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全效提优 第5章 人体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测试卷A(含解析+答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全效提优 第5章 人体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单元测试卷A(含解析+答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31 15:11: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HS版八上科学全效提优《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单元测试卷A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应多吃下列食物中的( )
A.含蛋白质、钙、磷多的食物 B.甜食
C.含脂肪多的食物 D.各类食物21世
[解析]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同时这三类物质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故青少年应该合理膳食、均衡膳食。D符合题意。
[答案] D
2、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 )
A.糖类 B.脂肪 C.维生素 D.蛋白质
[解析] 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A正确;脂肪是人体内的备用能源物质,B错误;维生素既不构成细胞,也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需要量很少,但作用很大,缺乏时会出现不同的异常症,C错误;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虽然能提供能量,但不是人体主要的供能能物质,D错误。
[答案] A
3、下列有关血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细胞呈红色,因为红细胞富含有血红蛋白
B.白细胞体积较小,能吞噬病菌
C.血小板有细胞核,形状规则
D.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解析] 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所以血液呈现红色,而不是红细胞呈现红色,故A错误;B.白细胞体积较大,能吞噬病菌,不正确;C.血小板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不正确;D.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正确。
[答案] D
4、下列有关人体的呼吸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B.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
C.肺泡和肺部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依赖于气体的扩散作用
D.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结果是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解析] A、由于肾小球不能过滤大分子的蛋白质,因此,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不含蛋白质,故符合题意;B、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尿液中尿素浓度明显升高,即尿素:原尿<尿液.故不符合题意;C、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因此,原尿中的无机盐和血浆相等,即无机盐:血浆=原尿.故不符合题意;D、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因此,尿液与原尿相比,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即葡萄糖:原尿>尿液.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5、对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四种物质浓度(克/100毫升)进行比较,错误的是(  )
A.蛋白质:血浆=原尿 B.尿素:原尿<尿液
C.无机盐:血浆=原尿 D.葡萄糖:原尿>尿液
[解析] A、由于肾小球不能过滤大分子的蛋白质,因此,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不含蛋白质,故符合题意;B、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尿液中尿素浓度明显升高,即尿素:原尿<尿液,故不符合题意;C、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因此,原尿中的无机盐和血浆相等,即无机盐:血浆=原尿,故不符合题意;D、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因此,尿液与原尿相比,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即葡萄糖:原尿>尿液,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A
6、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的生理活动,以下流程中正确的是(  )
A.人在平静时呼气:胸廓扩大→肺扩张→外界气压>肺内气压→气体入肺
B.血液循环中肺循环:右心室→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左心房
C.尿素排出体外的主要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过程: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解析] A.胸廓扩大→肺扩张→外界气压>肺内气压→气体入肺,这是人体吸气过程,A不正确;B.血液循环中肺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B不正确;C.尿素排出体外的主要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不正确;D.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过程: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正确。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7、下列关于气体交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B.通过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氧增多
C.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D.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解析] A、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两边平衡为止。如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故不符合题意;B、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氧减少而不是增多,故符合题意;C、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因此,经过肺泡中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含量增多,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故不符合题意;D、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者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者是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B
8、如表为某成年人三种样品的部分成份含量,分析正确的是(  )(单位:克/100毫升)
成份样品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血浆 90 8 0.1 0.72 0.03
原尿 98 0.03 0.1 0.72 0.03
尿液 96 0 0 1.1 1.8
A.血浆与原尿中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是通过重吸收作用实现的
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球滤过
C.尿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升高是由于肾小管发生病变引起的
D.此人肾脏(肾单位)的功能正常
[解析] A.血浆与原尿中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是通过滤过作用实现的,不正确;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能被肾小管重吸收,不正确;C.尿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升高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等引起的,不正确;D.此人肾脏(肾单位)的功能正常,正确。
[答案] D
9、人体排出下列物质时,只有一条途径的是(  )
A.二氧化碳 B.尿素 C.水 D.无机盐
[解析]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可见二氧化碳只有一条排泄途径,即通过呼吸系统呼出。
[答案] A
10、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 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解析] 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下:A.pH=a时,pH减小使酶的活性下降,则消化时间延长但总的麦芽糖产量不变,故e点不下移,而d点右移,故A不正确;B.淀粉量增加时,麦芽糖产生上升,e点上移,正确;C.温度升高时,酶的催化效率下降,消化时间增长,d点右移,正确;D.酶的量减少时,消化时间增加,d点右移,正确,故A符合题意。
[答案] A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示意图,请根据各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判断甲、乙、丙三条血管各属于(  )
A.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 B.小静脉、小动脉、毛细血管
C.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D.小静脉、毛细血管、小动脉
[解析]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里面的血液流动比较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里面血液流动比较慢;毛细血管是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从图中血液流动方向看出丙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因此是静脉;甲血管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是动脉;乙血管是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因此是毛细血管。
[答案] C
12、下列关于人体泌尿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  )
A.尿液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B.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
C.尿毒症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排出的主要是血液中的尿素等物质
D.膀胱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解析] A、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A正确。B、肾动脉进入肾脏后,分支成各级小的动脉,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静脉出肾脏的。肾小球有滤过作用,血液在此处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肾小球都是肾动脉的组成部分,里面流的都是动脉血,B正确。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故某人患了尿毒症不能正常排尿,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排出的主要是血液中的尿素成分。,C正确。D、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D错误。
[答案]D
13、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其根本原因是(  )
A.肺的通气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D.组织细胞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解析] 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吸入的氧要提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有机物通过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此过程可以用表达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这个过程是在细胞中完成的。所以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经过一系列的途径被运输到肺,由人体呼出,导致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 D
14、小肠吸收来的葡萄糖送到脑部利用并将细胞产生的含氮废物转变成尿素,送至肾脏排出,整个过程中血液经过心脏和肺的次数依次是(  )
A.2、1 B.2、2 C.4、2 D.6、3
[解析] 小肠吸收来的葡萄糖送到脑部利用并将细胞产生的含氮废物转变成尿素,送至肾脏排出的过程是:小肠→体静脉→心脏→肺动脉→肺→肺静脉→心脏→体动脉→脑→体静脉→心脏→肺动脉→肺→肺静脉→心脏→体动脉→肾。所以整个过程中血液经过心脏和肺的次数依次是4、2。
[答案] C
15、血液的主要作用是起运输作用,当血液流经下列结构时,血液的成分往往要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液流经肾小球后,血液中的蛋白质大大减少
B.血液流经小肠绒毛后,血液中的氨基酸大大减少
C.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血液流经脑组织细胞后,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解析] A、血液流经肾小球后,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减少,蛋白质的浓度增高,养料含量有变化,A错误;B、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小肠后,由含养料少,含氧量多的动脉血变为含氧量少,养料多的静脉血。B错误;C、血液与肺泡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C错误;D、脑组织细胞不停地消耗着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经此处时释放出氧气带走二氧化碳,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D正确。
[答案] D
16、如图所示,A、B、C、D、E表示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完成A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B. 经过B过程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 C过程可以表示组织内气体交换 D. 完成D、E过程的结构单位是肾单位
[解析] A.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分析图示可知:过程A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B表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经过B过程,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C.C过程可以表示组织内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因此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D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作用,E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因此完成D、E过程的结构单位是肾单位,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7、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
B. 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
C. 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
D. 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
[解析]A.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A正确;B.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 ( http: / / www.21cnjy.com )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B正确;C.若X为叶肉细胞,根据箭头方向,①为有机物而不是水,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则Y为叶脉中的筛管而不是导管,C错误;D.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D正确。
[答案] C
18、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图表示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B. 若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C. 丙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Ⅳ→Ⅱ→……→Ⅰ→Ⅲ
D. 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
[解析] A. 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A正确;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B正确; C.血液循环路线为:右手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头部动脉→头部毛细血管→病灶。所以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C正确; 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低于25℃,或高于30℃时,光合作用下降,并不是停止,D错误。
[答案] D
19、12月的某天,住在广东(当地环境温度25℃)的张某乘飞机降落到北京(当地环境温度5℃),身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变化。其中耗氧量、尿量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 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不变
C. 增加、不变、不变 D. 增加、增加、降低
[解析]从广东飞往北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广东的温度比北京的高,而因为人是恒温动物,为了维持自身恒定的体温,机体要靠加快代谢产热,代谢加快,体内物质氧化分解较多,而分解有机物要消耗氧气;同时温度降低,汗液减少,代谢水分转化为尿液,所以尿量增加。因为人的体温恒定,人体内体温恒定为37℃左右,酶的活性只与温度有关,所以酶活性是不变的。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答案] B
20、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在 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 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一种用于鉴定蛋白质的试剂,遇到蛋白质显紫色),3、4 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实验② B.实验①
C.实验①、实验②都能 D.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
[解析] 蛋白酶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实验①中,蛋白酶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后,液体中的蛋白酶和多肽能和双缩脲试剂反应,所以1、2都有紫色物质,不能判断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所以B、C、D都错;实验②中,3的蛋白块被蛋白酶分解后,蛋白块变小,而4中不变。
[答案] A
二、填空题(共8题,每空2分,共38分)
21、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是______,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是 。
[解析] 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是肺,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是心脏,消耗氧气的场所是每个活细胞。
[答案]肺;心脏
22、如图坐标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 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__________。
(2)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_________。
[解析] 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B是吸气结束呼气开始的瞬间。
[答案] (1)吸气 (2)B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23、如图为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所示的血管,经过物质交换后,从该血管流出的血液为   血。
(2)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   。
(3)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进入该血管后,通过血液中的   运输到肾脏,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解析] (1)图中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故血管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为含氧少的静脉血,故经过物质交换后,流出的是静脉血;(2)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3)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尿素属于废物,所以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进入该血管后,通过血液中的血浆运输到肾脏,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答案] (1)静脉(2)血红蛋白(3)血浆。
24、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③代表生理过程,④、⑤代表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
(1)正常人体吸收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其含量相对稳定,这与___________的调节作用有直接关系。
(2)空气中的⑤在血液中依靠____________运输。
[解析] (1)①表示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②是淀粉或麦芽糖在小肠内的消化,③葡萄糖随血液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血糖含量相对稳定主要是胰岛素的调节作用;(2)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扩散进入血液,在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并被运输。
[答案] (1)胰岛素 (2)红细胞(血红蛋白)
25、某纪录片播放了一组“臭名远扬”的食物,如中国的霉苋菜梗和炸臭豆腐,国外的鲱鱼罐头、臭奶酪、冰岛臭鲨鱼等。
(1)这几种食物都是通过发酵制作的,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成__________等小分子,都是“鲜味”物质,当我们品尝食物时,感受到的就不再是“臭”,而是“鲜香”了。
(2)冰岛臭鲨鱼之所以气味浓烈,是因为鱼肉中含有较多的尿素,因此,过多的食用可能增加人体__________系统的负担。
(3)霉苋菜梗和炸臭豆腐中含植物蛋白,被摄入体内后,经消化系统的 最终转化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
[解析] (1)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成氨基酸等小分子,都是“鲜味”物质,当我们品尝食物时,感受到的就不再是“臭”,而是“鲜香”了。(2)冰岛臭鲨鱼之所以气味浓烈,是因为鱼肉中含有较多的尿素,尿素的排出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由泌尿系统排出。因此,过多的食用可能增加人体泌尿系统的负担。(3)胃腺分泌的胃液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肠腺分泌的肠液对蛋白质也有消化作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使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霉苋菜梗和炸臭豆腐中含植物蛋白摄入体内后,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最终转化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
[答案] (1)氨基酸 (2)泌尿 (3)消化和吸收
26、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与较大的颗粒物相比,不易沉降,且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影响更大,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最主要“元凶”。请你利用学到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城市一天中的PM2.5动态监测数据折线图。据图可知这一天中PM2.5的最高值 将
出现在 时左右。
(2)PM2.5通过肺泡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最先进入心脏的 部位(填心脏结构名称),最后进入左心室随体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影响身体健康。
[解析] (1)从一天的PM2.5动态监测数据折线图可以看出,PM2.5的值在18时左右达到最高峰,在0.1~0.12mg/m 之间; (2)PM2.5通过肺泡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所以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后PM2.5通过肺静脉流入到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随体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影响身体健康。
[答案] (1)18;(2)左心房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27、如图是尿的形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两处所示的生理过程:a肾小球的    作用;b肾小管的  作用;
(2)从图中结构[5]流出的液体是   。
[解析] (1)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1肾小球、2肾小囊和3肾小管组成;当血液流经1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2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3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尿的形成经过了a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2)从图中结构[4]流出的液体是尿液。
[答案] (1) 滤过 ;重吸收 (2)尿液
28、结合如图分析作答:
(1)图二③和④中主要的有机物消化过程对应图一中曲线   (填字母)。
(2)与“食物的主要消化场所”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   (任写一条)。
[解析] (1)图二中③④层主要提供蛋白质,蛋白质从胃开始被初步消化,所以对应的是图一中的Z曲线,最终在小肠内被分解为氨基酸。(2)牙龈出血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长期摄入不足或腹泻、呕吐等情况,都可造成缺乏维生素C,使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连接障碍,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从而引起皮、粘膜下出血。由“平衡膳食宝塔”可以看出,需要补充②层食物,因为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丰富的蔬菜、水果类较多。(3)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场所,这是因为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答案] (1)Z;(2)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三、探究题(共3题,每空2分,共20分)
29、小明家周末中午要举行家庭聚餐。他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固体食物就把它带到学校,与同学在实验室研究其主要营养成分。该实验方案、步骤和结果如下:
(注: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蛋白质;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但不能分解淀粉)
(1)为保证对照实验变量的唯一性,其中b应该为   ,C应该为 。
(2)食物摄入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各部位(用A、B、C、D、E表示)被消化程度如图。 根据实验结果,可反映该固体食物主要营养成分消化过程曲线图中的是 (填甲、乙、丙)。
[解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表中a是0.1克,b是0毫升,c是4毫升。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根据实验现象可见:所研究的固体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3)消化道依次由A口腔、B咽、食道、C胃、D小肠、E大肠、F肛门组成。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蛋白质的消化始自胃、脂肪从小肠开始消化,分析图示可知:曲线乙表示淀粉的消化、曲线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曲线甲表示脂肪的消化。
[答案] (1) 0; 4 (2)丙
30、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题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2)实验中1和2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1,2号试管都要在37℃下实验的原因是   。
(3)此实验预期2号的实验结果是   (填:变蓝或不变蓝)。
[解析] (1)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2)实验中1和2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1,2号试管都要在37℃下实验的原因是37℃是唾液淀粉酶最适应的温度。此实验预期2号的实验结果是变蓝;因为1号试管是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2号试管是2毫升清水和2滴碘液,其变量是唾液。由于1号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2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发生变化,遇碘变蓝。
[答案] (1)1和3;(2)37℃是唾液淀粉酶最适应的温度;(3)变蓝
31、为探究胃的作用,1773 年,一位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 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他 由此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后研究发现胃液中包含了胃蛋白酶、盐酸和水等成分。为进一步探究肉片消失到底与哪种物质有关,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完成探究活动的相应内容。
甲试管 乙试管 丙试管
实验材料 a 一块肉块+4mL蒸馏水 一块肉块+4mL蒸馏水
对照设置 b 3mL盐酸 3ml蒸馏水
水浴温度 37℃下保温约30分钟
(1)先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丙试管中 a 处应加   ,乙试管对应的 b 处应加入   。
(2)观察实验现象时,观察的指标是   。
(3)实验结果及分析:若出现现象   ,则说明在外界条件适 宜的情况下,胃液中的蛋白酶对肉片有消化作用。
[解析] (1)设计对照实验的关键是保持变量的唯一性。由题干可以看出,本实验的变量是胃液。因此除了该变量以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所以①先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丙试管中a处应加一块肉块+4mL蒸馏水,乙试管对应的b处应加入3mL胃液;(2)观察实验现象时,观察的指标是肉块大小的变化;(3)实验结果及分析:若出现甲试管中的肉块消失了(变小了)而乙丙中的肉块不变现象,则说明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胃液中的蛋白酶对肉片有消化作用。
[答案] (1)一块肉块+4mL蒸馏水; 3mL胃液(2)肉块大小的变化
(3)甲试管中的肉块消失了(变小了)而乙丙中的肉块不变
四、解答题((第32题8分,第33题6分,第34题8分,共22分)
32、如图为人体中几种重要的生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图中的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F表示其中的一个生理过程。请据图并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进行化学消化的起始部位是 ,物质a是 。
(2)物质a通过 处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血液中a的含量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_____。
(3)下列描述最为准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图中b表示吸入肺泡的空气,c表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B.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C.正常情况下,图中d物质含有大量蛋白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
D.正常情况下,图中d、e两种物质都不含红细胞
(4)F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解析](1)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化学性消化;淀粉的化学性消化开始于口腔,因为口腔内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即物质a是葡萄糖;(2)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营养物质的吸收只在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消化道内进行;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因此葡萄糖通过小肠里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调节糖的代谢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3)A、一般情况下,图中b表示吸入肺泡的氧气,c表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故不符合题意;B、发生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者使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后者使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故不符合题意;C、d是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原尿,正常情况下,原尿中不含蛋白质;故不符合题意;D、d是原尿、e是尿液,在肾小球不发生病变的情况下,原尿和尿液中都不会有血细胞;故符合题意;故选:D;(4)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F表示的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答案](1)口腔;葡萄糖 (2)小肠;胰岛素 (3)D (4)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3、下面的表格为一个健康人血浆、原尿和尿液三种样品的主要成分比较表(单位:g/100mL),图片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据表格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表(单位:g/100mL)
(1)表格中的样品A应取自肾单位中的   (填写图中的数字序号和结构名称)。
(2)在肾单位结构示意图中,②流出的液体应与表格中样品   的成分相同。
(3)肾单位中的液体流经⑤的过程中,不会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的成分是   。
(4)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经路线是:没有过滤的血→    →已过滤的血(用数字序号和箭头补全流经路线)。
[解析](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从表格中看出样本A中有蛋白质微量和葡萄糖,因此样本A是原尿;原尿来自①肾小囊。(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②收集管内的液体是尿液。从表格中看出样本B中无蛋白质和葡萄糖,因此样本B是尿液。(3)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4)肾动脉进入肾脏后,分支成各级小的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滤过作用),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重吸收作用),肾静脉出肾脏的。
[答案](1)①(2)B(3)尿素(4)肾小球。
34、近两年来,暴走成为中青年人徒步锻炼身体的一种时尚,这种积极的户外健身方式,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图中A~E是保证人体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一些重要器官。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暴走运动需要氧气,人体通过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与舒张,实现了    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A后,通过气体的   作用进入血液;并由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2)暴走运动需要能量,C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   ,大大增加了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利于消化和吸收。主要供能物质糖类中的淀粉消化后的终产物被C吸收进入血液,最终到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为运动提供   。
(3)吸收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D,需要最先进入E的哪个腔?   (填标号)。
(4)暴走时会出现汗流浃背,皮肤发红的现象,这说明B具有   功能,图中所示器官中,除B外,与代谢废物的排出相关的还有   (填字母)。
(5)输血时,如果血型不合,红细胞凝集成团,毛细血管会被堵塞,这是因为毛细血管具有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   的特点。
[解析] (1)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到组织细胞。(2)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为麦芽糖,胃内不消化淀粉,再经胃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最终在小肠内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小肠绒毛吸收进入血液。(3)葡萄糖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经下腔静脉首先进入3右心房。(4)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汗腺分泌的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等,因此皮肤还具有排泄作用。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量增多,需要通过扩张血管和增加汗液分泌来调节体温,同时随汗液排出体内产生的一部分废物。因此这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真皮下是皮下组织,皮肤有汗腺、皮脂腺、毛发、指(趾)甲等附属物。汗腺是形成汗液的器官。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甲图中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A呼吸系统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D泌尿系统排出尿液(水、无机盐和尿素)、B皮肤排出汗液(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因此甲图中标明的排泄途径处B外,还有A、D两条。(5)毛细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因此,输血时,如果血型不合,红细胞凝集成团,毛细血管会被堵塞。
[答案] (1)肺泡与外界;扩散;(2)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能量;(3)3;
(4)排泄和调节体温;A、D (5)单行通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HS版八上科学全效提优《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单元测试卷A
答 题 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填空题(共8题,每空2分,共38分)
21、 ; ;
22、(1) ;(2) ;
23、(1) ;(2) ;(3) ;
24、(1) ;(2) ;
25、(1) ;(2) ; (3) ;
26、(1) ;(2) ;
27、(1) ; ;(2) ;
28、(1) ;(2) 。
三、探究题(共3题,每空2分,共20分)
29、(1) ; ;(2) ;
30、(1) ;
(2) ;
(3) ;
31、(1) ; ;
(2) ;
(3) 。
四、解答题((第32题9分,第33题6分,第34题7分,共22分)
32、(1) ; ;
(2) ; ;
(3) ;(4) 。
33、(1) ; ;
(2) ; ;
(3) ;(4) 。
34、(1) ; ;
(2) ; ;(3) ;
(4) ; ;
(5) 。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HS版八上科学全效提优《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单元测试卷A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应多吃下列食物中的( )
A.含蛋白质、钙、磷多的食物 B.甜食
C.含脂肪多的食物 D.各类食物21世
2、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 )
A.糖类 B.脂肪 C.维生素 D.蛋白质
3、下列有关血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细胞呈红色,因为红细胞富含有血红蛋白
B.白细胞体积较小,能吞噬病菌
C.血小板有细胞核,形状规则
D.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下列有关人体的呼吸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B.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
C.肺泡和肺部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依赖于气体的扩散作用
D.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结果是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5、对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四种物质浓度(克/100毫升)进行比较,错误的是(  )
A.蛋白质:血浆=原尿 B.尿素:原尿<尿液
C.无机盐:血浆=原尿 D.葡萄糖:原尿>尿液
6、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的生理活动,以下流程中正确的是(  )
A.人在平静时呼气:胸廓扩大→肺扩张→外界气压>肺内气压→气体入肺
B.血液循环中肺循环:右心室→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左心房
C.尿素排出体外的主要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过程: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7、下列关于气体交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B.通过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氧增多
C.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D.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8、如表为某成年人三种样品的部分成份含量,分析正确的是(  )(单位:克/100毫升)
成份样品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血浆 90 8 0.1 0.72 0.03
原尿 98 0.03 0.1 0.72 0.03
尿液 96 0 0 1.1 1.8
A.血浆与原尿中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是通过重吸收作用实现的
B.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球滤过
C.尿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升高是由于肾小管发生病变引起的
D.此人肾脏(肾单位)的功能正常
9、人体排出下列物质时,只有一条途径的是(  )
A.二氧化碳 B.尿素 C.水 D.无机盐
10、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 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如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示意图,请根据各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判断甲、乙、丙三条血管各属于(  )
A.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 B.小静脉、小动脉、毛细血管
C.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D.小静脉、毛细血管、小动脉
12、下列关于人体泌尿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  )
A.尿液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B.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
C.尿毒症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排出的主要是血液中的尿素等物质
D.膀胱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13、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其根本原因是(  )
A.肺的通气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D.组织细胞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14、小肠吸收来的葡萄糖送到脑部利用并将细胞产生的含氮废物转变成尿素,送至肾脏排出,整个过程中血液经过心脏和肺的次数依次是(  )
A.2、1 B.2、2 C.4、2 D.6、3
15、血液的主要作用是起运输作用,当血液流经下列结构时,血液的成分往往要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液流经肾小球后,血液中的蛋白质大大减少
B.血液流经小肠绒毛后,血液中的氨基酸大大减少
C.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血液流经脑组织细胞后,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16、如图所示,A、B、C、D、E表示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完成A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B. 经过B过程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C. C过程可以表示组织内气体交换 D. 完成D、E过程的结构单位是肾单位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7、如图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
B. 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
C. 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有机物,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
D. 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
18、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下列对图像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图表示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B. 若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C. 丙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Ⅳ→Ⅱ→……→Ⅰ→Ⅲ
D. 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
19、12月的某天,住在广东(当地环境温度25℃)的张某乘飞机降落到北京(当地环境温度5℃),身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变化。其中耗氧量、尿量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 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不变
C. 增加、不变、不变 D. 增加、增加、降低
20、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在 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 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一种用于鉴定蛋白质的试剂,遇到蛋白质显紫色),3、4 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实验② B.实验①
C.实验①、实验②都能 D.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
二、填空题(共8题,每空2分,共38分)
21、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是______,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是 。
22、如图坐标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 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__________。
(2)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_________。
(第22题图) (第23题图)
23、如图为人体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所示的血管,经过物质交换后,从该血管流出的血液为   血。
(2)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   。
(3)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进入该血管后,通过血液中的   运输到肾脏,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24、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③代表生理过程,④、⑤代表相关物质,请据图回答:
(1)正常人体吸收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其含量相对稳定,这与___________的调节作用有直接关系。
(2)空气中的⑤在血液中依靠____________运输。
25、某纪录片播放了一组“臭名远扬”的食物,如中国的霉苋菜梗和炸臭豆腐,国外的鲱鱼罐头、臭奶酪、冰岛臭鲨鱼等。
(1)这几种食物都是通过发酵制作的,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成__________等小分子,都是“鲜味”物质,当我们品尝食物时,感受到的就不再是“臭”,而是“鲜香”了。
(2)冰岛臭鲨鱼之所以气味浓烈,是因为鱼肉中含有较多的尿素,因此,过多的食用可能增加人体__________系统的负担。
(3)霉苋菜梗和炸臭豆腐中含植物蛋白,被摄入体内后,经消化系统的 最终转化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
26、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与较大的颗粒物相比,不易沉降,且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影响更大,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最主要“元凶”。请你利用学到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城市一天中的PM2.5动态监测数据折线图。据图可知这一天中PM2.5的最高值 将
出现在 时左右。
(2)PM2.5通过肺泡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最先进入心脏的 部位(填心脏结构名称),最后进入左心室随体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影响身体健康。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27、如图是尿的形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两处所示的生理过程:a肾小球的    作用;b肾小管的  作用;
(2)从图中结构[5]流出的液体是   。
28、结合如图分析作答:
(1)图二③和④中主要的有机物消化过程对应图一中曲线   (填字母)。
(2)与“食物的主要消化场所”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   (任写一条)。
三、探究题(共3题,每空2分,共20分)
29、小明家周末中午要举行家庭聚餐。他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固体食物就把它带到学校,与同学在实验室研究其主要营养成分。该实验方案、步骤和结果如下:
(注: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蛋白质;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但不能分解淀粉)
(1)为保证对照实验变量的唯一性,其中b应该为   ,C应该为 。
(2)食物摄入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各部位(用A、B、C、D、E表示)被消化程度如图。 根据实验结果,可反映该固体食物主要营养成分消化过程曲线图中的是 (填甲、乙、丙)。
30、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题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2)实验中1和2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1,2号试管都要在37℃下实验的原因是   。
(3)此实验预期2号的实验结果是   (填:变蓝或不变蓝)。
31、为探究胃的作用,1773 年,一位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 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他 由此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后研究发现胃液中包含了胃蛋白酶、盐酸和水等成分。为进一步探究肉片消失到底与哪种物质有关,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完成探究活动的相应内容。
甲试管 乙试管 丙试管
实验材料 a 一块肉块+4mL蒸馏水 一块肉块+4mL蒸馏水
对照设置 b 3mL盐酸 3ml蒸馏水
水浴温度 37℃下保温约30分钟
(1)先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丙试管中 a 处应加   ,乙试管对应的 b 处应加入   。
(2)观察实验现象时,观察的指标是   。
(3)实验结果及分析:若出现现象   ,则说明在外界条件适 宜的情况下,胃液中的蛋白酶对肉片有消化作用。
四、解答题((第32题8分,第33题6分,第34题8分,共22分)
32、如图为人体中几种重要的生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程。图中的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F表示其中的一个生理过程。请据图并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淀粉进行化学消化的起始部位是 ,物质a是 。
(2)物质a通过 处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血液中a的含量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_____。
(3)下列描述最为准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图中b表示吸入肺泡的空气,c表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B.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C.正常情况下,图中d物质含有大量蛋白质、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
D.正常情况下,图中d、e两种物质都不含红细胞
(4)F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33、下面的表格为一个健康人血浆、原尿和尿液三种样品的主要成分比较表(单位:g/100mL),图片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请据表格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表(单位:g/100mL)
(1)表格中的样品A应取自肾单位中的   (填写图中的数字序号和结构名称)。
(2)在肾单位结构示意图中,②流出的液体应与表格中样品   的成分相同。
(3)肾单位中的液体流经⑤的过程中,不会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的成分是   。
(4)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经路线是:没有过滤的血→    →已过滤的血(用数字序号和箭头补全流经路线)。
34、近两年来,暴走成为中青年人徒步锻炼身体的一种时尚,这种积极的户外健身方式,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图中A~E是保证人体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一些重要器官。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暴走运动需要氧气,人体通过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与舒张,实现了    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A后,通过气体的   作用进入血液;并由血液中的红细胞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2)暴走运动需要能量,C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   ,大大增加了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利于消化和吸收。主要供能物质糖类中的淀粉消化后的终产物被C吸收进入血液,最终到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为运动提供   。
(3)吸收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D,需要最先进入E的哪个腔?   (填标号)。
(4)暴走时会出现汗流浃背,皮肤发红的现象,这说明B具有   功能,图中所示器官中,除B外,与代谢废物的排出相关的还有   (填字母)。
(5)输血时,如果血型不合,红细胞凝集成团,毛细血管会被堵塞,这是因为毛细血管具有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   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