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选择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来组织本单元,所选古代散文作品都是“事”、“情”、“理”融为一体的佳作,在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表现。《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感受本文中深沉的情感,可以使学生获取情感滋养,拓展生命宽度。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平淡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对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有很大的意义,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课标分析
《项脊轩志》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学习有这样的要求:
1.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这个目标紧扣“情”字,抓住细节,从情感的“丰富性”与“深入性”这两方面来进行探究,并注重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感恩品质。本节课我还充分运用各种诵读形式,指导学生在诵读和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情分析
1.文言认知能力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文言文阅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在学习中已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感受作者如何用平淡的语言表达自己含蓄深沉的情感。
2.情感体验能力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缺少观察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对归有光身世、家族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情感认知不全面。因此借助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平凡琐屑背后蕴藏的深情很有必要。
3.写作表达能力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懂得写人叙事的基本要求,但是往往苦于素材缺乏,不会从生活中发掘感人细节。对人物的塑造也往往模式化、生硬化。学习本课,可以更好地体味作者细节运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落实翻译。
2、体味作者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3、获取情感滋养,拓展生命宽度。
教学重难点
1.语言构建与运用:积累文言实虚词,落实翻译;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善于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含蓄深沉情感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取情感滋养,拓展生命宽度。
教学方法:诵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饮冰室”是梁启超的书斋名字,源自《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说明内心焦灼,唯有“饮冰”才能缓解。“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蒲松龄就在这里设一茶棚,凡是来的人,香茗一杯,异事几多,经过润色就成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因此,书斋,不仅是一方小小的空间,更是寄寓着读书人的生活情趣、理想追求的精神领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二、明确学习目标(展示)首先,我们一起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虚词,落实翻译。
2、体味作者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3、获取情感滋养,拓展生命宽度。有了目标的引领,我们才有学习的方向。
三、情境任务
为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归有光的项脊轩经过修葺,将对游客开放,门口缺一幅对联,现面向潍坊中学高二级部招募贤达人士为其写一幅对联,概括故事,表达情感。
四、活动一:落实字词质疑解惑文本内容和情感的解读必须掌握好文言基础知识,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我们再一起复习巩固一下。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 殆有神护者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五、活动二:品读文字感受情怀
(一)整体感知:
下面快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共写了一间——两种——三位——,概括得非常准确,请坐。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这两种情感是喜和悲,“多可喜,亦多可悲”,这是作者在这间小屋中的生活感受,那因何而喜,因何而悲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品读文字,体悟深情。
(二)品读文字,体悟深情:
先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因何而喜?
问:大家思考一下,这是怎样的“一间书房”?修葺前后有什么不同?这样一间狭小、老旧破漏、阴暗的书斋,作者归有光因何而喜呢?
生:经过修葺后项脊轩小阁子变得明亮,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环境幽雅。
生:借书满架的“满”字,突出了作者作为读书人以书多为荣的满足感,以书多为乐的充实感。
生:小鸟的出现为这座建筑带来了动感,带来了点点生机,突出了项脊轩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师小结:这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在一丈见方的小轩里,归有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描写景物平常,情趣却非常高雅,这就是所谓的“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此,项脊轩虽然狭小,作者虽然生活清贫,但是归有光却拥有高洁的志趣和脱俗的境界,他是一个志趣高洁,心境恬淡,自得其乐的人。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呢?小组讨论:项脊轩的悲情故事很多,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个?请把最打动你的语言找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 3分钟,然后展示你们小组的集体智慧。
师: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想必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个小组率先来分享?
生:(1)生:家中伯父、叔父分家,此一“悲”也。作者为家庭败落、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人情淡薄而悲,对家族分崩离析却无力挽回的无奈与悲凉。师:集体的力量真大,你们小组把这个问题想得非常全面。这是归有光写的《家谱记》,“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从这段话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面对对家族分崩离析却无力挽回的无奈与悲凉之情。
(2)先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关爱儿女的温婉慈爱母亲形象)问:当母亲在门外问寒问暖时,为何不用巴掌拍门、打门,而是“以指叩门扉”呢?自己做一做这个动作用心体会母亲的心理。这样一个细节,使我们感受到母亲的什么特点?(归有光幼年丧母,此时又生活在一个已经败落的大家庭里。冷冰冰的现实环境和母亲温暖的关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感人至深的对比,使作者更深地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所以才有“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到这里,我们就不难体会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幼年丧母、痛失母爱之悲)大家请看大屏幕:孺人(归有光之母)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自己的妻子)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先妣事略》从归有光写给母亲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亡母深深的思念之情。
(3)祖母:祖母也已不在,况且作者又无法改变“吾家读书久不效”的状况,此三悲也。
a你认为祖母哪句话或哪一个动作最能触动作者的心灵?“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幽默、诙谐中既包含了祖母的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作者的疼爱与关怀。
b“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轻轻关上房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达了祖母对作者学业的关心。
c“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光宗耀祖。象笏是祖母的祖父传下来的,是家族最高荣誉的象征。祖母把它交到归有光的手上,归有光肩负登科进第、光耀门庭、振兴家族的重任。而今祖母已经去世了,归有光至今仍未能完成祖母的心愿。所以这第三“悲”是:——祖母亡故,有负寄望。师小结:想起慈母,归有光是“泣”,而提到“大母”则“长号不自禁”,“长号不自禁”的原因一是家族衰败,家中凌乱,使他感到遗憾与惆怅;二是对已故祖母以及母亲的怀念;三是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由分家到思念亡母,再到追忆祖母,悲意层层叠加,伤感氛围浓重,笔法极富感染力。
(4)还有其他得悲情故事吗?亡妻:“悲”的是夫妻隔世,恩爱只成追忆第一个片段:“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想一想第一个生活片段怎么表现出自己与妻子的亲密感情的呢?妻子问的是古事,学的是书法,作为读书人是情投意合,有问有答,有学有教,字里行间似乎可以听见项脊轩中传出的欢声笑语,夫妻俩在轩中其乐融融自可想见。这是从正面写。第二个:“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一片段又如何体现作者与妻子的亲密感情的?这里是从侧面写,既是对前一层的补充,又是一种深化,生动再现了夫妻依依情话的场面。第三个片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处悼念亡妻并未像悼念亡母、祖母一样直接抒情:如“泣”、“长号不自禁”,而恰恰没有带任何情感也没有直接描写妻子,而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庭中枇杷树亭亭如盖。“不言情而情无穷”。作者通过树木的繁茂暗示距离妻子亡故之年已然过了许久。文章结尾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师小结:从归有光《祭外姑文》中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他对亡妻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总结:这是归有光写的悲情故事,“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这是评价归有光的一句话,含而不露,以情动人,即用平淡的语言抒发了含蓄深沉的情感。
六、活动三:
追怀先贤拟写对联学习活动:我们对文本的内容及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根据你对归有光的了解以及《项脊轩志》的主题,为修葺后即将开放的项脊轩写一幅对联,概括故事,表达情感。任务提示:可以借用或化用文中的语句。枇杷树承载亡妻一生情象牙笏凝聚祖母一片心方丈小屋,寄心头悲喜八尺枇杷,寓身世忧欢斯人已逝,空余枇杷遮冷月 此恨犹存,唯有桂影寂庭阶师小结:大家写得对联对仗工整,用词准确,能够概括故事,表达归有光平淡文字中深沉的情感,给大家一个大大的赞,继续加油。
七、最后我们进行课堂小结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
2、细节描写,感人至深;三个细节,三个层次,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3、语言平淡,感情含蓄深沉。对三位亲人的深情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表现出来。结尾: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流传至今的原因是情感真挚感人,通过平淡的文字,无声之中道出人间最真挚的亲情。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珍藏记忆的过程,希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取情感滋养,拓展生命宽度,用责任担当书写闪光青春。同学们,加油!
八、课后作业归有光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用平淡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我们也尝试用平淡的语言写一段表现亲情的文字。提示:要有细节描写,可以直接或间接表达情感,200字左右。板书:
课后反思
《项脊轩志》是一篇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从选课、备课、授课,我感触颇深,下面是我的体会: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学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诵读,在可喜之事的梳理中用了齐读,梳理可悲之事中用读词、读句子;在品味语言,体悟作者情感时,让学生单独读,反复读,师生齐读。可以说诵读方式多样,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然而,本节课在诵读的过程中真正情感充沛,以声传情的诵读并不多。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诵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贯穿始终。析:本课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所以在对字词的梳理上时间分配的较短,主要是解读文本的情感,我感觉分析比较透彻。《项脊轩志》全文弥漫着浓浓的悲情,对美好读书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家庭衰败的哀痛,对已逝母亲祖母和情深意笃的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在第二个活动中,通过分析“因何而喜”和“因何而悲”,读出了作者真正的“喜”和“悲”。更重要的是隐藏这些表象背后的大悲——对自身坎坷命运,特别是仕途不顺,理想难就的悲。在如此狭窄简陋的书斋里,作者却把它写得“珊珊可爱”。作者却是那样的怡然自乐,都因为归有光胸中有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人生理想,因而身居陋室而能甘之如饴。通过祖母的语言描写:“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句话可以看出希望祖母希望孙儿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因此,归有光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科举不利的伤痛密切相关。最后,比较了对于母亲和祖母不同的情感表现,想起慈母,归有光是“泣”,而提到“大母”则“长号不自禁”,“长号不自禁”的原因之一就是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最后用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价归有光的一句话,得出归有光用平淡的语言抒发了含蓄深沉的情感。练:在分析完情感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下面根据你对归有光的了解以及《项脊轩志》的主题,为修葺后即将开放的项脊轩写一幅对联,概括故事,表达情感。由于时间有限,非常遗憾的是,只有一个同学展示她的对联,但是学生对于对联的对仗,文本的内容、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反思这节课,也有诸多不足。首先对学生的学情还是把握不准,在分析“悲”这一部分虽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但学生在分析时,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深入文本,理解不到位,分析不透彻。以至于这一部分占去的时间很多,在写对联部分时间不够,只能匆忙展示了一个同学的对联,没有来得及展示其他学生的作品,很是遗憾。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特别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