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
一、脉络图解
请结合课文内容,在下列结构图中填上恰当的内容。
答:(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
二、识字
1.读准字音
渴( )望 妥( )协 侮( )辱
松懈( ) 警惕( ) 复辟( )
2.辨明字形
sī ( )毁 挣zhá( )
sī ( )打 zhá( )记
文本理解
1. 根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民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因为接受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指示。
B. 我们在看到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危险,必须提高自己的警惕性。
C. 为了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国家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我们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团结国际友人。
D.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然出现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民族高度文化的面貌。
2. 本文是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稿,次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时,标题为《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毛主席开幕词》。后来《毛泽东选集》出版时,标题改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如此修改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年逾82岁以后,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显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
“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她轻易地与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自重妨碍了他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落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是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清规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毛泽东,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知道你的立场。”
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毛泽东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或许他最终也自感绝望,竟立起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传记开篇刻画毛泽东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从形和神两方面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
B. 本传记在评说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
C. 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
D. 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
2. 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4. 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为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节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45个单位及特邀人士的代表(包括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大会上所致开幕词中,坚定地说出了那一句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名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相对于1946年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很快就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的炮火无情摧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主联合政府”,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
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早在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的过程当中,就由中国共产党召集的会议筹备会多次组织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学习讨论、民主协商、达成一致。正如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记载和昭示的:各党派和各界人士“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毛泽东在为1949年元旦而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后,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再上溯至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4月发表的《论联合政府》,再到1949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而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开启了建国大业的理论思考,并逐步为迎接新中国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长篇著述,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明确提出唤起民众,结成国内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历史性结论,从建国意义上延续着为历史所证明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思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既顺应了时势,也是在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下的制度性安排,是一个历史必然。
(节选自逄立左《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述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旧政协会议是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形成了改组政府和召开国民大会等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B. 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的反人民属性。
C. 新政协会议虽然沿用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名称,但和旧政协会议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
D. 新政协会议召开的任务是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府”,并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阐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紧扣了“政治协商”这一主题。
B.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毛泽东同志所作开幕词中最激动人心的语句,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
D. 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述中的理论,为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做好了思想准备。
7. 下列关于政治协商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治协商”一词过去曾得到过包括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的攒同。
B. 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让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难得的一次民主化进程。
C.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
D. 协商民主制度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是我国独有的政治民主形式。
8.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9. 两则材料都提及了1946年的旧政协会议,其表达意图分别是什么?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是一部________、开拓创新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________”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历史巨变。(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各种主义思潮纷纷亮相。多少轰轰烈烈,多少慷慨悲歌,多少________,依然未能改变江山飘摇、神州陆沉的悲惨命运。诸路皆走不通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________找到了一条新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推陈出新 气吞万里如虎 前赴后继 最终
B.革故鼎新 气吞万里如虎 前仆后继 最终
C.推陈出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前仆后继 终于
D.革故鼎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前赴后继 终于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历史逻辑更深层地闪耀着
B.更深层的历史逻辑,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闪耀着
C.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闪耀着更深层的历史逻辑
D.更深层的历史逻辑,闪耀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B.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庄严时刻,历史再写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C.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庄严时刻,历史再写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D.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信仰与深情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翻开百年党史,我们该学什么?
①_________。这种信仰,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执着;是对“可爱的中国”的深情呼唤;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怨无悔……
②_________。这种初心,是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是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的默默付出;是廖俊波甘做人民“樵夫”的实干作风……
③_________。这种品格,是人民的手推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岗村的手印,见证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是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担当……百年来,我们党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众多人间奇迹,推动各项事业爬坡过坎、开拓前进。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共产党人真抓实干、勤政为民的历史。
(1)在上文横线处以“学习共产党人”为开头,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20字。
(2)中共山东党史馆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图片展》,展览筹委会拟向全社会征集对联,其中拟定的一副上联是“革弊除旧风雨苍黄百年路”,请你结合上面的材料补写下联。
答案和解析
一、脉络图解
(1)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2)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现实意义及未来影响
(4)搞好四个建设
二、识字
Kě tuǒ wǔ xiè tì bì
撕 厮 扎 札
三、文本理解
1、A.“是因为接受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指示”错误,原文有“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此处“先人”不是专指孙中山先生,是包括孙先生在内的先行者们。
故选A。
2. ①宣告中国人民被侮辱、受压迫的日子结束了;②表明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已经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③充分体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试题分析】结合“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分析,题目宣告中国人民被侮辱、受压迫的日子结束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结合“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分析,题目表明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已经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站起来了”意味着顶天立地。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打倒了内外压迫者,从此当家作主了,在政治上真正有地位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国人民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地列人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了!表达了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
四、现代文阅读
1~4.【答案】B、【参考答案】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有以下几方面表现: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②既有“虎气”,又有“猴气”;③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④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参考答案】①内容上,既精练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又表明了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②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对毛泽东性格的评述,又引出了下文毛泽东身份的定位。、【参考答案】观点一:他是一位农民造反者。①“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②他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③他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取得了抗战胜利。
观点二:他是一位军事统帅。①他富于自制力,能眼观六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②他出击从不错过目标。③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④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观点三: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①毛泽东的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出了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②毛泽东的诗歌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气势雄浑,境界开阔。③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热情的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
观点四:他不是一个帝王。①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②他被万人景仰,被看做救星,被看做是典型的中国大人物。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样的硬伤即可。
A项,“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错误。这里并没有对毛泽东的语言描写,写别人的语言评价对传主而言是侧面描写。
C项,“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更多的爱戴”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本句意思和原文不符。
D项,“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说法错误。原文中表述时用的是疑问语气,而不是肯定地“认为毛泽东是……”。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到文本中寻找相应的内容,筛选的时候要细致、准确,并且把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为可以使用的答案,然后分点作答即可。
本题,从第三段中“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开始便是答题的区间,要注意题干中的“两重性”的限制,概括出来的特点要为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可以概括为: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可以概括为: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可以概括为: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可以概括为: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本题,一要理解该句含意。这句话是说毛泽东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二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作用。该句上文主要叙述毛泽东性格的方方面面,下文主要叙述对他的评价、定论,所以从结构上看是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对毛泽东性格的评述,又引出了下文毛泽东身份的定位。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本题,要筛选能够体现毛泽东某一角色的事例,要有说服力,要概括出其在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要观点明确,条例清晰,言之成理。比如,选择“农民造反者”的标签,可以从“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他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他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取得了抗战胜利等方面来体现他的这一特点。
5~9.【答案】A、C、D、【参考答案】第一:先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的观点;第二:然后从新政协会议的目标和共识,以及毛泽东同志之前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三:最后总结其制度性安排的特点。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参考答案】①材料一是回潮历史,交代此次新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渊源;②材料二中是将两次政协会议进行比较,论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是因为会议的结果证明了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的反人民属性”错,材料一“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这个意义才是旧政协会议给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原因。
C.“在建国理念和目标上截然不同”错,材料二“在那次会议上所达成的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和平建国、民主建国意向……”“意在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说明新旧两次政协会议建国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
D.“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错,材料二说的是“……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
故选A。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在新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由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提出、讨论、协商并达成共识的”错,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毛泽东同志早已提出,各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人士共同学习讨论、民主协商、达成一致。
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是我国独有的政治民主形式”错误,选项所述内容与文本没有依据,材料一说明旧政协会议的不可能性和新政协的历史必然性;材料二综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发展和地位,并无涉及说明政协的民主形式是我国独有的。
故选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六段,为总分总结构。
第一段是总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提出观点。
第二至五段是分说,其中,二、三、四段为一层,“意在建立起……进而建立起有助于最终形成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制度”“事关国家性质的这个开会共识……”,主要从政协会议的目标和共识的角度进行论证;第五段“毛泽东在为1949年元旦而撰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再上溯至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4月发表的《论联合政府》,再到1949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而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主要从毛泽东同志之前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进行论证。
先概括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目标、共识,再进一步回溯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思考、贡献,两层之间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
第六段为总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既……,也是……,是一个历史必然”,最后总结其制度性安排的特点。
5. 材料一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由“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那次会议证明……”“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可知,材料一主要是回溯历史,交代此次政协召开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选自《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奠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地位述略》一文,由“相对于1946年1月在国共重庆谈判基础上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新政协会议”),意在……”可知,材料二将两次政协会议进行比较,主要论证中国人民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历史地位。
五、语言表达
1~3.【答案】D、C、B
1. ①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根据前文“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和后文“开拓创新的历史”可知,应选用“革故鼎新”。②“气吞万里如虎”语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描写的是刘裕北伐时威猛的气势。“敢教日月换新天”语出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表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后者。③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前者多用来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后者多用来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文段强调的是革命者为改变国家命运不断探索,应选用“前赴后继”。④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最终:最后,末了。前者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后者表示一般的结果。根据文意可知,“找到了一条新路”是希望达到的结果,应选用“终于”。故选D。
2. “画卷”承接前文“‘无边光景一时新 的历史巨变”,“历史逻辑”引出后文“诸路皆走不通了……找到了一条新路”,据此排除B、D两项。“更深层”应修饰“历史逻辑”,据此排除A项。故选C。
3.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用词不当,“纪念”指对过去的人和事物表示怀念,用来修饰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恰当,应将“纪念”改为“庆祝”;二是缺少主语,“再写历史”应调整成“历史再写”。故选B。
4.【答案】(1)①学习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执着奋斗的信仰 ②学习共产党人心系人民、造福人民的初心 ③学习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2)勤政爱民高歌奋进新征程
【解析】(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①结合“这种信仰,是……的无怨无悔”分析,空处也该扣住“信仰”“坚定执着”“深情呼唤”“无怨无悔”来总结,并照应“翻开百年党史,我们该学什么”,答案应为“学习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执着奋斗的信仰”。②结合“这种初心,是焦裕禄……的实干作风”分析,得出关键词为“初心”“公仆精神”“默默付出”“实干作风”,答案应为“学习共产党人心系人民、造福人民的初心”。③由“这种品格,是……爬坡过坎、开拓前进”得出关键词“品格”“艰辛探索”“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开拓前进”等,答案应为“学习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品格”。
(2)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首先压缩语段确定中心思想。结合第一段“翻开百年党史,我们该学什么?”和后文三段的中心观点确定大意。然后分析上联“革弊除旧风雨苍黄百年路”的内容和结构,得出下联:勤政爱民高歌奋进新征程。其中两联的尾字要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革弊除旧”对应“勤政爱民”,均为四个字的并列短语,并列部分又是动宾结构;“风雨苍黄”对应“高歌奋进”,偏正短语;“百年路”对应“新征程”,均为三个字的偏正短语。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