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1]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1]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9 13:0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歌内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学习《观沧海》
【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填空)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萧瑟(sè) 竦峙(zhì) 丰茂(mào)
3.把握词语
临:到达、登上。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内容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答案: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答案: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三层(9-12):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第四层(13-14):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答案:“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答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答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三)背诵并默写《观沧海》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检查预习】
走进作者(填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内容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点明了什么季节?
答案:景物:杨花 子规 明月 风 季节:春天(暮春)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思想感情。
(二)深层探究
1.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答案:写“已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答案: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3.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三)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堂达标】
1.给加点的词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2)秋给北平的城郊带来萧瑟( ),使它变成触目都是秋色,一点也不像一个大都市的外围了。
(3)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cànlàn( )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
答案:(1)(2)xiāo sè(3)灿烂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水何澹澹 (水波荡漾的样子)
B.山岛竦峙(耸立)
C. 幸甚至哉(幸福)
D. 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
导析:C “幸”应解释为“幸运”。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我寄愁心与/明月
导析:D 我寄愁心/与明月
4.理解默写
(1)《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盛夏时节,美丽的博斯腾湖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 , 。
答案:(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2021内蒙古兴安盟)诗歌,语言精妙,意蕴深远,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案: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为什么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案:借此抒发对友人的担心、思念和关切之情。(意对即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过程:
【检查复习】
1.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说说《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学习《次北固山下》
【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填空)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2.把握词语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内容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1)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
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
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
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3)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
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4)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
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
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
了。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答案: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二)深层探究
1.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答案:“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答案: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三)背诵并默写《次北固山下》
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填空)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15种。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3.积累词语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内容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二)深层探究
1.本曲前三句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答案: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三)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课堂达标】
1.理解性默写
(1)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 , 。
(2)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3)枯藤老树昏鸦(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 (2021湘西)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诗句中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导析:A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抒发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A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诗人离家日久,想到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2)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与赵菖①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②醉流霞③。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注释)①赵莒:钱起的朋友。②羽客:道士。③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1)结合诗句,说说诗人茶宴时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案:翠竹林下,蝉鸣声中,夕阳西下,呈现出幽静清雅的特点。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体现了诗人试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舍弃一切尘世的浮华,与清风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