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七律.长征
六年级 上册
毛泽东,字润之,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者简介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或其他方法读准字音,圈出
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崖
渡
索
律
我会写
lǜ
“聿”五个横笔都从竖中线左侧起笔
长竖从竖中线上端右侧起笔
易错提示:
横画要长哦!
yá
两个“土” 上下排列,中间竖分开写
“山”要扁宽
易错提示:
两笔竖,不要写成一笔!
dù
“廿”要扁
“广”撇要长
“又”的捺起笔由轻变重
suǒ
“冖”横要长,盖住下面的“糸”
“十”扁小
易错提示:
“小” 两点宽展。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同学们初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形容山无数,水无数,比喻路途艰险。
等闲:平常。
大意: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作者用“暖”“寒”两种感受进行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长征的“难”,也能体会到红军的英勇无畏。
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毛主席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指挥红军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终于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巧渡金沙江
第一部分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意: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第一部分
“三军”指的是什么?
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第一部分
七律·
长征
分述
总起——不怕难 只等闲
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岷山——千里雪
总起——三军过后 尽开颜
万水
千山
板书设计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主题
当堂测试
根据拼音写词语。
ní wán shān yá dù hé
泥 丸
山 崖
渡 河
随堂练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