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阅读】离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屈平属草稿未定
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厚币委质事楚
2.下面对课文《 离骚(节选) 》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辟芷”“秋兰”比喻自身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但是由于“兮”字的存在,对仗不是很工整。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D.《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3.下列对《离骚(节选)》中有关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诗人勇于追求,锲而不舍。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4.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是中国古代美学概念:“风”是《诗经》中的《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的诗歌的源头。
B.《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C.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
D.渔父,文中是指打鱼的男子,“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含义,常指抱有“持守其真”、还归自然主张的隐居者。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当时朝廷中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B.屈原的《离骚》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王,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
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危困,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
二、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Ⅱ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楚国地方特色,屈原及其后学宋玉是楚辞最主要的创作者,与《诗经》迥然不同。
它不是集体的歌唱, ;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不重自然的写实,而是重主观的抒情;不是表现北国风光,而是表现南方景象。楚辞句式灵动,结构宏大,风格宏博丽雅。楚辞这种诗体的代表作是《离骚》,故后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相提并论。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所创作的骚体诗和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所创作的拟骚体诗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由于《楚辞》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楚辞的历史绵延悠久,研究楚辞的论著汗牛充栋,从而 ,即楚辞学。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屈原及其后学宋玉等人创作的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楚国地方特色,风格与《诗经》迥然不同。
B.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诗歌体裁,屈原及其后学宋玉是其最主要的创作者,楚辞与《诗经》迥然不同。
C.屈原及其后学宋玉等楚辞的主要创作者经过对楚国民歌的加工、提炼,有着浓郁楚国地方特色的楚辞发展起来了,与《诗经》迥然不同。
D.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楚辞是在楚国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屈原及其后学宋玉是最主要的创作者,与《诗经》迥然不同。
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填空题
8.《离骚》是我国最长的一部 诗,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 和 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 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9.《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 。
10.《离骚》中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 。
11.《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 , 。
12.《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 。
1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 ?
四、语言表达
14.仿照示例,选取本课所学的相关诗歌、诗人再续写两句话,使三句话组成排比句。
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心系楚国百姓,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诗经》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种形式是“骚体”。“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表达了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对理想的追寻以及殉身无悔的志意。《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人们许多方面的联想。《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①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②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
③总之,“骚体”与“楚歌体”代表了《楚辞》中两种不同的形式。④无论是“骚体”或是“楚歌体”,⑤都大量使用了“兮”等语气词。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风采。
15.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离骚》的三个特点,每处不超过8个字。
16.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五、问答题
17.屈原是哪个时代的人?请写出屈原除《离骚》外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1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20.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21.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
22.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七、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离骚》(节选)
文本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叙事诗。
B.《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C.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在《氓》的“总角之宴”中是指代少年时代。
D.时辰,是中国古代计时单位。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两小时。《孔雀东南飞》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两句,其中的“黄昏”“人定”是十二时辰中的两个时辰。
25.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分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7.司马迁极高地评价屈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的两个文本表现了屈原的哪些心志?请综合两个文本归纳概括。
八、写作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衣服和装饰。身份不同,服饰要求不同:学生需着校服,警察要穿制服;服饰体现礼仪,职场服饰应大方得体,正式社交场合最好盛装出席;服饰折射内在的品性和追求,屈原就在《离骚》中提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当代许多年轻人也喜欢个性化的服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A.“离”同“罹”,遭受。B译文: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无通假字;C.“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D.“质”同“贽”,见面礼。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课文语言特色的能力。
B.对“兮”的作用的表述不对。“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课文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概括。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C应为“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百姓一庙”错误。应该是“士一庙”,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B项,称道先贤的目的是讽刺楚国当时政局缺少明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答案】6.B
7.而是个人的创作;常以“骚体诗”代指楚辞;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大体。
6.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楚辞是……楚国地方特色”不能搭配,将“楚国地方特色”改为“诗歌体裁”;
成分残缺,“与《诗经》迥然不同”前应加上“风格”。
C项中途易辙,“……创作者经过对楚国民歌的加工、提炼”没有谓语,下句主语变为“楚辞”,可将“经过”放到最前面。
只有B项修改全部正确。
故答案为:B
7.①由“不是”可知此处应用“而是”衔接;由《楚辞》的特点可知,与《诗经》“集体歌唱”不同的是《楚辞》是个人创作,可填:而是个人的创作;②这里介绍“楚辞”,提到“楚辞这种诗体的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后人用“骚体诗”代指“楚辞”的原因,可填:常以“骚体诗”代指楚辞;
③由《楚辞》的研究历史悠久,论著丰富,以及后文的“楚辞学”可知,楚辞已经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可填: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8.【答案】政治抒情;想象;联想;比兴
【解析】《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政治抒情;想象;联想;比兴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9.【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本句要注意“犹”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0.【答案】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解析】本句要注意“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1.【答案】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解析】本句要注意“伫”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答案】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本句要注意“佩”岌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答案】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解析】本句要注意“惩”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答案】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操,天下大乱,渴求天下英才,写下了延揽人才、志统天下的《短歌行》。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厌恶官场,关注个性追求,写下了歌颂田园、渴求闲适的《归园田居》。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本题示例的结构是:第一句点明朝代、诗人,接着写诗人遭遇的困境,然后写创作的作品。仿写时根据这个结构特点选取相关诗人进行表述即可。
故答案为: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操,天下大乱,渴求天下英才,写下了延揽人才、志统天下的《短歌行》。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厌恶官场,关注个性追求,写下了歌颂田园、渴求闲适的《归园田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答案】15.①形式是“骚体”。②以美人香草为喻托。③散文化的趋势。
16.①句,删去“为主”。②句,“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修改为《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源头。④句,“或是”改成“还是”。⑥句,删去“由于”。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5.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
由“第一种形式是‘骚体’”可知形式是“骚体”。由“《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可知以美人香草为喻托。由“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可知有散文化的趋势。据此可以概括出三个特点。注意不要超过字数。
故答案为: ①形式是“骚体”。②以美人香草为喻托。③散文化的趋势。
16.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中“以……为主”与“最常见的是……”句式杂糅,可删去“为主”。②句“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语序不当,定语位置不当,“后世”应该修饰“七言诗”,修改为《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源头。④句中“无论是……或是”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或是”改成“还是”。⑥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风采”成分残缺,介词掩盖了主语,删去“由于”。
故答案为: ①句,删去“为主”。②句,“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修改为《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源头。④句,“或是”改成“还是”。⑥句,删去“由于”。
17.【答案】战国(楚国);《九歌》《天问》(《九章》《国殇》《橘颂》《招魂》《哀郢》《湘夫人》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
故答案为:战国(楚国);《九歌》《天问》(《九章》《国殇》《橘颂》《招魂》《哀郢》《湘夫人》亦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答案】18.B
19.C
20.A
21.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
22.不冲突。
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离去现实忧患”是指摆脱这种忧愁。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及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对课本内容有所了解,并结合对材料的理解,简要概括。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8.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夸大程度,材料一只说“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故答案为:B。
19.C.“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错,根据材料二“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可知屈原求索“离忧”之路、实现“美政”之路,并非“自我拯救之路”。
故答案为:C。
20.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BCD都提到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A只是评价屈原的文才,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故答案为:A。
21.课文第3段围绕诗人被黜的原因写其高洁的品行(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走投无路的处境(謇朝谇而夕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以及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怨灵修之浩荡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同时也表达了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22.依据“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可知,材料一的忧患感是指屈原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而产生的忧虑,其责任感是指屈原时时关心国家、人民,认为自己对国家、人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依据“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可知,材料二中的“忧患”是指屈原面临仕途失意而产生的忧愁。
虽然两个材料的“忧患”所指不同,但结合“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可知,“离去现实忧患”在《离骚》正文中一直无法实现,正是由于他强烈的责任感。而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乱》曰”部分所提出的终结解脱也是作为忠贞贤臣的无奈之举,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
所以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冲突的。
【答案】23.A
24.A
25.D
26.①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邪恶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
②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馋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和君主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了。
27.追求高尚品德。(《离骚》写用香草装饰自己,象征追求美德;《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心怀家国(热爱祖国、人民)。(《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列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代指君王)也会日益衰老。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文本二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23.句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夫”是句首发语词,不能独立成句,排除BD;
“天者/人之始也”是判断句,“父母者人之本也”也是判断句,而且两句结构一致,“……者……也”表判断,所以在两句的“者”和“也”后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A
24.A.“《离骚》是……政治叙事诗”错误。《离骚》是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故答案为:A
25.D.“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错误。原文“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可知,汤、武在前,齐桓在后,应是“近古的齐桓”“中古的汤、武”。
故答案为:D
26.①“抚壮”,把握壮年;“弃秽”,抛弃污秽的东西;“度”,法度。译文: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邪恶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
②“事”,辅助;“间”,离间;“穷”,困境。译文: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馋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和君主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了。
27.根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可知,屈原追求高尚品德。根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可知,屈原愿为国家改革引路,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国君,可见,心怀家国(热爱祖国、人民)。
根据“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可知,屈原志趣高洁,行为正直,至死不容于世。可见,他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28.【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内容围绕“服饰”展开,先总说“生活中有不同的衣服和装饰”,然后由“不同”领起三个方面的分说内容。
材料首先谈到服饰的基本功用,即反映人的身份,“需着”和“要穿”二字提示考生“服饰”背后有与之相呼应的责任义务:学生穿上校服就该努力求学;警察应无愧一身警服,服务好人民;医生穿上白大褂是为了救死扶伤……
其次谈服饰表现的一种礼仪,实际上是讨论服饰与人修养之间的联系,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生活精致、严格自律、积极进取的人,不会让自己的着装过于随意、失礼,惹人嫌弃。
再者服饰能反映出人的内在追求,此处延伸和拓展的空间较大,可写对衣冠简朴的肯定,也可写对奇装异服的理性认识;可联系古人服饰展开,也可结合当下的“汉服热”“扮装”加以分析。
立意方面,考生可从“服饰”的虚、实两方面意义入手。可以写实物的“服饰”,或思考外在与内在的关系,或思索表与里之辨,也可由服饰的流变及着装观念变化谈传统与当代的联系;可以写个人体悟,也可以谈服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
题目给了较广阔的想象空间,考生应选好角度,精准切入,通过想象和思辨,达到叙述或论证的深度与高度。
立意:
1.服饰反映内在修养。
2.服饰变化反映人们的观念变化。
3.服饰对国家、民族有重要的意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