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要求
标题: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正文: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纳借鉴外来文化)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佛教传入的过程(两汉之际—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2.佛教传入的影响(哲学思想、书画领域、建筑艺术)
自主探究:中华文化在借鉴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进行了哪些创造发挥(佛教本土化)?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
1.明末清除的西学东渐(明末—清初)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无产阶级
自主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次西学东渐的区别,并分析其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对外传播影响)
(一)对亚洲和欧洲的影响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寻找素材完成表格
项目 传入地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与节日习俗
科学技术
物质文化
(二)对解决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的意义
拓展探究:学生阅读资料,谈谈看法。你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这些热点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科技研究问题——
和平发展问题——
大国关系问题——
气候环境问题——(共25张PPT)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纳借鉴外来文化)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佛教传入的过程
2.佛教传入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明末—清初)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对外传播影响)
(一)对亚洲和欧洲的影响
(二)对解决当今热点问题的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的过程
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传入中国
传入
兴盛
本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同儒、道相融合
隋唐时期,出现本土宗派,向海外传播
宋明时期,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一部分
融合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2.佛教传入的影响
礼仪习俗(茶文化)
文学艺术(诗佛王维)
绘画建筑(中国四大石窟)
语言文字
处世态度
宗教信仰(报应)
哲学观念(思辩)
逻辑思维
佛教的将宇宙本体与心性相沟通的“理”概念的提出,禅宗的“即心是佛”“识心见性”的解脱论,直接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佛教传入后,就不断兴建寺院,从东晋开始,中经南北朝和隋唐,还在不少地方凿造了洞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等,都是著名的佛教艺术宝窟,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宝藏。
——《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
魏晋以来,佛教在中国民间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如人死以后,做小辈的,无论贫富,必须诵经念佛,超度亡灵,否则便是不孝,久早不雨,全村上下,无论男女,必须烧香拜佛,断屠祈雨,否则便是不诚。
佛教带来离俗无执,慈悲恬淡的风范,深深地感染了当时的士大夫,造成了魏晋士风的转变。于是,许多士大夫们乐于以居士自诩, 如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李贽自称温陵居士,王维干脆取名为王摩诘。 ——《佛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问题探究:中华文化在借鉴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进行了哪些创造发挥(佛教本土化)?
(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015年海南卷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佛教中国化作为一个特定命题,是指佛教徒在推动佛教流传的过程中,逐渐使印度佛教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实际相适应、相结合,接受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改造,从而在教义思想、仪轨制度和修持生活诸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深刻烙印,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流,转变为中国文化的品格和旨趣,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独特精神风貌。
——《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
西方
中国(明末清初)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译介西方科学著作,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几何原本》书影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
——《清史稿·汤若望传》
利玛窦和徐光启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西方
中国
殖民侵略
鸦片战争后
19世纪60-70年代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1915年
林则徐和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19世纪90年代
维新思想
20世纪初期
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科学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教育)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1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利玛窦占据核心地位,此人适应中国文化的传教策略,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同时留下了一系列科学著作,如《山海余地舆图》《几何原本》,在科学传播方面,西洋历法是利氏赖以在中国立足的重要工具,借助于传教士而得以传播的西学,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和平平等的西学东渐。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2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次西学东渐的区别,并分析其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区别
渠道:传教士——学堂、翻译机构、外籍教员、留学生
内容:宗教、科学——制度、思想
范围:限于统治阶层——社会各阶层
时代背景
明清之际,欧洲列强还无力征服“东方帝国”。耶稣会士只能尊重中国法律、民族习俗,借助于传播西方科学的方法来传教。当时知识分子注重经世致用反对空疏的学风提倡实学。这与西方传教士间接传播科学技术不谋而合。在这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和平的条件下展开的双向交流。
晚清时,随着西方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先进之士开始自主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户国人学习西方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文化传播
前4-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世纪以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7世纪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
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7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
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东亚文化圈
(一)对亚洲和欧洲的影响
佛教
唐鉴真和尚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仿唐建筑
弘扬佛法
促进交流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
建筑
唐代仕女图
日本和服图
货币
服饰
8世纪以后,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封建社会瓦解。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中国
欧洲
2.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进步
(一)对亚洲和欧洲的影响
①16—18世纪,孔子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
浓烈的“中国风”
(二)对解决当今热点问题的意义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问题探究:你认为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今世界这些热点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科技研究问题——
和平发展问题——
大国关系问题——
气候环境问题——
青蒿素与《肘后备急方》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她成为首位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曾谈道在关键时刻,是我国中医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给了她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这给了屠呦呦灵感,最终成功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肘后备急方》的编著者叫葛洪,他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家、道教理论家。所谓“肘后”,是指可以挂于臂肘,以比喻其携带方便。因为是救急使用,所以该书主要记载一些常见病症的简便疗法和急救疗法,也由此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临床实用手册”,就性质而言,颇有些类似现在所说的“急救手册”之类。虽然只是手册性质的著作,但是《肘后备急方》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医药文献,不少都是首次记录,对于今天了解魏晋时期的医药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新华网屠呦呦简介
传统文化可以在现实中创造性转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它既尊重和关照个人、国家的利益,又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界限,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追求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可以说,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彰显,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故“计利当计天下利”。讲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世界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中华民族塑造了敦厚平和的气质,孕育了推己及人的文化,形成了强不凌弱的禀性。
“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
——人民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意蕴》
现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滋养,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
——教材序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2021 山东高考 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B
2.(2018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3.(2018 天津高考 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4.(2011 广东文综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5.(2012 海南单科 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