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2课《大学之道》(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2课《大学之道》(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9 11: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1. 了解本课相关的文化常识。
2. 准确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并背诵默写。
3. 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增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
学习目标
“大学之道”
是儒学经典 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
从《礼记》中抽出来,与 、 、
合称为“四书”。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之道”指的是: 、 、
的根本原则。
穷理
正心
修身
治人
解题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解题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42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简介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49篇中的第42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作品介绍
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71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至圣”孔子、“复圣”颜渊(颜回)、
“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
“亚圣”孟子(孟轲)
儒家五圣
“孔庙四配”——孔庙里还供了四位圣人,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④于至善。
①大学:“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或成就大人之学的途径和方法。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使动用法,即“使...彰明”, 即发扬、弘扬。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④止:达到。
德行,引领我们抵达人生美好的境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抚爱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疏通文意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1.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详。
5.得: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主次,每件事情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万物有理,四时有序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领:内圣而外王,知行而至善
文本探究
1、何为“三纲”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共同
三纲领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根本原则
根本任务
最终目的


个人
群体
2、 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文本探究















坚定
宁静致远
安贫乐道
深思熟虑
终有所得
思想上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
文本探究
第1段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2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
第3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也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小结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使自己的内心端正;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疏通文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推究事物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⑤,壹是⑥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把修身当作根本。
②顺序: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1.哪些句子体现了“八目”的顺序,为什么这样排列顺序?
文本探究
①语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③理由:
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内修
外治
枢纽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行动上
文本探究
明明德
亲 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三纲”
“八目”
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修)
(知)
(用)
宗旨
步骤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方法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目的
八目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步骤
目标
大学之道
人生进修阶梯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总结全文
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示例】(观点一)
我认为“大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
“明德”相当于《道德经》中的上德,也就是最上等、最高明之德,甚至可以说是接近、等同于道的德,而“明明德”的第一个“明”,以及“亲民”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大学”只视为修身之学,那第一个“明”就是探索明了,而“亲民”是对自身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探索、掌握明德,并要去亲近民众,把这些事都做到最好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思维拓展
(观点二)
我认为“大学之道”是指传道。
“大学”不只是修身的学问,其根本精神在传道,“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可以理解为揭示、昭示,而“亲民”是让“明德”去亲近民众。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揭示明德,让其昭示天下,让“明德”去亲近民众,使民众都能了解掌握它。“平天下”就是让明德昭示于天下,使民众都掌握明德,人人都成为圣贤,那天下自然太平。
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思维拓展
理解性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
是:“ 。”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