统一的方向,这种营建规制对后世历代都城建设影响很大。据此判断该遗址( )
A.显现了权力中心倾向 B.是夏朝都城的历史遗存
C.凸显了阶级矛盾尖锐 D.呈现出中央集权的形态
11.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农书
B.《农政全书》对传统农业科技做了总结
C.《农书》记载了南北方的农业技术
D.《齐民要术》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12.(2023·曲靖一模)考古研究发现,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源时间上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上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特定阶段还要超过中原地区,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天下之中的政治地位 B.适宜生产的气候条件
C.中华先民的艰苦奋斗 D.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
13.尧、舜、禹三人王位的传承是通过( )
A.父死子继 B.兄终弟及 C.退位让贤 D.谋朝篡位
14.历史地图表明了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现象。观察下图,可以发现夏、商、周时期( )
A.政治中心位于南方 B.统治区域到达珠江流域
C.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D.文明主要在黄河中下游
15.西周的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不论是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西周实行礼制的目的是( )
A.提高乐舞水平 B.解决分裂隐患
C.维护等级秩序 D.巩固专制统治
16.2022年7月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理解三星堆》展览,展出了四川三星堆青铜神树、面具等,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这反映了( )
A.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 B.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
C.三星堆文化起源独特 D.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特点
1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18.宜侯失(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图),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宜侯夨簋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19.周天子分封褒封的“天下万邦”中,不仅封君姓氏多元多样,血缘多源。而且王朝及其领导的“天下”,从政治上直接超越和凌驾于为数众多的族邦,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尊尊源于但已高于亲亲,体现了鲜明的文明特质。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核心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
C.宗族聚居状态逐渐打破 D.地缘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20.(2017·黄山模拟)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
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4)据材料四,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影响。
(5)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符号: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加强疆域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3)材料三反映了元代行省制度的什么特点?据此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能直接佐证“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墓葬的规模和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以及质量,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反映出部落中少数特权阶层对财富的占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反映出当时水稻的种植,排除A项;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反映出当时住宅布局的特点,排除C项;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反映出该遗址存在的时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起源,解答本题需根据良渚文明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量的稻壳”“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遗存”分析可知,材料遗址是河姆渡遗址,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河姆渡人最早培植水稻。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1处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典型器物是才会陶器,A正确;
B错误,河姆渡人以水稻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与材料不相符;
C错误,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不能凸显材料文明特征;
D错误,河姆渡人掌握了养草缫丝技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1处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分析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文明的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社会分工;
B错误,农业是文明出现的基础,不是最重要特征;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生活的人类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那时已经处于原始农耕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属于新石器时代,故选B。
A落后于新石器时代,CD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之后。A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生活的人类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那时已经处于原始农耕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属于新石器时代。
6.【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特点,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不能看出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D错误,材料中的文化遗址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7.【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与世袭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分析可知,二里头遗址由规模宏大的宫殿群,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分工,具有早期国家的特征,A正确;
B错误,夏商周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错误,“超高水准”与史实不相符;
D错误,材料只涉及宫殿建筑群,不能看出国家机构设置完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夏朝的遗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
8.【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分析可知,材料中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和公共活动区域,产生了明显的分工,国家形态初步显现,A正确;
B错误,材料只涉及陶寺遗址,不能看出多元一体特征;
C错误,工商食官制度是商周时期的经济制度,与材料不相符;
D错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趋向于完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
9.【答案】D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部落首领应该具有知远察微的谋略,D正确;
A错误,材料“洁诚以祭祀” “明鬼神而敬事之”强调的是主持祭祀,尊敬鬼神,不涉及沟通人神;
B错误,“专职”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通过垄断祭祀权立威不是成为部落首领需要的能力和品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部落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10.【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大多数建筑都有统一的方向,这种营建规制对后世历代都城建设影响很大”可知,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这体现了权力中心倾向,故A正确;
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都城的历史遗存,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B;
阶级矛盾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中央集权形态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里头文化,解答本题根据“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大多数建筑都有统一的方向,这种营建规制对后世历代都城建设影响很大”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夏小正》是历法,不是农书,最早的农书是《汜胜之书》,因此A项不符合史实,但是符合题意;
BCD与史实相符合,但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12.【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由于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因此中原地区的崛起得益于几大王朝文明的历史积淀,是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而不是中原地区是“天下之中”,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气候条件,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中华先民的艰苦奋斗”,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与世袭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三人王位的传承是通过禅让,C正确;
ABD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禅让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4.【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出土于黄河流域,说明其文明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D正确;
A错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中心位于北方;
B错误,夏商周时期的统治区域并未到达珠江流域;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夏商周时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夏商周时期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5.【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分析可知,通过礼制西周明确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及士的等级秩序,因此实行礼制的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正确;
A错误,与礼制的目的不相符;
B错误,礼制不能解决分裂的隐患;
D错误,西周并且确立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
16.【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分析可知,材料中三星堆遗址带有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特征,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三星堆遗址特点,不是强调中原文明领先;
C错误,材料不仅强调三星堆遗址的独特性,还强调其与黄河流域文明的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
17.【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分封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秦以后实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建立,因此D正确;
A错误,分封制不能加强中央集权;
B错误,分封制实行初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维护统治,但是后期诸侯势力膨胀,威胁西周统治;
C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不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分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8.【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 ”可知,该 记述 有助于研究西周分封制,B正确;
西周实行世袭制,排除A;
材料强调该青铜器记述的内容体现的什么,青铜器制造和记述内容无关,排除C;
材料为西周早期,宗法制还没有瓦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19.【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国逐步由血缘关系走向地域关系,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核心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A;
材料的主旨不涉及国家制度建构,题干的信息无法体现国家制度成熟与否,排除B;
根据材料“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可知,周朝形成大规模的地域同体,不能说明宗族聚居状态逐渐打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解答本题根据“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故B选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对秦以后的制度有深远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故C选项错误;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没有突出材料“地方分权”、“君主独制”,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地方分权”、“君主独制”,同时理解贵族政、官僚政治相关概念,学生容易错选D选项,因此注意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与权衡。
21.【答案】(1)禅让制。大禹
(2)王位世袭制。夏朝。
(3)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特点: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制度。
(4)郡国并行制。影响:随着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根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禅让制,尧、舜、禹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家”指的是王位世袭制,是夏朝确立的。
(3)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而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命,有一定的任期,有俸禄,没有封地,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4)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下王国势力不断壮大,威胁中央集权,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故答案为:(1)禅让制。大禹。
(2)王位世袭制。夏朝。
(3)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特点: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制度。
(4)郡国并行制。影响:随着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2.【答案】(1)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
意义: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朝代:秦朝。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3)特点: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1)史实:根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分析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诸侯纷争等局面。
意义:根据“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及所学知识可知,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2)根据材料“九原郡”“象郡”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的疆域,该朝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特点:根据“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故答案为:(1)史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意义: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朝代: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3)特点: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秦朝及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19)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蚌埠月考)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能直接佐证“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墓葬的规模和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以及质量,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反映出部落中少数特权阶层对财富的占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反映出当时水稻的种植,排除A项;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反映出当时住宅布局的特点,排除C项;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反映出该遗址存在的时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起源,解答本题需根据良渚文明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2.1987 年考古学家在某一上古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稻穗纹陶盆和大量的稻壳。经鉴定,这些稻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遗存。这一遗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遗址 B.仰韶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遗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量的稻壳”“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谷遗存”分析可知,材料遗址是河姆渡遗址,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河姆渡人最早培植水稻。
3.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1处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下有关该文化遗存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1处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典型器物是才会陶器,A正确;
B错误,河姆渡人以水稻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与材料不相符;
C错误,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不能凸显材料文明特征;
D错误,河姆渡人掌握了养草缫丝技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在汾阳市冯郝沟村东北发现1处距今5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4.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A.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C.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分析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文明的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社会分工;
B错误,农业是文明出现的基础,不是最重要特征;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5.(2020高一上·合肥月考)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生活的人类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那时已经处于原始农耕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属于新石器时代,故选B。
A落后于新石器时代,CD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之后。A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生活的人类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那时已经处于原始农耕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属于新石器时代。
6.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可知( )
A.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多元一体特点
C.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趋势
D.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特点,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不能看出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D错误,材料中的文化遗址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时期;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7.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
A.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特征 B.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 D.国家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
【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与世袭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分析可知,二里头遗址由规模宏大的宫殿群,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分工,具有早期国家的特征,A正确;
B错误,夏商周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错误,“超高水准”与史实不相符;
D错误,材料只涉及宫殿建筑群,不能看出国家机构设置完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夏朝的遗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
8.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这可以佐证( )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礼乐制度趋于完善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分析可知,材料中出现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和公共活动区域,产生了明显的分工,国家形态初步显现,A正确;
B错误,材料只涉及陶寺遗址,不能看出多元一体特征;
C错误,工商食官制度是商周时期的经济制度,与材料不相符;
D错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趋向于完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
9.《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帝喾“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明鬼神而敬事之”。这反映出部落联盟首领需要( )
A.拥有沟通人神的能力 B.承担专职的宗教事务
C.通过垄断祭祀权立威 D.具有知远察微的谋略
【答案】D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部落首领应该具有知远察微的谋略,D正确;
A错误,材料“洁诚以祭祀” “明鬼神而敬事之”强调的是主持祭祀,尊敬鬼神,不涉及沟通人神;
B错误,“专职”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通过垄断祭祀权立威不是成为部落首领需要的能力和品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部落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10.(2023高一下·扬州开学考)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大多数建筑都有统一的方向,这种营建规制对后世历代都城建设影响很大。据此判断该遗址( )
A.显现了权力中心倾向 B.是夏朝都城的历史遗存
C.凸显了阶级矛盾尖锐 D.呈现出中央集权的形态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大多数建筑都有统一的方向,这种营建规制对后世历代都城建设影响很大”可知,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这体现了权力中心倾向,故A正确;
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朝都城的历史遗存,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B;
阶级矛盾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中央集权形态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里头文化,解答本题根据“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域由宫殿区、官营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贵族聚居区组成,大多数建筑都有统一的方向,这种营建规制对后世历代都城建设影响很大”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农书
B.《农政全书》对传统农业科技做了总结
C.《农书》记载了南北方的农业技术
D.《齐民要术》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夏小正》是历法,不是农书,最早的农书是《汜胜之书》,因此A项不符合史实,但是符合题意;
BCD与史实相符合,但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要求。
12.(2023·曲靖一模)考古研究发现,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源时间上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上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特定阶段还要超过中原地区,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天下之中的政治地位 B.适宜生产的气候条件
C.中华先民的艰苦奋斗 D.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由于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因此中原地区的崛起得益于几大王朝文明的历史积淀,是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而不是中原地区是“天下之中”,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气候条件,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中华先民的艰苦奋斗”,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尧、舜、禹三人王位的传承是通过( )
A.父死子继 B.兄终弟及 C.退位让贤 D.谋朝篡位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与世袭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三人王位的传承是通过禅让,C正确;
ABD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禅让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4.历史地图表明了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现象。观察下图,可以发现夏、商、周时期( )
A.政治中心位于南方 B.统治区域到达珠江流域
C.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D.文明主要在黄河中下游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出土于黄河流域,说明其文明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D正确;
A错误,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中心位于北方;
B错误,夏商周时期的统治区域并未到达珠江流域;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夏商周时期农耕经济比较发达;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夏商周时期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5.西周的用鼎制度是整个礼器制度的核心,不论是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西周实行礼制的目的是( )
A.提高乐舞水平 B.解决分裂隐患
C.维护等级秩序 D.巩固专制统治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分析可知,通过礼制西周明确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及士的等级秩序,因此实行礼制的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正确;
A错误,与礼制的目的不相符;
B错误,礼制不能解决分裂的隐患;
D错误,西周并且确立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天子九鼎、诸侯或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并有与之配套的其它礼器”。
16.2022年7月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理解三星堆》展览,展出了四川三星堆青铜神树、面具等,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这反映了( )
A.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 B.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
C.三星堆文化起源独特 D.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特点
【答案】D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分析可知,材料中三星堆遗址带有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的特征,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三星堆遗址特点,不是强调中原文明领先;
C错误,材料不仅强调三星堆遗址的独特性,还强调其与黄河流域文明的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
1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分封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秦以后实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建立,因此D正确;
A错误,分封制不能加强中央集权;
B错误,分封制实行初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维护统治,但是后期诸侯势力膨胀,威胁西周统治;
C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不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分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8.宜侯失(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图),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宜侯夨簋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 ”可知,该 记述 有助于研究西周分封制,B正确;
西周实行世袭制,排除A;
材料强调该青铜器记述的内容体现的什么,青铜器制造和记述内容无关,排除C;
材料为西周早期,宗法制还没有瓦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19.周天子分封褒封的“天下万邦”中,不仅封君姓氏多元多样,血缘多源。而且王朝及其领导的“天下”,从政治上直接超越和凌驾于为数众多的族邦,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尊尊源于但已高于亲亲,体现了鲜明的文明特质。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核心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B.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
C.宗族聚居状态逐渐打破 D.地缘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国逐步由血缘关系走向地域关系,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核心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A;
材料的主旨不涉及国家制度建构,题干的信息无法体现国家制度成熟与否,排除B;
根据材料“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可知,周朝形成大规模的地域同体,不能说明宗族聚居状态逐渐打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解答本题根据“形成了最大规模的地域政治共同体”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2017·黄山模拟)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
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故B选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对秦以后的制度有深远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故C选项错误;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没有突出材料“地方分权”、“君主独制”,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地方分权”、“君主独制”,同时理解贵族政、官僚政治相关概念,学生容易错选D选项,因此注意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结合与权衡。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4)据材料四,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影响。
(5)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1)禅让制。大禹
(2)王位世袭制。夏朝。
(3)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特点: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制度。
(4)郡国并行制。影响:随着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根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禅让制,尧、舜、禹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家”指的是王位世袭制,是夏朝确立的。
(3)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而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命,有一定的任期,有俸禄,没有封地,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4)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下王国势力不断壮大,威胁中央集权,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故答案为:(1)禅让制。大禹。
(2)王位世袭制。夏朝。
(3)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特点: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制度。
(4)郡国并行制。影响:随着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符号: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加强疆域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3)材料三反映了元代行省制度的什么特点?据此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
意义: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朝代:秦朝。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3)特点: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1)史实:根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分析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诸侯纷争等局面。
意义:根据“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及所学知识可知,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2)根据材料“九原郡”“象郡”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的疆域,该朝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特点:根据“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故答案为:(1)史实: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意义: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朝代: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3)特点: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秦朝及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