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学 科网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他是谁?1诸葛亮蜀相2《蜀相》杜甫3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写作背景5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写作背景6蜀 相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读一读7丞相祠堂何处 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品一品8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
部到内部,
内景10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析一析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12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欣喜愉悦的情感比较理解:13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15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
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6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宋 范晞文《对床夜语》
情景名为二,而实
不可分。神于诗者,妙
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
景,景中情。
——清 王夫之
《姜斋诗话》 景语含情,情景交融17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寂寞和感伤寄寓冷清寂寥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自空——独自——白白地意境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1)释义(2)描述(3)答手法(4)意境/感情找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燃直 圆一尽红 绿① 山青花欲燃”,
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 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步骤3步骤4步骤1步骤2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1,解释字 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18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1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准确2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22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 英雄 泪满澿23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24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 主旨25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思考: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拓展延伸26 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既是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叹惋,也是对诗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触。
《咏怀古迹(其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