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1-09 19:01:3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根据图表判断他们所处的状况分别是 (  )
A.甲处在安静状态,乙处在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在运动状态,乙处在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某同学学习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恰当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来调节和控制的
4.(2016·温州)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上午最后一节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快速走向食堂。甲同学正想拿起饭盒却又很快扔下,随后叫道:“哇!真烫!”;乙同学正想拿又停住了手,因为他听到了甲同学的喊声;丙同学听了,一声不吭拿出纸巾裹起了饭盒。关于三位同学的举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扔下饭盒”是先天性行为
B.乙同学“停住了手”属后天学习行为
C.丙同学凭经验知道纸是热的不良导体
D.甲同学参加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某同学突然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后,来不及考虑就迅速松手。如图所示是该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 是手指肌肉,能接受刺激并产生收缩
B.c 是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能使人感到烫
C.图中箭头表示“高温”能从a传到c,再从c传到e
D.如果c至e的传导神经纤维被切断,人不会及时松手,但还是会感觉到烫
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列有关生物激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可利用它来防治杂草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园艺上常用高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
C.晚饭后散步时,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量减小
D.割除小猪的甲状腺,可使猪长得更肥、更高大
8.(2019八上·德清期末)如图为小明骑自行车及他的中枢神经系统构造示意图。有关小明骑自行车时神经系统工作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向左或向右前进由1判断 B.呼吸频率的快慢由2调节
C.身体的平衡由3来维持 D.脚踩踏板的速度由4来决定
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列实例,根据其应用的原理在实质上的区别进行分类,最合理的是 (  )
①摘去棉花的顶芽,促进产量的进步②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医治糖尿病
③马戏团训练小狗表演杂技④在未成熟的香蕉上喷洒大量低浓度乙烯,促进其尽快成熟
A.①④和②③ B.②④和①③ C.①②④和③ D.②和①③④
1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是人的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属于反射类型中的条件反射
B.①和②分别为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C.③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
D.即使②受到损伤,该反射活动也能正常进行
1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单侧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12.(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3.1 植物激素(第2课时) 同步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C.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D.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a点的浓度
1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荷兰科学家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 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图)。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1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所示为“吃酸梅分泌唾液”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吃酸梅分泌唾液属于简单(非条件)反射
B.图中A代表感受器,C代表效应器
C.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D.若图中b受到损伤,则病人不能分泌唾液,也不能感受到梅子的酸味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某同学从科学资料中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甲株、乙株、丙株②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③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④将去掉顶芽的甲、乙两株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⑤将甲、乙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在甲株的叶柄横断面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竹保留幼叶⑥观察3株植株叶柄脱落情况。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2018年3月14日,患有“渐冻症”的杰出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去世。“渐冻症”是由于传出神经元受损引起的。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假如传出神经受损,其它结构正常,当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后将会(  )
A.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B.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C.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D.失去感觉同时不能运动
1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的部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表示感受器
B.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C.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
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1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所示,用一个花盆种小麦,当小麦种子发芽长成幼苗时,把这盆小麦幼苗放到硬纸盒里,盒壁上穿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小孔,并将纸盒的孔对着光。几天后观察小麦的幼苗向着什么方向生长,下列对该实验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该实验目的是研究小麦的向光性
B.实验材料选用小麦幼苗是因为幼嫩植株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C.该实验设计中缺少对照组
D.该实验能得出在单侧光照射下导致植物内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1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图所示甲、乙分别为大叶黄杨植物体上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枝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枝条由于保留了顶端优势,不能产生侧芽
B.乙枝条由于打破了顶端优势,侧枝发育较快
C.甲枝条更有利于开花结果
D.乙枝条不利于开花结果
20.(2012·台州)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20只生理状况相同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大鼠每天喂2毫升桑叶提取液,乙组大鼠每天喂等量蒸馏水,期间各组大鼠均喂相同的食物,
③30天后,甲组大鼠血糖浓度明显下降,乙组大鼠血糖浓度没有明显变化.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的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桑叶提取液能否治疗糖尿病
B.乙组大鼠所起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C.桑叶提取液的作用类似于甲状腺激素
D.每组用10只大鼠而不是1只,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2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填:增大、减小)皮肤温度升高,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2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车祸后,导致成了“植物人”。则甲图中肯定没有受损的是   (填序号)。
(2)如图乙,②分泌的激素的作用是   。
(3)如图丙是含羞草,如果轻碰含羞草的项部或羽状小叶,它的叶就下垂,这是因为含羞草具有   (填:“向触性”、感触性)。
2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小敏设计了一个验证“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实验。
实验材料:健壮植物若干,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实验步骤:①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顶芽、嫩叶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分别标号甲、乙。②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③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根据上述实验同答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是否合理?为什么?   。
(2)小林认为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不当,你认为他应选谁做研究对象?为什么?   。
(3)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军认为据此不能验证题干结论,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实验设计?
   。
2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根据“抓直尺测试反应时间”的实验回答:
(1)如果   ,说明被测试者反应越快;
(2)在实验中每一测试都要重复五次的原因是   。
(3)当被测试者看到直尺下落时马上抓住直尺,这一过程中接受直尺下落信息的器官是   ,传导这一信息的器官是   ,处理这一信息的器官是   。
(4)当人数数的同时去抓直尺,反应时间就会变   。
(5)俗话说:“一心不能两用。”但有些同学往往有一些不良习惯,如听课的同时做一些小动作,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这些习惯从科学角度来说不利于学习的。请你从上述实验的结果来予以分析。   。
2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面是以神经系统为例的人体结构层次示意图。
(1)A是   ,由细胞体和   构成。
(2)B具有   的功能。
(3)D是由脑、   和它们所发出的   组成的。
(4)由此归纳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   。
2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4-5))运动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如长跑测试中,同学们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   。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剧烈收缩、舒张,呼吸加深,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学们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散热增加,这是一个在   参与下的调节过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对   (选填“寒冷”或“炎热”)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才能实现。
2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弧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2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3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
,可知甲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失的热量会   。
(2)乙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散热量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3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l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分钟,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液流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
(2)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其他什么变化
   。
3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回答下列与反射有关的问题:
(1)调节人体排尿活动的神经中枢在脊髓里。脊髓从胸部折断的病人,小便会失禁。原因是   。这一实例说明脊髓具有   功能。
(2)当你的手偶然接触到针尖,手就会立刻缩回来,这种反射方式属   ,人类神经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是   。
(3)如图为某动物的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①假如反射弧丁处受损,对反射活动的影响是   。
②如果某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那么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些实验位点施加该药物,可以导致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效应器不发生反射活动   。
3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为证明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哪个影响更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探索。
材料用具:
品种、大小相同的泡胀玉米种子若干,空易拉罐四个,沙土,不透光的牛皮纸等。
方法步骤:
⑴取四个空易拉罐,分别剪去顶盖,装入湿润沙土并分别标号(甲、乙、丙、丁);在每个易拉罐内植入三颗玉米种子,放在温度适宜的阴暗处培养,待苗长到2 cm左右时备用。
⑵将甲、乙、丙、丁均用不透光的牛皮纸包严(留出幼苗生长的足够空间),放在实验台上甲、乙直立放置,在乙装置的一侧开直径1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侧面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丙、丁水平放置,在丙装置的正对地面处开直径l 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下方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丙、丁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实验现象:两昼夜后。甲直立生长;乙向光弯曲生长;丁向上弯曲生长;丙也向上弯曲生长,但与丁相比,弯曲度要小一些。请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
(1)由甲、乙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   的特性。
(2)由甲、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   的特性。
(3)由乙、丙、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   。
(4)继续探究:如果实验开始后使整个实验装置失去重力,甲、乙、丙、丁四个装置内的幼苗生长方向将是:甲   ,丁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共同点方面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等;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如蚯蚓走迷宫等,但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意义都是动物为了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种族的延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从人在安静、运动状态的产热器官方面切入,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解答】人体的体温主要依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主要通过皮肤来散热,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是主要的产热器官。人的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躯干肌肉、内脏器官和大脑等。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由身体内脏器官供应,劳动或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那么由图可知甲内脏产热量最高,故甲为安静状态,乙图肌肉产热量最高,故乙处于运动状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主要通过皮肤来散热,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A、据图可见:该动物体温在35℃~40℃内波动,A正确;
B、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B正确;
C、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至9时体温开始上升,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错误;
D、生物适应环境,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解答】A、甲同学“扔下饭盒”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不是后天经验积累的行为,故属于先天性行为,A不符合题意;
B、乙同学看到甲同学反应,明白了饭盒很烫,就“停住了手”,这是学到经验后的行为,故属于后天学习行为,B不符合题意;
C、丙同学由经验得知纸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用纸巾裹起了饭盒,C不符合题意;
D、甲同学正想拿起饭盒却又很快扔下,随后叫道:“哇!真烫!”,甲同学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据此解答。
【解答】A、a是感受器,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A不符合题意;
B、c是脊髓中的神经中枢,缩手反射是简单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神经冲动可以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B不符合题意;
C、图中箭头传导的是神经冲动,并不是高温,C不符合题意;
D、c至e的传导神经纤维被切断,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就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即反射活动不能进行.但是神经冲动仍然可以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激素对生物体的作用,解答时从生长激素的作用和特征切入。
【解答】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但是生长素不能过量或浓度过大,否则导致植物死亡,A符合题意;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可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枝条促进生根,B不符合题意;
C、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导致尿中有糖,会患糖尿病,因此晚饭后散步时,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这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多来降低血糖浓度维持血糖平衡,C不符合题意。
D、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是割除小猪的甲状腺不能促进小猪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猪不能长得更高大和肥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的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答】1是大脑皮层,2是小脑,3是脑干,4是脊髓;
A.大脑皮层是人体神经调节的最高神经中枢,所以判断方向是由大脑皮层来完成的;故A正确;
B.呼吸的调节中枢位于3脑干中;故B错误;
C.身体的平衡由2小脑来维持;故C错误;
D.躯体的运动速度是由1大脑皮层来控制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能够通过激素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2) 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①摘去棉花的顶芽,促进产量的进步,②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医治糖尿病和④在未成熟的香蕉上喷洒大量低浓度乙烯,促进其尽快成熟都是通过激素调节改变人体生理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情况,而③马戏团训练小狗表演杂技这是小狗的后天学习行为,故将①②④归为一类,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解答】A、膝跳反射是比较低级的反射活动,是由脊髓控制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
B、图中①和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不符合题意;
C、图中③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C符合题意;
D、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②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有利于植物获得更大面积、更多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保证植物更好地生长。
【解答】A、该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设置了三组实验,分别用均匀光照、单侧光照、黑暗环境。结果,一号、三号胚芽鞘均直立生长,而二号弯向单侧光源,可以得出结论: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A符合题意;
B、若要验证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设置对照将胚芽鞘尖端和下方分别用锡箔罩住,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没有涉及到生长表,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没有涉及到生长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的特点。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 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结果,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向光源的一侧弯曲,即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解答】第二图所示在左侧单侧光照射时,向光侧d处的生长素向背光侧e处转移,使e处生长素浓度大于d处生长素浓度,e处的生长速率大于d处的生长速率,从而使茎弯向光源生长。
A、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的应该是b点的浓度
B、d点不能对应最高浓度为b,因为e处生长素浓度大于d处生长素浓度;
D、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的应该是b点的浓度。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的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解答】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上,黑暗条件下能使其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故A、C、D正确。题中并没有设置单侧光照的实验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包括A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和C效应器,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叫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在感觉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灰质的前角内,a上有神经节,因此a是传入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的A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B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是受大脑支配的,b是传出神经,能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C效应器,C效应器能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图中箭头表示的是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
【解答】 A、吃酸梅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A、B、C、a、b分别表示反射弧的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B正确;
C、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C正确;
D、人体的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就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即反射活动不能进行。但是神经冲动仍然可以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所以若图中b传出神经受损伤,则病人能感觉到酸味,不能分泌唾液。D错误。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解答】验证:“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要进行对照实验,首先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甲株、乙株、丙株,然后控制变量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将甲、乙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在甲株的叶柄横断面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竹保留幼叶,最后进行观察植株叶柄脱落情况,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A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从脊髓的作用方面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人体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传出神经是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的组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受到损伤,反射都不能完成,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脊髓是神经中枢,脊髓具有传导功能,所以会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7.【答案】C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解答】A、根据图中箭头可见:X是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A不符合题意;
B、据图可见: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即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①→肌肉、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②→内分泌腺,B不符合题意;
C、若传出神经①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不能分泌激素,C符合题意;
D、据图可见: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特征。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硏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解答】A、该实验根据小麦幼苗是否弯向光源生长,可以研究小麦的向光性,A不符合题意。
B、因为幼嫩植株由于生长迅速,所以向光性反应较快,因此实验材料选用小麦幼苗,B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只有一组单侧光照射的实验组,缺乏自然光照射的对照组,C不符合题意。
D、本实验不能仅靠幼苗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就推断出植物内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论,还需要辅助实验加以说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答案】B
【知识点】植物激素;芽的发育
【解析】【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解答】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原理,对作物、果树、花卉等进行整枝、打杈或摘心,调整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发育状况,提高作物和果树产量以及花卉的观赏价值。题干中甲、乙分别为植物体上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枝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乙枝条由于打破了顶端优势,侧枝较快发育,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照实验及其注意事项.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减少偶然性引起的误差.
【解答】解:A、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探究桑叶提取液能否治疗糖尿病,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桑叶提取液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该选项的说法正确.
B、该实验变量桑叶提取液,乙组是对照组.该选项的说法正确.
C、桑叶提取液的作用是调节糖代谢,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该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D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因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该选项的说法正确.
故选:C
21.【答案】(1)A
(2)增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如A图,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毛细血管扩张,如同天热时,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失更多的热量,流经皮肤的血液量增加 。
故答案为:(1)A(2)增加
22.【答案】(1)①
(2)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3)感触性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1)脑干专门调节心跳、呼吸灯人体基本生命活动。(2)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患病。
(3)植物感受刺激,产生反应有两种基本方式,即感性和向性。有些植物受到没有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环境因素强弱改变的刺激),引起部分器官的运动,称为感性运动。植物感受到来自单一方向的刺激时,器官生长的方向就发生改变,向着刺激的来源生长或背着刺激的来源生长,这种定向生长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解答】(1)某人车祸后,导致成了“植物人”。所谓“植物人”是指专门调节心跳、呼吸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①脑干没有受到损伤。
(2)②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如图丙是含羞草,如果轻碰含羞草的项部或羽状小叶,它的叶就下垂,这是因为含羞草具有 是一种因接触刺激而引起的向性生长运动,是一种向性运动,即感触性。
故答案为:(1)①(2)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3)感触性
23.【答案】(1)合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2)A,避免其他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3)叶柄脱落
(4)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端口附上含生长素的羊毛毡,叶柄A不脱落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
【解答】(1)由题干可知,顶芽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本实验的变量是生长素的有无,所以应去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干扰。
(2)C叶片的上方虽然没有了顶芽产生生长素,但是它的上方还有其它叶片,也能产生生长素,所以不能使用C叶片,应选择最上方的A叶片。
(3)甲乙中的叶片都得不到生长素,所以叶柄都会脱落,但是都不能得出题干结论,因为没有生长素,叶片都脱落,缺少对照组。
(4)应再设计一组作为对照组,也是去掉顶芽,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叶柄A不脱落。
故答案为:(1)合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2) A,避免其他叶片产生的声场苏影响(3)叶柄脱落(3)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叶柄A不脱落
24.【答案】(1)被测试者找到直尺的位置越靠近直尺下端
(2)减少实验误差
(3)眼睛;神经;脑和脊髓
(4)长
(5)有实验可知,大脑同事处理两种信息时反应速度就会变慢,因此,如果在学习的同时事情会降低学习效率。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反应,从发现情况到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为反应时间。如果人在行走、骑自行车或开车时精力不集中或做其他事情,会延长你的反应时间,干扰选择性注意力,带来交通安全隐患。
【解答】(1)如果被测试者找到直尺的位置越靠近直尺下端,说明被测试者反应越快;
本实验课题是探究人的反应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观察被测试者捏住尺处的刻度来判断反应的快慢,利用转换法研究。
(2)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实验中应每一测试都要重复五次 ,多统计,求平均值。
(3)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脊髓灰质里有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当人体受到内、外刺激时,可由这些神经中枢完成一些反射活动,因此当被测试者看到直尺下落时马上抓住直尺,这一过程中接受直尺下落信息的器官是眼睛,传导这一信息的器官是神经,处理这一信息的器官是脑和脊髓。
(4)当人数数的同时去抓直尺,反应时间就会变长。
(5)人的大脑同时处理两件事情,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件事,反应速度变慢,若是用在学习上必然降低学习效率。
故答案为:(1)被测试者找到直尺的位置越靠近直尺下端(2)减少实验误差(3)眼睛;神经;脑和脊髓(4)长(5)由实验可知,大脑同事处理两种信息时反应速度就会变慢,因此,如果在学习的同时事情会降低学习效率
25.【答案】(1)神经元;突起
(2)产生和传导兴奋
(3)脊髓;神经
(4)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细胞是除病毒意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最小的单位,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解答】(1)如图A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核在细胞体里,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两种。
(2)B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的作用是产生和传导兴奋。
(3)D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4)由图可知,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成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了系统,最后由系统构成了人体等动物体,因此人体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故答案为:(1)神经元;突起(2)产生和传导兴奋(3)脊髓;神经(4)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26.【答案】反射弧;神经系统和激素(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人体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产热量和散热量始终保持动态平衡。人体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等现象与肾上腺素等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解答】同学们在长跑测试中,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剧烈收缩、 舒张,呼吸加深,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学们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散热增加,这是一个在神经系统和激素(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下的调节过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故答案为:反射弧;神经系统和激素(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7.【答案】寒冷;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保护功能、感觉功能、调节体温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吸收功能、新陈代谢功能。
【解答】当人进入寒冷的环境中,从神经调节看,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内的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不分泌、骨骼肌战栗);由图所示是人体皮肤对寒冷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才能实现。
故答案为:寒冷;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8.【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
(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解答】(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因此A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和肾上腺通过分泌相应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来促进机体增加产热,这时代谢调节方式,因此C为肾上腺,B是骨骼肌,通过骨骼肌不自主颤栗来增加产热,这是物理调节方式。
(2)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甲状腺参与体温调节,主要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动物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2)皮肤;蒸发散热(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29.【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30.【答案】(1)较高;升高;增多
(2)寒冷;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能够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够调节体温。
【解答】(1)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此情况与甲图相符,而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对照图片与乙图相符。
(2)乙图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故答案为:(1)较高;升高;增多(2)寒冷;减少
31.【答案】(1)皮肤血流量增加
(2)血管扩张,汗液蒸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有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解答】(1)室内温度由l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分钟,说明温度很高,持续时间长,因为当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 所以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液流量增加。
(2)从A至B期间,皮肤 血管扩张,汗液蒸发,其意义是能将体内更多的热量带至皮肤散发出去。
故答案为:(1)皮肤血流量增加(2)血管扩张;汗液蒸发
32.【答案】(1)脊髓下部分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传导
(2)非条件反射;能够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发生反应
(3)不能完成反射;乙、丙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解答】(1)排尿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是简单反射,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内压升高到15厘米水柱以上时,膀胱被动扩张,使膀胱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植物人”小便会失禁,原因是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不能把排尿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这一实例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功能。
(2)当手偶然接触到针尖,手就会立刻缩回来,此反射是中枢在脊髓,不在大脑皮层,是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它可以调节全身各器官的活动,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文字中枢,那么人类通过语言、文字中枢建立条件反射,动物是不可能建立的,人类神经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够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3)①丁受损,不能发生反射,因为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丁是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丁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②由题意可知,该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其他无阻断作用,如图乙和丙是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因此在乙丙处施加该药物,可以阻断兴奋的传递,导致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效应器不发生反射活动。
故答案为:(1)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传导(2)非条件反射;能够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发生反应(3)不能完成反射;乙、丙
33.【答案】(1)弯向光源生长
(2)向背地方向生长
(3)重力对芽生长的影响大于光照对芽生长的影响
(4)直立生长;水平向前生长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茎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和背地性。
【解答】(1)由甲、乙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弯向光源生长的特性,因为弯向光源生长的,单侧光照使芽内的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使背光侧的组织生长较快。
(2)由甲、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向背地方向生长的特性,因为向背地方向生长的,在重力影响下,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较多,使近地侧的组织生长较快。
(3)因为重力影响大于光照,因此玉米苗会开始向上弯曲生长。
(4)若整个实验装置处于失去重力状态,即没有重力情况下,甲、乙变化不大,即甲直立生长,乙弯向光源生长;但丙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原因是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分布不均;而丁幼苗则会水平向前生长,原因是失重状态下,植物体生长素分布均匀。
故答案为:(1)弯向光源生长(2)向背地方向生长(3)重力对芽生长的影响大于光照对芽生长的影响(4)直立生长;水平向前生长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共同点方面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等;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如蚯蚓走迷宫等,但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意义都是动物为了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种族的延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根据图表判断他们所处的状况分别是 (  )
A.甲处在安静状态,乙处在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在运动状态,乙处在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从人在安静、运动状态的产热器官方面切入,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解答】人体的体温主要依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主要通过皮肤来散热,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是主要的产热器官。人的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躯干肌肉、内脏器官和大脑等。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由身体内脏器官供应,劳动或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那么由图可知甲内脏产热量最高,故甲为安静状态,乙图肌肉产热量最高,故乙处于运动状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某同学学习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恰当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来调节和控制的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主要通过皮肤来散热,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16·温州)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A、据图可见:该动物体温在35℃~40℃内波动,A正确;
B、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B正确;
C、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至9时体温开始上升,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错误;
D、生物适应环境,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C
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上午最后一节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快速走向食堂。甲同学正想拿起饭盒却又很快扔下,随后叫道:“哇!真烫!”;乙同学正想拿又停住了手,因为他听到了甲同学的喊声;丙同学听了,一声不吭拿出纸巾裹起了饭盒。关于三位同学的举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扔下饭盒”是先天性行为
B.乙同学“停住了手”属后天学习行为
C.丙同学凭经验知道纸是热的不良导体
D.甲同学参加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答案】D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解答】A、甲同学“扔下饭盒”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不是后天经验积累的行为,故属于先天性行为,A不符合题意;
B、乙同学看到甲同学反应,明白了饭盒很烫,就“停住了手”,这是学到经验后的行为,故属于后天学习行为,B不符合题意;
C、丙同学由经验得知纸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用纸巾裹起了饭盒,C不符合题意;
D、甲同学正想拿起饭盒却又很快扔下,随后叫道:“哇!真烫!”,甲同学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某同学突然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后,来不及考虑就迅速松手。如图所示是该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 是手指肌肉,能接受刺激并产生收缩
B.c 是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能使人感到烫
C.图中箭头表示“高温”能从a传到c,再从c传到e
D.如果c至e的传导神经纤维被切断,人不会及时松手,但还是会感觉到烫
【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据此解答。
【解答】A、a是感受器,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A不符合题意;
B、c是脊髓中的神经中枢,缩手反射是简单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神经冲动可以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B不符合题意;
C、图中箭头传导的是神经冲动,并不是高温,C不符合题意;
D、c至e的传导神经纤维被切断,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就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即反射活动不能进行.但是神经冲动仍然可以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列有关生物激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生长,甚至会使植物死亡,可利用它来防治杂草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园艺上常用高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
C.晚饭后散步时,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量减小
D.割除小猪的甲状腺,可使猪长得更肥、更高大
【答案】A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激素对生物体的作用,解答时从生长激素的作用和特征切入。
【解答】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但是生长素不能过量或浓度过大,否则导致植物死亡,A符合题意;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可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枝条促进生根,B不符合题意;
C、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导致尿中有糖,会患糖尿病,因此晚饭后散步时,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这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多来降低血糖浓度维持血糖平衡,C不符合题意。
D、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是割除小猪的甲状腺不能促进小猪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猪不能长得更高大和肥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2019八上·德清期末)如图为小明骑自行车及他的中枢神经系统构造示意图。有关小明骑自行车时神经系统工作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向左或向右前进由1判断 B.呼吸频率的快慢由2调节
C.身体的平衡由3来维持 D.脚踩踏板的速度由4来决定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的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答】1是大脑皮层,2是小脑,3是脑干,4是脊髓;
A.大脑皮层是人体神经调节的最高神经中枢,所以判断方向是由大脑皮层来完成的;故A正确;
B.呼吸的调节中枢位于3脑干中;故B错误;
C.身体的平衡由2小脑来维持;故C错误;
D.躯体的运动速度是由1大脑皮层来控制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列实例,根据其应用的原理在实质上的区别进行分类,最合理的是 (  )
①摘去棉花的顶芽,促进产量的进步②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医治糖尿病
③马戏团训练小狗表演杂技④在未成熟的香蕉上喷洒大量低浓度乙烯,促进其尽快成熟
A.①④和②③ B.②④和①③ C.①②④和③ D.②和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能够通过激素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2) 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①摘去棉花的顶芽,促进产量的进步,②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医治糖尿病和④在未成熟的香蕉上喷洒大量低浓度乙烯,促进其尽快成熟都是通过激素调节改变人体生理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情况,而③马戏团训练小狗表演杂技这是小狗的后天学习行为,故将①②④归为一类,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是人的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属于反射类型中的条件反射
B.①和②分别为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C.③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
D.即使②受到损伤,该反射活动也能正常进行
【答案】C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解答】A、膝跳反射是比较低级的反射活动,是由脊髓控制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
B、图中①和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不符合题意;
C、图中③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C符合题意;
D、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②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为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根据图中所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C.单侧光使胚芽鞘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向光生长
【答案】A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有利于植物获得更大面积、更多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保证植物更好地生长。
【解答】A、该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设置了三组实验,分别用均匀光照、单侧光照、黑暗环境。结果,一号、三号胚芽鞘均直立生长,而二号弯向单侧光源,可以得出结论: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A符合题意;
B、若要验证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设置对照将胚芽鞘尖端和下方分别用锡箔罩住,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没有涉及到生长表,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没有涉及到生长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3.1 植物激素(第2课时) 同步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C.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D.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a点的浓度
【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考查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的特点。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 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结果,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向光源的一侧弯曲,即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解答】第二图所示在左侧单侧光照射时,向光侧d处的生长素向背光侧e处转移,使e处生长素浓度大于d处生长素浓度,e处的生长速率大于d处的生长速率,从而使茎弯向光源生长。
A、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的应该是b点的浓度
B、d点不能对应最高浓度为b,因为e处生长素浓度大于d处生长素浓度;
D、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的应该是b点的浓度。
故答案为:C
1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荷兰科学家温特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2 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如图)。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D.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的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解答】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上,黑暗条件下能使其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故A、C、D正确。题中并没有设置单侧光照的实验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所示为“吃酸梅分泌唾液”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吃酸梅分泌唾液属于简单(非条件)反射
B.图中A代表感受器,C代表效应器
C.图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D.若图中b受到损伤,则病人不能分泌唾液,也不能感受到梅子的酸味
【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包括A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和C效应器,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叫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在感觉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灰质的前角内,a上有神经节,因此a是传入神经,能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的A是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B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是受大脑支配的,b是传出神经,能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C效应器,C效应器能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反应,图中箭头表示的是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
【解答】 A、吃酸梅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A、B、C、a、b分别表示反射弧的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B正确;
C、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C正确;
D、人体的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就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即反射活动不能进行。但是神经冲动仍然可以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所以若图中b传出神经受损伤,则病人能感觉到酸味,不能分泌唾液。D错误。
故答案为:D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某同学从科学资料中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甲株、乙株、丙株②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③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④将去掉顶芽的甲、乙两株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⑤将甲、乙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在甲株的叶柄横断面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竹保留幼叶⑥观察3株植株叶柄脱落情况。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解答】验证:“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要进行对照实验,首先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甲株、乙株、丙株,然后控制变量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将甲、乙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在甲株的叶柄横断面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竹保留幼叶,最后进行观察植株叶柄脱落情况,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2018年3月14日,患有“渐冻症”的杰出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去世。“渐冻症”是由于传出神经元受损引起的。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假如传出神经受损,其它结构正常,当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后将会(  )
A.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B.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C.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D.失去感觉同时不能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从脊髓的作用方面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人体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传出神经是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的组成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受到损伤,反射都不能完成,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脊髓是神经中枢,脊髓具有传导功能,所以会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的部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表示感受器
B.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
C.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
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解答】A、根据图中箭头可见:X是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A不符合题意;
B、据图可见: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即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①→肌肉、X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②→内分泌腺,B不符合题意;
C、若传出神经①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不能分泌激素,C符合题意;
D、据图可见: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所示,用一个花盆种小麦,当小麦种子发芽长成幼苗时,把这盆小麦幼苗放到硬纸盒里,盒壁上穿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小孔,并将纸盒的孔对着光。几天后观察小麦的幼苗向着什么方向生长,下列对该实验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该实验目的是研究小麦的向光性
B.实验材料选用小麦幼苗是因为幼嫩植株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C.该实验设计中缺少对照组
D.该实验能得出在单侧光照射下导致植物内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特征。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硏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解答】A、该实验根据小麦幼苗是否弯向光源生长,可以研究小麦的向光性,A不符合题意。
B、因为幼嫩植株由于生长迅速,所以向光性反应较快,因此实验材料选用小麦幼苗,B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只有一组单侧光照射的实验组,缺乏自然光照射的对照组,C不符合题意。
D、本实验不能仅靠幼苗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就推断出植物内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论,还需要辅助实验加以说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图所示甲、乙分别为大叶黄杨植物体上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枝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枝条由于保留了顶端优势,不能产生侧芽
B.乙枝条由于打破了顶端优势,侧枝发育较快
C.甲枝条更有利于开花结果
D.乙枝条不利于开花结果
【答案】B
【知识点】植物激素;芽的发育
【解析】【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解答】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原理,对作物、果树、花卉等进行整枝、打杈或摘心,调整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发育状况,提高作物和果树产量以及花卉的观赏价值。题干中甲、乙分别为植物体上保留顶芽和剪去顶芽的枝条,从枝条的发育情况分析乙枝条由于打破了顶端优势,侧枝较快发育,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012·台州)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20只生理状况相同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大鼠每天喂2毫升桑叶提取液,乙组大鼠每天喂等量蒸馏水,期间各组大鼠均喂相同的食物,
③30天后,甲组大鼠血糖浓度明显下降,乙组大鼠血糖浓度没有明显变化.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的错误的是(  )
A.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桑叶提取液能否治疗糖尿病
B.乙组大鼠所起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C.桑叶提取液的作用类似于甲状腺激素
D.每组用10只大鼠而不是1只,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照实验及其注意事项.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减少偶然性引起的误差.
【解答】解:A、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探究桑叶提取液能否治疗糖尿病,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桑叶提取液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该选项的说法正确.
B、该实验变量桑叶提取液,乙组是对照组.该选项的说法正确.
C、桑叶提取液的作用是调节糖代谢,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该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D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因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该选项的说法正确.
故选:C
2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填:增大、减小)皮肤温度升高,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答案】(1)A
(2)增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如A图,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毛细血管扩张,如同天热时,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失更多的热量,流经皮肤的血液量增加 。
故答案为:(1)A(2)增加
2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车祸后,导致成了“植物人”。则甲图中肯定没有受损的是   (填序号)。
(2)如图乙,②分泌的激素的作用是   。
(3)如图丙是含羞草,如果轻碰含羞草的项部或羽状小叶,它的叶就下垂,这是因为含羞草具有   (填:“向触性”、感触性)。
【答案】(1)①
(2)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3)感触性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1)脑干专门调节心跳、呼吸灯人体基本生命活动。(2)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患病。
(3)植物感受刺激,产生反应有两种基本方式,即感性和向性。有些植物受到没有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环境因素强弱改变的刺激),引起部分器官的运动,称为感性运动。植物感受到来自单一方向的刺激时,器官生长的方向就发生改变,向着刺激的来源生长或背着刺激的来源生长,这种定向生长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解答】(1)某人车祸后,导致成了“植物人”。所谓“植物人”是指专门调节心跳、呼吸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①脑干没有受到损伤。
(2)②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如图丙是含羞草,如果轻碰含羞草的项部或羽状小叶,它的叶就下垂,这是因为含羞草具有 是一种因接触刺激而引起的向性生长运动,是一种向性运动,即感触性。
故答案为:(1)①(2)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3)感触性
2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小敏设计了一个验证“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实验。
实验材料:健壮植物若干,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实验步骤:①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顶芽、嫩叶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分别标号甲、乙。②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③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根据上述实验同答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是否合理?为什么?   。
(2)小林认为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不当,你认为他应选谁做研究对象?为什么?   。
(3)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军认为据此不能验证题干结论,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实验设计?
   。
【答案】(1)合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2)A,避免其他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3)叶柄脱落
(4)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端口附上含生长素的羊毛毡,叶柄A不脱落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
【解答】(1)由题干可知,顶芽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本实验的变量是生长素的有无,所以应去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干扰。
(2)C叶片的上方虽然没有了顶芽产生生长素,但是它的上方还有其它叶片,也能产生生长素,所以不能使用C叶片,应选择最上方的A叶片。
(3)甲乙中的叶片都得不到生长素,所以叶柄都会脱落,但是都不能得出题干结论,因为没有生长素,叶片都脱落,缺少对照组。
(4)应再设计一组作为对照组,也是去掉顶芽,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叶柄A不脱落。
故答案为:(1)合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影响 (2) A,避免其他叶片产生的声场苏影响(3)叶柄脱落(3)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叶柄A不脱落
2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根据“抓直尺测试反应时间”的实验回答:
(1)如果   ,说明被测试者反应越快;
(2)在实验中每一测试都要重复五次的原因是   。
(3)当被测试者看到直尺下落时马上抓住直尺,这一过程中接受直尺下落信息的器官是   ,传导这一信息的器官是   ,处理这一信息的器官是   。
(4)当人数数的同时去抓直尺,反应时间就会变   。
(5)俗话说:“一心不能两用。”但有些同学往往有一些不良习惯,如听课的同时做一些小动作,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这些习惯从科学角度来说不利于学习的。请你从上述实验的结果来予以分析。   。
【答案】(1)被测试者找到直尺的位置越靠近直尺下端
(2)减少实验误差
(3)眼睛;神经;脑和脊髓
(4)长
(5)有实验可知,大脑同事处理两种信息时反应速度就会变慢,因此,如果在学习的同时事情会降低学习效率。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反应,从发现情况到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为反应时间。如果人在行走、骑自行车或开车时精力不集中或做其他事情,会延长你的反应时间,干扰选择性注意力,带来交通安全隐患。
【解答】(1)如果被测试者找到直尺的位置越靠近直尺下端,说明被测试者反应越快;
本实验课题是探究人的反应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观察被测试者捏住尺处的刻度来判断反应的快慢,利用转换法研究。
(2)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实验中应每一测试都要重复五次 ,多统计,求平均值。
(3)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脊髓灰质里有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当人体受到内、外刺激时,可由这些神经中枢完成一些反射活动,因此当被测试者看到直尺下落时马上抓住直尺,这一过程中接受直尺下落信息的器官是眼睛,传导这一信息的器官是神经,处理这一信息的器官是脑和脊髓。
(4)当人数数的同时去抓直尺,反应时间就会变长。
(5)人的大脑同时处理两件事情,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件事,反应速度变慢,若是用在学习上必然降低学习效率。
故答案为:(1)被测试者找到直尺的位置越靠近直尺下端(2)减少实验误差(3)眼睛;神经;脑和脊髓(4)长(5)由实验可知,大脑同事处理两种信息时反应速度就会变慢,因此,如果在学习的同时事情会降低学习效率
2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面是以神经系统为例的人体结构层次示意图。
(1)A是   ,由细胞体和   构成。
(2)B具有   的功能。
(3)D是由脑、   和它们所发出的   组成的。
(4)由此归纳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   。
【答案】(1)神经元;突起
(2)产生和传导兴奋
(3)脊髓;神经
(4)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细胞是除病毒意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最小的单位,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解答】(1)如图A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核在细胞体里,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两种。
(2)B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的作用是产生和传导兴奋。
(3)D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4)由图可知,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成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了系统,最后由系统构成了人体等动物体,因此人体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故答案为:(1)神经元;突起(2)产生和传导兴奋(3)脊髓;神经(4)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26.(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学期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4-5))运动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如长跑测试中,同学们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   。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剧烈收缩、舒张,呼吸加深,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学们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散热增加,这是一个在   参与下的调节过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反射弧;神经系统和激素(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人体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产热量和散热量始终保持动态平衡。人体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等现象与肾上腺素等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解答】同学们在长跑测试中,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长跑过程中骨骼肌剧烈收缩、 舒张,呼吸加深,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学们面红耳赤,大汗淋漓,散热增加,这是一个在神经系统和激素(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下的调节过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故答案为:反射弧;神经系统和激素(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7.(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如图表示人体皮肤对   (选填“寒冷”或“炎热”)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才能实现。
【答案】寒冷;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保护功能、感觉功能、调节体温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吸收功能、新陈代谢功能。
【解答】当人进入寒冷的环境中,从神经调节看,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内的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不分泌、骨骼肌战栗);由图所示是人体皮肤对寒冷刺激的反应示意图,立毛肌收缩等反射活动都要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才能实现。
故答案为:寒冷;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28.(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弧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
(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解答】(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因此A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和肾上腺通过分泌相应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来促进机体增加产热,这时代谢调节方式,因此C为肾上腺,B是骨骼肌,通过骨骼肌不自主颤栗来增加产热,这是物理调节方式。
(2)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甲状腺参与体温调节,主要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动物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2)皮肤;蒸发散热(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29.(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3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
,可知甲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失的热量会   。
(2)乙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散热量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答案】(1)较高;升高;增多
(2)寒冷;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能够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够调节体温。
【解答】(1)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此情况与甲图相符,而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对照图片与乙图相符。
(2)乙图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故答案为:(1)较高;升高;增多(2)寒冷;减少
3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l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分钟,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液流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
(2)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其他什么变化
   。
【答案】(1)皮肤血流量增加
(2)血管扩张,汗液蒸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有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解答】(1)室内温度由l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分钟,说明温度很高,持续时间长,因为当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 所以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液流量增加。
(2)从A至B期间,皮肤 血管扩张,汗液蒸发,其意义是能将体内更多的热量带至皮肤散发出去。
故答案为:(1)皮肤血流量增加(2)血管扩张;汗液蒸发
3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回答下列与反射有关的问题:
(1)调节人体排尿活动的神经中枢在脊髓里。脊髓从胸部折断的病人,小便会失禁。原因是   。这一实例说明脊髓具有   功能。
(2)当你的手偶然接触到针尖,手就会立刻缩回来,这种反射方式属   ,人类神经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是   。
(3)如图为某动物的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①假如反射弧丁处受损,对反射活动的影响是   。
②如果某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那么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些实验位点施加该药物,可以导致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效应器不发生反射活动   。
【答案】(1)脊髓下部分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传导
(2)非条件反射;能够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发生反应
(3)不能完成反射;乙、丙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解答】(1)排尿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是简单反射,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内压升高到15厘米水柱以上时,膀胱被动扩张,使膀胱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植物人”小便会失禁,原因是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不能把排尿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这一实例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功能。
(2)当手偶然接触到针尖,手就会立刻缩回来,此反射是中枢在脊髓,不在大脑皮层,是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它可以调节全身各器官的活动,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文字中枢,那么人类通过语言、文字中枢建立条件反射,动物是不可能建立的,人类神经活动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够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
(3)①丁受损,不能发生反射,因为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丁是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丁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②由题意可知,该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其他无阻断作用,如图乙和丙是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因此在乙丙处施加该药物,可以阻断兴奋的传递,导致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效应器不发生反射活动。
故答案为:(1)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传导(2)非条件反射;能够对语言、文字的刺激发生反应(3)不能完成反射;乙、丙
3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为证明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哪个影响更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探索。
材料用具:
品种、大小相同的泡胀玉米种子若干,空易拉罐四个,沙土,不透光的牛皮纸等。
方法步骤:
⑴取四个空易拉罐,分别剪去顶盖,装入湿润沙土并分别标号(甲、乙、丙、丁);在每个易拉罐内植入三颗玉米种子,放在温度适宜的阴暗处培养,待苗长到2 cm左右时备用。
⑵将甲、乙、丙、丁均用不透光的牛皮纸包严(留出幼苗生长的足够空间),放在实验台上甲、乙直立放置,在乙装置的一侧开直径1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侧面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丙、丁水平放置,在丙装置的正对地面处开直径l cm左右的小口,在它们的下方0.5 m处用100 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丙、丁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实验现象:两昼夜后。甲直立生长;乙向光弯曲生长;丁向上弯曲生长;丙也向上弯曲生长,但与丁相比,弯曲度要小一些。请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
(1)由甲、乙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   的特性。
(2)由甲、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   的特性。
(3)由乙、丙、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   。
(4)继续探究:如果实验开始后使整个实验装置失去重力,甲、乙、丙、丁四个装置内的幼苗生长方向将是:甲   ,丁   。
【答案】(1)弯向光源生长
(2)向背地方向生长
(3)重力对芽生长的影响大于光照对芽生长的影响
(4)直立生长;水平向前生长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茎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和背地性。
【解答】(1)由甲、乙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弯向光源生长的特性,因为弯向光源生长的,单侧光照使芽内的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使背光侧的组织生长较快。
(2)由甲、丁装置内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可知玉米苗具有向背地方向生长的特性,因为向背地方向生长的,在重力影响下,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较多,使近地侧的组织生长较快。
(3)因为重力影响大于光照,因此玉米苗会开始向上弯曲生长。
(4)若整个实验装置处于失去重力状态,即没有重力情况下,甲、乙变化不大,即甲直立生长,乙弯向光源生长;但丙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原因是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分布不均;而丁幼苗则会水平向前生长,原因是失重状态下,植物体生长素分布均匀。
故答案为:(1)弯向光源生长(2)向背地方向生长(3)重力对芽生长的影响大于光照对芽生长的影响(4)直立生长;水平向前生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