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五石之瓠》
庄子
1、语言建构与运用:翻译文本,注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中的“三纲” “八目”, 传承“修、齐、治、平”的精神追求。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虚词、 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情境导入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郭沫若)
被称为“百家之冠、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逍遥至上:他的才学不可小视,著书十余万字,大多是寓言,以夸张机智诙谐的笔调阐述独到的处世哲学。家境贫困,只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情境导入
猎户失弓
楚国有个猎户,上山打猎回来,发现自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找回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
事情传到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楚’字,说‘人丢了,人捡’ ,就更有意义了。”
庄子知道了此事,他说:“如果再去掉一个‘人’字,说成‘丢了,捡了’ ,其意义就更大了。
胸怀国家
胸怀世界
胸怀天地
境界有高低
知人论世
庄子(约前369 - 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 今安徽蒙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了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与梁惠王、产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赛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a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惠子,又名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做过魏国的相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根据《庄子》一书,惠子与庄子是有趣的辩友,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的论题有“大而无用”和“鱼之乐”等。
惠子(约前369一前286)
相关人物介绍
知人论世
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现存33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以寓言说理,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道家经典之一
作品简介
知识拓展
庄子
《齐物论》 《 养生主》 《 逍遥游》
哲学上: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是遵循规律而为。
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知识拓展
《 逍遥游》
《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用所限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知识拓展
庄子思想
1.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原始的唯物观)
2.庄子的认识论
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3.庄子的人生观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知识拓展
4.庄子的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5.庄子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庄子思想
识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庄子就生活在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又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大批文人墨客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惠子“五石之瓠”和庄子“不龟手之药”的辩论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真实写照。
解题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题目解说
五石之瓠
计量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
“瓠(hù)”是葫芦的一种。
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看视频听朗读
疏通文本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 成而 实五石,以(之)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
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对……说
赠送
名作动,种植
成长,长大
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
用
形作名,坚固的程度
宾前,拿起自己
把、、、作为
宽大空廓的样子
因为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击破
葫芦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
疏通文本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 善为不 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 事。客闻之,请买
其方百金。聚族而 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实在,确实
形作名,大的东西
擅长
创制,制造
同“皲”,皮肤冻裂。
定语后置
…的人
同“纩”,丝棉絮
在水中漂洗
卖
请允许我
在水中漂洗
同“纩”,丝棉絮
营生
译文:庄子说:“你确实在使用大的东西方面笨拙啊!有个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药物的宋人,他家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作为营生。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请允许我把药方卖给他吧!’
聚集全家人
商议
(以)百金;省略,状语后置
疏通文本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以之省略,同“悦”,取悦
发难,即发兵侵略,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名作动率领军队
名作状,在水上
划分出土地
同样的
有的人
凭借,用以之
译文: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士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
疏通文本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 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用绳结缀
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表顺承
表转折,却
状后。介,于:在
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译文: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介词结构后置句
动词+以+宾语
介词结构后置句
动词+于(乎)+宾语
介词结构后置句
形容词+于(乎)+宾语
加之以师旅。
有(别的)军队来攻打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
知识点归纳总结
任务探究一
任务探究一
(一)通假字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通“皲”,使皮肤皲裂
2、我世世为洴澼絖。
通“纩”,指棉絮。
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词类活用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作动,种植;实,名作动动,收获果实(葫芦)。
2、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作名,硬度。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4、能不龟手一也。龟,使动,使……皲裂;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
5、冬,与越人水战。冬,名词作状语.在冬天。水,在水上。
任务探究一
1、以
以盛水浆。介词,用来。
剖之以为瓢。介词,把。
客得之,以说吴王。介词,凭着。
2、为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介词,因为。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动词,制作。
3、与
请与之 动词,给。
与越人水战 介词,和。
句式:
1、请买其方百金。
状语后置:请(以)百金买其方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省略句:能不龟手(是)一也,或以(之)封,非(瓠)不号然大也。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定语后置: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人。
知识点归纳总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五石之瓠
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所用之异也
宋人不免于洴澼絖
客裂地而封
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惠子
庄子
任务探究二
整体感知
惠子→
庄子 →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不能盛水,也无处安放,毫无作用。
从功利角度理解,强调事物在外在使用价值上的“有用” 。
庄子: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一个粗笨的器皿,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发挥了大用。
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出发,认为“无用” 很可能有大用。
任务探究二
庄子的散文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1、惠子(问):大瓠无用
2、庄子(答):不龟手之药
任务探究二
在“大瓠之种”这个故事中,面对五石之瓠,惠子和庄子的做法分别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分析。
1、惠子做法: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2、庄子的做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任务探究二
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说明: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
(1)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2)批评忠子见识不通达,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
(3)讥讽惠子做法本质与宋人做法一样,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
任务探究二
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谈一谈。
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表现了庄子超越一切现实困境,忘掉自我,不拘外物,悠游自适的性情。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表明了庄子的观点,还点明了辩论的话题,用大与用小。
任务探究三
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这是有关什么话题的争论?
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
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户,还发挥了“大用” ,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
小与大之辩;无用和有用的话题之争。
小结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任务探究四
庄子《逍遥游》的特点:
1、运用对话描写刻画 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原因。
2、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3、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
4、构思的精巧多彩,在于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使自然界的虫鱼鸟兽与社会上的高官、贤能、明君相映衬;善于运用动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使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连接,引人联想,进入深思中心思想的地步。可以说是以喻引理,以比阐理,让大鹏与小鷃、九万里与仞尺、庸官与贤君在对比中展开阐理,让读者得到的印象是鲜明的
任务探究五
《五石之瓠》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请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带给你的人生启迪。
【观点1】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不一样。宋人只知道漂洗业需要他家生产的不龟手之药治疗皮肤冻裂。那个外地人见识就比宋人广多了,他成功地游说吴王让他持不龟手之药的药方带兵去跟越人打仗,结果他大败越人。吴王论功行赏,划割一块土地让外地人做了小君王。可怜的宋人却还在守着那贫穷的漂洗业。目光短浅、见识鄙陋的人,永远不会有长久的发展。
【观点2】
有时换个思维方式,就可能化腐朽为神奇。那个买宋人制不龟手之药的药方的外地人就善于转变。在惠子面前,庄子也善于转变,当惠子拿着一个大葫芦派不上用处时,庄子告诉惠子:你可以把这么个大葫芦绑在腰上做个腰舟,让自己逍遥地漂浮在江湖之上。世上很多事,其实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利弊相当,福祸相随。人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是需要我们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
【观点3】
要发现并利用自己的长处。宋人干漂洗业实在没有什么独到之处,而生产不龟手之药却是他的独到之处,可惜他没有发现,以致把自己的长处拱手让人。
任务探究六
对比阅读《<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
1、《<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文中运用了排比和对偶,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
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1则以“车” “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4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任务探究六
对比阅读《<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
2、《五石之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了庄子和惠子怎样的形象特点?
反映了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
惠子则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
3、从表达技巧上来说:
《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
《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
任务探究七
庄子与老子阐述看法的言说 方式有什么不同 各有何妙处
庄子说理:《五石之瓠》以问答对话、寓言故事形象说理,富有想象,含蓄婉曲,令人回味。
《逍遥游》对比中借助寓言故事,层层相接,形象生动,引人联想。(大鹏与小省,人知与小知,大用与无用等)鲁迅:“(庄子其文则汪洋辟周,仅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老子说理:言简意赅,精要准确,理性冷静。有的于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平易有说服力,如:三十辐共一般,当其无,有车之用。有的直接论说道理,观点一日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的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紧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四章》以逻辑推理为主,大量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的比喻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抒彩。
《五石之瓠》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以讲述寓言故事的形式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道理。
任务探究八
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川处正是它伟人的川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
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 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软,政治失态,远谪黄州,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果适”,他就成为了名亚千古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含弃了生活本身。
任务探究九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呢?有用和无用是不是绝对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个矛盾?
你要在“务实” 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比如猪羊的肉可食,可是龙凤的地位却远远高于猪羊,“无用” 吻合人们的精神企求。再如梅子是水果,可是历来人们赞扬的多是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对美的欣赏中,赞美了人应该有的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梅花就成了“无用之用”。
以社会伦理原则约束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宫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儒道交替为用,上大夫们可在山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 的精神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的确足精费恰当的概括、
小结
思想上,庄子大体继承了老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们都能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崇尚自然、无为。
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本文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