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阅读】水浒传
一、单选题
1.在《水浒传》中“顾大嫂”的绰号是( )
A.母夜叉 B.一丈青 C.一丈红 D.母大虫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黥,又称墨刑,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罪犯的标志,擦洗不掉。
B.宋徽宗,宋朝皇帝赵佶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大臣等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太尉,一种官名,在宋徽宗时代是武官的高级官阶。
D.《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长篇章回小说。
3.读《水浒传》,说说以下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这样写道:“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其中“山东呼保义”指宋江,“河北玉麒麟”指卢俊义。
B.《水浒传》中的“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宋江等都是英雄好汉。
C.《水浒传》中,武松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是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D.“‘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他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他”是后来成为花和尚的鲁智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一场关于《水浒传》与儒家文化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济宁学院开幕,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的水浒文化和儒家文化研究者,就各自所持观点向在座师生分享。
B.《水浒传》里的豹子头林冲是梁山泊“五虎将”。他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的故事在《水浒传》里有详细的叙述。
C.凡是读过《水浒传》的人,对林冲的印象都非常深刻,觉得从逆来顺受的无名之辈他是一个转变到奋起反抗的英雄的典范。
D.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要杀两个公人,而林冲极力阻挡,叫鲁智深“不可下手”。他的这种隐忍,叫读者实在不能忍受。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水浒传》作为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一,无论从读者还是评者的角度说它是“奇书”“才子书”都不过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趋类于清末“谴责小说”或《儒林外史》等
②对宗法社会和正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③但若从其文本内涵和精神趋向角度分析,我觉得它更近乎一本反讽小说
④而且这“讽刺”是保持距离的侧面的“冷”讽刺,即“反讽”
⑤只不过后者是本位讽刺,而《水浒传》是反讽
⑥它通过对“造反”和“招安”的种种离奇描写,以及对社会各阶层人物的雕塑式刻画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①⑤⑥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⑤⑥③①④②
6.阅读鲁迅针对《水浒传》里所写内容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水浒》故事亦为南家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宋史》(二十二)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降后之事,则史无文,而稗史乃云“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见十三篇)。然擒方腊者盖韩世忠(《宋史》本传),于宋江辈无与,惟《侯蒙传》(《宋史)三百五十ー)又云,“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似即稗史所本。顾当时虽有此议,而实未行,江等且竟见杀。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
下列表述与文段原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
A.鲁迅认为宋江起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正史和稗史都有记载,而且在基本事实上并无矛盾。
B.鲁迅发现了作为正史的《宋史》内部的矛盾之处,有的记载说征方腊与宋江无关,有的则说朝廷让宋江征讨了方腊。
C.小说《水浒传》更多从稗史演义而来,而稗史也往往借正史发挥,既可能使历史事件变得丰富起来,也可能无中生有。
D.宋江起事,曾经势力很大,在淮河南北、齐鲁大地活动,曾经直逼京城,后来宋江被朝廷招降,最终又被杀,这与小说《水浒传》是一致的。
7.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产生于元末明初,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它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展开全书的发展脉络。
B.《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富有典型性的艺术概括,通过描写梁山起义军的成长、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真实。
C.《水浒传》中的108将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但原因又各不相同。书中正是通过不同阶层的人反上梁山泊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最根本原因“官逼民反”。
D.中国古典小说中,有许多粗人的形象,但李逵的粗却走向了极端,他常常粗到蛮不讲理的地步。他经常是不分好坏,一味蛮杀。他是特定年代里产生的英雄人物。
二、填空题
8.下面一首《临江仙》,选自《水浒传》第11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中。阅读后按题意填空。
临江仙
闷似蛟龙离海岛,愁如虎困荒田,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项羽恨无船。
高祖荥阳遭困厄,昭关伍相忧煎,曹公赤壁火连天。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
这首词大量铺陈,写尽林冲初上梁山,在白衣秀士王伦严限日期紧逼“投名状”时的窘境,写尽了林冲的愁闷心怀。前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豹子头林冲的时乖命蹇,贴切而又形象。后面八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借历史上名人(帝王、武将、文臣、文人骚客等)的多舛命途,写出此时林冲的遭遇,很有历史内涵,发人深省。
三、语言表达
9.关于林冲的结局,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总共有三种,第一种是《水浒》的结局,林冲跟随梁山泊一同接受招安,在凯旋途中得了风瘫,半年后病故。第二种是《荡寇志》的结局,梁山泊被官军剿灭,他在守护头关时被王进(曾和林冲同为教头)大骂,回营后羞愤交加,郁郁而终。第三种是央视电视剧《水浒传》的结局,得知宋江放走了被生擒的高俅后,他悔恨交加,被活活气死。
比较这三种结局,你认为哪一种更切合林冲的命运?谈谈你的见解。80字左右。
四、名著导读
根据《水浒传》的阅读积累,完成任务。
10.【任务一】聚焦《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写出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对应的人物姓名。
①她是梁山第一女将,武艺高强,一对日月双刀神出鬼没,更有阵前用绳套捉人的绝技。在宋江攻打祝家庄时,她首战便活捉了“矮脚虎”王英。“她”是 。
②乐和见酒店里一妇人坐在在柜上,她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臂时兴钏镯。红裙六幅,翠领数层。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她”是 。
11.【任务二】施耐庵故居有这样一副对联:“韬光养晦,一代英才居胜境;激浊扬清,千秋峻笔著奇书”。请结合《水浒传》的内容,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一说这部著作“奇”在哪里?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它的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其他名著不同。它不像《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而是既有大量的山东话,又有大量的江浙话。两种方言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地域色彩。
《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水浒传》成书之前水浒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与宋代“靖康之变”后南北文化交流,其中包括说话艺术中心南移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我国的说话艺术源远流长。大约在中唐时期,说话就成为一个面向社会大众的独立的艺术品种,到北宋时期,说话进一步发展,分为小说、说铁骑儿、说参请、讲史四家,还有了专题说话艺人、献艺的固定场地。当时的汴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也包括说话艺术的中心。靖康之变后,杭州成为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北方官话作为一种强势方言,集中、成片地进入汪洋大海般的吴语区。同时,杭州原居民使用的吴语方言,因为有周围广大吴语区为依托,也不会被北方官话代替。两种方言在并存并行的局面中,经过长时期的交流、碰撞、磨合,就形成了以两种方言为基础的混合型的方言。《水浒传》的语言就是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近代以来,学术界公认《水浒传》是在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上成书的。南末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的《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这四种话本的名目,应当是最先出现的小本水浒故事。最早讲说这些水浒故事的,是南宋初年南移入杭州的鲁西南籍山东人。他们以山东人、用浓厚的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的故事,受到新移居杭州的广大北方市民和北方士兵的热烈欢迎。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杭州,他们的受众必然也有或多或少的杭州原居民,因此他们在讲说时也就不能不注意适当吸取一些吴语词汇,以吸引原居民。同时,他们的行业晚辈承传人,这些自幼生长在杭州的年青一代,在严格遵循父老、师尊的说话家数、规矩和口耳相传的水浒故事内容的同时,在讲说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掺入了更多吴语方言词汇和句式。而且年代越久,承传的辈分越多,故事中的吴语方言色彩越重,以至达到了并存并行的程度。经过几代说话艺人淘沙取金、删芜存精般的千锤百炼,水浒故事发展到南宋后期的《宣和遗事》具有整体框架的三十六人的大故事,最后到思想、艺术俱臻成熟的元代后期的“施耐庵的本”,水浒故事的基本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终于定型化,再也容不得后辈艺人随意作出改动了。直到元末明初经罗贯中最后“编次”成为定本的百回《水浒传》,罗贯中虽然作了一些加工和增益,但对我们前面指出的那些基本部分,并未触动。
总之,《水浒传》语言以江浙吴语方言和山东方言为基础方言构成的双重地域色彩,是在南北宋交替之后,在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现象;是当时文化中心南-移,大批北方包括山东籍说话艺人移入杭州,说话艺术在一个南北两方的人们群居共处、两种方言并存并行的特殊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产物。这种双重语言成分,由于经过几代艺人千锤百炼的功夫,它们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放射出强烈的艺术魅力,显示出有别于其他长篇名著的独特风格。
(摘编自李永祜《〈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南北文化融合》)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指的是小说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大量的山东话和江浙话并存。
B.南北方人在“靖康之变”后群居共处是《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特征形成的一个客观因素。
C.《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形成与《水浒传》成书之前我国说话艺术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
D.相较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拥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值得研究。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通过与其他名著的语言进行比较,指出了《水浒传》语言的双重地域色彩的特征。
B.文章从我国的说话艺术的发展、宋代政治变迁、南北文化大融合的角度来阐述《水浒传》语言地域色彩出现的原因。
C.第三段先说明《水浒传》成书的基础,再分析讲书艺人的讲书情况,阐释各种语言因素的融入,直至“编次”成为定本。
D.文章运用“总分总”结构,通过分析《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成因来揭示《水浒传》的价值和影响,论证思路清晰。
14.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等作品的语言和《水浒传》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是以一种地方话作为基础方言,形成全书的语言色彩的。
B.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到,在语言融合进程中,强势方言总是冲破障碍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C.最早讲说水浒故事的鲁西南籍山东人只能用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故事,而其行业晚辈承传人在讲说时已能运用吴语方言。
D.元代后期的“施耐庵的本”在思想、艺术上俱臻成熟,特别是在语言上,双重语言成分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后人再也难以作出一些变动。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 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 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社会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 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
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 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 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 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 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 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
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 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 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 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 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 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
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
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 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 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 ”诗 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
仑吞一个。”
读《水浒》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
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 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
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上层社会把踢蹴鞠当做一种时尚,踢蹴 鞠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的团结互助,维护切身利益,组织蹴鞠比赛和宣传推广蹴鞠活动。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在冬季例行 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和馒头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 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 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C.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来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 坠”,这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是比控球的灵巧性。
D.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为炊饼,宋 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清明》诗和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 都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
B.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仅表现在上层流行,还表现在有专业的踢球艺人,更 表现在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和组织了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C.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 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 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水浒传》中对顾大嫂的描写是:“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臂时兴钏镯,红裙六幅,浑如五月榴花。翠领数层,染就三春杨柳。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可见,一是因为顾大嫂外在的形象原因,二是顾大嫂的性格原因,她豪爽,机智能干,敢作敢为,而且武艺甚高。当她提出要劫牢救解珍、解宝时,孙立犹豫了一下,顾大嫂就抽出两把刀来,要和孙立拼个死活。由此可见顾大嫂为什么会被叫做“母大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答案】B
【解析】
B.宋徽宗,宋朝皇帝赵佶的庙号。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根据上下文内容,大致推断文化常识在句子的意思;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推断文化常识的内涵;调动有关文化常识积累,帮助理解文言文句子中的文化常识。
3.【答案】B
【解析】B项,“‘智多星’宋江”错误,“智多星”是吴用的绰号,吴用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宋江的绰号是“及时雨”, 讲的是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搭配不当,把“向在座师生分享”改为“与在座师生分享”;
B项,不合逻辑,在“五虎将”后加“之一”;
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觉得他是一个从逆来顺受的无名小辈转变到奋起反抗的英雄的典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能力,注意牢记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病句题分析首先要牢记语病的六种类型,其次要遵循语法分析时的先主干后枝叶的方法,最后要记住有特殊标志的语病题。
5.【答案】B
【解析】段意:分析《水浒传》的内涵。
观察选项,A、B、C、D四个选项首句有③和⑤两种,所以先分析这两句,⑤中有“只不过后者是本位讽刺”,但前句并没有涉及“后者”,所以排除C、D;再比较A、B,其中③①相同,接下来可以从讽刺的特点进行分析,也就是说①后面可以接⑤,然后分析《水浒传》如何反讽,接下来应该是⑥②,④最后总结。排序为③①⑤⑥②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6.【答案】B
【解析】B项,“有的则说朝廷让宋江征讨了方腊”错,原文“稗史乃云‘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中“稗史”的意思是野史,并不是正史。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7.【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C项,“《水浒传》中的108将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说法错误,108将并不是都被逼上梁山的,比如金枪手徐宁、玉麒麟卢俊义就是被骗上梁山的,晁盖、吴用和三阮这些人,因为他们劫了生辰纲,取得了这一大笔不义之财,被官府知道,自己主动地选择要上梁山的;还有黑旋风李逵是为了追随宋江自己主动上梁山的。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8.【答案】比喻;排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闷似蛟龙离海岛,愁如虎困荒田”,这两句将林冲比作离海的蛟龙、困于荒田的猛虎,烦闷哀愁,无用武之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项羽恨无船。高祖荥阳遭困厄,昭关伍相忧煎,曹公赤壁火连天。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这八句,连用了八位古人最为伤心失意之时或蒙受劫难之事,来比喻林冲此时的心境。用排比的手法,连举出八位古人,会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故答案为:第1空、比喻 第2空、排比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全诗,把握主旨,然后逐项分析,注意细节。
9.【答案】《水浒》原书的结局是最好的。林冲应该还是会接受招安的,他终究不是李逵、刘唐、三阮那样的草莽汉子,梁山泊也终究不是他的归宿。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埋藏着对重回主流社会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大的个性化理解分析题,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要结合相关故事,有理有据地分析。《水浒》原书的结局符合林冲的性格特点,较遵循故事逻辑。《荡寇志》的结局是站在维护封建正统统治的立场,明显贬低林冲;央视电视剧版让他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死去的头领,为招安蒙上了深深的一层阴影,其中有深刻的寓意。
故答案为: 《水浒》原书的结局是最好的。林冲应该还是会接受招安的,他终究不是李逵、刘唐、三阮那样的草莽汉子,梁山泊也终究不是他的归宿。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埋藏着对重回主流社会的渴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答案】10.扈三娘;顾大嫂
11.【示例1】主题“奇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的辛酸人生和反抗道路,深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思想;《水浒传》在揭露贪官污吏的残暴腐败时,也歌颂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小说把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不分贵贱高低,表达了作者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示例2】人物“神奇”。《水浒传》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成功地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最具“神奇”色彩的英雄形象。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总是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其行动和语言显示其性格特点。如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通过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
【示例3】情节“奇巧”。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叙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小说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描写武松的就有“ 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深入刻画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10.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扈三娘,《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一丈青”,是梁山三位女将之一。她是独龙冈扈家庄扈太公的女儿,攻打祝家庄时,扈三娘骑在一匹青鬃马上,轮两口日月双刀,王英与扈三娘对打,王英打不过要逃,被扈三娘追上,活捉了过去。三打祝家庄后,她成了宋江的义妹,又被指婚给王英,成为梁山一员女将。顾大嫂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母大虫,登州人氏。他与丈夫孙新开酒店为生,后因搭救表弟解珍、解宝,劫狱反登州,上梁山入伙,并参与祝家庄卧底。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一百零一位,上应地阴星,担任东山酒店掌店头领。题干中是解珍解宝兄弟在大牢里,当狱警的铁叫子乐和要给他们传递消息,去找顾大嫂时的情景。
故答案为:扈三娘
顾大嫂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经典名著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回答此题需要从《水浒传》中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其“奇”在何处。如果选主题,可以结合“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谈。《水浒传》主题鲜明。在前七十回表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酝酿、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宠信他的故事,放在故事的开端来写,以示“乱自上作”,体现了“官逼民反”的思想。《水浒传》在揭露贪官污吏的残暴腐败时,也歌颂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如果选人物来谈,《水浒传》的主人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梁山好汉。特别是在前七十回当中,梁山好汉的故事不是围绕一个人展开的,而是围绕不同的人展开的,各部分又是相互独立的,甚至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部小说。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列人物,同时可以选取一些情节来表现英雄的性格特点,如鲁智深的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的头脑简单直爽率真。如果选择其情节,情节引人入胜,结构是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纵贯全篇,其间连缀着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自成整体的主要人物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自身在结构上既纵横开合,各尽特色,又是整个水浒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水浒传》的具体情节生动曲折,大小事件都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有一些精彩的场面集中了很多人物,如“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而每一组的情节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发展史,如“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可以选取“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 等经典情节来谈。比如选人物。人物形象塑造鲜明,共性和个性分明。即使是同类性格的人,也有不同的精神特质。如同样是鲁莽,但鲁智深和李逵却各不相同,鲁智深是粗中有细,豁达明理,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约摸金公走得远,方才起身;在拳打镇关西中三拳打死镇关西却说他诈死,自己趁机远走他乡;而李逵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他一怒之下打死了殷天锡,导致柴进被捕入狱。虽然是同一性格的人,但其特质有明显的的区别。
故答案为: 【示例1】主题“奇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的辛酸人生和反抗道路,深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思想;《水浒传》在揭露贪官污吏的残暴腐败时,也歌颂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小说把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不分贵贱高低,表达了作者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示例2】人物“神奇”。《水浒传》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成功地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最具“神奇”色彩的英雄形象。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总是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其行动和语言显示其性格特点。如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通过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
【示例3】情节“奇巧”。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叙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小说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描写武松的就有“ 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深入刻画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史。
【答案】12.D
13.D
14.A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12.D“相较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拥有更强烈的艺术魅力”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此观点。
故答案为:D。
13.D“通过分析《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的成因来揭示《水浒传》的价值和影响”分析错误,此处主要是显示出其有别于其他长篇名著的独特风格。
故答案为:D。
14.B项,“强势方言总是冲破障碍占据优势地位”错,原文有“两种方言并存并行”的内容。
C项,“只能用山东乡音讲说发生在山东的英雄好汉故事”错,原文有“因此他们在讲说时也就不能不注意适当吸取一些吴语词汇,以吸引原居民”的内容。
D项,“后人再也难以作出一些变动”错,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最后“编次”成为定本的百回《水浒传》,虽未触动那些基本部分,但还是作了一些加工和增益的。
故答案为:A。
【答案】15.D
16.B
17.C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15.D“炊饼和馒头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有误,文中说的是炊饼成为主食。
故答案为:D。
16.B“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 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说法不符合原文。选项内容杂糅。依据 原文,应该是《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清 明上河图》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根据常识我们也应知道《水浒》的内容明显不是写 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故答案为:B。
17.C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 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说法不符合原文,忽视条件,曲解原文。原文 说“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可见“扫墓活动”不能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 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
故答案为: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