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著阅读】阿Q正传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阿Q正传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9 16:4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阅读】阿Q正传
一、单选题
1.下列鲁迅小说按写作年代先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药》《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
B.《狂人日记》《药》《祝福》《阿Q正传》
C.《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
D.《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
2.对下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阿Q正传》均收录在《呐喊》中。
C.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暗示多于解释;大量运用通感、自由联想、暗示等手法;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明显。
D.杂文,一般以议论为主,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3.下列对《阿Q正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B.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乡村社会为舞台,描写了阿Q这个人物可怜、可笑而又可悲的一生,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
C.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又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4.下列对小说《 阿Q正传(节选)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的性格矛盾,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B.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又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5.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 , 。 。 ,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鲁迅《<阿Q正传>俄文译本序》
①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
②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
③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
④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6.下列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着一帮看客。他们嘲笑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讥笑他没考上秀才,把快乐建立在孔乙己的难堪和痛苦之上。
B.《药》中的看客们在屠杀现场围观夏瑜的死亡,在华老栓的茶馆谈论、嘲笑夏瑜。夏瑜为解放民众而牺牲,却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C.《祝福》中,祥林嫂夫丧子亡回到鲁镇,看客们特意寻来,咀嚼和赏鉴祥林嫂的痛苦。当他们的好奇心理满足后,祥林嫂就被“厌烦和唾弃”了。
D.《阿Q正传》中,当阿Q站在囚车上即将被枪毙时,他万分恐惧:街道两旁看客的眼睛让他想起了饿狼。这从看客的角度,写出看客们的冷酷无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妇孺皆知,“精神胜利法”已成为阿Q性格的代名词。但“精神胜利法”并不是阿Q性格的全部,阿Q还有其他品性。如他盲目自大,狭隘保守,“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是他的口头禅。
鲁迅在刻画阿Q时,是用一个个喜剧性的外套包装着一个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 )例如,他同小D扭打时,双方抓住对方的辫子,时进时退,显得那样滑稽可笑;他到尼姑庵偷萝卜,遭到大黑狗的追赶,吓得连滚带爬,显得那样狼狈不堪……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被压迫者的地位、他身上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要通过“革命”来改变自己景况的愿望等,无疑是“有价值的东西”。但他的欺软怕硬、狡猾无赖,他的盲目自大、狭隘保守,他的假装正经、护卫道学,他的忌痛护短、以丑为美等,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是恶劣的、“无价值的”。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相互映衬下展开艺术的描写,使作品读起来更加令人心酸,令人战栗,同时也更催人醒悟。
7.下列各句中破折号和文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我小时候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
C.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的发生。
B.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在这里表现出来。
C.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把这一切表现出来。
D.但这一切又是通过他日常生活中一系列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因阿Q可笑的言行而忍俊不禁。
B.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C.所以在人们读《阿Q正传》时,常常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
D.所以人们在读《阿Q正传》时,被阿Q可笑的言行常常逗得忍俊不禁。
三、填空题
10.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   、   和   ,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   和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   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   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四、语言表达
11.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阿Q   
12.下图是画家丰子恺为《阿Q正传》所绘一幅。请指出图中哪个是阿Q并说出你的依据。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阿Q正传》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段便浮现在眼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的叫人气短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若亲身在“县里”遇到这样的大事,一定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七八两章,大概会仿佛醒悟似的知道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罢!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
朋友回答他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因为“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后来,在《故乡》中他又明白地说出他对于“希望”的怀疑。
但是《阿Q正传》于辛亥革命之侧面的讽刺,我觉得并不是因为作者抱悲观主义的缘故。这正是一幅极忠实的写照,极准确地依着当时的印象写出来的。作者不曾把最近的感想加进他的回忆里去,他决不是因为感慨目前的时局而戴了悲观主义的眼镜去写他的回忆;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不过同时,也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画“阿Q相”过甚而不满意这篇小说,这正如俄国人之非难梭罗·古勃的《小鬼》里的“丕垒陀诺夫相”不足为盛名之累。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丹麦的大批评家布兰兑斯曾说:“有天才的人,应该也有勇气。他必须敢于自信他的灵感,他必须自信凡在他脑膜上闪过的幻想都是健全的,而那些自然来到的形式,即使是新形式,都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这位大批评家的这几句话,我们在《呐喊》中得到了具体的证明。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摘编自茅盾《读〈呐喊〉》)
材料二: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借主人公之口说:“喜剧依照西塞罗(罗马作家)的意见应该是人生的一面镜子,世态的一副模样,真理的一种表现。”莎士比亚同样借哈姆雷特之口说:“演戏的目的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鲁迅创作《阿Q正传》,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人们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意义就是:对人们的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高尔基称赞契诃夫的作品“能够使人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哲学境界是文学作品最难达到的巅峰。
鲁迅写《阿Q正传》也正是“从现实性中抽象出来,达到哲学的概括”,成为给人们开出反省道路的经典镜像。
缺乏认知能力,始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城里人,也看不起未庄人。得意时趾高气扬,欺侮弱者;失败时又靠精神胜利法,化失败为胜利,在“瞒和骗”中寻求圆满。阿Q的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荒谬性的象征。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的形象表现了人类易于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和普遍弱点。《阿Q正传》实质是鲁迅这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创作的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摘编自陈漱渝、张梦阳《〈阿Q正传〉的意义》)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身上似乎具有人类的普遍弱点,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
B.鲁迅在《阿Q正传》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政乱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侧面讽刺了辛亥革命。
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能让人们对认识逻辑、方法进行反思,启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D.阿Q以自我为中心,得意时欺负弱者,失意时利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谬性的象征。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是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今天爱好文艺的青年几乎都说过“阿Q”两个字。
B.材料一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呐喊》中的文字来介绍鲁迅创作《呐喊》的缘由,也能借此说明鲁迅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C.鲁迅的《阿Q正传》刻画出了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阿Q相”,作者认为这是《阿Q正传》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
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对比,证明了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一样,都是艺术典型。
15.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阿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中的革命对象不但依旧执掌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却依然任人宰割。
B.《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作为“镜子”来时时警诫人们。
C.《阿Q正传》发表了一百多年,对其阅读与争论也进行了一百多年,虽然不断出现误读,但最终都能回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
D.《阿Q正传》在反省民族灵魂方面达到的深刻性,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界限,“精神胜利法”极具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人类的普遍性。
16.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呐喊》对中国新文坛的贡献。
17.两则材料都谈到了鲁迅作品《阿Q正传》但论述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团圆
鲁迅
赵家遭抢四天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他才有些清醒了。
进城已是正午,阿Q被搀进一所破衙门,推在一间小屋里。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
“你的同党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
“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
“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
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
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人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Q的面前,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
“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
“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
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阿Q第三次抓出栅栏门,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
阿Q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许多人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救命,……”
然而阿Q没有说。
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节选自《阿Q正传》,有删改)
文本二:
《阿Q正传》第七幕
陈白尘
〔舞台现出咸亨酒店。是次日夕阳西下时分。
〔柜台外站着五位老酒客: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王胡和小D。
〔航船七斤正在讲述新闻。酒客们热心又似淡漠地倾听着。
七斤 ……砰的一声枪响,他就倒下去,死了!城里人都稀奇,叫做“枪毙”,这还是第一回!
众酒客 (似赞赏又似惋惜)哦!……
掌柜的 你说,有没有杀头好看?
七斤 城里人都说,没有杀头好看。还说,他游街游了半天,也没唱一句戏,白白地跟了一趟!……
众酒客 (似表示惋惜又似不满)唉!……
七斤 他呀,就不该满街嚷嚷造反!我早劝过他!
老拱 我说哩,他先不该嚷嚷姓赵!
阿五 真的!他到底姓不姓赵呀?
掌柜的 谁知道呢?(长长的一声叹息)唉!……
〔众酒客都以为掌柜的要发表高见,看着他。
掌柜的 (取下水牌,用抹布擦去一行字)该死的阿Q,还欠我四十五文酒钱呐!
众酒客 (似乎表示同情,也都轻轻地叹声)唉!
〔只有小D一直不吭声。
小D (突然发问)七斤,你先前不是说,阿Q也喊过一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么?
七斤 是喊过的。可是城里人说,他到底没唱一句戏!
小D 2020(独排众议)我看啦,阿Q哥他(走出酒店离开众人)还是一条好汉!……
〔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象阿Q了。
〔解说词:“阿Q死了!阿Q虽然没娶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写阿Q被捕的情节,官兵、警察等人全副武装包围土谷祠,悬赏之下方敢进入,把尚未睡醒的阿Q抓了出来,兴师动众的场面十分滑稽。
B.文本一中的“老头子”看似“和气”,三次审讯阿Q,都未对他采用刑讯逼供的手段,但却哄骗阿Q签字画押,最终将他送上刑场。
C.文本一中阿Q在游街示众的人丛中发现了吴妈,但吴妈只是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有意忽略阿Q,可见吴妈与那些喝采的人们不同,她对阿Q充满同情。
D.文本二整合了《呐喊》不同篇目中的人物,如咸亨酒店的掌柜、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暗示了阿Q的生存环境。
19.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叙述视角富于变化。阿Q被押上刑车示众前,作者以全知视角叙述阿Q与众人的情形,其后都转向了阿Q一人的限知视角。
B.鲁迅笔下的文言词汇常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如“‘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中的“行状”庄词谐用,有着独特的内涵,耐人寻味。
C.文本一中阿Q自然“便跪了下去了”“也仍然下了跪”“也照例的下了跪”,反复出现的下跪细节,强化了阿Q身上的奴性特征。
D.文本二末尾的“解说词”意味深长,是作者在理解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再创造,融汇了自己的感悟思考,揭示了作品的时代意义。
20.文本一写阿Q想喊“救命,……”,“然而没有说”。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1.文本二最后写“小D的神情、姿态都更象阿Q了”。这样的安排符合鲁迅的原意吗?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六、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围观”是鲁迅先生经常描写的题材。《药》里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后来又出现在《阿Q正传》里,只不过这一次围观的是枪毙阿Q,而且很不让人“满足”。他还特意为“围观”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说《示众》,写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游街示众。这些无聊的围观群众,被鲁迅一并打包,装进一个叫“看客”的篮子里。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上,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有人将这些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也常加一些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等。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的围观状态。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狂人日记》1918年 《药》1919年 《阿Q正传》 1921年 《祝福》1924年。
2.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朝代(外国作家要记清国籍)、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
B项,《祝福》收录在《彷徨》中。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学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3.答案:C
分析:“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错误,应该是用喜剧性的艺术因素,叙述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在失败中获得心理平衡的精神胜利法是自欺与麻木的表现,是个人与社会的悲剧而非喜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然后精读文章,依据选项回归文本,找出符合选项意的段落或句子,仔细理解分析选项意并找出与文章不同的地方。
4.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应该是用喜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5.答案:B
分析:本题作答首先注意这四句话,①②是解释“我”的遗憾和希望,③④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实在算一件难事的原因,由此可知,③④两句话应排在一起,①②应排在一起,且③④应排在①②之前;
首句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而③是解释首句的原因,④是对③的进一步举例说明,故③后应排④;
①是说“我”对摸索人们的魂灵总自憾有些隔膜,②是寄期望于高墙里人众能自己觉醒,应该是先说自己的遗憾,然后再希望他人的觉醒,故①应排在②前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6.答案:D
分析:D“从看客的角度,写出看客们的冷酷无情”理解错误,不是从看客而是从阿Q角度,表现他面对死亡的恐惧心理。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答案:7.C
8.D
9.B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7.文中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A.表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B.表示话题的转换;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总结上文。
故答案为:C。
8.前文说的是阿Q的遭遇是“悲剧性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选项中所填句子主要讲“喜剧性的事件”,据此可知,前后文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故排除BC两项。AD两项相比,A项中的“……导致了……”的表述与文意不符,排除A项。
故答案为:D。
9.原句句子成分残缺,主语是“人们”,介词“在”放在“人们”前,导致句子无主语,应把“在”放到“人们”之后,排除AC两项;原句语序不当,应把“常常”放到“被”前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10.答案: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14;11
分析:
鲁迅,原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故答案为: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呐喊》\《彷徨》\14\11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平时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1.答案:(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分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要从三个短句中选取一个作为新句子的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两句作为修饰成分加入新句,可适当采用代词衔接,但不能遗漏信息。
本题中,阿Q已经作为主语给出,故这句话的主干应是“阿Q是形象”,然后整理其他信息:破产农民、生活在闭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农村、在《阿Q正传》一书中。将这些信息按逻辑顺序排列充当定语即可。
故答案为: (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指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句子意义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简言之,就是内容不变,形式变化。变换句式,实际上是根据语境要求,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
12.答案:树下正前方居中正面向外的那个。他因输钱而惊诧无奈,夹在这一堆人的中间,众人大都开心满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对课文相关情节的理解的能力。回答该题,既需要解读画面,又需要回忆《阿Q正传》中与阿Q有关的情节与形象。图画上有一行字:“阿Q的铜钱拿过来!”这是阿Q在赌钱时输了钱的情景,周围的人都是面带笑容,只有树下穿着黑色打补丁衣服的人神情惊愕无奈,很明显这就是输了钱的阿Q,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树下正前方居中正面向外的那个。他因输钱而惊诧无奈,夹在这一堆人的中间,众人大都开心满足。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图文转换的能力,注意抓住图表中关键的内容。做此题,先要弄清图表的直观内容,推出图表深层次的内容;然后理出陈述的顺序和层次;再结合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答案:13.B
14.D
15.C
16.①《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②《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17.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②材料二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根据对材料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辦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一 《阿Q正传》具有的重要意义,然后结合选项加以分析判断。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在读懂题干的基础上回归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不同材料论证重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
13. A.“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阿Q相’的人物时,会不自觉地自我反省”错误。原文是说"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同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的,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有时”不代表所有时间,以偏概全;且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C.“侧重于反映人类精神状况的艺术形象”错误,范围扩大了。原文是‘阿Q、堂 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偏重反映人类精神状況的艺术典型就是一种讽世的镜子”,“艺术典型"的范围小于“艺术形象”。
D.他的这种性格是人类荒嘐性的象征〞错误,范围扩大了。原文是“这种性格是世界非文明时代人类
荒渗性的象征’,“世界非文明时代“的限制不能去掉。
故答案为:B。
14.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错,应该是把鲁迅与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进行了类比,属于类比论证。
故答案为:D。
15.A.揭示了 《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
B.揭示了 《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C说的是对《阿Q正传》的阅读、论争和回归的过程,不是《阿Q正传》的意义,因此不能作为 《阿
Q正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据。
D.揭示了 《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故答案为:C。
16.从〞《孔 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篇都是对1日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是否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可知,《呐喊》中对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以及对人性的普遍弱点的揭示等,能够唤醒人们精神、引发人们自省;从〞《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可知,《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对青年作者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17.从“鲁迅君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在《呐喊》中他对劝他做文章的朋友说道……所以鲁迅君便答应他朋友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一一《狂人日记》”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 之所以可贵、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 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原因及其流行的原因,以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从标题“《阿Q正传》的意义”和“鲁迅创作 《阿Q正传》,也正是给自己的同胞塑造一面开出反省道路的镜像…它们最重要的哲学启悟显义就是….”等处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从哲学角度阐述了《阿Q正传》的意义。
答案:18.C
19.A
20.①面对死亡来临的恐惧,“救命”是阿Q欲图自救的本能使然,这符合客观事实。②留下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思考。③暗含阿Q即使喊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体现了鲁迅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思考。
21.符合。①身份相同。两人都是短工。②行为相同。小说中阿Q与小D两次“狭路相逢”时,小D与阿Q在言行上一样。③精神相同。小D身上也体现了“精神胜利法”。
不符合。①小说中两人两次“狭路相逢”,作为对立面出现。②阿Q、小D姓名具有符号性,小D是剪了辫子的阿Q。③话剧是剧作家的再创作,不同时代中有不同思考,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等同原作。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从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读者、主题等角度出发,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探究及看法。读懂小说大意,理解人物形象特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分析改编的剧本是否符合原著作者本意,从人物外貌特征,言行举止、旁人看法、两位作者创作时间及背景等角度分析即可。
18.C:有意忽略阿Q,可见吴妈与那些喝采的人们不同,她对阿Q充满同情。错误。小说中:车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吴妈无意忽略阿Q,更不谈同情了。
故答案为:C
19.A:其后都转向了阿Q一人的限知视角,错误。文本一最后一段写未庄的舆论,这不是阿Q一人的限知视角。
故答案为:A
20.人都怕死,临死前惊恐求救很正常。没有说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张口继续求救,让人好奇。其实也暗示了即使阿Q求救也于事无补的结局,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故答案为:①面对死亡来临的恐惧,“救命”是阿Q欲图自救的本能使然,这符合客观事实。
②留下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思考。
③暗含阿Q即使喊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体现了鲁迅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思考。
21.在文中找到小D与阿Q的相似处和不同处,分析归纳即可。
相似:小D与阿Q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之人,没地、没房、没钱、没亲人、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小D与阿Q同样,都有典型的“阿Q精神”,即能够做到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地生活下去,比如阿Q曾经将自己的地位贬低为“虫豸”,而小D则同样说过这样的话,都是以主动降低自己身份和自尊,来换取别人的同情和谅解。
不同:但是小D与阿Q相比,还是存在独立的个性和特点。阿Q与小D打架时,骂小D是“畜生”。阿Q、小D姓名具有符号性。在末庄,人们称阿0为阿桂(贵),称小D为小同,O和D是“五四”时期“桂(贵)”和“同”的注音字母的第一个字母。小D是剪了辫子的阿Q。阿Q是有辫子的中国人,小D是剪了辫子的中国人。话剧与小说的作者及创作的时代不同,表现的主题也有区别。
故答案为:符合。①身份相同。两人都是短工。②行为相同。小说中阿Q与小D两次“狭路相逢”时,小D与阿Q在言行上一样。③精神相同。小D身上也体现了“精神胜利法”。
或者:不符合。①小说中两人两次“狭路相逢”,作为对立面出现。②阿Q、小D姓名具有符号性,小D是剪了辫子的阿Q。③话剧是剧作家的再创作,不同时代中有不同思考,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等同原作。
22.答案:【参考例文】
拒绝“围观心态”,不当“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一词最近在网络上很“火”,意为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其“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心态也是当前网民的一种普遍心态。由于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独立思考,“吃瓜群众”的认知过程往往也是“盲人摸象”“一孔窥豹”。
当前,我们身边不乏存在这样的“吃瓜群众”:在宏伟蓝图面前望而生惧,冲锋的号角里踌躇不前,日常的工作中拈轻怕重,对待工作粗枝大叶。他们的“围观”过程看似“无关痛痒”,但无形中丢掉的是个人形象,冷落的是社会期盼,损害的是社会道德。“吃瓜群众”之所以习惯“围观”,归根结底在一个“浅”字,认识“浅尝辄止”,实践“眼高手低”,干事“蜻蜓点水”。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许下过愿望和承诺。要实现人生理想,兑现人生诺言,就必须在干事创业、修身做人中摒弃“围观心态”,不当“吃瓜群众”,做到至纤至悉才能瞬间顿悟,躬身实践才能豁然开朗。
要对主业保持深入钻研。“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干事创业,发挥所长,实现价值,只有练就“独门绝技”才能成为行家里手。要发扬“安专迷”精神,安于环境,专于事业,迷于主业,做到上通政策,外知形势,内熟规律,同时,要坚定行动方向,打牢理论基础,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到知其一也知其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要对问题保持辩证思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回归到工作中,对工作要保持叩其两端的辩证思维,锲而不舍的求真能力,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做决策、拿主意,要广开言路,多闻“草野之声”,多听“逆耳之言”,一项工作两手准备,一个问题多面思考,确保处理问题的高度和全面性,避免一孔之见。
要对实践保持反复锻炼。“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深化学问,强化本领,弥补短板,才能做到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要将实践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将践行宗旨意识落实到每一次行动中,将锤炼原则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将道德追求落实到一言一行。
让我们拒绝围观心态,不当吃瓜群众。
分析:本题为时事类材料作文,首先注意分析材料。第一段介绍“围观”的现象,并以“无聊”一词点出了围观的原因,从被围观者的身份出发,可看出围观者的冷漠;第二段解释现在的热词“吃瓜群众”,“吃瓜群众”与第一段中的“围观者”有相似之处,而就“吃瓜群众”现在的含义和意思来看,“吃瓜群众”的内涵已经超出了鲁迅笔下“围观群众”的麻木冷漠、不明真相,具有了更多更复杂的内涵。“吃瓜群众”不仅体现在生活状态上,更是一种心态,他们身份卑微又追求认可, 他们寻求“存在感”“归属感” 和“成就感”,这样的人群在目前的国内网民中占绝大多数。所以对于“吃瓜群众”,我们应该持辩证的态度,可以批判围观行径,或揭露看客心态,也可写旁观者的眼明心亮,抑或祝愿每一个“吃瓜群众”的眼中都是喜悦与欢欣,也可以将不同的评价结合起来生成新的立意。
具体写作时注意本题没有限定文体,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但要注意文体一定要清晰。
参考立意:
①做好自己,成就群体。
②人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③充实生活,远离“围观”。
④拥抱热情,拒绝冷漠。
⑤提高国民素质,重塑国民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