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代诗歌阅读试题-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地区2023年模考试题汇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2023·河北保定·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宣城赵太守悦
李白
赵得宝符①盛,山河功业存。
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②。
六国扬清风,英声何喧喧。
大贤茂远业,虎竹③光南藩。
错落千丈松,虬龙盘古根。
枝下无俗草,所植唯兰荪。
【注】①宝符:赵简子对诸子说,他把宝符藏在常山上,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毋恤说已得到。他说,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如果吞并代国,这就是宝。赵简子于是立赵毋恤为太子。②平原:指平原君赵胜。③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铜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太守姓赵,就将其与赵国历史联系起来,从家族史的角度盛赞对方,构思巧妙,立意高远。
B.次句的“拥”字下得极好,前呼后拥,形象地写出平原君门客之多,显示其在赵国显赫的地位。
C.以“虎竹”代朝廷命官,“藩”为边防重镇,亦有篱笆之意,借此盛赞太守赵悦守边护国之功。
D.以“错落”反衬“千丈松”,象征和彰显赵悦在赵氏家族中的显赫地位,对其表达敬意与羡慕。
2.屈原《离骚》里有“纫秋兰以为佩”,这首诗里有“所植唯兰荪”,两首诗里的兰草作用有何不同?
(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垂虹亭
朱敦儒
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船纵棹”三句,写出作者在金秋之际乘舟泛江,“放”“纵”二字表现出无拘无束、随心而行的情趣。
B.“与我成三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意境有别,韵味各异。
C.“叠玉层冰宫阙”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描绘出冰清玉洁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D.这首词清畅旷达,想象奇特,文采斐然,在皎洁莹白的水月光影中,营造出高远超凡的艺术境界。
4.本词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下泛舟的情形,抒发了作者的情思,请比较其情感的异同。
(2023·江苏苏州·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河怀古
(一)
唐·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描写是写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暗示当时的唐帝国早已衰落。这是对当政者的警告,意味深长。
B.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把隋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大运河的开通,视大运河为祸根,认为大运河一无是处。作者皮日休赞同这种说法。
C.诗人一句“共禹论功不较多”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这就大大增加了对隋炀帝的讽刺和批判。
D.全诗从隋朝大运河展开描写和议论,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不失为唐代怀古诗中的佳品。
6.两首诗尽管都命名为“汴河怀古”,但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2023·江苏徐州·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蝉
唐·赵嘏①
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
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②生。
【注】①作者一说“贾岛”。②甑,炊具。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句用白描手法写出秋夜、秋风中寒蝉带来的特有秋声,表现其夏生秋死、朝不保夕的凄惨境地。
B.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虫声有足引心。”客居之人对物候变化很敏感,几声蝉鸣便可引发思乡之情。
C.“噪轩高树合”句与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句表意并不相同,这里写的是蝉在高处的鸣叫惊醒了枕上的客居之人。
D.由于诗人的主观感情同他的境遇息息相关,诗人借蝉“听处无人见”的境地来表明自己“蝉蜕于浊秽”的高洁品质。
8.后人曾用“清迥”“悲苦”来形容赵嘏的诗风,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2023·江苏淮安·淮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①
〔宋〕王澜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②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 最苦金沙③,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注】①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攻蕲州,城陷。②“江口”,是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③金沙,据清嘉靖《蕲州志》载:“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这里指代蕲州。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表露出思乡情绪,凭高远望家乡,整日思念家乡。但有家不得归,表面语气平淡,实则心内极为悲愤。
B.家乡被敌人占领,作者借“杜宇”的典故,写自己白白辜负了杜鹃鸟的劝告,使这首词含蓄蕴藉,富有感染力。
C.作者暗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悲叹国土沦丧;而亭外潇潇雨声,万里长江,以乐景衬哀情,更添悲凉氛围。
D.诗歌结句表示只要有凌云的壮志,一定会杀尽敌人,报仇雪恨,表现了作者必胜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铿锵有力。
10.本词下片追述了金人的侵扰带给蕲州的灾难,运用了多种表现方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鰕 ①篇
曹植
鰕 游潢潦②,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③,远怀柔九州。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注】①鰕:同“虾”;一说大鲵,一种小鱼。 :即“鳝”,黄鳝一类。②潢潦:雨水积的水池。③“雠高”句:一作“高念翼皇家”。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即勃发一股怫郁不平之气,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世俗小人的轻蔑讥斥,也表明了自己的一腔壮志豪情。
B.第五至十句,进一步说明世之有识之士应当效鸿鹄之志,以成就大德、大业,可世人大多汲汲奔波于仕宦之途。
C.自十一句以下,转入对诗人志向内涵的生动披露,展现了一位烈烈多气的壮士形象,英挺而柔美之姿腾跃而出。
D.结尾慨然长啸,是慷慨高歌中突发的变徵之音,与开篇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不遇知音、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悲怆。
12.本诗为拟乐府《长歌行》之作。从古诗“长歌正激烈”可知,它的曲调是激烈悲壮、动人心魄的。本诗是如何体现“激烈”这一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福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雪二首·其一
杨万里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于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注],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燃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注]嬾,通“懒”。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场雪虽然下得大,积得深,而诗人却饶有兴致地长时间观雪。
B.时而“嬾”时而“忙”,经诗人点化,雪尽显可爱俏皮的模样。
C.“琼花”“梅蕊”都是雪的别称,分别状写了雪花的形态和精神。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明白,富有幽默情趣,形成独特的风格。
14.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说:“词已尽而味方永,善之善也。”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2023·山东青岛·青岛二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遣
赵嘏①
晚树疏蝉起别愁,远人回首忆沧洲。
江连故国无穷恨,日带残云一片秋。
久客转谙时态薄,多情只共酒淹留。
到头生长烟霞者,须向烟霞老始休。
【注】①赵嘏:进士落第,留寓长安多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用的意象内涵丰富,其中“沧洲”一词既可指代家乡,又可指隐居之地。
B.颔联以景入诗,江天落日、云水相连,这些清冷景象把国破之愁写得可见可感。
C.颈联写诗人久客他乡而熟悉人情的淡薄,在平实的叙事中道尽了万般无奈之情。
D.尾联写诗人想要徜徉在山林烟霞之中,这是古代很多失意士人的一种人生选择。
16.诗题“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之意,但诗人虽竭力排愁遣恨却并未顺遂。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023·山东枣庄·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宫
胡曾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昭君
汪遵
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
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诗和汪诗题目相互关联,都是以汉代王昭君和亲为题材的咏史诗。
B.胡诗前两句点出明妃出嫁的时间及其身份,“玉箸”在此处喻指眼泪。
C.汪诗中的“羌胡”指羌族、匈奴族,此系作者误记,昭君实与匈奴和亲。
D.汪诗前两句写汉朝北方边疆不宁,“未罢兵”为下文写昭君出塞作铺垫。
18.两首诗中,作者笔下的王昭君对和亲政策的情感大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3·湖北宜昌·当阳一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段成己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
[注] 段成己,金末正大年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避居龙门山。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阶前流水潺潺,屋上青山环绕,山鸟欢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居所环境清幽的特点。
B.一个“闲”字引起下片内容,月下垂钓,雨中锄地,花下读书,这就是诗人的日常生活。
C.尾句写诗人欲唤来摩诘画倦游图,隐含“微斯人,无谁与归”的意思。摩诘即唐朝诗人王维。
D.这首词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有比喻、拟人、双关、视听结合、直抒胸臆。
20.结合全诗,分析“惬幽居”“ 少日功名空自许”“ 凭画作、倦游图”三句中,“惬”“空”“倦”三个字所隐含的思想情感。
(2023·湖南衡阳·衡阳市八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各题。
题苏武牧羊图
杨维桢
未入麒麟阁①,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注释】①麒麟阁:汉代阁名,画功臣像于其中,苏武是第十一人。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被逼在北海牧羊,不得归汉。后通过大雁传书,才得以在出使十九年后回到故国。
B.颈联歌颂苏武的气节可与日月争辉。“风霜节”,是说苏武节操高洁;“日月光”,是说苏武的赤胆忠诚像日月一样光辉永照。
C.最后两句是说,李陵见到苏武不辱使命,秉持汉节,光荣返回,羞愧难当,泪水把桥梁都淹没了,反衬出苏武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D.本诗语言淳朴自然,亲切生动而又晓畅,既有描写,又有议论、抒情,使人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22.这是一首题画诗,请根据诗歌内容,谈谈《苏武牧羊图》画了什么内容,这幅画有什么深意?
(2023·湖南常德·常德市一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元]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诗设问开篇,“自”与“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一样,为了营造孤寂氛围。
B.文诗“万古”二字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屈原精神跨越了漫长历史,为世人铭记。
C.贝诗第一句,“生”富有动感,形象地写出了因风雨大作而光线变得昏暗的过程。
D.两首绝句都以屈原为吟咏对象,格律工整,声韵和谐,语言直白浅近,耐人寻味。
24.两首诗中都写到了“笑”,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欧,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①(其三)
唐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②。
试玉要烧三日满③,辨材须待七年期④。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杂兴八首(其三)
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钻龟、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造作流官,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追难。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2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赠”字强调此法乃经验之谈。
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
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
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理趣,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26.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
(2023·广东梅州·大埔县虎山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 愤①
陆游
清汴②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③莫写孤臣愤,抉眼④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⑤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注】①《书愤》组诗共五首,为陆游被罢职退居山阴时所作,这是其五。②汴:汴河,流经汴京,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③剖心:商纣王怒比干之谏,遂剖其心。④抉眼: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前万分悲愤地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⑤齐盟:同盟。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汴河依旧清澈,穿越汴京蜿蜒而去,昔日宫墙犹在,但江山早已易主,令人感到悲凉。
B.诗人以比干剖心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忠诚,以伍子胥抉目悬门的典故来表达平虏的信念。
C.诗人将朝廷奸佞比作小丑,将背信弃义的入侵者比作犬羊,以此来抒发内心的痛恨。
D.诗人坐在“蓬窗”之下,虽然年事已高、日薄西山,但仍有征战沙场、纵横驰骋的志向。
28.诗题为“书愤”,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愤”?请简要分析。
(2023·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此诗。有美堂在西湖东南面的吴山上,堂名“有美”,取自宋仁宗赐梅挚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
29.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突兀展现暴风雨的声势,“顽云”表现了厚重浓密的云层,其景其情,历历在目。
B.“飞”“过”“来”,动态展示出大雨自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奇景和过程。
C.诗人用纯粹客观式画面,表现暴风雨的壮丽雄奇,大胆背离中国古代“诗言志”的传统。
D.本诗用词瑰丽,想象奇特,气势奔腾不羁,韵律琅琅悦耳,显示出苏轼个人的特色。
30.《有美堂暴雨》是写景名篇,评价甚高。请简要赏析“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二句。
参考答案:
1.D 2.在《离骚》里,屈原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纫秋兰以为佩”里的“秋兰”象征美好的品质。本诗,李白以“兰荪”喻指有出息的赵氏子孙。
3.C 4.相同点: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皓洁无尘、光明澄澈的月色之景的喜爱之情,渴望与天地融为一体,气势豪迈。
不同点:①朱词中作者面对澄澈之景,感觉自己的凡念俗虑都被洗涤干净,心境空明,不留尘滓,表现出的是一派纯然的超然、洒脱之意。②张词中隐隐流露出被贬的悲凉,表达了自己光明磊落、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贞洁。
5.B 6.相同点:都是以隋朝大运河为描写议论抒情的载体;都属于现实主义的怀古诗;
不同点:①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所杀的历史事实(载到扬州尽不还)以及对唐王朝的警示;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说起,接着从反面论述,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暗含了对隋炀帝的批判与讽刺。
7.D 8.①诗人借秋风萧瑟,高树相合,暮山远横,秋声相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明旷远的画面,颇具“清迥”之风;
②诗人通过描摹夏生秋死、朝不保夕的寒蝉意象表达自己羁旅他乡的人生困顿;
③诗人以“身独行”“无人见”来抒发自己仕途未达、思念故园的愁绪,足见“悲苦”之情。
9.C 10.①开头三句运用想象,设想蕲州目前的情景,江口依然跟当年一样,鸟啼花谢,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
②“燕子”三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侧面描写),通过燕子找不到旧巢,呢喃低语:怎么往年筑的雕梁找不到了,写城市被破坏的情景,暗示蕲州被金人烧杀掠夺一空,几成废墟。
③“最苦”三句,则用直接描写或者夸张的手法,写出当时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
11.C 12.①三四两句以“鸿鹄”自喻(自况),抒写遨游天地的壮志,气势极大。
②“雠高”两句直抒胸臆,直接展现诗人难以遏制的报国热情。
③“抚剑”两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夸张,表现诗人的豪迈壮烈。
④通过多重鲜明的对照(对比),如“潢潦”“藩柴”与“江海”、苍穹之比,“鰕 ”“燕雀”与“鸿鹄”之比,诗人高志与世人混迹世俗之比,诗人心比天高却身世飘零之比等,突出诗人的慷慨悲愤。
⑤鰕 、燕雀之喻,登岳、抚剑之说,皆语出有典,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感奋交融,创造出千古同慨的悲壮之境。
13.C 14.①前三联观雪咏雪,“词本已尽”,但诗人却忽发奇想:“请谁来将这积雪做成汤饼,填饱人世间的肠胃?”添上尾联,境界顿开,意味深长。②诗人由眼前之雪想到食物汤饼,希望可借以填饱世人肠胃,体现了诗人儒家仁爱思想,令人沉吟回味。③诗人要用晶莹之雪换却烟火肠胃,暗含要涤除精神污垢,追求高洁的品质,诗味隽永。
15.B 16.①诗人所见“晚树疏蝉”“日带残云”,一派萧索清秋之景,置身景中,虽尽力排愁遣恨而不得。②诗人以“只共酒淹留”来借酒消愁,写出的正是归乡不得的落寞和不得志的愁苦。③“须向烟霞老始休”又写诗人归隐山林之意,恰是对失意人生的逃避和无奈之举。
17.C 18.①胡诗中,王昭君对自身成为和亲工具深感不满。身为万户侯的将军不能保家卫国,却让她一个弱女子远嫁塞外,维护双方和平,她对此极为悲愤。②汪诗中,王昭君对以自身和亲换来边塞安宁感到欣慰。汉、匈连年交战,以致生灵涂炭,汉朝文武自以为贵,却束手无策。王昭君的“蛾眉一笑”就让边疆安宁和平。
19.D 20.“惬”字表现隐居之乐。诗人居住环境清幽,远离尘嚣,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空”字表达志向无法实现的无奈。金朝已亡,诗人亦老,少年之志已无法实现,诗人内心充满无奈。
“倦”指宦游之倦,隐含了对奔走仕途的厌倦,体现诗人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
21.A 22.①苏武一手拿着节旄尽落的旄节,一手抓着雪,回头望向南边祖国的方向 ,旁边是陪伴他的羊群。
②手拿节旄尽落的旄节表明他不忘汉使身份,食雪,以羊为伴,表现其处境凄苦,也表现他的坚贞不渝,“望”的动作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深切怀念以及拳拳爱国之心。
23.A 24.①文诗中的“笑”,是嘲笑楚江空有浩渺的江水,却无法洗脱屈原这样直臣的冤屈,借此表达对屈原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懑之情;②贝诗中的“笑”,借石榴花嘲笑自己因无处祭奠屈原而伤感,来表达效仿前贤独守心志的坚定品质。
25.D 26.白诗人才观: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
顾诗人才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责备。
白诗手法:①类比。白诗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②用典。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的故事,再用王莽篡汉自立的典故,证明上述道理;③假设。尾联先用假设引发读者思考,再用反问揭示自己的看法。④正反对比。正面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反面以周公、王莽之例说明不经过时间考验就会误判人才,以为周公想篡权,王莽是君子。(四点中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顾诗手法:类比。使用骏马犁田渡河来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7.B 28.①对自己忠如比干、伍子胥却蒙受冤屈之愤。②对朝廷不思收复进取、纵容小人之愤。③对朝廷放弃收复失地、停止出兵之愤。
29.C 30.①比喻。把雨中的西湖比作一樽洒满将溢的金盏,写出了湖水水满溢动的样子。
②夸张。在诗人俯瞰之中,偌大的西湖,仿佛只是天地间一只酒杯,将大的事物极尽夸小,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③想象奇特。诗人把急雨想象成羯鼓声,写出了雨点骤密和诗人对暴风雨的独特感受。
④绘形绘声,从感官角度描写,前一句从视觉角度写西湖雨满之形,后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急雨骤落之声,生动形象,气势雄奇豪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