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7 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21: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7 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养提升为重心,以情感认知为落脚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近代化的探索及民族危机的加剧,本课内容是单元主题中的重要一环。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出于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义愤,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更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不畏强暴, 进行了英勇抵抗,在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成为近代化探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另一方面已初步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在本课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与历史细节,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给与指导。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目标】
收集义和团及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资料,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感受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收集并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资料,认识其野蛮残暴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性与凶恶本质。
阅读资料,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尝试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对比《辛丑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认识该条约的特点和危害,掌握对比归纳和分析具体史实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抗击列强的史实、《辛丑条约》的内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以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地点作为经纬,讲述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始末;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作为补充,深入历史细节,增加教材内容理解与历史认识的立体感;抓住义和团口号小切口,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从“庚子年”导入,1900 年,中华民族带着屈辱与悲愤进入新的 20 世纪,因为这一年,八国联军开始侵略中国。八个国家为什么联合起来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这场 20 世纪的第一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思考、回答问题 时间是历史之魂,从时间导入,拉近历史与实现的距离,引发学生思考
义和团运动 补充时局图和教民矛盾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背景、性质转变、迅猛发展状况。利用教材 32 页材料研读的资料,引导学生概括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并分析这种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指出义和团的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阅读文字资料,找出19 世纪末义和拳性质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理解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 性质,认识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招抚”代替“剿灭” 的态度转变加速了义和 团运动的迅猛发展。 素养提升:通过对揭帖的分析,培养阅读提取信息与史料分析能力,尝试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抗击八国 联军 补充《八国联军侵华地图》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抓住北京、天津两个主要地点,引导学生梳理八国联军侵华的原 因、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战 讲述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事例,感受义和团和爱国官兵的反帝爱国精神; 梳理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过 素养提升:充分利用时间、地点的推进与转换梳理八国联军侵华过程,培养时空观念。通过补充历史
斗、清政府的态度转变、八国联军北京侵华暴行。 程中态度的转变:由宣战 ——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洋人的义愤,鼓励围攻教堂和使馆区——西逃下令剿杀义和团,并请求联军“助剿”,感受清政府的腐朽专制本质; 概括八国联军在北京的侵华暴行,揭露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细节,感受义和团和爱国官兵的反抗爱国精神、清政府的腐朽专制本质与侵略者的凶恶本质,提升体验认知。
《辛丑条约 》的签订 结合《辛丑条约》内容, 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 阅读并识记《辛丑条约》内容,回忆其他不平等条约,认识该条约的危害性,和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社会现实。 通过比较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史实的能力
感悟总结 西方列强严厉制裁下的晚清残局,又该如何破局?先进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怎样的努力与探索呢? 1900 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 100 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审视义和团的“热血”? 呼吁理性爱国!理性,让爱国更有深度! 引导学生预习一下课;理性思考,倡导理性爱国
【教学评价】
制作《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比较简表,了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评价方式: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板书设计】
19 世纪末,民族矛盾激化
列强侵略加剧 传教士活动猖獗
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反思】
起源背景
性质转变迅猛发展口号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抗击八国联军主要战斗清政府态度转变
八国联军北京侵华暴行
签订时间与国家内容与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节课利用时间推移与地点转变将教材三个子目串联在一起,把义和团、清政府、列强三股势力的发展脉络与相互关系清晰呈现出来,思路清晰,过渡自然。通过补充图文资料和历史细节,加深了对义和团和爱国官兵的奋勇反抗、清政府的腐朽专制与侵略者的凶恶暴行的认知。通过史料阅读,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分析能力。受到学生认知和历史分析方法的局限,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有些困难, 可以推荐一些历史著作给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历史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