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二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一书的中心和主题是: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和拓展。
第二单元共3课,本单元的基本线索是按时序呈现古代、近代与现当代生产技术、劳作方式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是近代部分内容。作为近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上承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下启现代新科技革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课一共两个框体:“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业革命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两个框体之间是因果逻辑关系。两次工业革命中采用机器大生产的全新劳作方式或者生产方式——工厂制度诞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前一阶段通史的学习,对两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了解,但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对社会的意义则认识不深,缺乏深入性的思考和探究,缺乏理性思维的提升。需要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课程标准】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过程】
幻灯片2: 第二单元共3课,本单元的基本线索是按时序呈现古代、近代与现当代生产技术、劳作方式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是近代部分内容。本课课标: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由此可知,本课的立意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设计意图:单元定位。
幻灯片3:温故知新:《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已经按照通史的体例较为充分完整介绍了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和影响。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则聚焦于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着重讲述了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改变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这也正体现了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
设计意图:建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联系。
幻灯片4:本节课共有两个子目:第一子目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后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其中大机器生产是生产力的变化,工厂制度是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第二子目是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习思维引导,宏观构建思维框架。
幻灯片5: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学法指导。
幻灯片6:教材P24【思考点】 :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教材P24下-P25上。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学法指导。
幻灯片7、12:略
设计意图: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中西联系
幻灯片8:略
设计意图:问题驱动,合作探究。
幻灯片9、10、11:略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
幻灯片13:设计意图:
回归教材,学法指导
幻灯片14:狄更斯笔下“最坏的时候”怎样呢?,漫画中这个优雅的富人边享受新式交通带来的便利,边捏着鼻子,抗拒着工厂有毒的浓烟与泰晤士河水散发的刺鼻恶臭。
请同学们边观看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 ,边思考教材P28【学习拓展】提出的问题。
想一想这部电影反映了工业时代怎样的问题。工业革命形成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资本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造成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阶级对立严重。大萧条时期,随着失业率的飙升,这种现象空前严重。
设计意图:工激发兴趣,深入浅出。
幻灯片15
面对苦难,很长时间内,人们都选择了忍耐,为什么无动于衷呢?看看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几味“毒鸡汤”:
新教观念:苦难是上帝选择的结果,你没被上帝选中;你是上帝的弃民,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自由主义:苦难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不应该干预;自己酿的酒,自己喝。
社会达尔文主义:苦难是社会竞争的结果,是你不适应社会;能力不行,怨不得别人。
利己主义:苦难是与我无关的事情,我不苦难就行了;我的人生信条是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抒情主义:苦难是喧嚣都市的事情,广阔乡村风景好;正像歌谣里唱的“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培养通史思维。
幻灯片16
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英国抒情主义风景画的杰作——《干草车》。画家刻意回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都市生活,尽情地宣扬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试图呼唤人们怀念闲适、安逸、平淡朴素的乡村农家生活。农村已经回不去了
设计意图:用艺术拷问这个世界。
幻灯片17
一边是富人区,一边是贫民窟,城市已经分裂,假如你是工业革命后的工人、儿童或妇女,你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境遇?(从社会环境、个人命运、未来设想等角度)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生活情境的小组探究的方式,呈现学生需要获得的情感、价值和意义等,引导学生围绕各自感兴趣的场景模块开展协作探究式学习进行知识的自我输入、自我构建,然后在交流分享中呈现,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输出。输出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历史情境之中与历史人物产生共情,并进一步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升华输出的品质。学生能够认识到,从“人力”手工时代到“机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但同时人类慢慢地被机器所束缚,关于贫困、环境、疾病等关于“人类生存”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最终使学生在情感升华中完成
学习的输出。幻灯片18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风起云涌,三四十年代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设计意图:唯物史观。读图图说史,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放工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有强大生命力,原因有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护身法宝,也始终得到人民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课堂小结】
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与渐进结合的革命,它开始于经济领域,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继而深入发展影响至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等领域,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设计意图:唯物史观。(共17张PPT)
1、含义
2、进程
3、影响
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生产力:“蒸汽时代”
生产组织:工厂制度
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VS工业无产阶级
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文化教育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
世界联系:
珍妮纺纱机 万能蒸汽机 汽轮 蒸汽机车 铁路时代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18C60S 1765 1807 1814 1825 19C40S 19C中期
(开始标志)(标志性成就)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温故知新: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生产力变化: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二)劳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二、工业革命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学习思维引导】
【课程标准】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工厂)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
手工劳动(零碎分散)
◎比较集中的印刷工场
教材P24-25关键词句:
倒班制;
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流水线;生产过程处于监督管理之下;
原料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教材P24【思考点】 :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教材P24下-P25上
分工明确、管理科学,便于集中管理工人,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
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质量更有保障;生产成本更低
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提升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读图说史:根据图片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从而推动中国迈向经济、教育近代化
天津永利碱厂
汉阳铁厂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教材P27 【史料阅读】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狄更斯“最好的时候”和“最坏的时候”的理解。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英国伦敦的城市演变
教材P26【史料阅读】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最好的时候
1869年苏伊士运河
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
19世纪末曼彻斯特大运河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伊丽莎白塔
现代化大农场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最好的时候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最好的时候
教材P28【问题探究】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恩格斯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1)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2)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材料:“每个学徒在工厂工作日或营业时间内须接受阅 读,写作和算数,或其中至少一项内容的教育,教授 工作需根据特定学徒的年龄和能力选任一些慎重合适 的人参与,出于该目的工场或工厂应提供教室或场地用于学徒教育。” ——《工厂法》1802年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最好的时候
《夜校的明灯》(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义务教育,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工人学校。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最好的时候
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促进乡村的改变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5.初等教育推广,人们文化素质提高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最坏的时候
教材P28【学习拓展】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讲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率飙升,工人在巨大的压力下饱受折磨的故事。主人公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产生幻觉,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并且将自己卷入流水线的皮带里。
想一想这部电影反映了工业时代怎样的问题。
《摩登时代》 剧照
漫画《对泰晤士河污染情况的观察》,1855年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最坏的时候
新教观念:苦难是上帝选择的结果,你没被上帝选中;
自由主义:苦难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不应该干预;
社会达尔文主义:苦难是社会竞争的结果,是你不适应社会;
利己主义:苦难是与我无关的事情,我不苦难就行了;
……
面对苦难,为什么无动于衷?
英国田园抒情风景画的杰作——《干草车》(1821年英国康斯坦布尔)
资产阶级的居住区
空气清新
环境舒适
交通方便
衣食富足
工人的居住区
肮脏混乱
治安很差
疾病四伏
贫困饥饿
城市的分裂: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
情境假设:假如你是工业革命后的工人、儿童或妇女),你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境遇?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马克思主义诞生;
一、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生产力变化: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二)劳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本课小结
(一)最好的时候: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3.促进乡村的改变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5.初等教育推广,人们文化素质提高
(二)最坏的时候: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
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