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阅读】窦娥冤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yǎn),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shǎo)爷无娘面。
B.奎(kuí)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hāo)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C.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mò)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zǎi)体。
D.别里科夫因循(xún)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是一只被“套子”箍(gū)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套中人”从而成了保守、缰化和奴性的代名词。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会同,“宗庙”是指天子或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会同”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其中“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B.疏,奏文的一种,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疏”始创于汉代,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C.《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其作者关汉卿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且关汉卿位居首位。
D.元杂剧的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女主角称正旦,如窦娥;末是男角,外末指次要男演员;净俗称“花脸”,如《窦娥冤》里的公人;杂是杂角,如孛老、卜儿、孤等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愆:罪过
B.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筌:捕鱼的竹器
C.无毫发爽 爽:爽快
D.抚军亦厚赉成 赉:赠送,赏赐
4.下列对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话运用了“兴”的手法,引出了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话引用了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窦娥对感天动地的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5.对【端正好】一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揭露了元代严密的法网和封建吏治的黑暗残酷。
B.“叫声屈动地惊天”结构上呼应题目“感天动地窦娥冤”,内容上说明冤屈之大。
C.“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暗示了本折戏中窦娥伏法,显示了窦娥拼死反抗的决心。
D.“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也反映了窦娥的抗争精神。
6.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借代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7.下列选项中,请选出与所列典故的人物或出处完全对应的一项( )
东海孝妇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飞霜六月 亢旱三年
A.《说苑》 《庄子》 杜宇 《太平御览》 关汉卿
B.孝妇 庄周 《蜀王本纪》 邹衍 《窦娥冤》
C.孝妇 苌弘 杜宇 邹衍 窦娥
D.东海 苌弘 邹衍 杜宇 窦娥
8.基础知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下列对以上文段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支曲子选自《窦娥冤》,是主人公窦娥临刑前的唱词,窦娥指斥天地,表现了她的满腔怨恨。
B.这支曲子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当时黑暗现实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
C.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对偶、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或质问,或慨叹,高亢激越,酣畅淋漓。
D.这支曲子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体现了古代戏曲曲词富于叙事性的特点。
9.对《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 )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同时紧紧扣住了“‘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10.以下关于元曲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其中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以唱为主。杂剧注重唱和演。
B.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其代表依次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C.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D.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现仅存18部。其中的《窦娥冤》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11.学校艺术节要进行戏剧展演,以下是同学们推敲剧本后形成的演出本【】中为同学们对剧本的处理方式)。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窦娥: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一边是婆婆痛哭流涕的悲痛,一边是窦娥指斥天地的怨怒,两人的念白互相交错。】
B.《雷雨》第二幕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屋内是气派华丽的周宅,窗外是绿荫荫的树丛,可用略显急促的蝉鸣作为背景声。】
C.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三个“萍”(“凭”)字之间适当停顿,要表现出激动、悲愤与克制的情绪。】
D.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既要读出犹豫和矛盾之心,又要表现崇高与悲怆之感。】
12.对《窦娥冤》文中“正宫”解释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牌名,与“端正好”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B.曲牌名,与“滚绣球”一样,它们都与音乐曲调有关。
C.宫调名,与“一煞”等不同,它与演唱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而与音乐无关。
D.宫调名,与“耍孩儿”等不同,宫调是用来表示音阶的高低的,而与内容无关。
13.在元杂剧中,存在着许多方言、俚语及口语,理解它们对读懂剧本很有作用。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端的个有谁问;端的个:究竟,真的做的个怕硬欺软;做的个:怎么这样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生:深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行:这边,那边
C.则落得吞声忍气空嗟怨;则:只没来由犯王法;没来由:无缘无故
D.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做甚么:为什么不明不暗,负屈衔冤;不明不暗:世道昏暗
14.阅读下面这首曲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下列对有关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的意思是:都说天地间自有公理在,如日月当空,对人间善恶分得清清楚楚。
B.“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的意思是:都说鬼神无私,主持正义,能依人善恶来定生死,不会让好人蒙受冤屈。
C.“怕硬欺软”“顺水推船”是说天地鬼神放弃原则,顺从和助长恶势力,不肯帮助善良蒙冤的人。
D.“两泪涟涟”的意思是:面对这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我”哭得泪流满面又有什么用呢?这表现了窦娥的反抗心理。
15.《窦娥冤》第三折末尾,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并且都应验了。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不甘心不明不白地死去,坚信正义存在。她的冤枉一定会让世人知晓,因此发下三桩无头愿。这表现了窦娥坚强的反抗性格和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B.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作者却让它都应验并且显得那样合情合理,这是积极浪漫主义手法,反应了人民群众仇恨罪恶统治,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C.这样写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形成全剧的高潮,使窦娥的千古奇冤更加突出,使主题思想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D.这样写宣扬了封建迷信:人世由皇天主宰,而皇天公正,肯从人愿,从而美化了最高统治者,麻痹了群众的斗志,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二、填空题
16.关汉卿, 末 初大都人, 家,号 。与 、白朴、 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195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代表作除《窦娥冤》外,还有《望江亭》 《单刀会》等。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节选自关汉卿《窦娥冤》)
17.概括窦娥的形象。
18.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除了诉冤之外,还依次表现了窦娥的什么诉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狱卒 提关汉卿!
禁子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狱吏 (制止)别难为他。关汉卿,你坐下吧。(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
狱吏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她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话,恐怕很难救你,怎么办呢?
关汉卿 (诧异)“越扯越大”了?
狱吏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狱吏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狱吏 谈谈吧,对你或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
叶和甫 (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了吗?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在为这件事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 (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如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刑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大火气,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你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摘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
19.下列对戏剧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为狱吏的母亲治病,感动了狱吏,他本想设法营救关汉卿,但由于关汉卿与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一案关系重大,最终只得作罢。
B.舞台说明中“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由“关切”一词,可以看出叶和甫人性虚伪的一面。
C.“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这句话用笔洗练,“昂然”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关汉卿傲视权贵的形象特点。
D.“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这两句话,语言对仗工整,既凸显关汉卿的文人气质,又流露出他正直、博大的胸襟。
20.“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选段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关汉卿具有“铜豌豆”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21.《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第一个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剧本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你。”为了塑造关汉卿这一人物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仅以悲剧性戏曲为例)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 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2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在民族精神方面存在差异。
B.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一悲到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来展现戏剧冲突严峻、残酷、不可调和的特征。
C.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
D.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
2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同。
B.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缺失个体自主意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现存总体秩序的束缚。
C.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式结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戏剧冲突,这是我们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事实。
D.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中国,人则完全能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
24.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的一项是 ______
A.《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
B.《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为了反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与拉山德逃进森林,二人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后终成眷属。
C.《雷雨》中周萍一次次拼命挣扎,却一次比一次掉进更深的泥潭,悔恨交集中他选择开枪自杀来结束生命。
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了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数抛入江中,自己也愤然投江而死。
25.在某些西方戏剧理论家看来,中国古典悲剧并不符合“悲剧”的定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原因。
26.请结合课文及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A.“罪愆”的“愆”应读作qiān;
C.“载体”的“载”应读作zài;
D.“缰化”的“缰”应为“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关于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不包括王实甫。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3.【答案】C
【解析】C. 爽:差错、失误。句意:没有丝毫差错。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八种,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反复,对偶,设问,反问。此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对照选项,仔细分析,注意辨析手法是不要脱离原句,有时可能要回到原文中分析。
D项,“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没有比喻手法,“素车”“白马”“古陌”“荒阡”是实指。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C项,“暗示了本折戏中窦娥伏法”错误,窦娥此时还在法场;“显示了窦娥拼死反抗的决心”错误,此句体现不出窦娥的反抗精神。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意思是“还要什么白车白马,送我到那偏僻的荒野”,这是反问句,没有使用借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东海孝妇”,出自《列女传》和《汉书·于定国传》,讲述的是东海一个孝妇的故事,孝妇很早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自缢。而孝妇却由此入狱,并屈打成招,最终被太守杀死。这就排除A。
“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望帝啼鹃”,出自《禽经·杜鹃》,相传战国时期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他为蜀国治理水患立下大功,急流勇退后禅位给臣子,自己则退隐居住在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到春天时昼夜不停地悲鸣,其啼声非常的凄切,直到口中吐血为止。排除BD。
“飞霜六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亢旱三年”本源自“东海曾经孝妇冤——亢旱三年”这一典故。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平时的积累。文学常识是基础题,关键在于背诵和积累,平时同学们要做好这两件事。
8.【答案】D
【解析】“富于叙事性的特点”说法错误,这支曲子主要是窦娥指斥天地的唱词,没有具体事件的叙述,且从语句特点及表现的人物情感来分析,这里应体现的是“抒情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主题的分析概括。通过对名著的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9.【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表述错误。“六月飞霜”不是写天地震怒,而是写人间怨恨。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作用的能力。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1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白朴、郑光祖的代表作分别是《梧桐雨》《赵氏孤儿》”表述错误,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剧本处理方式正误的辨析能力。
B.“屋内是气派华丽的周宅,窗外是绿荫荫的树丛,可用略显急促的蝉鸣作为背景声”错。《雷雨》:“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使人异常烦躁。”这部分文字,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舞台气氛沉重压抑,暗示雷雨即将来临。而“屋内是气派华丽的周宅,窗外是绿荫荫的树丛”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使人异常烦躁”的舞台气氛不协调。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剧本处理方式正误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剧本的内容及相关的正确处理方式,再判断选择。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的形式考查,少数题目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关键词句等。
12.【答案】D
【解析】A.“词牌名”错,是宫调名。B.“曲牌名,与‘滚绣球’一样”错,“滚绣球”是曲牌名,正宫是宫调名。C.“它与演唱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而与音乐无关”错,与内容无关,与音乐有关。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和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不明不暗”解释为“世道昏暗”有误,应解为“糊里糊涂”。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有关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答题时先弄清句子的含义,然后挖掘句子内部是否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最后对照选项,认真选择。
D项,“表现了窦娥的反抗心理”错,“两泪涟涟”表现了窦娥对天地不公和现实黑暗的无可奈何之情,一腔悲愤只能化作泪水流淌。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答题时先弄清句子的含义,然后挖掘句子内部是否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最后对照选项,认真选择。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窦娥冤》解读。D项过分解读,无中生有。
16.【答案】金;元;戏剧家;己斋叟;郑光祖;马致远;《救风尘》
【解析】 要求学生记牢关汉卿的朝代、称谓、字号、和代表作,还有元曲四大家的名字。
【点评】 考查学生文学常识掌握情况。
【答案】17.①满腔,②刚烈不屈;③强烈反抗:④痛恨贪官污吏。
18.①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明了她的冤情:②第二愿是六月飞雪,希望借白雪覆体,表明她的清白:③第三愿亢早三年,希望上天惩治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可知,窦娥有满腔怨恨,由“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丧弘化碧,望帝啼鹃”可知,窦娥刚烈不屈:由“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面飞霜六月因邹行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可知,窦娥强烈反抗,由“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可知,窦娥痛恨贪官污吏。
18.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丧弘化碧,望帝啼鹃”可知,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明了她的冤情:由“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可知,第二愿是六月飞雪,希望借白雪覆体,表明她的清白“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文本”可知,第三愿亢旱三年,希望上天惩治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的昏官污吏。
【答案】19.A
20.①关汉卿宁折不弯,坚持写出《窦娥冤》,坚持演出,振奋了民心,震慑了坏人。②关汉卿不受名利诱惑,不受威逼胁迫,具有浩然正气。③关汉卿疾恶如仇,他把劝说他的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些都体现了关汉卿面对诱惑、迫害和阻挠不妥协、不退让的“铜豌豆”的性格特征。
21.①语言描写,通过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来展现人物的精神。②动作描写,如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一个耳光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有力地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③神态描写,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由“怒”到“按捺住怒火”“怒火难遏”,直至最后忍无可忍。④对比衬托,关汉卿和叶和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正义凛然,一个唯唯诺诺。叶和甫的卑鄙无耻反衬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戏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本题针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设题,然后要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再看文中塑造关汉卿的时候使用了哪些技巧,这些技巧体现出关汉卿什么特点。塑造人物的技巧主要包括两大类,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正面描写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侧面衬托指借助他人的言行进行衬托。
19.A“但由于关汉卿与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一案关系重大,最终只得作罢”错误,从文中看这是叶和甫对关汉卿的诬陷。
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分析戏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选段中哪些地方反映出关汉卿具有‘铜豌豆’的性格”,首先要理解“铜豌豆”的特点,“铜豌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即具有一种“硬”的特质,然后根据文本概括能够体现关汉卿“铜豌豆”性格的事件即可。如叶和甫在牢中劝说关汉卿认罪,以减刑和赠金为诱饵,而关汉卿早就看透了叶和甫无耻文人的嘴脸,不屑与他再多费口舌,将其打倒在地。由关汉卿与叶和甫的对话可知,关汉卿写作《窦娥冤》振奋民心。又如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过程中,流言向他袭来,他毫不理会,坚持创作《窦娥冤》,坚持演出;如关汉卿不受名利诱惑,不受威逼胁迫,面对狱卒,他“昂然不跪”,无耻文人向他发出规劝,他毫不动心,而且把他打倒在地,这充分展现了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响当当的“铜豌豆”的大无畏精神。
故答案为: ①关汉卿宁折不弯,坚持写出《窦娥冤》,坚持演出,振奋了民心,震慑了坏人。②关汉卿不受名利诱惑,不受威逼胁迫,具有浩然正气。③关汉卿疾恶如仇,他把劝说他的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些都体现了关汉卿面对诱惑、迫害和阻挠不妥协、不退让的“铜豌豆”的性格特征。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文章既有对关汉卿的正面描写,也有对关汉卿的侧面衬托。从正面描写来看,有语言、动作、神态,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死也不跟你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这些都是语言描写;如“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是动作描写;如“诧异”“鄙夷地”“怒”“怒火难遏”,这些都是神态描写。从侧面衬托来看,文中除了塑造关汉卿的形象,还塑造了狱吏和叶和甫的形象,狱吏对关汉卿的态度突出了关汉卿的人格魅力,而叶和甫的卑鄙无耻则反衬出关汉卿的刚正不屈。考生围绕这两大方面分析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①语言描写,通过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来展现人物的精神。②动作描写,如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一个耳光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有力地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③神态描写,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由“怒”到“按捺住怒火”“怒火难遏”,直至最后忍无可忍。④对比衬托,关汉卿和叶和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正义凛然,一个唯唯诺诺。叶和甫的卑鄙无耻反衬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22.C
23.D
24.A
25.西方悲剧论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中国古典悲剧具有明显的“贫民化的倾向”,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
26.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分析选项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2.C.“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形成的原因,不仅有神的意志,还有人自身的原因。故答案为:C。
23.D.“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中“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故答案为:D。
24.A.梁祝二人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体现了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B.《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喜剧,不属于中国悲剧创作。
C.周萍绝望自杀,是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
D.杜十娘投江而死,是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
故答案为:A。
25.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西方悲剧论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中国古典悲剧具有明显的“贫民化的倾向”,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
故答案为:西方悲剧论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中国古典悲剧具有明显的“贫民化的倾向”,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
26.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
故答案为: 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