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6章 专题突破练—火山、地震及板块构造学说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6章 专题突破练—火山、地震及板块构造学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10 13:01:34

文档简介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6章 专题突破练—火山、地震及板块构造学说
一、火山
1.尼加拉瓜地震时有发生,还有大量的火山遗迹分布,根据上述现象推测,可信的是(  )
A.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热带地区多火山分布
C.处于板块交界
D.火山活动不可能诱发地震
【答案】C
【知识点】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解答】 一般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尼加拉瓜地震时有发生,可信的是那里处于板块交界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山由火山口与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B.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C.火山锥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D.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
【答案】C
【知识点】火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关于火山的相关知识,内容简单。
【解答】A.火山的结构分为火山口,火山锥两部分,故正确。
B火山口一般成圆形,被破坏后呈半封闭状态,.故正确。
C.火山锥地貌的上部坡度较陡,而下部坡度较缓,故C项错误。
D火山锥是由火山喷发是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3.火山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   、   。火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   ,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答案】死火山;休眠火山;提供丰富的矿物质肥料
【知识点】火山
【解析】【分析】活火山,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
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
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
【解答】火山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火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丰富的矿物质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故答案为:死火山;休眠火山;提供丰富的矿物质肥料
4.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2018年2月19日上午发生剧烈喷发,喷出的火山灰超过5千米,倾泻的熔岩漫延至火山口南部区域约5公里处。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数千名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材料二 据法国媒体2017年11月26日报道,位于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巴厘岛的阿贡火山时隔半个世纪再次冒出浓烟,导致印度尼西亚当地时间11月26日数十架航班取消,2000余名乘客受到影响,大多数为澳大利亚人。阿贡火山上一次喷发是在1963年,熔岩顺着山坡流淌了7公里,造成了1600人死亡。
材料三 印尼被称为“火山之国”,是太平洋上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该地区共有火山400多座,其中包括近130座活火山。
(1)印尼位于   洲,濒临   。
(2)结合材料一、二,猜测火山喷发的预兆:   。(写出两条即可)
(3)印尼被称为“火山之国”的原因是   。
(4)分析一下印尼为什么多火山:   。再列举两个多火山的国家:   。
(5)从能源角度分析一下,印尼是一个多   能的国家。
【答案】(1)亚;太平洋
(2)火山开始不断喷出浓烟;火山喷出岩浆和火山灰(合理即可)
(3)活火山多,火山活动频繁
(4)印尼处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壳运动活跃;日本、菲律宾(合理即可)
(5)地热
【知识点】火山;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火山是炽热地心的窗口,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爆发时能喷出多种物质。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火山和地震的区别: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火山和地震的联系:它们都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强烈的表现。火山和地震在短时期内释放大量的能量,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对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解答】(1)印尼位于亚洲,濒临太平洋。
(2)火山喷发的预兆:火山开始不断喷出浓烟;火山喷出岩浆和火山灰(合理即可)
(3)印尼被称为“火山之国”的原因是活火山多,火山活动频繁
(4)印尼处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壳运动活跃,日本、菲律宾也是多火山的国家。
(5)印尼位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壳运动频繁,所以地热能源丰富。
故答案为:(1)亚;太平洋(2)火山开始不断喷出浓烟;火山喷出岩浆和火山灰(合理即可) (3) 活火山多,火山活动频繁(4)印尼处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壳运动活跃;日本、菲律宾(合理即可)(5)地热
二、地震
5.地壳变动的能量来源于(  )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
C.流水、风力作用 D.宇宙中神秘的能量
【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解答】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地壳变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重力能,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地震来临前不太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  )
A.鸡飞狗跳 B.井水翻滚 C.头晕眼花 D.动物乱窜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来临前的异常现象。
【解答】地震来临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鸡飞狗跳、井水翻滚、动物乱窜,因为动物往往有灵敏的感应能力,但是头晕眼花与地震来临前无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发生灾害时需要科学自救,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
A.遇到泥石流(或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B.地震时不幸被埋,大声呼救
C.遇到地震时,处在高楼的人应立即乘坐电梯逃离建筑物
D.遇到各种灾害时,应先尽快找齐水、食物、蜡烛等生存必需品再撤离
【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遇到自然灾害时正确的措施和应当注意的事项。
【解答】A、在遇到泥石流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这样逃生的机会更大,A符合题意;
B、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B不符合题意;
C、遇到地震时,会发生停电,乘坐电梯不安全,C不符合题意;
D、遇到各种灾害时,应先撤离,物品是身外之物不要花时间找物品携带逃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2018年7月21日,浙江杭州发生2.2级地震。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发生地震时应迅速到房屋内躲避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答案】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
【分析】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地震发生时,如果在一楼,就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地方,如果在楼层很高的地方,就迅速躲到小房间的墙角里,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在桌子底下。
【解答】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A符合题意;
B、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B不符合题意;
C、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去,C不符合题意;
D、有些是小地震不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②乘汽车逃命
③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底下,就地避震
④站着不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时应不要惊慌,冷静面对首先要迅速撤到空旷地,如果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则要迅速进入到厕所、厨房或墙角位置,或马上找支撑物躲避,如桌子、床等,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尽可能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保持体力,冷静等待救援。
【解答】地震发生时,迅速跑到开阔地带,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底下,就地避震,而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发生地震时公路出现明显裂痕,多处道路堵塞,车辆被落石砸变形,站着不动等于坐以待毙,因此乘汽车逃命和站着不动都不是正确的避险措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火山和地震是地球   的表现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答案】内力作用
【知识点】火山;地震
【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火山和地震是地理内部力量释放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做火山喷发。
故答案为:内力作用
11.地球内部的结构由外及里可分为   、   、   三层。
【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解答】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故答案为:地壳;地幔;地核
12.2019年2月13日,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1级地震。科学家曾在考察喜马拉雅山区时意外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这些事实都说明了   是在变动的。
【答案】地壳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应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解答】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科学家曾在考察喜马拉雅山区时意外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能作为海陆变迁的依据,说明地壳在变动的。
故答案为:地壳
13.假如你正在家中写作业,突然发生了地震,你将采取怎样的防震措施:    。
【答案】保护好头部,迅速撤离到空旷的地方;来不及跑到室外,应躲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
【解答】假如你正在家中写作业,突然发生了地震,应保护好头部,迅速撤离到空旷的地方;来不及跑到室外,应躲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等。
故答案为:保护好头部,迅速撤离到空旷的地方;来不及跑到室外,应躲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等(合理即可)
三、板块构造学说
14.我国东部地处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我国东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大陆漂移说”起始提出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的(  )
A.气候相似 B.大陆轮廓相吻合
C.地质构造相似 D.古生物相似
【答案】B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通过他不懈的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解答】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相吻合,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的地形是 (  )
A.高大的山脉 B.裂谷和海洋 C.岛弧 D.悬崖
【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的特点:1.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2.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
【解答】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碰撞挤压往往形成高大的山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无关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解答】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也就是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分别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与非洲板块无关。故选A。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知道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再具体分析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哪些板块挤压而成的。
18.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是(  )
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美洲板块 D.大洋洲板块
【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解答】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下列符合“大陆漂移说”的是(  )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
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
C.陆地本是一整体,后来分离漂移成各小块大陆
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答案】C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陆漂移说知识点。
【解答】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日本是地震多发地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B.海浪的冲刷
C.台风的影响 D.气温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碰撞挤压,有的张裂拉伸,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引发火山、地震。
【解答】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或者张裂拉伸活动频繁,所以日本多地震,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1.下列证据不能证明地壳变动的是(  )
A.石灰岩溶洞 B.雅鲁藏布大峡谷
C.沧海桑田 D.悬崖峭壁上断裂的岩层
【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解答】A.石灰岩溶洞是由于石灰岩与水发生反应,属于外力作用,与地壳运动无关,故选择A正确。
B.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地壳运动的垂直运动有关,故不选。
C.沧海桑田指的是陆地变成了海洋,海洋变成了陆地,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故不选。
D.岩层的断裂的原因多种,与地壳运动有一定的关系,故不选。
故答案为:A。
22.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①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②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③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④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的特点:1.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2.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
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填海造陆运动)。
【解答】板块运动有两种方式:张裂拉伸与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挤压形成山脉或岛屿,①符合题意;
②台湾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②不符合题意;
③古地中海一部分的消失,是由于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③符合题意;
④大洋中脊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3.1910年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的   大陆和   大陆的轮廓是如此的相对应,几乎可以拼合起来。1915年,“   ”正式成为地球物理学方面的新理论。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创建了新的地球构造理论——   。
【答案】非洲;南美洲;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解答】1910年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是如此的相对应,几乎可以拼合起来。1915年,“大陆漂移假说”正式成为地球物理学方面的新理论。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创建了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故答案为:非洲;南美洲;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24.连线题:
【答案】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 英国位于板块内部,故地震很少,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红海会逐渐扩大,这是由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和亚欧大陆板块之间,受其挤压影响,不断升高 。
故答案为:
25.“大陆漂移说”提出后,当时有这样一些事实:
①大西洋两岸发现了相同的二亿年前中龙的化石;
②大西洋两岸的岩层有的是连续的;
③陆地不能在海洋中漂移;
④大西洋两岸的地图不能完全拼合;
⑤大西洋两岸生物有亲缘关系;
⑥大西洋两岸的岩层不是全部连续的。
(1)上述事实中,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是   。
(2)请你站在“大陆漂移说”反对者的立场,对事实①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
(3)最近,科学家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上发现了煤矿,这对“大陆漂移说”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为什么?   。
【答案】(1)①②⑤
(2)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一岸的中龙到了另一岸
(3)支持。因为煤矿是古代的植物埋藏在地底层经高温高压形成的,南极天寒地冻不可能生长树木,说明南极大陆是由其他地方漂移而来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学说:(1)1912年由德国的魏格纳 提出来的;
(2)主要观点是: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 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
【解答】(1)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曾经是同一板块,之后分离造成了①大西洋两岸发现了相同的二亿年前中龙的化石;②大西洋两岸的岩层有的是连续的;⑤大西洋两岸生物有亲缘关系这些现象, 因此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是①②⑤。
(2) 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一岸的中龙到了另一岸也能作为“大陆漂移说”反对的依据。
(3)科学家发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竟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对于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的是大陆漂移,南极大陆原先不是在现在的位置,原先世界大陆为一块大陆,之后慢慢分离,因此这对“大陆漂移说”是支持的。
故答案为:(1)①②⑤(2)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一岸的中龙到了另一岸(3)支持。因为煤矿是古代的植物埋藏在地底层经高温高压形成的,南极天寒地冻不可能生长树木,说明南极大陆是由其他地方漂移而来
1 /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6章 专题突破练—火山、地震及板块构造学说
一、火山
1.尼加拉瓜地震时有发生,还有大量的火山遗迹分布,根据上述现象推测,可信的是(  )
A.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热带地区多火山分布
C.处于板块交界
D.火山活动不可能诱发地震
2.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山由火山口与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B.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C.火山锥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D.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
3.火山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   、   。火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   ,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4.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2018年2月19日上午发生剧烈喷发,喷出的火山灰超过5千米,倾泻的熔岩漫延至火山口南部区域约5公里处。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数千名居民生活受到影响。
材料二 据法国媒体2017年11月26日报道,位于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巴厘岛的阿贡火山时隔半个世纪再次冒出浓烟,导致印度尼西亚当地时间11月26日数十架航班取消,2000余名乘客受到影响,大多数为澳大利亚人。阿贡火山上一次喷发是在1963年,熔岩顺着山坡流淌了7公里,造成了1600人死亡。
材料三 印尼被称为“火山之国”,是太平洋上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该地区共有火山400多座,其中包括近130座活火山。
(1)印尼位于   洲,濒临   。
(2)结合材料一、二,猜测火山喷发的预兆:   。(写出两条即可)
(3)印尼被称为“火山之国”的原因是   。
(4)分析一下印尼为什么多火山:   。再列举两个多火山的国家:   。
(5)从能源角度分析一下,印尼是一个多   能的国家。
二、地震
5.地壳变动的能量来源于(  )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
C.流水、风力作用 D.宇宙中神秘的能量
6.地震来临前不太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  )
A.鸡飞狗跳 B.井水翻滚 C.头晕眼花 D.动物乱窜
7.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发生灾害时需要科学自救,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
A.遇到泥石流(或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B.地震时不幸被埋,大声呼救
C.遇到地震时,处在高楼的人应立即乘坐电梯逃离建筑物
D.遇到各种灾害时,应先尽快找齐水、食物、蜡烛等生存必需品再撤离
8.2018年7月21日,浙江杭州发生2.2级地震。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发生地震时应迅速到房屋内躲避
D.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9.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
②乘汽车逃命
③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底下,就地避震
④站着不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火山和地震是地球   的表现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11.地球内部的结构由外及里可分为   、   、   三层。
12.2019年2月13日,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1级地震。科学家曾在考察喜马拉雅山区时意外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这些事实都说明了   是在变动的。
13.假如你正在家中写作业,突然发生了地震,你将采取怎样的防震措施:    。
三、板块构造学说
14.我国东部地处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15.“大陆漂移说”起始提出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的(  )
A.气候相似 B.大陆轮廓相吻合
C.地质构造相似 D.古生物相似
16.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的地形是 (  )
A.高大的山脉 B.裂谷和海洋 C.岛弧 D.悬崖
17.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无关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18.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是(  )
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美洲板块 D.大洋洲板块
19.下列符合“大陆漂移说”的是(  )
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
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
C.陆地本是一整体,后来分离漂移成各小块大陆
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
20.日本是地震多发地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B.海浪的冲刷
C.台风的影响 D.气温的变化
21.下列证据不能证明地壳变动的是(  )
A.石灰岩溶洞 B.雅鲁藏布大峡谷
C.沧海桑田 D.悬崖峭壁上断裂的岩层
22.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①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②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③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④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3.1910年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的   大陆和   大陆的轮廓是如此的相对应,几乎可以拼合起来。1915年,“   ”正式成为地球物理学方面的新理论。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创建了新的地球构造理论——   。
24.连线题:
25.“大陆漂移说”提出后,当时有这样一些事实:
①大西洋两岸发现了相同的二亿年前中龙的化石;
②大西洋两岸的岩层有的是连续的;
③陆地不能在海洋中漂移;
④大西洋两岸的地图不能完全拼合;
⑤大西洋两岸生物有亲缘关系;
⑥大西洋两岸的岩层不是全部连续的。
(1)上述事实中,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是   。
(2)请你站在“大陆漂移说”反对者的立场,对事实①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
(3)最近,科学家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上发现了煤矿,这对“大陆漂移说”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为什么?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解答】 一般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尼加拉瓜地震时有发生,可信的是那里处于板块交界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火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关于火山的相关知识,内容简单。
【解答】A.火山的结构分为火山口,火山锥两部分,故正确。
B火山口一般成圆形,被破坏后呈半封闭状态,.故正确。
C.火山锥地貌的上部坡度较陡,而下部坡度较缓,故C项错误。
D火山锥是由火山喷发是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死火山;休眠火山;提供丰富的矿物质肥料
【知识点】火山
【解析】【分析】活火山,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
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
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
【解答】火山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火山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丰富的矿物质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故答案为:死火山;休眠火山;提供丰富的矿物质肥料
4.【答案】(1)亚;太平洋
(2)火山开始不断喷出浓烟;火山喷出岩浆和火山灰(合理即可)
(3)活火山多,火山活动频繁
(4)印尼处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壳运动活跃;日本、菲律宾(合理即可)
(5)地热
【知识点】火山;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火山是炽热地心的窗口,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爆发时能喷出多种物质。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火山和地震的区别: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火山和地震的联系:它们都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强烈的表现。火山和地震在短时期内释放大量的能量,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对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解答】(1)印尼位于亚洲,濒临太平洋。
(2)火山喷发的预兆:火山开始不断喷出浓烟;火山喷出岩浆和火山灰(合理即可)
(3)印尼被称为“火山之国”的原因是活火山多,火山活动频繁
(4)印尼处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壳运动活跃,日本、菲律宾也是多火山的国家。
(5)印尼位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壳运动频繁,所以地热能源丰富。
故答案为:(1)亚;太平洋(2)火山开始不断喷出浓烟;火山喷出岩浆和火山灰(合理即可) (3) 活火山多,火山活动频繁(4)印尼处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壳运动活跃;日本、菲律宾(合理即可)(5)地热
5.【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解答】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地壳变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重力能,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来临前的异常现象。
【解答】地震来临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鸡飞狗跳、井水翻滚、动物乱窜,因为动物往往有灵敏的感应能力,但是头晕眼花与地震来临前无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遇到自然灾害时正确的措施和应当注意的事项。
【解答】A、在遇到泥石流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这样逃生的机会更大,A符合题意;
B、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B不符合题意;
C、遇到地震时,会发生停电,乘坐电梯不安全,C不符合题意;
D、遇到各种灾害时,应先撤离,物品是身外之物不要花时间找物品携带逃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
【分析】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地震发生时,如果在一楼,就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地方,如果在楼层很高的地方,就迅速躲到小房间的墙角里,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在桌子底下。
【解答】A、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A符合题意;
B、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B不符合题意;
C、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去,C不符合题意;
D、有些是小地震不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时应不要惊慌,冷静面对首先要迅速撤到空旷地,如果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则要迅速进入到厕所、厨房或墙角位置,或马上找支撑物躲避,如桌子、床等,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尽可能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保持体力,冷静等待救援。
【解答】地震发生时,迅速跑到开阔地带,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底下,就地避震,而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发生地震时公路出现明显裂痕,多处道路堵塞,车辆被落石砸变形,站着不动等于坐以待毙,因此乘汽车逃命和站着不动都不是正确的避险措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内力作用
【知识点】火山;地震
【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火山和地震是地理内部力量释放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做火山喷发。
故答案为:内力作用
11.【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解答】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故答案为:地壳;地幔;地核
12.【答案】地壳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应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解答】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科学家曾在考察喜马拉雅山区时意外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能作为海陆变迁的依据,说明地壳在变动的。
故答案为:地壳
13.【答案】保护好头部,迅速撤离到空旷的地方;来不及跑到室外,应躲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
【解答】假如你正在家中写作业,突然发生了地震,应保护好头部,迅速撤离到空旷的地方;来不及跑到室外,应躲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等。
故答案为:保护好头部,迅速撤离到空旷的地方;来不及跑到室外,应躲到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等(合理即可)
14.【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解答】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我国东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5.【答案】B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通过他不懈的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解答】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相吻合,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6.【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的特点:1.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2.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
【解答】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碰撞挤压往往形成高大的山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A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解答】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也就是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分别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与非洲板块无关。故选A。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板块名称、位置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知道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再具体分析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哪些板块挤压而成的。
18.【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解答】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答案】C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陆漂移说知识点。
【解答】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答案】A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碰撞挤压,有的张裂拉伸,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引发火山、地震。
【解答】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或者张裂拉伸活动频繁,所以日本多地震,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1.【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解答】A.石灰岩溶洞是由于石灰岩与水发生反应,属于外力作用,与地壳运动无关,故选择A正确。
B.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地壳运动的垂直运动有关,故不选。
C.沧海桑田指的是陆地变成了海洋,海洋变成了陆地,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故不选。
D.岩层的断裂的原因多种,与地壳运动有一定的关系,故不选。
故答案为:A。
22.【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的特点:1.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2.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
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填海造陆运动)。
【解答】板块运动有两种方式:张裂拉伸与碰撞挤压,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挤压形成山脉或岛屿,①符合题意;
②台湾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②不符合题意;
③古地中海一部分的消失,是由于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③符合题意;
④大洋中脊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3.【答案】非洲;南美洲;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解答】1910年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是如此的相对应,几乎可以拼合起来。1915年,“大陆漂移假说”正式成为地球物理学方面的新理论。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创建了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故答案为:非洲;南美洲;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24.【答案】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解答】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 英国位于板块内部,故地震很少,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红海会逐渐扩大,这是由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和亚欧大陆板块之间,受其挤压影响,不断升高 。
故答案为:
25.【答案】(1)①②⑤
(2)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一岸的中龙到了另一岸
(3)支持。因为煤矿是古代的植物埋藏在地底层经高温高压形成的,南极天寒地冻不可能生长树木,说明南极大陆是由其他地方漂移而来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学说:(1)1912年由德国的魏格纳 提出来的;
(2)主要观点是: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 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
【解答】(1)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曾经是同一板块,之后分离造成了①大西洋两岸发现了相同的二亿年前中龙的化石;②大西洋两岸的岩层有的是连续的;⑤大西洋两岸生物有亲缘关系这些现象, 因此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是①②⑤。
(2) 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一岸的中龙到了另一岸也能作为“大陆漂移说”反对的依据。
(3)科学家发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竟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对于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的是大陆漂移,南极大陆原先不是在现在的位置,原先世界大陆为一块大陆,之后慢慢分离,因此这对“大陆漂移说”是支持的。
故答案为:(1)①②⑤(2)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一岸的中龙到了另一岸(3)支持。因为煤矿是古代的植物埋藏在地底层经高温高压形成的,南极天寒地冻不可能生长树木,说明南极大陆是由其他地方漂移而来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