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 10 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普通高中历史课
程标准(2017 版)》对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
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指出,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联通欧亚
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物质
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世界其他区域的商路,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
要角色。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州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
借鉴中向前发展。本单元学习线索有两个:一是古代商路与贸易影响下的文化交流;二是近
现代世界贸易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本课包含两个子目,即“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其中,
第一子目“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介绍了 15 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全球贸易网络
的形成过程;第二子目“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介绍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在教学中需要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主要的线索,从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人口迁徙与文
化、商路贸易与文化、战争与文化、文化保护的宏观视野出发,从大环境大背景下认识近代
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运用发展的、联系的思维,注重知识体系的横向与纵向对
比,从多层次、多视角认识贸易与文化的关系,并以史鉴今,对未来的应对进行积极的思考
与探索。本课教材论述比较详细,配备有较丰富的史料资源,建议教学过程以教材论述的史
实为基础,拓展史料来源,设计不同历史情境和问题,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本教学设计基于学习共同体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方式,分为全
球贸易网、文化交流国际化两个主题。每个主题采用历史情景设置、思维层次递进的方式,
对学生学科素养要求逐渐提升。主题间侧重不同,全球贸易网主题侧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
客观规律的把握;文化交流国际化主题侧重从家国情怀角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学生对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形
1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成过程与影响有了认识,但尚未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辩证性的认识。教学过
程中需要搭建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解决关键问题;在分析中把握
历史的本质,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思考应对的方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贸易网形成的阶段与特点,分析其原因;
2.了解茶叶、服饰、钟表等中外交流的史实,认识商品在贸易过程中起到的文化交流功
能;
3.分析、理解影响全球贸易的因素;
4.思考贸易地位与文化地位的关系;能够将历史学习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
来,提升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发展概况。
难点:影响全球贸易的因素;贸易地位与文化地位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法国“猫晚”
2021 年 11 月 11 日晚,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展览馆人头攒动,上万名法国年轻人从这
2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个城市的不同角落聚集到此,来参加一场特殊的“Party”——“双 11 晚会”。
2021 年 11 月 13 日下午 15:59 分,历时 48 小时,覆盖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天
猫双 11 全球狂欢季”正式落下帷幕。
【学习新课】
(过渡)同学们,最近的“双 11”购物狂欢,天猫、京东等电商数千亿元成交额的捷
报中,应该也有你们的一份贡献吧?当下的“双 11”购物狂欢,不只是我们中国的,也是
世界的,这刚好契合我们今天的课题——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本课我们主要探究两个主题:全球贸易网、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全球贸易网
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教师讲述:15 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近代以来,
才逐步建立起全球贸易网。
材料一
图 1 公元 1400 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 2 公元 1400~1800 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
向示意图
图 3 公元 1900 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 图 4 公元 2013 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
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014 年北京高考文综历史卷
3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教师设问:阅读材料一图 1至图 4,以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为视角,结合教材内容,解读
四幅图片所体现的世界贸易发展阶段与特点,并尝试分析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公元 15 世纪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
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
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主要局限于各州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缺
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5 至 19 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欧洲人组织了股份公司,将
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
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 至 20 世纪,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新的交通手段出现了,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美、德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后
来居上。世界形成了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
和贸易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
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让洲际贸易
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贸
易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继续保持领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
展壮大。
(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全球贸易网形成的阶段、特征和原因,实际上世界贸易的发展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 影响世界贸易的因素
材料二 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世界贸易
材料三 20 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障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
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然大幅度消退了。最初的自然障碍主要是巨额的运输成本,
随着铁路以及航运业的逐步改善,最终远洋航运彻底扫除了这个障碍,人为的障碍则包括进
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同样,这些障碍也正在减退甚至消失,尽管世纪末有
4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人为的障碍也是逐渐
消退的。
——(美)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年,第 356 页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当下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等国际热点议题,联系教
材,分析世界贸易的推动与阻碍因素,并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0 世纪上半期世界贸易的萎缩以及当下世界贸易的不稳定性,说
明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和可逆性。
早期影响世界贸易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乾隆皇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
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国际形势(冷战)、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1929-1933)、
市场、自然地理环境等。
当代世界贸易的推动因素包括国家政策(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等)、科学技术(信息技
术和互联网应用等)、交通通讯(飞机、电话、电报、手机、微信等)、贸易和生产(国际
组织、跨国公司、国际分工、资本扩张等)、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当代世界贸易的阻碍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特朗普“WTO 的贸易协定是一场灾难;如果
美国公司在国外开设工厂应课以重税……”)。
认识:①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的;②能够突破空
间限制的科技、政策等都能成为推动世界贸易的力量;③国家政策可能是影响世界贸易的变
量,需审慎对待。
世界贸易具有可逆性、发展历程具有曲折性。近年来全球化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说明,
全球化进程的曲折性正日益加剧,“逆全球化”风潮至今已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世界贸易发
展的步伐。但是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文化交往的必然趋势,世界贸易向前发展总体趋势
不会改变。
(过渡)世界贸易的发展、商品的流动,把世界不同地区、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紧密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以商品为媒介,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主题: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1.承载文化交流的代表性商品:茶、服饰、钟表等
材料四
5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钟
——《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民教育出版社,第 57-59 页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四,结合教材,了解茶、服饰、钟表等商品的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
产生的文化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
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最初,中国茶主
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 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
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商品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服饰,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
法国 18 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20 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
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下午茶便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
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 20 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视频:孙中山解读中山装
6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视频连接:https://v./x/page/x0537q9m1s8.html)
中山装造型的含义:衣服前脸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门襟五粒纽扣代表立法、
司法、行政、考试,检察五权分立;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
民生)和共和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衣领定
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 16 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到 18 世纪,中国进口
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对我国的侵入日深,影响渐广,尤其是在沿海
和通商口岸的城市中,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逐渐流行起来,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文
化观念的改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其中钟表的普及和公共建筑上大型钟楼的建造对人们的
时间感知和时间观念影响深远。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如广州钟表仿照欧洲钟表的机械装置,结合中国的传统工艺,以我国传统中吉祥寓意、祝颂
太平、庆寿祈福等为题材,制造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钟表。这主要体现了西方工业产品与
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贸易与文化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贸易地位与文化
地位的关系。
2.贸易地位与文化地位
教师设问:结合所学,尝试梳理近代以来中国贸易地位的变化与文化地位变化的关系,
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5 世纪以来至工业革命前夕:明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农业文明的鼎
盛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国有限的融入了世
界市场,凭借农业与手工业的优势以及小农经济的特点,明清中国处于出超,大量白银、黄
金流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此时,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商品风靡欧洲,成为
财富与身份的象征,中国文化成为各国仿效和学习的对象。18 世纪的欧洲被称为“中国之
①
欧洲” ,“东方热”、“中国热”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猛然冲击着法国和整个欧洲,崇尚中
国成为那时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尚和潮流。欧洲启蒙思想的旗手伏尔泰明确的说,“作为一个
哲学家,要知道世界上发生之事,就必须首先注视东方,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
②
切都是由此而来的。”
① (法)艾田蒲:《中国之欧洲》,许钧、钱林森译,河南人民出版社
② (德)利奇温:《18 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第 18 页
7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工业革命至新中国成立阶段: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各国先后进入工业文明,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时仍处在农业文明阶段的中国开始落后于
世界潮流,沦为半殖民地,不仅丧失了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还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
庸,成为列强的产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文化方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
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级前仆后继,向西方寻求中国的救亡图存方案。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
的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空前繁荣。此时的中国通
过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特别是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融入了全球贸易网,成
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与推动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体
系中地位日趋重要。2021 我国进出口规模达 6.05 万亿美元。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目前的
GDP 规模是 5 万亿美元左右。中国对外贸易额已经超过包括日本在内的全球 99%国家的 GDP
规模。在文化方面,西方凭借在经济、政治、科技上的传统优势,依旧掌握着世界文化的主
导权。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政治地位的提高,中国在世界文化上的影响力会逐渐提升—
—法国的“猫晚”、英国《镜报》称当前“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已经超过西方传统购物节“黑
色星期五”,成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购物狂欢节——就是冰山一角。
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家贸易地位与文化地位是正相关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只
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国力,只有当它能够与其他国家或民族,同等的传播自身的价值观和文
化的时候,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和文化交流,进而更有效的维护
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国家利益。
【结语】
回望我国 5000 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
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
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当
下的我们担负着中华民族文化崛起、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愿我们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未
来,决胜未来,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8(共39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零
15世纪之前:
局限 闭塞
三
两次世界大战:
冲击 破坏
二
两次科技革命:
国际分工 贸易格局
一
近代以来/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
四
二战后:
体系化 制度化
五
20世纪70年-80年代:多极化
六
20世纪90年代:
加速全球化
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01
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
这是一张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当时,在欧洲人看来,世界就是欧洲、北非及亚洲的一些地方。他们不知道太平洋,不知道美洲,不知道大洋洲,更不清楚南极大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以前的贸易
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的商路
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原因
①15世纪之前的海运尚不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和安全廉价的运输能力(海运运输能力相对较弱)。
②虽然已经有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建立起来,但是这种连接相当松散,尚未能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③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大的限制
④地理环境的阻隔。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1)发展原因:
(2)表现:
(3)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名称:新航路开辟。
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贸易(15世纪——18世纪70年代)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思考:根据材料及图片概括新航路开辟之后,国际贸易发展有哪些表现?
材料一 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贸易(15世纪——18世纪70年代)
1500——1800年期间跨文明的互动把全世界人民的命运与未来连为一个整体。在这一时代有三个大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推动历史的发展:首先是连接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全球性海上交通网的建立;其次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深影响的全球的物种交流……正是这些特征使“近代早期世界”有别于其他历史阶段。——杰里 本特利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的特点。
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快速的交通工具将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世界贸易额剧增
世界贸易特点: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使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近代世界贸易(18世纪70年代 —— 一战前1914)
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现象:世界市场受到冲击;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破坏期
二战后的现代世界贸易
(1)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2)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4)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
合作完成(生产的国际化)。
⑵表现:
①世界贸易的发展: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国际分工的发展: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⑴背景:
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国际金融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等因素
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
体制的确立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生产力的提高
新型交通和
通讯方式
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两极格局
的结束
技术手段
扫除
障碍
疏通渠道
跨国公司
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有力载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发展” 探究课题
① 美苏冷战对峙与世界贸易 美苏冷战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② 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 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的作用
③ 新时期的中国与世界贸易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的意义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苏联与东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造成两个对立的经济贸易体系,客观上推动了区域内的贸易联系
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繁荣
(1)世界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
(2)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重要表现。
(3)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
(4)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
(5)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贸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
(6)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所起的作用
(1)跨国公司成为重要的国际生产的组织者。
(2)跨国公司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转让的提供者。
(3)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4)跨国公司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5)一些全球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国公司的参与。
1500年前后,
新航路开辟
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殖民扩张)
初步发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
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商品输出)
进一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输出)
困境阶段:一战到二战结束
争夺世界市场,贸易保护泛滥,使全球化陷入困境
制度化阶段:二战后
出现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互隔绝,阻碍了全球化。
开始多极化阶段:20世纪70年开始到80年代末
20世纪70年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加速全球化时代:
20世纪90年代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新一轮扩张)
01
02
03
04
05
06
07
根据以上信息思考: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1、原因:
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
2.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
茶文化创新:“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凯瑟琳(1638—1705),葡萄牙公主,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国王后。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
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
从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到今天,英国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
饮茶习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英国人的下午茶时光
下午茶的来源
英国人的时间较晚且食物非
常丰盛.英国社会饮食重视早餐,
忽略中餐,晚餐一般在晚上八九点
钟开始.早晚两餐间隔时间过长,
,一到下午就感到饥饿难忍.于是,
他们就在早餐和晚餐之间的时段,用加砂糖的奶茶和点心充饥提神,这就 成了最初的”差茶点时间”.更为有趣的是,当时出现了专门推车提供茶饮服务的职业----tealady
过去的"休息喝茶"(tea break)也渐渐被"休息喝咖啡"(coffee break)所代替。70年代以来,在伦敦已很少有可以坐下来喝杯茶、吃些小点心的场所了。不过这几年这种习气渐渐有了改变,而且喜欢喝茶的也大有人在。
中西茶文化的不同:
(1)中国人泡茶均以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合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
(2)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而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
(3)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茶叶对西方的影响
(1)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的茶文化对欧美等地的日常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引发了欧美大陆的“中国热”和东方文明在西方的落地生根。
(2)茶叶推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茶具的使用。
(3)茶叶贸易带去了中国的礼俗、情操、修身、养性等,茶叶被赋予了诸多精神上的内涵,并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
(4)伴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进行,在政治、经济领域引发了一些历史现象和事件,使得“茶叶的世纪”更加丰富多彩。
俄罗斯茶炊
荷兰茶室
英国下午茶
日本茶道
服饰的国际化
①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②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中国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孔子”),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中国人讲求对道德和人的本性的控制,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甚至模糊性别的差异——长袍(男女都着长袍)
中国人讲求中庸,和谐,顺应自然,中国文化发展趋势是循序渐进的——几千年服装行制没有太大变化。
中式服装背后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孔子曰:“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知识拓展:18世纪法国服装设计——洛可可服装艺术
(1)原因
(2)特点
①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而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
②封建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
③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服饰文化,并且加以改造和创新。
④服饰制作技术的进步。
①服装具有女性化、柔美、浪漫的主题个性,突出了女性纤美、动人的整体形象。
②对线条、光泽、花纹等方面的洗练感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③突出特点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
腹部勒紧,使纤腰更细
裙撑使臀部夸大
设问:这套服装有什么特色?形成这种女装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不同之点,在于西装意在表现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它。——林语堂
特色:夸张性地体现人的外形轮廓,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型上的性别特征,如:男装用填充物加强肩部和胸部的“雄健”来展示男性的肌肉,而女性则以紧身胸衣把纤腰勒得更细,把双乳拖得更高,用裙撑或臀垫把臀部夸张得更加丰满。
文化背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人的个性,反对宗教对人的束缚,中世纪那种把人的形体层层掩盖的服装,在人文主义的光辉下黯然失色,人们开始通过服装表现人体的形体美、曲线美。
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交领
偏襟
长袍
大袖
简洁大气的围裹式外衣
整体上纵向感
设问:这套服装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哪些特色?
“孔 子”渗透了女性解放思想
波烈希望将女性的躯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当时欧洲女性流行穿紧身服装。他受东方民族服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时装。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将它命名为“孔子”。
20世纪初,欧洲的女装改革之父保罗·波烈兼采东西方文化,摈弃了数百年来束缚欧洲妇女的紧身胸衣,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女装,包括教科书提到的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以及图片所示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影响的女装,还有土耳其式灯笼裤。从他的设计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艺术,还隐约可见中国旗袍、日本和服、阿拉伯长裙和印度纱丽等的痕迹。
我对传统的束身衣已有成熟的看法,那就是从颈到膝都被束缚的女性身体,必须要求解脱。
——保罗 波烈(法国)
材料一 工业文明的飞跃发展和社会宽容度的增大,使女性获得了较大的自由。
材料二 一战后需要建设,大批妇女参加了工作,她们在服装上更多地追求自由和舒适。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以服装来显示身份地位的功能已不重要,因而少女们强烈地表现出一种着装倾向,即摆脱传统,追求我行我素。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波烈设计“孔子”等宽松简洁服装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工业革命发展;
一战后生产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上的自由浪潮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旗袍
旗袍摆长至地,收腰显胸,
高领短袖,摆衩高开。
清朝满族女子旗袍
“s”形曲线设计借鉴西方传统裙子人体美
裙子开衩借鉴了波烈的设计
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思考:试结合材料说说民国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
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服饰的交流与变化——中国服饰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思考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产生的社会背景。
(1)“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服饰文化呈现出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
(2)辛亥革命为中国服饰的变革扫清了障碍。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推翻了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等级标志为核心的服饰体系,使近代服装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中国服饰从传统向近现代变革的重要历史进程。
钟表传入中国
①16世纪中期,欧洲的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大量钟表。一些清朝高官收藏进口钟表。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展出的利玛窦进贡
万历皇帝“自鸣钟”贡品复制模型
变化:时间观念从随意模糊到逐渐精准化;
从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到逐渐适应工业文明。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较早表达了各国文化交流的理念。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奴隶
奴隶贸易还将非洲文化带到欧美,并影响着欧美文化的发展。不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文学艺术,非洲的文化传统都丰富了欧美的文化。
——高照明《奴隶贸易对非洲和欧美的影响》
结合材料说明这种商品的流动会带来哪些文化层面的影响?
影响:促进非洲文化的传播;丰富欧美文化内涵,促进欧美文化的发展。
阅读三角贸易示意图,思考在中程阶段最特殊的商品是什么?
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是现代性的源头,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曾有过真实的交融,中国思想传统参与了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自我建构过程,由此可以发现,现代性并非欧洲的,而是普世性的价值。中国思想参与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实践理性取代宗教神学的世俗化进程,诸如民主政治、平等观念等启蒙价值都深受中国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现代性的普世依据: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思想的真实融会》
启蒙学者所能了解到的中国思想来自于商人和传教士的转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和传教士在启蒙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影响: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中西文化的交融;丰富启蒙思想的内涵。
从1820年代起,来华英美新教传教士和商人通过他们在中国创办或支持的出版媒介和他们的著作,批判并否定在此之前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传教士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他们认为中国文明是一种停止的、没有历史的文明;中国的民族特性是由排外、迷信和其他恶劣品质构成的;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则是以残忍、腐败为特征的,而这又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西方关于中国的研究和著述越来越多地展现中国的负面形象。
——吴义雄《商人、传教士与西方“中国学”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商人传教士对中国形象有何认识?并简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原因:
①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
②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
③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探究:在商贸活动中探究文化交流的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文化交流的影响。
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李子柒的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摘编自2019年12月10日央视新闻评论
①促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文化产品贸易,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世界文化传播到中国)
②促进文化交融,促进文化发展(如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可以更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③促进经贸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美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美国前总统里根
只有成为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问题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学会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功 能 原 因
文化交流与传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往往带来产地的生产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
②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当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
文化创新 ①就文化本身而言: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和惰性,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材料和突破点。
②从实践角度看:国际贸易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为了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争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融合 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扩宽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责任感。
1.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原 因 功 能
文化具有强化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具有增强商人凝聚力的作用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2.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
促进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④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 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60年世界各国或各地区
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例
积
极
影
响
消
极
影
响
全面认识近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评价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
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
与
文化交流国际化
15世纪以前贸易
丝绸之路
15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贸易
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股份公司的出现发展
工业革命后的贸易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贸易
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
国际分工更广更深
文化交流国际化
钟表入中国
服饰领时尚
茶香飘天下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