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著阅读】哈姆莱特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哈姆莱特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9 16:4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阅读】哈姆莱特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人物形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劳狄斯贪婪、凶狠、狡猾、多疑,善搞阴谋,笑里藏刀,怙恶不悛,是丑恶人性的化身。
B.乔特鲁德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她是一个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又是一个慈善和蔼的母亲。
C.哈姆莱特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一方面他善于思考,另一方面他优柔寡断,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
D.雷欧提斯敢爱敢恨,但他不能明辨是非,做事缺乏理性,但性格上并不怯懦。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目光敏锐,善于思考,一回国就发现了克劳狄斯的罪恶,感觉到了理想与现实的悬殊相差很远。
B.哈姆莱特作为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受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影响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C.莎士比亚是要讲述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适宜承担的人身上,因而,《哈姆莱特》注定是一个悲剧。
D.课文节选部分中,哈姆莱特告诉了霍拉旭回国的真相,而克劳狄斯却步步逼近。最终,哈姆莱特同意与雷欧提斯比武。
3.课文节选的这场戏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哪个矛盾冲突展开的 (  )
A.奥菲利婕与哈姆莱特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B.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C.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D.哈姆莱特与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之间的矛盾冲突。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一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十四行诗集》最为著名。
B.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这一时代大背景是引发诗人思考的土壤。
C.《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合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D.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5.对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这一时代大背景是引发诗人思考的土壤。
B.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C.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D.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理想。
6.对剧本的悲剧性结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完全是由他犹豫型性格导致的。
B.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
C.虽是悲剧结尾,可是哈姆莱特却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
D.虽是悲剧结尾,但读者或观众的感受却是悲壮而不悲观,这也正是这部杰作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鼓舞着人们的原因。
7.下列有关《哈姆莱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和分析,而且文武全才,有计谋,他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英雄的典型。
B.《哈姆莱特》中鬼魂一角对剧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出现改变了哈姆莱特的命运,没有他就没有哈姆莱特,剧作伊始就以他悲伤而庄严、惨苦而坚定的形象奠定了全剧悲剧的氛围。
C.哈姆莱特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忧愤成疾,最终死去。
D.《哈姆莱特》的戏剧冲突是以交替的原则向前发展的,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两股力量交替占领上风展开较量,这种震荡变动的结果伴随着希望和恐惧的情感交替,使观众深深地为戏剧情节所吸引。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直以来,有关哈姆莱特的形象,_____.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让哈姆莱特难以承受,让他不得不把自己生活的国家看成最坏的一间牢狱,不得不装疯卖傻隐藏自己,更不得不出言重伤他敬爱的母后。
A.他对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是被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
B.学术界把他在复仇的行动上为什么踌躇和拖延作为争论最多的话题
C.争论最多的话题是学术界对他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
D.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他对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
二、填空题
9.填空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英 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   人文主义 的思想和愿望。
10.《哈姆莱特》组织严密,节奏紧凑。它从老国王鬼魂的显灵引起哈姆莱特对父亲死因的怀疑开始写起,主要写   和   之间的斗争,中间穿插的故事使剧本从整体上看来并没有严格按照   顺序,而是截取了事件发展过程中高潮即将到来的那一段;过去的事情和人物关系则用   和   的方式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步交代出来。
三、语言表达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我们常说:性格即命运。这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主人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哈姆莱特身上既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新思想,①   ,这样冲突的两者就不免造成其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性格。哈姆莱特的性格②   :起初他热情澎湃,但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内向沉郁。③   ,使他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在责任面前痛苦逃避,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12.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周朴园和鲁侍萍。《雷雨》突破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脸谱化模式,表现了生活的深度和厚度,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请在课后阅读《雷雨》全剧并写一则剧评,3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选一】
(注:哈姆莱特去见母后,途中巧遇正在祈祷的国王)
哈姆莱特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时候乘其不备地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的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照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多半是很重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我的母亲在等我。这一服续命的药剂不过延长了你临死的痛苦。(下)
【节选二】
国王、王后、雷欧提斯、众贵族、奥斯里克及侍从等持钝剑等上。
……
哈姆莱特 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把钝剑给我们。来。
雷欧提斯 来,给我一柄。
雷欧提斯 这一柄太重了;换一柄给我。
哈姆莱特 这一柄我很满意。这些钝剑都是同样长短的吗?
奥斯里克 是,殿下。(二人准备比剑。)
……
雷欧提斯 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莱特;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为对方夺去,哈姆莱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
国王 分开他们!他们动起手来了。
哈姆莱特 来,再试一下。(王后倒地。)
……
哈姆莱特 王后怎么啦?
国王 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
王后 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死。)
哈姆莱特 啊,奸恶的阴谋!喂!把门锁上!阴谋!查出来是哪一个人干的。(雷欧提斯倒地。)
雷欧提斯 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哈姆莱特 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
——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
众人 反了!反了!
国王 啊!帮帮我,朋友们;我不过受了点伤。
哈姆莱特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国王死。)
雷欧提斯 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哈姆莱特 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我死了,霍拉旭,不幸的王后,别了!你们这些看见这一幕意外的惨变而战栗失色的无言的观众,倘不是因为死神的拘捕不给人片刻的停留,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霍拉旭,我死了,你还活在世上: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
霍拉旭 不,我虽然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是个古代的罗马人;这儿还留剩着一些毒药。
哈姆莱特 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放手;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13.下列对选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表明哈姆莱特在经历了激烈的内心冲突之后,暂时放弃了复仇。
B.“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这句表明雷欧提斯为完成复仇使命感到欣慰,自己死而无憾。
C.哈姆莱特没想到雷欧提斯竟然用利剑伤人,更没想到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不仅自己将很快死去,雷欧提斯也为此送了性命。
D.“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哈姆莱特本想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人们,但死神在召唤,他已经没有气力讲述复仇的始末根由了。
14.下列对选文艺术特点和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虽然表面上对雷欧提斯说“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但心里对雷欧提斯并不信任。
B.王后临死前断断续续的语言,说明她深爱自己的儿子,于是她用尽全力揭穿了国王在酒中下毒的阴谋,
C.自己深爱的母亲在眼前死去,这彻底激发了哈姆莱特的复仇之心,于是他将涂有毒药的剑刺向了国王。
D.《哈姆莱特》选段在情节上有一处巧合设计,就是用王后误饮毒酒的事件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5.结合选文的内容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16.哈姆莱特为什么非要等到国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之后才断然复仇?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这三类冲突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但在交代背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彰明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环境指的是剧中人物所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剧中人物都有各自所处的独特环境,当人物的性格与主流大环境发生某种奇妙的碰撞时,冲突才得以产生,戏剧情节也随之不断向前运动、发展。因而剧中的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则取决于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
如曹禺先生的剧作《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其源头在于周二十年前对鲁的抛弃。这一抛弃的行动是在家族的压迫下做出的,是源于当时社会上“门当户对”的主流思想观念,个人的力量在时代背景的浪潮下显得无比渺小,微不足道。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抛弃,鲁侍萍另嫁鲁贵,才有了四凤的出生和后面的那一场不伦之恋,并在最终酿成了悲情的苦果。
若只从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则《雷雨》中悲剧的根源在于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襄挟,这一论断显然失之偏颇——只重视对社会大环境的分析而忽略了剧本之中的人性塑造,而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对剧中人性的挖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恰恰是一个剧本成功的关键所在。性格与性格的冲突是戏剧冲突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式,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是刻画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同样是《雷雨》之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一段戏,通过人物短短的几句对话和几个戏剧动作,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朴园与繁漪两个人之间爆发的矛盾看似简单,只是喝药与否的问题,实际上是周朴园借着喝药这一件事在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他要繁漪“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咄咄逼人,最后甚至逼迫周萍用下跪的方式劝繁漪吃药,繁漪只好步步后退,最终在喝了药之后“哭着跑下”,而周冲之前想把学费分出一半的想法也被立即掐灭,在这一段兔起鹃落的冲突中,周朴因作为一家之主的独断,周萍的软弱,繁漪的辛酸无助赤裸裸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
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可以理解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如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中“复仇的王子”哈姆莱特一角,当他证实了叔父杀父仇人的身份、决心复仇之后,却因为对方正在祈祷的行为而犹豫不决,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那段有关“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昭示了人物性格内部的激烈斗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翁设计的这种人物的“延宕”,站在今天的现实角度是不合理的,但站在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剧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来看,却又是最合理不过的。
性格内部的冲突,往往被用于彰显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复杂与煎熬,进一步勾勒人物形象、其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多用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以进一步完成对戏剧主题的升华。
(摘编自纪超《从人物与冲突看戏剧的本质——以<雷雨)哈姆莱特>为例》)
材料二:
古希腊悲剧绝大多数为命运悲剧,所表现的往往是人类在同命运的抗争中不可避免地毁灭。《雷雨》和《哈姆莱特》的写作都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命运悲剧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生命中发生了令人悲哀的事。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可以改写,因为人不可窥探预知命运,命运存在任何角落,只是无法接触。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哈姆莱特》第三幕,哈姆莱特就面临“生存还是毁灭”的命运选择,他已经洞悉人类的堕落黑暗及现世的无意义。哈姆莱特无法自制地随着生命朝着另一个方向奔去,他那爆发的火焰正逐渐将自己所憎恨的世界推向灭亡。哈姆莱特被自己的命运驱使着走向一个不可知的深渊。他明白自己无法超越混沌的世界,被无常的命运所困扰,最终步入毁灭。同时,哈姆莱特的性格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尽管他有行动的决心,也不时责备自己拖沓,但由于病态的思考多于积极的行动,最后他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不能完成自身的使命。这既是他性格弱点的悲剧,又是他本身命运的悲剧。
从命运悲剧主题看,这两部作品展示了人的抗争精神,把人与命运相对立,但肯定了个体的意志与尊严,也呼唤人用崇高的力量斗争。与此同时,《哈姆莱特》和《雷雨》都展示了人性格上的弱点,从性格弱点这个切入点奠定了整部戏剧命运悲剧主题的契机。
(摘编自任洁敏《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莱特>与<雨>的悲剧主题》)
材料三: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几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我儿面上!
(摘编自关汉卿《窦娥冤》)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要类型之,其中的环境是剧中人物所处社会的某个横截面的具象化。
B.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所处环境发生冲突,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冲突的激烈程度。
C.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完成主题的升华。
D.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能被更改,在命运悲剧中,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无可避免地走向毁灭。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雷雨》悲剧的根源是社会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裹挟,周鲁两家的纠葛与最终的悲剧便始于周朴园在家族的压迫下对侍萍的抛弃。
B.《雷雨》中周朴园通过逼繁漪喝药来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这段戏巧妙地揭示了他性格的内部冲突,突显了他独断专横的性格特点。
C.《雷雨》中繁漪的人物性格单一但充满悲剧色彩,她自我毁灭式的反击饱含个体的意志和尊严,展示了作为人的宝贵的抗争精神。
D.《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是双重的,哈姆莱特自身“延宕”的特点是性格的悲剧,他被无常命运困扰、最终走向毁灭,这是命运的悲剧。
19.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的是 ______
A.老舍《茶馆》中,秦仲义抱着实业救国的天真幻想,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最终成为失败的民族资本家。
B.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虽竭尽全力却未能摆脱杀父娶母的神谕,最后刺瞎自己的双眼并自我放逐。
C.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通过借钱一事终于看清丈夫的真实面目,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偶,因而决然出走。
D.贝克特《等待戈多》中,剧中人物一直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没有来,也不知何时能来,更不知戈多是谁,但必须等待下去。
20.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哈姆莱特》中的内容作为论据,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B.“她是一个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的说法有误,属于过度解读。乔特鲁德在丈夫死后不久就嫁给他弟弟,表明其薄情寡义的一面,但这不能说明“她是一个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
2.【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赘余,“相差很远”就是“悬殊”,应删掉“的悬殊”。
B无误。
C项,成分残缺,“讲述”后面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应在“人身上”后面加上“的故事”。
D项,“哈姆莱特告诉了霍拉旭回国的真相”有歧义,可以改为“哈姆莱特告诉了霍拉旭自己回国的真相”,或“哈姆莱特向霍拉旭讲了回国的真相”。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句子大意后,运用语感分析是否有语病,再看有没有常见的语病类型,比如: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等错误;然后针对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最后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通读检查,看是否通顺合理。
3.【答案】C
【解析】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文章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解答本题主要依靠平时对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积累,同时解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把它和作者的生平、评价和贡献联系起来。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项,《罗密欧与朱丽叶》应为《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自十九世纪始,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这四部作品的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表现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及理想的破灭。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答案】D
【解析】D项,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表现的是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而非浪漫主义理想。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6.【答案】A
【解析】 A虽然哈姆莱特是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既不相信暴力也不相信群众,他孤军奋战,最终抱恨而死,但他的悲剧中仍有社会因素在里面,因为当时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令人伤感的悲剧性结尾作用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忧愤成疾,最终死去”错误,哈姆莱特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她终日游荡,采花、唱 歌,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戴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水而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
本段的大意是学术界对哈姆莱特形象的争论。通读选项可知,
A.“他对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是被学术界争论最多的话题”表述有误,“被”字句填入横线中,前后句意不连贯;
B.“学术界把他在复仇的行动上为什么踌躇和拖延作为争论最多的话题”表述有误,这句话“作为……争论最多的话题”,不合逻辑;
C.“争论最多的话题是学术界对他复仇的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表述有误,“争论最多的话题是学术界对他”主客颠倒;把握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语句的句式特点、表述主体等,可知D.与横线前后内容衔接最紧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句子中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也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分析。
9.【答案】英;人文主义
【解析】威廉·莎士比亚,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
故答案为:英;人文主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10.【答案】哈姆莱特;现国王(其叔父)克劳狄斯;时间;回顾;内省
【解析】做此题要在理解整个剧情的基础上,弄清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以及结构安排。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哈姆莱特》剧情的理解能力。
11.【答案】又带有封建时代的旧思想;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通过前文“哈姆莱特身上既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新思想”和后文“这样冲突的两者就不免造成其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性格”可知,①中所填入句子的内容和“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新思想”相反,所以才有下一句所说的冲突,同时根据上文“既”分析,填入句子应有关系连词“又”连接,故①中可填入“又带有封建时代的旧思想”。
第二空:通过后文“起初他热情澎湃,但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内向沉郁”可知,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复杂的,且前后经历过变化,故②中可填入“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
第三空:从后文“使他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在责任面前痛苦逃避,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可知,③中所填入的内容应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作句子的主语,而通过前文“起初他热情澎湃,但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内向沉郁”可知,这是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故③中可填入“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
故答案为: 又带有封建时代的旧思想
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
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
【点评】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12.【答案】【参考例文】
如果说现实中的雷雨洗刷了纷扬的尘土,那么曹禺的《雷雨》又洗刷了什么呢 时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午后……三十年前的恋人再次相遇,是巧合还是命运的捉弄 周朴园苦心经营多年的骗局被打破了,原本对侍萍的柔情顷刻间变成了严厉和冷酷,他立刻举起了自己上流社会好好先生的盾牌直指曾被他宰割的羔羊——侍萍。而尝尽了人世辛酸的侍萍已对残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她的骨气、尊严和善良缓和了一触即发的矛盾。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但一切真的都结束了吗 不,一切才刚刚开始。在雷雨中,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没落,而被压迫的人民,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帽子的中国将在另一场雷雨中洗刷污垢,冲击封建主义的势力,震撼一个时代。
【解析】抓住关键句“《雷雨》突破了中国传统戏剧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脸谱化模式,表现了生活的深度和厚度,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对主题进行分析等。文中“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周朴园和鲁侍萍”可知,主要是对周朴园和鲁侍萍进行分析。同时注意300字左右的字数要求。周朴园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他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都有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由鲁大海对于他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查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鲁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侍萍命运的悲剧性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慢慢干涸,直至枯竭。
故答案为:如果说现实中的雷雨洗刷了纷扬的尘土,那么曹禺的《雷雨》又洗刷了什么呢 时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午后……三十年前的恋人再次相遇,是巧合还是命运的捉弄 周朴园苦心经营多年的骗局被打破了,原本对侍萍的柔情顷刻间变成了严厉和冷酷,他立刻举起了自己上流社会好好先生的盾牌直指曾被他宰割的羔羊——侍萍。而尝尽了人世辛酸的侍萍已对残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她的骨气、尊严和善良缓和了一触即发的矛盾。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但一切真的都结束了吗 不,一切才刚刚开始。在雷雨中,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没落,而被压迫的人民,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帽子的中国将在另一场雷雨中洗刷污垢,冲击封建主义的势力,震撼一个时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书写剧评的基本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紧扣题干要求写剧评,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13.B
14.A
15.①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选择杀死国王的时间与场合,最终在国王的阴谋被揭穿后,杀死国王。②心地善良、宽容,理解雷欧提斯的复仇,要求霍拉旭生存下去。③重视个人声誉,期待自己的复仇得到后人的理解等。
16.①哈姆莱特贵为王子,具有高贵善良的品格(胸怀人文主义理想,具有高度的理性)。②他不想不择手段地杀死国王夺取王位,而是想在国王犯罪的时候以正义之名复仇。③悲剧接连发生,国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此刻复仇正当其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句表明雷欧提斯为完成复仇使命感到欣慰,自己死而无憾”错,雷欧提斯此时是很矛盾的,他既想为父亲和妹妹报仇,又不想杀哈姆雷特。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A.“但心里对雷欧提斯并不信任”错,从剧情上看,雷欧提斯按照事先与克劳狄斯设计的阴谋,私自换剑,裁判奥斯里克竟然大开绿灯,哈姆莱特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哈姆莱特说:“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着一次友谊的比赛”,可见哈姆莱特毫无防备之心,对雷欧提斯也是很信任的。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在得知真相后,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杀死了国王。“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我死了,霍拉旭,不幸的王后,别了!”哈姆莱特最终原谅了雷欧提斯,可以体现出哈姆莱特心地善良,能够原谅别人。“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可见哈姆莱特非常注重自己的声誉,在自己死前也不忘嘱托让人传述自己的故事,让后人知道故事的真相。
故答案为:①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选择杀死国王的时间与场合,最终在国王的阴谋被揭穿后,杀死国王。②心地善良、宽容,理解雷欧提斯的复仇,要求霍拉旭生存下去。③重视个人声誉,期待自己的复仇得到后人的理解等。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能力。
《哈姆雷特》写于文艺复兴时期,剧中的王子哈姆雷特虽然出身王室,却就读于当时新文化的中心德国威登堡大学,因此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类持有美好的理想,具有高度的理性。他不能在克劳狄斯祈祷上帝时杀死他,而是要在他发生邪恶的行为时杀了他进行复仇。各种悲剧接连发生,由雷欧提斯之口揭露了克劳狄斯的罪恶,于是哈姆雷特复了仇。在悲剧接连发生之后,哈姆雷特委托自己的朋友霍拉旭向世人阐明这一切的真相,不要让自己的名誉受损。
故答案为: ①哈姆莱特贵为王子,具有高贵善良的品格(胸怀人文主义理想,具有高度的理性)。②他不想不择手段地杀死国王夺取王位,而是想在国王犯罪的时候以正义之名复仇。③悲剧接连发生,国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此刻复仇正当其时。
【答案】17.C
18.D
19.B
20.①材料一以哈姆莱特性格的“延宕”作为论据,论证了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是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②材料二以哈姆雷特洞悉命运,却无法逃脱无常命运的安排来论证他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又是命运的悲剧。
21.①性格与环境的冲突: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冤情,却被屈打成招,押赴法场,反映了普通百姓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普通百姓的正常诉求与官吏草管人命的黑暗现实的矛盾) ②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却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又陷害清白的窦娥,体现了张驴儿的无赖霸道与窦娥的坚贞善良,反映了当时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不同人物之间一正一反的性格冲突) ③性格内部的冲突:窦娥渴望清白,受尽拷打不肯妥协,后来却怕连累婆婆受屈招认,反映了窦娥明解是非与孝顺善良之间的矛盾,这本不该存在的矛盾亦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的强烈控诉。(个人性格内部矛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观点与论据及论证过程、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亮出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分析,再从文章中找出论据来论证观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BD无误。
C.“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说法有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选项将“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视为“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解读有误。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雷雨》悲剧的根源是社会大环境对个体的压迫与裹挟”说法绝对,材料一第四段原文紧接指出“这一论断显然失之偏颇”,在分析《雷雨》悲剧的根源时,除了重视对社会大环境的分析,还要注重对人性的挖掘。
B.“这段戏巧妙地揭示了他性格的内部冲突”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这段戏体现的戏剧冲突不是人物性格内部的冲突,而是性格与性格的冲突。
C.“《雷雨》中繁漪的人物性格单一”无中生有,从选项中“她自我毁灭式的反击饱含个体的意志和尊严”不能得出繁漪“性格单一”的结论,相反更能感受到这个人物性格上爱恨交织的复杂性。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命运悲剧所表现的往往是人类在同命的抗争中不可避地毁灭。
A.秦仲义的悲剧体现的是材料一中性格与环境的冲突。
B.《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命运悲剧,尽管悲剧主人公最终未能摆脱命运的罗网,但他却在不妥协的抗争中获得了自身的价值。
C.《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决然出走体现的是材料一中性格与性格的冲突。
D.《等待戈多》中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不符合命运悲剧的特征。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一中,作者在论述“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可以理解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这一观点时,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指出“那段有关‘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昭示了人物性格内部的激烈斗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翁设计的这种人物的‘延宕’,站在今天的现实角度是不合理的,但站在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剧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来看,却又是最合理不过的”,此处是以哈姆莱特性格的“延宕”作为论据,论证了性格内部的冲突实际是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
而材料二中,作者指出“哈姆莱特被自己的命运驱使着走向一个不可知的深渊。他明白自己无法超越混沌的世界,被无常的命运所困扰,最终步入毁灭。同时,哈姆莱特的性格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尽管他有行动的决心,也不时责备自己拖沓,但由于病态的思考多于积极的行动,最后他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不能完成自身的使命。这既是他性格弱点的悲剧,又是他本身命运的悲剧”,此处是以哈姆雷特洞悉命运,却无法逃脱无常命运的安排来论证他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又是命运的悲剧。
2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可知,可以从这三个冲突类型来分析。
第一,从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方面来看,从材料三“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可以看出,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冤情,却被屈打成招,押赴法场,反映了普通百姓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突出了普通百姓的正常诉求与官吏草管人命的黑暗现实的矛盾,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第二,从性格与性格的冲突方面来看,从材料三“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可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却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又陷害清白的窦娥,体现了张驴儿的无赖霸道与窦娥的坚贞善良,这种不同人物之间一正一反的性格冲突,反映了当时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从性格内部的冲突方面看,从材料三“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可知,窦娥渴望清白,受尽拷打不肯妥协,后来却怕连累婆婆受屈招认,反映了窦娥明解是非与孝顺善良之间的矛盾,这是个人性格内部矛盾,这本不该存在的矛盾亦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的强烈控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