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①____________地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②____________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 )。在旧中国③____________的时代,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勇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同样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C.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D.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说过:“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是会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总结教训不仅指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重视经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经验主义同教条主义一样是有害的。为了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放弃理论学习,要认真读书,把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更具条理性、综合性的理论。
5.1928年,毛泽东同志为了整顿军纪,制定了“三大纪律”,其中有一条起初是“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后来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请从内容和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修改后的优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过去的100年,中国共产党以奋斗铸就辉煌,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力拼搏。
72年前,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号召。永远走在赶考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正是靠着这些传统和作风,我们党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革命、建设、改革不可能是直线前进的,既会有胜利,也会有挫折与失败。挫折与失败是坏事,但只要善于总结反思,失败就会转化为胜利。胜利是好事,值得高兴和庆贺,但若骄傲了甚至忘乎所以,胜利就会转化为失败。因此,胜利与失败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很难,始终坚持就更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同志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地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始终具有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的政党,必定兴旺发达,必将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值得每一名党员骄傲自豪,但更值得骄傲自豪的还在后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所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继续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摘编自许全兴《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材料二:
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认为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工作更难更伟大,所以特意提醒全党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不屈不挠地奋斗。
B.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可能没有失败,中国共产党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善于总结反思,将失败转化为胜利。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毛泽东和习近平共同的思想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连续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D.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都不要放松警惕性,因为一切敌对势力不甘心其失败,也不放弃破坏捣乱。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胜利与失败的关系很微妙:骄傲、忘乎所以,使前者转化为后者;善于总结反思,使后者转化为前者。
B.以“永远走在赶考路上”修饰“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
C.我们回顾历史,不仅要从过去的成功中寻求慰藉,还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D.“在我们面前发抖”“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形象地写出了敌对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害怕和嫉妒。
8.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B.习近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C.洪应明: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D.曾国藩: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9.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则材料的语体风格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B [所填语句位于上下段衔接处,注意内容承上启下。要把握第二段的基本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第一段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改变,第二段阐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改变。]
2.(示例)①义无反顾 ②雨后春笋 ③风雨如晦
解析 ①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②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③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3.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它生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过程中,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它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解析 首先,找到这句话的主干句,使其独立成句,作为答案的第一句话。主干句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然后,把长句中的定语、状语部分独立成句,改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它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它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综合以上分析,调整语序即可得出答案。
4.(示例)①还在于能够总结失败的教训 ②还指总结别人甚至敌人失败的教训 ③但坚决反对经验主义
5.①内容上,扩大范围。“群众”比“工人农民”范围更广。②修辞上,使用借代手法。“一点东西”指很少的东西,“一针一线”运用借代的手法,指群众的任何东西;后者比前者更能彰显军纪的严肃性。
6.C [“最重要”于文无据。由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地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可知,选项表述无中生有。]
7.A [B项“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错。由材料一“永远走在赶考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正是靠着这些传统和作风,我们党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分析可知,以“永远走在赶考路上”修饰“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在率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事业上始终拼搏不已。C项“不仅要从过去的成功中寻求慰藉”错。材料一是“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选项背离文意。D项“嫉妒”错。由材料二“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可知,表现的不是嫉妒,而是幸灾乐祸,瞧不起。]
8.D [材料一的观点是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A项表明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英雄气概,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B项表明要牢记历史文化,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C项有反对骄傲的意思,但最终强调的是君子要居安思危、坚忍顽强。D项有两个重点——不要怠惰和反对骄傲,比C项更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9.引用论证。第2段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论点;第3段引用毛泽东的话,强调不要骄傲;第4段引用邓小平的话,强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第4段引用习近平的话,强调要重视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第5段引用习近平的话,强调回顾历史的意义。
10.(1)语体风格:材料一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书面色彩,语调庄重严肃;材料二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情绪饱满,铿锵有力。
(2)原因: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材料一是政论性质的文章,是报刊发表的;材料二是发言稿,是口头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