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阅读】茶馆
一、单选题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十年间《雷雨》不断地被翻新,这让人想起同是人艺保留剧目的《茶馆》。这部更具经典地位的话剧经历了无数次的重排和无数批的观众,_________,渐渐地人们不再通过自己的口齿来体味它的苍凉,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穿着整洁的衣衫平静地坐在剧场里,去观看一个故事,好像在完成一门中国人的文化必修课。
A.已经轻易见不到了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
B.已经轻易见不到的情形是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的台词
C.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已经轻易见不到了
D.那些老北京们用正宗京片子学说《茶馆》里台词的情形已经不被轻易见到
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②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
③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
④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您二位这回事!
⑤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⑥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⑦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A.③⑦不同;②⑥不同;①④相同。
B.③⑦相同;①②不同;④⑥不同。
C.①③相同;②⑥相同;①④不同。
D.④⑥不同;②③不同;③⑦相同。
3.下列关于《茶馆》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三幕话剧,它以北京一个大茶馆为背景,通过七十多个人物和一系列的小故事描写了五十年的变迁。每一幕戏写一个时代,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即清末、民国初和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政府。
B.第一幕写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都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然而大清王朝却已到了它的末日。透过表面繁荣、热闹的茶馆,我们看到了清末社会满目疮痍的末日来临的现实。
C.《茶馆》的第二幕,这时的裕泰茶馆渐趋衰落。清朝灭亡了,但是中国依旧在黑暗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群众,已经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直感到中国上层统治形式的更替并未使社会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并不曾埋没社会固有的任何不合理的现象。
D.第三幕,这时的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主人的改良无法自救,正直的人都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能够办一、二百桌满汉全席的名厨师,落得在监狱里蒸窝窝头,因为“现今就是狱里人多”,恶势力却异常活跃,横行霸道。结果是茶馆被霸占,王利发去西山逃难。
二、填空题
4.老舍一生写了约计 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 、《火葬》、 ,《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 ,《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 、《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I
在《茶馆》中,很多人物的语言表面看似滑稽可笑,但是在笑声逝去之后,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沉思与愤恨。例如,常四爷见(①)在茶馆“抖威风”,鄙弃他恃强凌弱,只可窝里斗狠,他却不要脸面地说:“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是何等的“威风”啊,在面对自己毫无寸铁的同胞时,把土匪流氓“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常四爷看到(②)在炫耀自己又细又纯的“白面”、地道英国造的鼻烟壶时,悲叹大清国的真金白银涌流国外,而他却无比自豪,“咱大清国有的是 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再如,(③)所言,“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诙谐的语言透露出百姓的颠沛流离与命在旦夕,而他却利用百姓祸难大发横财。凭借《茶馆》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抒发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
5.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写人物姓名,正确的项是()
A.①马五爷 ②二德子③刘麻子 B.①二德子②刘麻子③唐铁嘴
C.①二德子②马五爷③刘麻子 D.①马五爷②刘麻子③唐铁嘴
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威风”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了。
B.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先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老师,是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人。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茶馆》不求故事情节的连贯,而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这种①____,突破了传统的戏剧手法。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情节或矛盾斗争,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的命运、沉浮,来完成作品的主题。剧作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时间之长,跨度之大,人物之众多,都是话剧创作中罕见的。在全剧出场的70多个人物中,有名有姓的就至少50人。对这样多的人物,②____:主要人物由壮到老(如王利发等),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如刘麻子和小刘麻子、唐铁嘴和小唐铁嘴等);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每一个角色虽都说自己的事儿,③____;剧中的各色人物哪怕只出场一次,即使只有三言两语的台词,也都影响着他人,暗示着时代。剧中的人物都是地道的北京人,环境则是典型的北京茶馆,茶馆的陈设、布局,人物间的对话,都是地道的北京味儿。尤其是作家还把曲艺这种民族的艺术糅进剧作之中,不仅增加了我们民族艺术的表现力,更有机地介绍了剧情,解决了时间跨度大。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II
近期,学校将举办首届校园戏剧文化节,高二年级准备排演老舍的经典剧作《茶馆》(第一幕),参加本次戏剧节展演。现面向高二同学招募演员和工作人员。
10.假如让你负责道具,你要为“刘麻子”准备什么道具?
11.假如让你在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中选一个角色,你会扮演谁?你如何理解一角色?
12.假如让你负责宣传,请为本次演出拟写一个海报文案(内容宣传,演出信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舞台演出的基础是剧本。没有剧本,任何导演也排不出戏来。因此导演的构思要以作家的构思为基础。作为导演,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运用艺术手段,通过舞台形象体现作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发挥剧作的文学魅力。剧本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谈起来动人,更重要的是要演出来动人。这就要求导演深刻理解剧本,体验作家写作时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对作家想歌颂什么抨击什么的创作激情要产生共鸣。按照我的创作习惯,只有当我相信剧本所反映的人物和生活是真实的,而我自己对这些人物和生活是熟悉的,或者基本上是熟悉的,为剧本内容找到充分的生活根据时,我才觉得自己有能力把剧本排下去。
我排过老舍先生的《龙须沟》,对作家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茶馆》写的虽然也是北京的生活和人物,但内容却和《龙须沟》不同,人物也无相似之处。《茶馆》仍然具有老舍先生特有的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洗炼幽默的语言,但写作方法则别具一格。老舍先生自己也讲,写《茶馆》是有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此剧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近似活报剧,又不是活报剧。此剧以人为主,而一般活报剧往往以事为主。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全剧出场人物有六十多个,笔触精炼,寥寥几笔,形神皆备,无一重复。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他对这些人物十分熟悉,都给他们批过八字算过命。文学剧本不过三万来字,但包括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解放前夕三个历史时期,全剧有如三套色彩浓郁的风俗画卷。
怎样将这样一个优秀剧作搬上舞台,这对导演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怎么入手呢?还是老办法,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导演要熟悉了解剧本中的生活和人物,同时也要求演员以及布景、灯光、效果、道具、服装、化妆、剧务等部门的人员也要熟悉剧本。一九五八年排《茶馆》的时候在北京还可以找到好几家茶馆,虽然规模不像剧中裕泰大茶馆,但也还可以在里面找到提笼架鸟整天泡茶馆的人,有的演员还到太监养老院、监狱等处去了解观察与角色有关的人物。我自己在北京住过一段时间,熟悉北京的一些茶馆。我对戏里的生活和人物并不陌生。我们还特意请了“老北京”的专家金受申先生介绍有关的生活情况和风土人情,另外看了不少有关的图片资料。同时,老舍先生对剧中不少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动作都作了绘声绘色的解说或动作示范。这使我同演员以及参加这出戏的艺术创造的全体同志在进行排练时有了比较扎实的生活底子。这样在处理舞台美术和启发演员创造人物时就可以比较地胸有成竹。
(选编自焦菊隐《导演的构思——排演《茶馆》谈话录之一》)
材料二:
一个话剧的表演是否精彩与成功,主要表现在观众的情绪与反应等多个方面。因为观众坐在台下,会注意到多方面的细节,会对台上的演员进行一定的判断与衡量,而话剧艺术中最主要的形式是表演,在表演的过程当中,与观众的互动是一个必备的环节。演员在对某个角色进行演绎时,如果没有与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会使观众的关注度和欣赏热情有所降低。话剧表演艺术的互动性是将台词与情感深层次地融合,把人物情感放在生活中仔细琢磨台词的内涵,结合生活实践表现出真实的情感。现在的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多走进生活、发现生活,台词节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大多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现代戏剧需要创新,因为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在改变,要想让更多人接受戏剧表演,必须与时倶进,将经典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更乐于接受的形式。戏剧作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勇于尝试更好的表现形式,在表演过程中为观众带来更好的欣赏感受。演员应该从内心体会台词情感,如果觉得有何不妥要与编剧联系沟通,提出建议。此外,话剧的表演要注意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融合。主导节奏是一个人对剧作的情感体验和直接感受;辅助节奏是通过一定的表演手段让角色形象清晰明了。这样融合的节奏会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表演的形象特点鲜明。通过外物刺激能够获得一种最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对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帮助。每个戏剧作品中包含大量的人物,这些人物内心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难以捉摸的情感,通过外物刺激可以更好地把握内心节奏。在进行话剧艺术表演时,演员需要与观众进行较强的互动,去激发观众对于话剧的观看热情和参与度,而大多数话剧的高潮总发生在结尾部分,对于结尾部分的演出需要观众和演员相互促进,将情绪表达到最高点,这会使观众实现沉浸式观演,使话剧表演达到想要的效果。
(选编自高兰《浅谈话剧表演艺术的互动性》)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刻地理解剧本,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熟悉剧中的人物和生活,这些都是导演排剧的前提条件。
B.《龙须沟》和《茶馆》都具有老舍先生特有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幽默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却各不相同。
C.话剧表演过程中,与观众形成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把握好台词的节奏是形成互动的重要方式。
D.大多数话剧的高潮总在结尾部分,此时演员与观众能否良好互动是影响话剧表演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之所以能把《茶馆》里的人物写得神形兼备,是因为这些人都是他认识的,还找他批过八字算过命。
B.今天太监养老院消失了,提笼架鸟泡茶馆的人没有了,失去了生活的底子导致现在再也无法排演《茶馆》了。
C.焦菊隐认为舞台演出要以剧本为基础,高兰却认为戏剧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见两位作者观点存在着分歧。
D.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台词节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应随之不断改变,这样才能让戏剧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
15.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知名导演杨锋:“演员需要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眼神、带有情感的台词表达,让观众感受舞台魅力。”
B.著名剧作家田汉:“吾人诚宜通过作品于忠义之气加倍激励,于乱臣贼子加倍打击。”
C.美学大师宗白华:“西洋舞台上的动,局限于固定的空间。中国戏曲的空间随动产生,随动发展。”
D.美学大师朱光潜:“悲剧和人生之中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
16.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请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文艺向生活学习”这一理念的。
17.学校准备排演一部话剧,假如你是该剧导演,应该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 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 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 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 怎么?
李三 你还不明白? 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 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 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 (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 !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 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8.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19.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20.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21.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五、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暴露了旧社会下国民的劣根性,并希望以此唤醒民众。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对人生、自然、历史进行了哲学思考。
贾平凹的《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老舍的《茶馆》展示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体现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
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现当代作家感时忧国思变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
空格处要表述的是过去人们观看话剧《茶馆》的情形,即老北京学说《茶馆》里的台词。由前后内容与描述风格可知,原来那些老北京们看完之后爱学说《茶馆》里面的台词,这些台词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很贴近,很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的化,观众的改变,后来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与《茶馆》反映的社会现实逐渐远离,所以他们的感受就不如原来老北京们那样深刻了。心情也显得比较平静,很难引起共鸣了。此处选用正常的陈述句更合适,所以排除A、B、D项,选择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句子复位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复位句子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那点意思”分析,为借代。②“风”“雨”有比喻义,为暗喻。③结合“两张嘴”分析,为借代。④结合“忘了姓什么”分析,夸张。⑤“一个小指头”就能推到在地,运用夸张;“一个小指头”,运用比喻。⑥“孙子”有比喻义,为暗喻。⑦结合“两个脆”分析,为借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王利发去西山逃难”错误,王利发没有去西山逃难,而是自杀。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4.答案:800万;《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赶集》、
解析: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答案:5.B
6.C
7.《茶馆》凭借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显示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或,老舍凭借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篇人物形象的掌握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引号,先判断文章中引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引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5.“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是二德子的经典语言。二德子是老舍先生三幕话剧《茶馆》第一幕中的人物,他是第三幕中小二德子的父亲。是一个在善扑营当差的打手,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茶馆》中对他的评价是“狐假虎威,小小恶霸。本领家传,软欺怕硬”。“刘麻子:您二位真早班儿!(掏出鼻烟壶,倒烟)您试试这个!刚装来的,地道英国造,又细又纯!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刘麻子: 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刘麻子,这是一个地痞无赖,说媒拉纤、拐卖人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王利发: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唐铁嘴: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唐铁嘴,首先他是个城市无产者,总体形象是个有一定知识的小市民,低等的市井人物。唐铁嘴在《茶馆》里属于反面角色,既非大奸大恶,但也对社会没有作用,同是底层人物,却在损害着其他底层人物,是特定时期塑造成的社会渣滓。他的身上集中了地痞流氓的共性:坑蒙拐骗、投机钻营、为非作歹、自甘堕落。他对自己的吸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然恬不知耻地向别人炫耀为“福气”。
故答案为:B。
6.文中加点引号“威风”属于反语,具有讽刺效果。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反语、讽刺;
D.表示特定称谓。
故答案为:C。
7.划线句子有以下语病:“凭借……抒发出……”主语残缺,将《茶馆》提到“凭借”前面,或者在“凭借”前加出主语“老舍”;
“抒发……个性”动宾搭配不当,可将“抒发”改为“显示”。
答案:8.不重情节而重视人物的写法;作家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又与他人和时代紧密相关
9.不仅有机地介绍了剧情,解决了时间跨度大等难题,更增加了我们民族艺术的表现力。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8.第一空,结合前文“不求故事情节的连贯,而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的暗示,推断①处的“这种”是指前文所说的不看重故事情节而重视人物塑造的戏剧手法,可以填入可以“不重情节而重视人物的写法”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后面的冒号以及后文所说的“主要人物由壮到老……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三种人物的情况,推断②处是对后文提及的创作手法的概括,即对不同类型的人物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可以填入“作家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后面的冒号以及后文“也都影响着他人,暗示着时代”的暗示,推断③处是对后文的概括,阐述戏剧中的人物和他人乃至时代的密切关系,可以填入“又与他人和时代紧密相关”之类的内容。
9.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成分残缺,要在“跨度大”后加“等难题”;二、语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有机地介绍了剧情,解决了时间跨度大等难题”与“增加了我们民族艺术的表现力”二者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不仅……更……”后面的句子应当调换顺序。
答案:10.鼻烟壶,洋表
11.示例一:王利发。王利发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一个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的老实本分的生意人。他安分守己,谨言慎行,勤劳本分,他对权贵也要卑躬屈膝,对自己的主顾不会得罪。他处世圆滑,心思缜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对社会上每一种人的心理都揣测拿捏得相当准确。示例二:秦仲义。秦仲义是一位立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他不卑不亢,表面上对庞太监奉承、谦和,内心中流露出对其不敬和鄙视,显露出继续较量的勇气。他性情高傲,对王利发既有同情,又有不屑。示例三:常四爷。常四爷是一个具有侠骨豪情的“旗人”,他性格耿直,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但他也有思想守旧落伍的一面。
12.大茶馆,小社会,三教九流会面之处,人生百态展现之地。高二年级倾情奉献,学校礼堂不见不散。近期演出,敬请关注。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内容的掌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宣传海报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明确宣传海报的特点,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要有宣传鼓动效应,要有感染力,能够打动读者。
10.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内容的掌握能力。从原著第一幕中“(掏出鼻烟壶,倒烟)您试试这个!刚装来的,地道英国造,又细又纯!”“(掏出个小时表来)您看这个”等情节可知,原著中有刘麻子出场后“掏出鼻烟壶,倒烟”“掏出个小时表来”的说明,所以准备的道具应是鼻烟壶、洋表。
1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所要扮演的人物,首先要了解该人物的形象特点及性格特点。
如王利发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子承父业,自己开茶馆,胆小怕事,安分守己,谨言慎行,勤劳本分。为了生活,他有处事圆滑的一面,心思缜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也有一定的正义感,是非是分明的。可以说他是逆来顺受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却屡遭无耻权贵的剥削。他是处世圆滑,精明干练的小商人,却被反动派长期欺压、他是与时俱进的积极改良主义者,却终因没有新的思想武器而被现实击碎。
秦仲义是一位立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他坚信实业救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就主张实业救国,办工厂,开银号,惨淡经营几十年,全心全意发展民族工业;他有正义感,比如他内心中对庞太监的不敬和鄙视,他是王利发的房东,对王利发既有同情,又有不屑。
而常四爷则是一个具有侠骨豪情的“旗人”, 他性格耿直,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敢于反抗恶势力,也参加了义和团抗击过八国联军,但他也有思想守旧落伍的一面,怀念过清朝时“旗人”的生活。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宣传海报的写作能力。宣传海报应该言简意赅,将剧作的主要内容表达出来,要反映剧作的主旨,还要写明演出人员,演出地点,演出时间等。
本题中,《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将戏剧的发生地安排在一个茶馆中,通过茶馆这一特定地域所发生的事情描述近百年近代中国的社会演变。所以这部剧是以小见大,茶馆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所以大茶馆,小社会,通过茶馆展现了近代中国的人生百态。在海报中要体现出这一点。
答案:13.C
14.D
15.A
16.①剧本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深入了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借助作品反映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②作品的排演同样离不开生活。导演、演员在将《茶馆》搬上舞台之前,同样要深入了解剧本中的生活情境,使自己具备扎实的生活底子。
17.①对剧本内容进行梳理,找到中心故事。②要和演员一起研读剧本,了解剧本中的人物和生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要引导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观众进行较强的互动。④要大胆创新,勇于尝试观众更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⑤要引导演员注意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融合。
【点评】 (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3.C.材料二中提到“而话剧艺术中最主要的形式是表演,在表演的过程当中,与观众的互动是必备的一个环节”,可见,选项中“话剧表演过程中,与观众形成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表述正确。但是,“把握好台词的节奏是形成互动的重要方式”文中无据,所以,C项错误。故答案为:C。
14.A.材料一中作者有这样的表述“全剧出场人物有六十多个,笔触精炼,寥寥几笔,形神皆备,无一重复。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他对这些人物十分熟悉,都给他们批过八字算过命。”这里所谓的“熟悉”“批过八字算过命”是老舍先生一种形象的表达,旨在说明这些人物来源于老舍先生所熟悉的生活。选项中“这些人都是他认识的,还找他批过八字算过命”表述错误。所以A项错误。B.材料一中作者写道,一九五八年排练《茶馆》的时候,“在北京还可以找到好几家茶馆,虽然规模不像剧中裕泰大茶馆,但也还可以在里面找到提笼架鸟整天泡茶馆的人,有的演员还到太监养老院、监狱等处去了解观察与角色有关的人物”。演员去茶馆、太监养老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熟悉了解剧本中的生活和人物”,但并不等于太监养老院消失,提笼架鸟泡茶馆的人没有了就无法排演《茶馆》了。所以B项错误。
C.材料一中,焦菊隐认为“舞台演出要以剧本为基础”。材料二中,高兰认为“戏剧作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勇于尝试更好的表现形式,在表演过程中为观众带来更好的欣赏感受。”焦菊隐强调的是导演、演员要深刻地研读剧本,高兰强调的是话剧的表演形式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应观众的需求。两人提出观点的角度不同,并没有“存在着分歧”。所以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15.A.杨锋强调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B.田汉强调的是作家应当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态度。
C.宗白华强调的是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舞台空间的区别。
D.朱光潜强调的是欣赏戏剧时应该投入,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
材料二编自高兰《浅谈话剧表演艺术的互动性》,主要内容是在进行话剧艺术表演时,演员需要与观众进行较强的互动,由此可见,A项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材料一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老舍先生创作《茶馆》的过程。第二部分是作者焦菊隐作为导演排演《茶馆》的过程。关于老舍创作《茶馆》的过程,文中有如下表述:“《茶馆》仍然具有老舍先生特有的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洗炼幽默的语言,但写作方法则别具一格。老舍先生自己也讲,写《茶馆》是有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全剧出场人物有六十多个,笔触精炼,寥寥几笔,形神皆备,无一重复。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他对这些人物十分熟悉,都给他们批过八字算过命。”这里从“创新性”和“生活化”两个角度来介绍《茶馆》的特点。根据题干要求,应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文艺向生活学习”的理念,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角度得出答案的第一个点。
关于作者焦菊隐作为导演排演《茶馆》的过程,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生活”有关的内容如下:“怎样将这样一个优秀剧作搬上舞台,这对导演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怎么入手呢?还是老办法,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紧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导演及演员们如何去茶馆、监狱等地方观察人物,熟悉生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答案的第二个点。
故答案为:①剧本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深入了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借助作品反映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②作品的排演同样离不开生活。导演、演员在将《茶馆》搬上舞台之前,同样要深入了解剧本中的生活情境,使自己具备扎实的生活底子。
1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2段“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可得出:对剧本内容进行梳理,找到中心故事。从材料一第3段“导演要熟悉了解剧本中的生活和人物,同时也要求演员以及布景、灯光、效果、道具、服装、化妆、剧务等部门的人员也要熟悉剧本”可得出:要和演员一起研读剧本,了解剧本中的人物和生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材料二“在表演的过程当中,与观众的互动是一个必备的环节”可得出:要引导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观众进行较强的互动。
从“现代戏剧需要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将经典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更乐于接受的形式”可得出:要大胆创新,勇于尝试观众更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
从“话剧的表演要注意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融合”可得出:要引导演员注意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融合。
在答案表述时要注意突出“导演”这一特定身份。
故答案为:①对剧本内容进行梳理,找到中心故事。②要和演员一起研读剧本,了解剧本中的人物和生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要引导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观众进行较强的互动。④要大胆创新,勇于尝试观众更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⑤要引导演员注意主导节奏与辅助节奏的融合。
答案:18.C
19.B
20.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
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21.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戏剧矛盾冲突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C.“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结合上下文,无法看出李三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本处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两人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不自信。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台词“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为老板娘,王淑芬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颐指气使,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可见她是一个勤劳的人。从“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的话,可以看出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虽然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但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可见她是一个善良的人。
精明能干,善于言辞。结合“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王淑芬: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李三: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王淑芬: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可知,面对李三的抱怨,王淑芬尽力劝慰、化解;结合“王淑芬: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王淑芬: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的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可知,当着李三的面,维护王利发,劝王利发添人,实际也是在维护李三。
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二人的发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作为老板娘,王淑芬见惯了茶馆里的三教九流,思想比较超前活跃,能够与时俱进,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这一点也体现在她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中,可见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戏剧矛盾冲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了解戏剧冲突的相关内容。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细读剧本可知,节选部分有三组矛盾冲突,分别是: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从李三的台词“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和老板王利发的台词“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可知,二人之间存在雇员与老板的薪酬利益冲突。
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些对话冲突明显,老板娘王淑芬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与时俱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而李三却因循守旧,不肯改变,这是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从节选开头部分“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可知,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茶馆的王利发,老板娘王淑芬,以及伙计们李三等一干人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小人物,面对社会变革他们尽管努力经营,还是难以维持生计,经营惨淡,他们的生活只是变得越来越糟。这是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
22.答案: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当历史的画卷翻到20世纪的时候,伴随着五四运动的滚滚春雷,东方地平线上古老的中国终于迎来了民族复苏、嬗变与奋起的新时代。产生并发展于社会大变动与民族大奋起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也随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憩息之地。
前四段由《选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作品引入,得出“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的道理,然后提出要求“思考与感悟”。
作为一位高二学生,该认真反思自己了!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无所知甚至连课本文本都缺乏应有的触摸,算什么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又怎么该是高校选拔的人才?这给我们一个重要提醒:要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参考立意:
(1)百年经典,滋养灵魂;
(2)让心灵在文学中憩息;
(3)品现当代文学,塑有价值灵魂。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