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
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
革命性意义。本课是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中的第一个课时,
主要讲述了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古代的主要劳作方式,其中前两个子目是并列关系,侧重
从物质技术方面梳理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第一子目叙述了农业工具的变化,主要包括古代耕
作工具、灌溉工具和畜牧业工具的发展,第二子目描述了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主要
包括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业工具的发展。第三子目和前两个子目是因果关系,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第三子目在生产力地基础上对劳作方式进行解读,描述了工业时代之前的主要劳
作方式,包括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中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相关史实,学生在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中零散地学习了相关内容,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生产工具变革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理解还不够透彻。高二学生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在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在系统梳理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探究,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认识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作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不同时空条件下生产工具的演进历程,认识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2.通过问题探究认识生产工具的变革对生产方式的推动作用,理解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教学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天工开物》是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被世界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含义是:人巧模开工开创万物,即人利用自然规律制造生产工具,开创物质财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过程】
一、乃粒——农业工具的变化
学生活动:参观中国农业博物馆在线农展馆(http://www..cn/index.html),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内容,自主梳理耕作工具的变化历程。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在线农展馆并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的自我知识建构。
学生活动:排序大挑战。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按耕作工具出现的时间早晚进行排序。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排序挑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时空素养,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检验。
问题:思考古代耕作工具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代耕作工具经历阶段的梳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况,使学生认识到古代耕作工具的变化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变化。
教师展示桔槔、翻车、筒车的图片,梳理灌溉工具的变化历程。
材料1: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之,乃做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倍于常。”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2:水能利物,轮及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和文字材料展示农业灌溉工具的变化,结合对史料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问题:总结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的趋势,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的趋势,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从材质上经历了从木石到金属的变化、工艺上日益复杂、动力利用上经历了从使用人力到使用自然力(牛力、水力、风力等)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古代人民劳动的产物,认识古代人民在生产中不断改进工具的智慧。通过思考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节省了劳动力,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同时使之前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得到开发,扩大了可耕地的面积,促进了农业总产量的增加,从中使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生产工具是生产资料的核心,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任务6:除了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农业生产工具还包括施肥、播种、收获、运输、脱粒加工、渔猎、饲养、劳动保护等多种工具,课后推荐继续参观中国农业博物馆在线农展馆或到深圳大鹏美丽乡村了解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继续了解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到除了教材学习的耕作和灌溉工具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农业工具,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乃服、成器——手工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学生活动:限时填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二子目第一段,然后限时填空,纺织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材料:汉代提花机模型、汉代画像石中使用纺车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限时填空,使学生自主梳理纺织工具的进步。通过教师解读汉代提花机模型和汉代画像石中使用纺车的场景,提升学生的史实实证核心素养。
(二)陶瓷业工具的进步
学生活动:猜猜工具的用途。教师展示坯车、匣钵、支钉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并介绍这些工具的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测坯车、匣钵、支钉的用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这些工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陶瓷业工具的进步对陶瓷业发展的影响。
(三)冶炼工具的进步
教师介绍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描述古人冶炼金属的两种主要方式:锻打和铸造,通过图片认识不同的冶炼方式使用的冶炼工具。
问题:汉语中“模范”一词来源于古代冶炼业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有什么作用呢?河北兴隆战国寿王坟一次出土铸铁铁范87件,这说明了什么?
过渡:从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在劳动中为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智慧。生产工具体现了一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不仅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劳动的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也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劳作方式的演化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工具的变化决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劳作方式的发展
家庭式劳作方式
问题:结合教材史料《史记·商君列传》和学思之窗毛泽东的话,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对
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种劳作方式为什么能够在古代长期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小农经济是当时生产力水平
下的产物,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给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税源,其长期存在有其历史合理性。
农业庄园式劳作
材料:三国至隋代也就是唐朝以前,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
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问题:阅读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P16页《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思考庄园经济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庄园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庄园劳作是在战争或国家行政权力势力衰微下为适
应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现的农业劳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劳动者对封建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劳动具有强制性,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手工作坊式劳作
这一部分由教师简单介绍。
小结: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劳作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
史演进的强大动力。有这样的一句话说:“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
袋变出来的。”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莫不
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创造性的劳动。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认识古代的一切成果莫不凝聚着广
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地劳动。(共22张PPT)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的含义是人巧模天工开创万物,即人利用自然规律制造生产工具,开创物质财富。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课标要求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乃粒——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乃服、成器——手工工具的进步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生产力)
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
人与自然
人与人
决定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乃粒——农业工具的变化
学生活动
参观中国农业博物馆在线农展馆(http://www..cn/index.html),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内容,自主梳理耕作工具的变化历程。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排序大挑战
耒
耜
战国铁犁铧
一、乃粒——农业工具的变化
打制石器
殷墟铜铲
公元前2500左右乌尔王陵铜斧头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耒
耜
战国铁犁铧
一、乃粒——农业工具的变化
打制石器
殷墟铜铲
公元前14-15世纪 小亚细亚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战国时期推广铁农具,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公元前2500左右乌尔王陵铜斧头
问题:思考古代耕作工具的变化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非金属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耒
耜
战国铁犁铧
一、乃粒——农业工具的变化
打制石器
殷墟铜铲
刀耕 锄耕 犁耕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翻车(东汉、三国)
▲筒车(唐朝)
▲陶器汲水
▲桔槔(jie gao)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一、乃粒——农业工具的变化
材料1: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之,乃做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倍于常。”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2:水能利物,轮及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想一想,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有何趋势?
(可从材质、工艺、动力利用等角度思考)
材质上:从木石到金属的变化
工艺上:日益复杂
动力利用上:从使用人力到使用自然力(牛力、水力、风力等)
一、乃粒——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如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耕作灌溉工具进步
单位面积生产效率提高
开发之前不宜耕作的土地
可耕作土地面积扩大
农业总产量增加
节省劳动力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一、乃粒——农业工具的变化
课后拓展建议
除了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农业生产工具还包括施肥、播种、收获、运输、脱粒加工、渔猎、动物饲养、劳动保护等多种工具,课后推荐继续参观中国农业博物馆在线农展馆或到深圳大鹏美丽乡村了解相关内容。
二、乃服、成器——手工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自主学习教材第二子目第一段,然后限时填空,梳理纺织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 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 作为纺线工具。
汉代出现了用 纺纱,并使用 织出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必备生产工具。
骨针
陶纺轮
纺车
提花机
元
二、乃服、成器——手工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二、乃服、成器——手工工具的进步
(二)陶瓷业工具的进步
猜一猜以下陶瓷业工具的用途是什么?
坯车 匣钵 支钉
新石器时代晚期 制坯
南朝 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 底部挂釉
二、乃服、成器——手工工具的进步
(三)冶炼业工具的进步
冶金方式 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锤 打击金属原料
锉 磨平金属
铸造 (大型) 坩埚 熔化金属
范 ?
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战国以后大量铁农具范。
二、乃服、成器——手工工具的进步
(三)冶炼业工具的进步
汉语中“模范”一词来源于古代冶炼业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有什么作用呢?河北兴隆战国寿王坟一次出土铸铁铁范87件,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这说明了什么?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战国《管子·海王》
说明战国时期铁器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
二、乃服、成器——手工工具的进步
(三)冶炼业工具的进步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召集冶铁工匠,在人排和马排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发明水排。
从生产工具的进步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在劳动中为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智慧。生产工具体现了一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不仅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劳动的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也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给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税源。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殷墟甲骨文中有卜辞:
“(王)大令众人曰,協田”
(一)农业家庭式劳作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农业庄园式劳作
材料:三国至隋代也就是唐朝以前,北方广大地区为预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建立坞堡,坞堡内以宗族集团为核心,拥有部曲。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经济,但对坞主负有封建义务,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和土地。
——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问题:庄园经济有何特点?
为什么会出现庄园经济?
特点:自给自足,劳动者对封建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劳动具有强制性
原因:战争或国家行政权力势力衰微下为适应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现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三)手工式家庭式劳作和作坊式劳作
小结
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
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莫不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