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9 12:3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七律·长征
六年级 上册
鸟窝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4年,红军主力因为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从根据地撤出,进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毛泽东回顾这一年来红军走过的路程,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写作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 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收集了自1926 年以来作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所写的文章。
作者简介
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或其他方法读准字音,圈出
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suǒ


我会写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鸟窝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 “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
中心句,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
诗意: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把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
“暖”既写五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更喜岷江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以“尽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走 乌蒙山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暖 巧渡金沙江
腾 五岭
寒 飞夺泸定桥
喜 过岷山
板书设计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表现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主题
1.给下列红色字体的字注音。
逶迤(   )(  )  磅礴(    ) 
2.这首七言律诗中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wēi  yí bó
B
随堂练
3.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 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巧取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