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欧阳修
思维导图
五代史伶官传序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后唐庄宗史实
论证
例
庄宗接受遗命
庄宗执行遗命
理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用文中的原句来说)
依据: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李存瑁
思考
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写作目的为何?
提示: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这几年里,在他身上又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找课文中的话来概括)
文本解读
23岁
908年
“与尔三矢”
27岁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38岁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灭后梁,建后唐)
41岁
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李存瑁
文本解读
得天下
15
年
为什么?
失天下
3
年
文本解读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文本解读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语句。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文本解读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语句。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教 训
李存瑁
思考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最后一段能否删了?为什么?
文本解读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时代背景:
▲北宋疆域图
文本解读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主旨:
▲北宋疆域图
继承父志
灭燕
灭梁
忧劳可以兴国
宠幸伶人
例证
对比
史论
以论带史
以史证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908
912
923
逸豫可以亡身
以古鉴今
总结
拓展延伸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秦
抗秦则兴
赂秦则亡
六国
忧劳则兴
逸豫则亡
庄宗
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项羽
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北宋
勤学则兴懒惰则亡
我
拓展延伸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六一居士传》
李存瑁
思考
文章说国家盛衰存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再寻找一些事例加以补充说明。
示例
越王勾践
孟子
隋炀帝
唐太宗
商纣王
示 例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欧阳修的这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以“得天下”之“盛”,与下文写“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1)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总有一个主次之分。
(2)要找出抑扬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相通的桥梁,才能完成由抑到扬或由扬到抑的转换。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请你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花”“鸟”等,恰当地运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我对花的感情,一直很淡漠。虽然说爱花的父母在院子里养了很多花,使得不大的庭院一年四季都孕育着盎然的生机,但我还是没有因此而对花产生好感。尤其是那株去年才移植来的兰花,由于它太柔弱太不起眼了,我几乎忘却了它的存在。没想到今年,兰花竟绽放了不少,院子里也弥漫着清香。这个情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对花的认识由这一株兰花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