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学科:美术 备课组: 美术组
教研组:音美组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第 5 课
课 题 色彩的明与暗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2
课标 能使用传统或现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能提出各种构想,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方法,创作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在活动结束时,能收拾、整理工具和材料,保持课桌和教室的整洁。 能主动学习,具有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色彩的明与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教材是以"色彩的明度"为题展开学习、探究和创作,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明度和纯度,什么是明度渐变。提高学生色彩的运用能力,丰富画面的表现效果。在了解和创作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色彩的明度是色彩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已经学会用原色和间色进行调配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性的色彩游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纯度和明度。
学情分析 本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色彩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色彩明度的知识,为以后学习色彩的调和、色彩的情感等知识奠定基础,随着第三学段学生在作品中写实倾向的不断发展。并在前一学期学习了色彩三原色, 学生逐步抛弃了以主观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方法,注意运用绘画技能,力求表现的更真实更深刻,因此这时期又被称为写实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观察力能力增强,能客观的理解,表现有些事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明度的含义。 2、学会用色彩明暗对比的方法用水粉颜料涂色,提高色彩表现力。 3、在尝试色彩明暗的各种表现方法中感受色彩的美感,提高学生对色彩的鉴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明、暗色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难点:明、暗色调的配色方法。
教具学具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等常规作画工具,剪刀、双面胶。 (教师)课件、彩笔、白纸、有关明暗对比图片等。
课前 三分钟 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要从小学习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你们现在都是小树苗,品德的养成需要丰富的营养、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茁壮成长。现在把自己的品德培育得越好,将来人就能做得越好。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2015年6月1日,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的讲话
教 学 流 程 主 体 设 计 二次备课及反思
第一课时 一、复习欣赏 揭示课题 1、 复习已学过的色彩知识:媒体出示关键字:三原色、间色、复色。
2、播放课件,欣赏俄国画家夏加尔的作品—《我与村庄》
提问:(1)看了这些作品后,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互相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 《我与村庄》是俄国画家夏加尔的作品,他用有条不紊的组织方法来描绘不同时空下的现实生活,他以想像和回忆来构思画面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都超脱了呆板的规律,每个细节都保留着生活的真实、完全的自由和尽可能的优美雅致。这幅画充满对童年的追忆、对故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 作品中有许多色彩,每一块颜色又有明暗不同的层次,有的色彩较亮,是明色,有的色彩较暗,是暗色,这就是色彩的明暗强度,我们称它为色彩的明度。 揭示课题:明色与暗色 二、自学方法 尝试调配 1、学生欣赏教材内的调配方法并反馈。
2、媒体板书调配方法:
明色和暗色的调配方法:
明色——加白色使色彩变亮。
暗色——加黑色使色彩变暗。
3、学生尝试调配明色和暗色,教师辅导。
要求:随意加白和加黑。
教 学 流 程 第 二 课 时 二次备课及反思
一、教师演示 学生创作 1、教师演示用不同层次的明度: 师:你们看色彩层次感的体现就在这随意间的加白和加黑而形成的,你们说有趣吗?
2、 出示未涂色的画面:
3、 师提出作业要求:
(1)在这四幅画里选择一幅涂色。
(2)用色彩的明暗对比的方法涂色。
(3)可以自己创作涂色:造型简单。 二、创设情景,评价作品
1、 展示作业。
学生依据黑板上的评价标准把作业贴在相应的位置。
2、 自我评价。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棒,整个学习的过程都在自学、自主、自我的活动中完成,老师希望你们今后也能像这堂课一样表现出自我和个性的风采。好吗? 三、课后延伸 1、教师课堂总结。
2、提出课后要求: 回家以后,可以找一些有关色彩明暗强烈对比的图片,和你的好朋友们一起分享交流。
板 书 设 计 色彩的明与暗 明色和暗色的调配方法:
明色——加白色使色彩变亮。
暗色——加黑色使色彩变暗。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