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水路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高中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主题是交通运输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分两课,分述古代、近代与现当代交通变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延续关系。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文分三个子目——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陆交通、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确立、交通与社会变迁,叙述了从原始社会至19世纪末,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路线等方面的探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今中外道路交通的历史变迁,认识到道路交通的进步对社会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道路交通所体现出的由陆到海、由人力到机械力、活动范围由局部到全球的变化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趋势。
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理解道路交通的变化对政治、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二、学情分析
首先,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以交通发展为主题,述及古今中外。由于道路交通这一主题在过去的历史学习中一直被忽视,知识点也相对较分散,学生对交通变迁方面的知识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涉猎较少,导致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缺乏系统化的了解。其次,本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道路交通的变化在必修阶段学习中均有体现,如秦朝的驰道作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而出现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全球航路确立与15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在纲要(下)有详细的学习等。学习本课,即摘取已学课程中有关道路交通上的知识,从中去发掘道路交通变迁的特点与产生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古代到19世纪的中外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的演变及对民众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五、板书设计
1、水陆化交通
2、海洋化交通
3、工业化交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大家都熟悉的鲁迅的一句话进行导入: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提问:大家觉的这句话对吗?
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进行导入,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对交通问题的探究上来,从而明白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的交通概念。
(二)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梳理古代中外水陆交通的成就,掌握基础知识
探究问题:通过史料,对比中国秦朝和古罗马的道路建设,对比秦朝和古罗马交通体系的不同,从而探究古代道路建设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1、关于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展示数轴和表格,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将表格补充完整。
罗列不同朝代的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辅之以有代表的图片,教师对有代表性的事迹进行补充,通过归纳表格来认识古代对海洋的探索,并从中认识到交通变化对社会的的意义。
世界范围内对海洋的探索
通过地图来展示,用地图来横向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探索活动,
思考:古代的海洋探索有什么用特点?
通过这种横向比较,认识到古代世界的海洋探索范围窄、规模小,都是小范围的局部探索的特点。
展示新航路的开辟的地图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地图的展示说明,跟前面古代世界的地图进行对比,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交通的意义:解决了交通道路的问题。
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使得全球的交通联系和人员流通变成了现实。
(四)工业浪潮下的中西交通
1.通过新航路开辟后的运河开通引出工业革命的影响,罗列工业革命在交通上的成就,认识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交通工具机械动力的问题。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的意义,认识交通近代化的条件。
2、罗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成就
3、结合所学,分析交通变迁的社会意义
七、课后小结
梳理整节课的脉络,提出本节课的思考问题:100多年前中国面对工业革命的态度:马拉铁路、铁路破坏风水,一百年后西方对于信息革命的态度,英国移除华为5G设备、口罩里藏有5G天线,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有微妙的不同,个中看法,自由评说。从而带学生思考交通对一个国家的重大影响力。(共17张PPT)
水陆交通的变迁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生活》
交通的概念
“交通”一词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易经》“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概念。
交通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
从方式上看,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道五种,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
阅读教材P67-68, 梳理古代中外水陆交通的成就。
一、古代的水陆交通
项目 代表成就 陆 路 交 通 中国 秦:
汉:
唐:
元:
西方 罗马帝国: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丝绸之路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通过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阅读教材P67-68, 梳理古代中外水陆交通的成就。
一、古代的水陆交通
项目 代表成就 水 路 交 通 中国
西方 17世纪的法国:
17世纪荷兰: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元代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开通迷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1)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有何不同?
(2)两国为何要大力修建道路系统?
1.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满足军事需要。
2.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3.加重了徭役,激化社会矛盾。
古代道路建设的影响
探究一:古代道路建设的影响
上古时期
唐朝
明朝
汉朝
宋元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宋代对日和高丽航线
鉴真和尚画像
交通道路 自然界的江河湖海 海上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对日、朝鲜航线 郑和下西洋
交通工具 舟 楼船 榫接木船 指南针、造船技艺进步 造船规模大、分布广
交通事略 浮具—筏—舟 汉武帝七次巡海 东南港口兴起 《岛夷志略》 船型种类成熟、造船业的高潮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舟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材料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学习任务:
1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促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因素有哪些?
二.海洋探索:环球航行织路网
新航路开辟线路图
西方早期海洋探索
维京人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波利尼西亚人
范围窄、规模小,局部探索
特点: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影响: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陆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全球交通联系和人员来往变成现实。海上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海上航运距离。
1869年
苏伊士运河
1914年
巴拿马运河
结合69页南宋海上贸易图,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交通的特点及其新航路开辟对交通进步的影响?
学习任务3
2 古今西方对海洋的探索
二.海洋探索:环球航行织路网
1807
1812年
1814年
1825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80年代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
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
西方:发展的社会日新月异
(1)技术的交流:
史料阅读:
当马车和火车交通工具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当大工业所造成的生产集中(其他情况除外)要求新的交通来迅速而大量地运输它的全部产品的时候,人们就发明了火车头,从而才能利用铁路来进行远程运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4-345.
要求革新
2 技术的跃进:西方交通的蜕变
技术保障
工业革命
交通工具
三.工业浪潮下的中西交通
19世纪60年代中期
1872年
1881年
1909年
中国人制造的“黄鹄号”蒸汽汽船试航成功
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唐胥铁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竣工
中国:
追赶的脚步从未停歇
3 中国的追赶:近代交通艰难起步
1807
1812年
1814年
1825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80年代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英国“旅行者号”机车试车成功
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
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
西方:发展的社会日新月异
三.工业浪潮下的中西交通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抢夺铁路修筑权。到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共9600多千米,其中由帝国主义直接或间接投资经营的竟达8900多千米,中国自主修建的铁路只有600多千米。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近代中国,列强强夺筑路权的影响
探究二、近代中国铁路修建的影响
1.帝国主义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
3.同时还可以控制铁路沿线的地方,把它们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寒《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交通的改进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
加强沟通、中央集权、经济往来
四.交通改进的影响
学习任务:
“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
——乾隆《淮安府志》卷五
“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都会遂成下邑”
——刘寿、范冕《续纂清河县志》.1928
运河明珠:清江浦的今非昔比
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交通的改进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四.交通改进的影响
甘肃博物馆藏邮驿画像砖
学习任务:
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改变生活习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交通的改进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四.交通改进的影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微妙的不同……
一百多年前中国面对工业革命的态度:
马拉车/铁路破坏风水/汽车影响尊卑
一百多年后西方面对信息革命的态度:
英国移除华为5g设备/口罩里有5g天线
交通与社会变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