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11 14:31: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
一、基础题
1.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  )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答案】A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解答】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冬至日,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节气的应用非常广泛,节气的制订主要依据是(  )
A.月球绕地球公转情况 B.地球绕地轴自转情况
C.地球绕太阳公转情况 D.月球绕轴自转情况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解答】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在3月21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在9月23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在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冬至日,而春分、秋分、冬至都属于节气,因此节气的制订主要依据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情况,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下列现象不属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
A.四季形成 B.二十四节气 C.昼夜分明 D.五带划分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从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现象方面切入。
【解答】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昼夜分明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我们把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较长的季节称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解答】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一年中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较长的季节是夏季,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玲玲和贝贝在争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A.方向不同
B.公转和自转周期相同
C.都围绕太阳转
D.公转形成四季,自转导致昼夜交替
【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 地球绕太阳转,叫地球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365天);产生的现象是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解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自转是绕着地轴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交替,时间的差异,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形成和昼夜长短的变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下列不属于使地球上出现四季更替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斜交成一个夹角
B.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
C.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D.地球斜着身子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 地球绕太阳转,叫地球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365天);产生的现象是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解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形成,地球公转时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2019年的端午节(6月7日)这一天地球公转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即6月22日,而端午节为6月7日,因此这天地球公转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甲,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小芳发现,宁波夏季天黑得较晚,冬季天黑得较早,造成昼夜长短差异的原因是(  )
A.月球的自转 B.月球的公转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宁波夏季天黑得较晚,冬季天黑得较早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在下列我国的各个节日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儿童节 B.国庆节 C.元旦 D.春节
【答案】A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 ( 北纬 66.5°)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解答】A、儿童节是6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接近北回归线,此时我国昼长夜短,白昼时间较长。
B、儿童节是10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我国昼长夜短。
C、元旦是1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我国昼长夜短。
D、 春节 一般在2月至3月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我国昼长夜短。
故答案为:A
10.2019年的春节(2月5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位于南半球,向南移 B.位于北半球,向南移
C.位于南半球,向北移 D.位于北半球,向北移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更替。
【解答】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太阳光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我国春节这天,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因为要向赤道靠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昼夜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近乎圆球的   ,它本身不   ,而太阳是一个发光体。当地球绕着地轴旋转时,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就被照亮,这半边地方就是   ;背着太阳的一半的地方见不到太阳光,就处在   。   就是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答案】球体;发光;白天;黑夜;地球自转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以及昼夜形成的原因。
【解答】昼夜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近乎圆球的球体,它本身不发光,而太阳是一个发光体。当地球绕着地轴旋转时,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就被照亮,这半边地方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的地方见不到太阳光,就处在黑夜。地球自转就是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故答案为:球体;发光;白天;黑夜;地球自转
12.由于地球的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   的夹角,所以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球上的同一地方,一年中不同的日子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就形成了一年四季。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北半球的温带区,在夏季太阳高度角   ,光照时间   ,气温就   ,白天   ,黑夜   。我们把太阳高度角最大、白天最长的一天,称为“   ”。相反,太阳高度角最小,白天最短的一天,称为“   ”。在春季和秋季中,各有一天的白天和黑夜长度相等,这两天,分别叫做“   ”和“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都是由于   造成的。
【答案】66.5°;大;长;高;长;短;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由于地球的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所以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球上的同一地方,一年中不同的日子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就形成了一年四季。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北半球的温带区,在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气温就高,白天长,黑夜短。我们把太阳高度角最大、白天最长的一天,称为“夏至”。相反,太阳高度角最小,白天最短的一天,称为“冬至”。在春季和秋季中,各有一天的白天和黑夜长度相等,这两天,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都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的。
故答案为:66.5°;大;长;高;长;短;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
13.居住在某地的人从未感受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该地处于   。
【答案】赤道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造成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是除了赤道,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
【解答】居住在某地的人从未感受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该地处于赤道。
故答案为:赤道
14.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   。一年分为   个节气。
【答案】节气;二十四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解答】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节气。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故答案为:节气;二十四
二、拓展题
15.一根竹竿插在北极点,那么正午时它的竿影的方向是(  )
A.东 B.南 C.西 D.北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在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解答】所有经线等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故南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因此一根竹竿插在北极点,那么正午时它的竿影的方向是南,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宁波地区,白昼比黑夜短,且白昼一天比一天短的时期是(  )
A.春分日→夏至日 B.夏至日→秋分日
C.秋分日→冬至日 D.冬至日→春分日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解答】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长夜短,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夏至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长夜短,白昼一天比一天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建在布伦特冰架上的英国“哈雷六号”南极科考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移动的科考站。2017年1月,该科考站所在的冰川出现了大裂口,将危及科考站,该站决定搬迁。搬迁最好的季节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相反,考察应当选在暖季。
【解答】北半球的冬季正值南半球的夏季,也就是南极的暖季,而北半球的冬季时南极出现极昼现象,白天时间长,气温较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如图是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的我国法定节假日正确的是(  )
A.国庆节、元旦、劳动节 B.劳动节、国庆节、元旦
C.元旦、国庆节、劳动节 D.元旦、劳动节、国庆节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都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夏至日(6月22日),春分日(3月22日)。
【解答】①代表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因此此时的时间为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因此①为元旦,②代表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方向移动,因此此时的时间为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而劳动节为5月1日,因此②表示的是劳动节,③代表的是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因此此时的时间为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而国庆节为10月1日,因此③表示的是国庆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40°N的小明同学在春分日当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读图回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一天竹竿的影子先变长再变短
B.图中丙箭头指向正北方向
C.这一天14点太阳升的最高
D.当地这一天太阳能直射头顶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解答】A、一天中竹竿影子是先变短再变长(正午最短),A不符合题意;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北,丙表示正午曰影指向,B符合题意;
C、这一天12点太阳升的最高,C不符合题意;
D、该地纬度是40°N,没有直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近年来,衢州城乡积极推进屋顶光伏电站工程,为家用电器提供能量。如图为光伏电站模式图。为获得更多的太阳能,衢州地区在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时,一般情况下应将它朝向   (选填“东”“南”“西”或“北”)面。
【答案】南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 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时间阳光从南方照射过来,而南面采光良好。
【解答】衢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而太阳从南面照过来,所以朝南面能够得到更多的光照。
故答案为:南
21.
(1)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绕地轴旋转的方向是   。
(2)假如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那么   。
(3)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那么   。
(4)假如地球反方向自转,那么你将看到   。
【答案】(1)顺时针
(2)没有昼夜之分
(3)一天时间变长
(4)日月星辰西升东落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除了昼夜交替之外,还有时间的差异。
【解答】(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地球有昼夜之分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太阳照射的一面是昼半球,另一面是夜半球。
(3)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就意味着白昼和黑夜的时长都变长。
(4)假如地球反方向自转,那么你将看到日月星辰西升东落。
故答案为:(1)顺时针(2)没有昼夜之分(3)一天时间变长(4)日月星辰西升东落
22.某班学生在学习“地球自转”时,运用地球仪做了一个演示实验。阅读演示实验方法及示意图回答:
【演示实验】在暗室里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观察地球仪上的受光区域及其变化。
(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图中字母   所表示的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小时,地球从图中甲所示位置自转到图中乙所示位置,所需的时间约   小时。
(2)这一实验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现象,从示意图看,此刻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洲是   。
(3)拨动地球仪,北极附近有一直不能被灯光照亮的区域,表明该地区出现了   现象。
【答案】(1)B;24;9
(2)昼夜交替;非洲、欧洲
(3)极夜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表面,被太阳照亮的一半就是白昼,没有照亮的一半就是黑夜,即使地球不自转也会产生昼夜现象。地球沿着倾斜地轴自转,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形成66.5°的夹角。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倾斜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这就造成了地球南北两极地区在全天24小时之内总是被太阳照射或照射不到,从而形成了极昼极夜现象。
【解答】(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图中字母B地轴所表示的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甲到乙约为赤道周长的8分之1,故地球从图中甲所示位置自转到图中乙所示位置,所需的时间约3小时。
(2)这一实验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从示意图看,此刻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洲是非洲、欧洲。
(3)拨动地球仪,北极附近一直不能进入灯光照亮的区域,表明该地区出现了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1)B;24;3(2)昼夜交替;非洲、欧洲(3)极夜
23.如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两分”“两至”四个节气,A、B、C、D分别表示“两分”“两至”四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回答:
(1)写出图中a、b、c、d分别表示的节气名称:
a   ,b   ,c   ,d   。
(2)地球公转至d处时间是   月   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是   季。
(3)地球公转至d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   (选填“最大”或“最小”);白昼   (选填“最长”或“最短”)。
(4)地球从春分日位置运行至夏至日位置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字母   表示。
(5)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   。
(6)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   。
【答案】(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2)12;21(或22);冬
(3)最小;最短
(4)A
(5)D;A
(6)C;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1)由于b位置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a位置太阳光直射赤道,d位置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因此a位置代表的节气是春分,b位置代表的节气为夏至,c位置代表的节气为秋分,d位置代表的节气为冬至。
(2)d位置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冬至日,冬至日为12月22日,因此地球公转至d处时间是12月21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是冬季。
(3)地球公转至d处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最短。
(4)由于a位置代表的节气是春分,b位置代表的节气为夏至,因此地球从春分日位置运行至夏至日位置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A表示。
(5)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它的时段是D、A。
(6)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夜等长;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最长夜最短;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最短夜最长,因此太阳运行在秋分和冬至之间,应是昼短夜长,即图中的CD位置。
故答案为:(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12;21(或22);冬(3)最小;最短(4)A(5)D;A(6) C;D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7.2 昼夜与四季
一、基础题
1.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  )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2.节气的应用非常广泛,节气的制订主要依据是(  )
A.月球绕地球公转情况 B.地球绕地轴自转情况
C.地球绕太阳公转情况 D.月球绕轴自转情况
3.下列现象不属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是(  )
A.四季形成 B.二十四节气 C.昼夜分明 D.五带划分
4.我们把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较长的季节称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5.玲玲和贝贝在争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A.方向不同
B.公转和自转周期相同
C.都围绕太阳转
D.公转形成四季,自转导致昼夜交替
6.下列不属于使地球上出现四季更替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斜交成一个夹角
B.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
C.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D.地球斜着身子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7.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2019年的端午节(6月7日)这一天地球公转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8.小芳发现,宁波夏季天黑得较晚,冬季天黑得较早,造成昼夜长短差异的原因是(  )
A.月球的自转 B.月球的公转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9.在下列我国的各个节日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儿童节 B.国庆节 C.元旦 D.春节
10.2019年的春节(2月5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位于南半球,向南移 B.位于北半球,向南移
C.位于南半球,向北移 D.位于北半球,向北移
11.昼夜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近乎圆球的   ,它本身不   ,而太阳是一个发光体。当地球绕着地轴旋转时,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就被照亮,这半边地方就是   ;背着太阳的一半的地方见不到太阳光,就处在   。   就是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12.由于地球的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   的夹角,所以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球上的同一地方,一年中不同的日子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就形成了一年四季。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北半球的温带区,在夏季太阳高度角   ,光照时间   ,气温就   ,白天   ,黑夜   。我们把太阳高度角最大、白天最长的一天,称为“   ”。相反,太阳高度角最小,白天最短的一天,称为“   ”。在春季和秋季中,各有一天的白天和黑夜长度相等,这两天,分别叫做“   ”和“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都是由于   造成的。
13.居住在某地的人从未感受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该地处于   。
14.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   。一年分为   个节气。
二、拓展题
15.一根竹竿插在北极点,那么正午时它的竿影的方向是(  )
A.东 B.南 C.西 D.北
16.宁波地区,白昼比黑夜短,且白昼一天比一天短的时期是(  )
A.春分日→夏至日 B.夏至日→秋分日
C.秋分日→冬至日 D.冬至日→春分日
17.建在布伦特冰架上的英国“哈雷六号”南极科考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移动的科考站。2017年1月,该科考站所在的冰川出现了大裂口,将危及科考站,该站决定搬迁。搬迁最好的季节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8.如图是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的我国法定节假日正确的是(  )
A.国庆节、元旦、劳动节 B.劳动节、国庆节、元旦
C.元旦、国庆节、劳动节 D.元旦、劳动节、国庆节
19.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40°N的小明同学在春分日当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读图回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一天竹竿的影子先变长再变短
B.图中丙箭头指向正北方向
C.这一天14点太阳升的最高
D.当地这一天太阳能直射头顶
20.近年来,衢州城乡积极推进屋顶光伏电站工程,为家用电器提供能量。如图为光伏电站模式图。为获得更多的太阳能,衢州地区在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时,一般情况下应将它朝向   (选填“东”“南”“西”或“北”)面。
21.
(1)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绕地轴旋转的方向是   。
(2)假如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那么   。
(3)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那么   。
(4)假如地球反方向自转,那么你将看到   。
22.某班学生在学习“地球自转”时,运用地球仪做了一个演示实验。阅读演示实验方法及示意图回答:
【演示实验】在暗室里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观察地球仪上的受光区域及其变化。
(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图中字母   所表示的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小时,地球从图中甲所示位置自转到图中乙所示位置,所需的时间约   小时。
(2)这一实验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   现象,从示意图看,此刻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洲是   。
(3)拨动地球仪,北极附近有一直不能被灯光照亮的区域,表明该地区出现了   现象。
23.如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两分”“两至”四个节气,A、B、C、D分别表示“两分”“两至”四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回答:
(1)写出图中a、b、c、d分别表示的节气名称:
a   ,b   ,c   ,d   。
(2)地球公转至d处时间是   月   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是   季。
(3)地球公转至d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   (选填“最大”或“最小”);白昼   (选填“最长”或“最短”)。
(4)地球从春分日位置运行至夏至日位置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字母   表示。
(5)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   。
(6)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解答】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冬至日,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解答】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在3月21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在9月23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在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冬至日,而春分、秋分、冬至都属于节气,因此节气的制订主要依据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情况,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从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现象方面切入。
【解答】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昼夜分明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解答】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一年中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较长的季节是夏季,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 地球绕太阳转,叫地球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365天);产生的现象是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解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自转是绕着地轴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的交替,时间的差异,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形成和昼夜长短的变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也就是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 地球绕太阳转,叫地球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365天);产生的现象是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解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形成,地球公转时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即6月22日,而端午节为6月7日,因此这天地球公转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甲,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宁波夏季天黑得较晚,冬季天黑得较早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 ( 北纬 66.5°)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解答】A、儿童节是6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且接近北回归线,此时我国昼长夜短,白昼时间较长。
B、儿童节是10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我国昼长夜短。
C、元旦是1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我国昼长夜短。
D、 春节 一般在2月至3月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我国昼长夜短。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更替。
【解答】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太阳光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我国春节这天,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因为要向赤道靠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球体;发光;白天;黑夜;地球自转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以及昼夜形成的原因。
【解答】昼夜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近乎圆球的球体,它本身不发光,而太阳是一个发光体。当地球绕着地轴旋转时,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就被照亮,这半边地方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的地方见不到太阳光,就处在黑夜。地球自转就是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故答案为:球体;发光;白天;黑夜;地球自转
12.【答案】66.5°;大;长;高;长;短;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解答】由于地球的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所以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球上的同一地方,一年中不同的日子受到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就形成了一年四季。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北半球的温带区,在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气温就高,白天长,黑夜短。我们把太阳高度角最大、白天最长的一天,称为“夏至”。相反,太阳高度角最小,白天最短的一天,称为“冬至”。在春季和秋季中,各有一天的白天和黑夜长度相等,这两天,分别叫做“春分”和“秋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都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的。
故答案为:66.5°;大;长;高;长;短;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
13.【答案】赤道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造成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是除了赤道,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
【解答】居住在某地的人从未感受过昼夜长短的变化,该地处于赤道。
故答案为:赤道
14.【答案】节气;二十四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解答】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节气。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故答案为:节气;二十四
15.【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在北极点上判定方向,其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解答】所有经线等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故南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因此一根竹竿插在北极点,那么正午时它的竿影的方向是南,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解答】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长夜短,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夏至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长夜短,白昼一天比一天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相反,考察应当选在暖季。
【解答】北半球的冬季正值南半球的夏季,也就是南极的暖季,而北半球的冬季时南极出现极昼现象,白天时间长,气温较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都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夏至日(6月22日),春分日(3月22日)。
【解答】①代表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因此此时的时间为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因此①为元旦,②代表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方向移动,因此此时的时间为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而劳动节为5月1日,因此②表示的是劳动节,③代表的是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因此此时的时间为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而国庆节为10月1日,因此③表示的是国庆节,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答案】B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解答】A、一天中竹竿影子是先变短再变长(正午最短),A不符合题意;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北,丙表示正午曰影指向,B符合题意;
C、这一天12点太阳升的最高,C不符合题意;
D、该地纬度是40°N,没有直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答案】南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 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时间阳光从南方照射过来,而南面采光良好。
【解答】衢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而太阳从南面照过来,所以朝南面能够得到更多的光照。
故答案为:南
21.【答案】(1)顺时针
(2)没有昼夜之分
(3)一天时间变长
(4)日月星辰西升东落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除了昼夜交替之外,还有时间的差异。
【解答】(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地球有昼夜之分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太阳照射的一面是昼半球,另一面是夜半球。
(3)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就意味着白昼和黑夜的时长都变长。
(4)假如地球反方向自转,那么你将看到日月星辰西升东落。
故答案为:(1)顺时针(2)没有昼夜之分(3)一天时间变长(4)日月星辰西升东落
22.【答案】(1)B;24;9
(2)昼夜交替;非洲、欧洲
(3)极夜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表面,被太阳照亮的一半就是白昼,没有照亮的一半就是黑夜,即使地球不自转也会产生昼夜现象。地球沿着倾斜地轴自转,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形成66.5°的夹角。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倾斜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这就造成了地球南北两极地区在全天24小时之内总是被太阳照射或照射不到,从而形成了极昼极夜现象。
【解答】(1)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图中字母B地轴所表示的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甲到乙约为赤道周长的8分之1,故地球从图中甲所示位置自转到图中乙所示位置,所需的时间约3小时。
(2)这一实验演示的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从示意图看,此刻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洲是非洲、欧洲。
(3)拨动地球仪,北极附近一直不能进入灯光照亮的区域,表明该地区出现了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1)B;24;3(2)昼夜交替;非洲、欧洲(3)极夜
23.【答案】(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2)12;21(或22);冬
(3)最小;最短
(4)A
(5)D;A
(6)C;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1)由于b位置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a位置太阳光直射赤道,d位置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因此a位置代表的节气是春分,b位置代表的节气为夏至,c位置代表的节气为秋分,d位置代表的节气为冬至。
(2)d位置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冬至日,冬至日为12月22日,因此地球公转至d处时间是12月21日前后,此时北半球是冬季。
(3)地球公转至d处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最短。
(4)由于a位置代表的节气是春分,b位置代表的节气为夏至,因此地球从春分日位置运行至夏至日位置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A表示。
(5)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它的时段是D、A。
(6)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夜等长;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最长夜最短;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最短夜最长,因此太阳运行在秋分和冬至之间,应是昼短夜长,即图中的CD位置。
故答案为:(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12;21(或22);冬(3)最小;最短(4)A(5)D;A(6) C;D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