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情况监测
【朝花夕拾】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论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中,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
B.《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就到处散布流言。
C.“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D.《朝花夕拾》中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篇目是《无常》。
2.下列表述内容与原著一致的一项是( )
A.到东关看五猖会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出发前,父亲却突然要求“我”将《鉴略》里的语句背出来。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父亲的用意。
B.一位长辈赠送给“我”一本图画书《二十四孝图》,书中最让“我”反感的两个故事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C.《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在“我”父亲病危时提醒催促“我”大声呼唤父亲,所以“我”至今都很感谢衍太太。
D.《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给“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这是一本刻印非常精致的绘图书,纸张和图像都很好。
3.选出下面对名著内容叙述有误的一项( )
A.《水浒传》中的李逵具有很强的反抗意识,他反对招安,爱憎分明,具有草莽英雄的本色,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民典型。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C.《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D.《朝花夕拾》中长妈妈的形象多次出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琐记》中都有长妈妈的形象。
4.下列有关《朝花夕拾》和《西游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十篇回忆性散文,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文章,可借此了解鲁迅幼年到青年成长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C.《西游记》全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卧冰求鲤等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D.《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二、填空题
5.《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 (体裁)集,原名《 》。
6.名著阅读填空题。
(1)《朝花夕拾》原名《 》,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2)《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图》中,里面的“我”认为《二十四孝图》(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是宣扬 思想的著作。
(3)《五猖会》写的是一种 赛会。
(4)“这是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写一人名)
7.《朝花夕拾》中除众多人物外,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请参照下面示例,补全其他内容。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折腊梅、捕鸟顽皮好动的“我”。
《无常》中有 的“我”;《藤野先生》中有 的“我”。
8.阅读《朝花夕拾》中鲁迅求学的三个片断,填写下表。
时期 地点 篇目 事件
童年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和玩耍
少年 南京矿路学堂 (2)《 》 鲁迅阅读赫胥黎的《天演论》而入迷
青年 仙台医学院 《藤野先生》 鲁迅看到枪毙中国人的电影,做出了(3) 的决定
三、现代文阅读
①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②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③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④“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⑦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9.选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该选文主要描述了 一事。
10.请简要分析第①自然段,并说说其作用。
11.文段③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2.文段⑥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13.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做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啦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选自《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1)我幼小时对孝顺的理解和看了《二十四孝图》后对孝顺的理解有哪些不同?
(2)作者描绘《二十四孝图》上“子路负米”、“哭竹生笋”等细节,你认为作者对封建孝道持有怎样的态度?
(3)上文是鲁迅小时候对“孝”的认识,请你结合下面材料及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孝的认识。
【链接材料】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4.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藤野先生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②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选文第②段中,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有哪些?
(2)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说成“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3)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只有一句话的演讲:“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演讲词表达的意思。
试卷第2页,共4页
试卷第1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 散文 旧事重提
6. 旧事重提 封建孝道 迎神 范爱农
7. 富有人情、正义,厌恶现实 弃医从文、苦寻救国救民之路
8.(1)绍兴三味书屋 (2)《琐记》 (3)弃医从文
9. 朝花夕抬 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 10.内容上写出了我渴求得到《山海经》的急切心情,结构上为后文写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后的感激之情作铺垫。 11.采用了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生动传神地写出阿长为“我”买来新书的高兴和洋洋自得心情。 12.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对阿长由衷的敬意和感激。
13.(1)“我”幼小时以为孝顺无非就是“听话”“从命”,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自从得了这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十几百倍,甚至“有性命之虞”。
(2)揭露和批判斥责的(意对即可,比如反对、不赞成的等)。
(3)示例:上文讲小时时候的孝是孝顺,长大的孝是赡养;而链接材料指出孝不仅应养更应是怀着敬爱之心的。如果没有敬爱,孝就只是一种物质上的义务。尤其是在父母老去之后,若只能养父母,却无敬爱之心,不关心父母的精神、情感需求,这样的“孝”是有缺憾的
14.(1)收藏讲义;悬挂照片;努力写作。
(2)因为讲义凝聚着藤野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和“我”对先生的深深怀念。讲义丢失,对“我”而言,如同丢失珍宝一样,令“我”痛惜。
(3)赞扬鲁迅在恶劣的环境中勇于抗争的铮铮铁骨和不畏诋毁的战斗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