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证明线段或角的关系.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策略
1.结合熟记问题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2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
二.新课学习:
阅读课本本课时的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在△ABC中,∠B=∠C.求证:AB=AC.
证明:作AD⊥BC,则∠ADB= = .
在△ABD和△ACD中,
所以△BAD≌ (AAS),
所以AB= .
文字语言: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 .(简写成“ ”)
符号语言:在△ABC中,因为∠B=∠C,所以 .
【答案】∠ADC;90°;△CAD;AC;相等;等角对等边;AB=AC.
三.尝试应用:
例1.如图,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DBC=36°,∠C=72°,计算∠1,∠2的度数,并指出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
解:因为∠A=∠DBC=36°,∠C=72°,
所以△BCD中,∠1=180°﹣∠DBC﹣∠C=180°﹣36°﹣72°=72°,
因为∠1是△ABD的外角,
所以∠2=∠1﹣∠A=72°﹣36°=36°.
等腰△ABD,等腰△BCD,等腰△ABC.
例2如图,已知AB=AD,∠ABC=∠ADC, 则BC=CD.请说明理由.
解:连接BD.
因为AB=AD(已知)
所以∠ABD=ADB(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又因为 ∠ABC=∠ADC(已知)
所以∠ABC-∠ABD=∠ADC-∠ADB.
即∠CBD=∠CDB. 所以BC=CD
四.自主总结: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的对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 如图,∠B=∠C=36°,∠ADE=∠AED=72°,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如图所示,已知OC平分∠AOB,CD∥OB. 若OD = 3,则CD等于( A )
A.3cm B.4cm C.1.5cm D.2cm
3. 下面几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A.有两个内角分别为75°,75°的三角形
B.有两个内角分别为110°和40°的三角形
C.有一个外角为100°,一个内角为50°的三角形
D.有一个外角为80°,一个内角为100°的三角形
4.如图,下列条件不能推出△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A.∠B=∠C B.AD⊥BC,∠BAD=∠CAD
C.AD⊥BC,∠BAD=∠ACD D.AD⊥BC,BD=CD
5.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
以下是排乱的证明过程:
①又∠1=∠2,
②所以∠B=∠C,
③因为AD∥BC,
④所以∠1=∠B,∠2=∠C,
⑤所以AB=AC.
证明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A.③→②→①→④→⑤ B.③→④→①→②→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③→②→⑤
二、填空题
6.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E,过点E作MN∥BC交AB于M,交AC于N,若BM+CN=9,则线段MN的长为_______.
7.如图,在△ABC中,AB=AC,点E在CA延长线上,EP⊥BC于点P,交AB于点F,若AF=2,BF=3,则CE的长度为_______.
8.如图,在△ABC中,CD平分∠ACB,DE∥BC交AC于E,若DE=7,AE=5,AC的长为_______.
三、解答题
9.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点D是BC的中点,DE⊥AB于点E,DF⊥AC于点F.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10. 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边上一点,∠B=30°,∠DAB=45°.
(1)求∠DAC的度数;
(2)求证:DC=AB.
参考答案
1. D
2. A解析:因为OC平分∠AOB,所以∠AOC=∠BOC;
又因为CD∥OB,所以∠C=BOC,所以∠C=∠AOC;所以CD=OD=3cm.故选:A.
3. B解析:A、有两个内角分别为75°,75°的三角形,另一内角为30°,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
B、有两个内角分别为110°和40°的三角形,另一内角为30°,不能构成等腰三角形,故本选项正确,
C、有一个外角为100°,一个内角为50°的三角形,与外角相邻的内角是80°,第三个角是50°,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
D、有一个外角为80°,一个内角为100°的三角形,与外角相邻的内角是100°,当80°的外角和100°的内角构成平角时,另外两个内角可以是40°和40°,可能构成等腰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
4. C解析:由∠B=∠C可得AB=AC,则△ABC为等腰三角形,故A可以;
由AD⊥BC且∠BAD=∠CAD,可得△BAD≌△CAD,则可得AB=AC,即△ABC为等腰三角形,故B可以;
由AD⊥BC,∠BAD=∠ACD,无法求得AB=AC或AC=BC,故C不可以;
由AD⊥BC,BD=CD,可得AD为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可得AB=AC,故D可以;故选:C.
5. B解析:因为③AD∥BC,所以④∠1=∠B,∠2=∠C,
因为①∠1=∠2,所以②∠B=∠C,所以⑤AB=AC,
故证明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①→②→⑤,故选:B.
6.9 解析:因为∠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所以∠MBE=∠EBC,∠ECN=∠ECB,因为MN∥BC,所以∠EBC=∠MEB,∠NEC=∠ECB,所以∠MBE=∠MEB,∠NEC=∠ECN,所以BM=ME,EN=CN,所以MN=ME+EN,即MN=BM+CN.因为BM+CN=9所以MN=9.
7.7 解析: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因为EP⊥BC,所以∠C+∠E=90°,∠B+∠BFP=90°,所以∠E=∠BFP,又因为∠BFP=∠AFE,所以∠E=∠AFE,所以AF=AE,所以△AEF是等腰三角形.又因为AF=2,BF=3,所以CA=AB=5,AE=2,所以CE=7.
8.12 解析:因为由CD平分∠ACB,所以∠ACD=∠BCD,又因为DE∥BC,所以∠EDC=∠BCD,即∠ECD=∠EDC,所以△ECD是等腰三角形,所以CE=DE,又因为AE=5,DE=7,所以AC=AE+EC=5+7=12.
9.证明:因为AD平分∠BAC,DE⊥AB于点E,DF⊥AC于点F,所以DE=DF,在Rt△BDE和Rt△CDF中,,所以Rt△BDE≌Rt△CDF(HF),所以∠B=∠C,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
10.(1)解:因为AB=AC,所以∠B=∠C=30°,因为∠C+∠BAC+∠B=180°,所以∠BAC=180°-30°-30°=120°,因为∠DAB=45°,所以∠DAC=∠BAC-∠DAB=120°-45°=75°;(2)证明:因为∠DAB=45°,所以∠ADC=∠B+∠DAB=75°,所以∠DAC=∠ADC,所以DC=AC,所以DC=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