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1.3 几种常见的力(第2课时)
一、夯实基础
1.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才能产生弹力
B.弹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C.只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2.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爬杆比赛,使他们能够上升的力是( )
A.重力 B.压力 C.摩擦力 D.拉力
3.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地面上滚动的球、行驶的车辆很难停下来
B.写字时手拿不住笔
C.人可以在地面上行走如飞
D.用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火车沿铁轨推动
4.关于形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发生形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物体发生的形变只有弹性形变
C.用力压在桌子上,桌子是坚硬物体,不会发生形变
D.橡皮泥受到挤压后,发生弹性形变
5.自行车刹车时,手捏车闸越紧,自行车就停得越快,这是因为( )
A.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C.增大了车轮与闸皮间的接触面积
D.增大了压力
6.下列结果中,不是由弹力产生的是( )
A.撑竿跳高运动员跳起并跃过横杆
B.手中的石块释放后自由下落
C.玩具手枪用弹簧将“子弹”射出去
D.“蹦极”运动中落到低处的人被绳拉起
7.下列几种现象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
B.“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时,飞船与空气的摩擦
C.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皮与轮圈之间的摩擦
D.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
8.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
B.静止的物体之间没有摩擦力
C.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
9.如图所示,一物体沿粗糙的斜面向下滑动。关于物体的受力状况,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只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只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
C.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D.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10.下列做法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车轴上滴一些油,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车轮下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跌落
11.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木块的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B.在同一个接触面上滑动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C.两木块相对滑动得越快,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D.只要接触面粗糙,两木块间就存在着滑动摩擦力
12.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小明在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门被风吹开是因为门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门没被吹开是因为风吹门的力小于摩擦力
C.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D.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
二、能力提升
13.如图所示,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小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A,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不计弹簧测力计的自重,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B.木块A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C.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D.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14.在研究摩擦力时,小明同学用一块各侧面光滑程度完全相同的木块,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三次示数F1、F2、F3的大小关系为( )
A.F1<F2=F3 B.F1>F2>F3 C.F2>F1>F3 D.F1=F2>F3
15.如图所示是同一木块先后两次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第2次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 cm;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木块的速度 ,木块所受拉力的大小 (均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16.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三个猜想,同学们在水平台上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甲、乙接触面都为相同木板,丙接触面为毛巾),请你补全下列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中,在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知猜想 是正确的,其结论是: 。
(3)通过比较甲、丙两图得出“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这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因为 。
(4)要想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基础上,需要改变 。
17.如图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在重为17N的木块上每次增加重为1N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测量数据如下:
木块对水平面压力FN/N 17 18 19 20 21
水平拉力F/N 5.1 5.4 5.7 6.0 ?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式为 。
(2)根据关系式可知,表格中“?”处的水平拉力应为 N。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1)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直接接触的物体要施加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形变。(3)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及物体的形变量有关.本题考查了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A、只要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物体间都会产生弹力作用,产生弹力的物体并不只局限于弹簧、橡皮筋等物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情况有关,其方向不一定竖直向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发生弹性形变是物体产生弹力的首要条件,该选项说法正确;
D、产生弹力的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判断。
【解答】当同学们向上爬杆时,双手向下用力,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可知,杆子会对双手施加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摩擦既可以阻碍物体运动,也可以为物体提供向前运动的动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地面上滚动的球、行驶的车辆就不能减速,很难停下来,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写字时手拿不住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人在地面上就无法前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用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松的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将火车沿铁轨推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弹力
【解析】【分析】(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
(2)形变可以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3)物体受到力的时候肯定会发生形变,只是形变的程度大小不同;
(4)物体受到外力改变形状,撤去外力恢复形状,这是弹性形变;如果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就是塑性形变。
【解答】A.物体发生形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故A正确;
B.物体发生的形变有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故B错误;
C.用力压在桌子上,桌子虽然坚硬,但是也会发生形变,只是程度较小,故C错误;
D.橡皮泥受到挤压后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发生塑性形变,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解答】自行车刹车时,手捏车闸越紧,自行车就停得越快,这是因为增大压力,从而增大了车轮与闸皮之间的摩擦力,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撑竿跳高运动员跳起并跃过横杆,撑杆受力变形产生弹力,故A符合题意;
B.手中的石块释放后自由下落,是因为石块受到重力作用,而不是因为石块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故B符合题意;
C.玩具手枪用弹簧将“子弹”射出去,弹簧受到挤压形变产生弹力,故C不合题意;
D.“蹦极”运动中落到低处的人被绳拉起,绳子被拉长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摩擦,对人们有好处的就是有益摩擦,有害的就是有害摩擦。
【解答】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可以帮助我们将牙刷干净,是有益摩擦,故A不合题意;
B.“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时,飞船与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可能会烧毁飞船,是有害摩擦,故B符合题意;
C.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皮与轮圈之间的摩擦,可以帮助我们减小车速,是有益摩擦。故C不合题意;
D.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可以防止物体滑落,是有益摩擦,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A.在太空里飞行的飞船,虽然在运动,但是它没有与其它物体接触,所以不受摩擦力,故A错误;
B.水平地面上的大卡车,受到小明的推力,虽然它没有动,但是有运动的趋势,因此卡车受到静摩擦力,故B错误;
C.汽车车轮和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力是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来源,因此摩擦力不一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故C错误;
D.汽车和车厢上的货物原来都是静止的,汽车加速时,货物相对汽车有向后运动的趋势,于是汽车对货物产生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从而使货物和车一起加速,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对斜面上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解答】一物体沿粗糙的斜面向下滑动,由于地球的吸引,因此它肯定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由于它在斜面上运动,因此它肯定受到斜面施加的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因为它对斜面有压力,所以斜面会对它产生与斜面垂直且向上的支持力,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减小压力;③注入润滑油;④变滑动为滚动;⑤改变接触面等。
【解答】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行走,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摩擦力,故A错误;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车轴上滴一些油,是通过注入润滑油的方式减小摩擦力,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故B正确;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车轮下,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摩擦力,故C错误;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跌落,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
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解答】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故A错误;
B、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两个;当压力增大时,摩擦力增大;故B正确;
C、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故C错误;
D、发生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两物体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两木块虽然接触,但若没有发生相对运动和将要相对运动,则不受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
(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在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后,门不易吹开,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其实质.
【解答】
A、被风吹开是因为门的滑动摩擦力很小,很容易克服摩擦将门吹开;故A错误;
B、门没被吹开,说明此时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风吹门的力等于摩擦力,故B错误;
CD、塞入硬纸片后,使门与门框之间的压力增大,因此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当两个物体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是滑动摩擦力,相对滚动时产生的是滚动摩擦力,保持静止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力;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是静止的;
(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A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解答】A.当长木板向左运动时,木块A和长木板之间发生的是相对滑动,因此产生的是滑动摩擦力,故A错误;
B.木块A相对地面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是静止的,故B错误;
C.木块A对长木板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因此无论拉动速度如何变化,二者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因此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故C错误;
D.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向后平衡,即二者方向相反。因为测力计的拉力向右,所以它受到的摩擦力向左,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判断F1和F2的大小,然后根据“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判断F2与F3的大小。
【解答】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即使改变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却保持不变,即f1=f2;因为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所以f3那么三种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关系为:f1=f2>f3;
三种情况下,木块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那么它们都受到平衡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相等;
因此:F1=F2>F3。
故选D。
15.【答案】1.70;不相等;相等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将木块的左边作为基准面,分别读出A、B两个位置时它所对应的刻度,然后将两个刻度相减就是木块运动的距离;
(2)根据s=v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可根据两次实验中路程的大小确定速度的大小。首先判断两次实验中木块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拉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最后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块的左边在A处时对着刻度2.3cm,在B处时对着刻度4.0cm,因此这段距离的准确值为:4.0cm-2.3cm=1.7cm,估读值为0.00cm,那么木块移动的距离为1.70cm;
(2)将两次实验对照可知,在一个时间间隔内,第2次运动的距离明显大于第1次的距离,根据s=vt可知,木块运动的速度不相等。两图中,相邻木块间的距离都相等,说明它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摩擦力等于拉力。由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那么拉力相等。
16.【答案】(1)匀速直线
(2)一;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错误;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4)接触面积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才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
(2)比较甲和乙图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找到相同的因素,并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3)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压力相同而改变接触面,据此分析;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的关系,必须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改变接触面积大小。
【解答】(1)实验过程中,在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知,二者的接触面相同但是压力不同,猜想一是正确的,其结论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通过比较甲、丙两图得出“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这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4)要想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基础上,需要改变接触面积。
17.【答案】(1)Ff=0.3FN
(2)6.3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表格中的拉力就是对应的摩擦力,将每组对应的压力和拉力作比,从而找到摩擦力和压力的数量关系式;
(2)将水平面的压力代入上面的关系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1)将每组数据中的水平拉力与压力作比,比值都是0.3,因此的对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FN之间的关系式为:,也就是Ff=0.3FN;
(2)将FN=21N代入Ff=0.3FN得到:Ff=0.3×21N=6.3N。
1 / 1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学期1.3 几种常见的力(第2课时)
一、夯实基础
1.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才能产生弹力
B.弹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C.只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答案】C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1)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直接接触的物体要施加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物体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形变。(3)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及物体的形变量有关.本题考查了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A、只要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物体间都会产生弹力作用,产生弹力的物体并不只局限于弹簧、橡皮筋等物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情况有关,其方向不一定竖直向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发生弹性形变是物体产生弹力的首要条件,该选项说法正确;
D、产生弹力的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C
2.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爬杆比赛,使他们能够上升的力是( )
A.重力 B.压力 C.摩擦力 D.拉力
【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判断。
【解答】当同学们向上爬杆时,双手向下用力,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可知,杆子会对双手施加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地面上滚动的球、行驶的车辆很难停下来
B.写字时手拿不住笔
C.人可以在地面上行走如飞
D.用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火车沿铁轨推动
【答案】C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摩擦既可以阻碍物体运动,也可以为物体提供向前运动的动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地面上滚动的球、行驶的车辆就不能减速,很难停下来,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写字时手拿不住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人在地面上就无法前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用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松的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将火车沿铁轨推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关于形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发生形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物体发生的形变只有弹性形变
C.用力压在桌子上,桌子是坚硬物体,不会发生形变
D.橡皮泥受到挤压后,发生弹性形变
【答案】A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弹力
【解析】【分析】(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
(2)形变可以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3)物体受到力的时候肯定会发生形变,只是形变的程度大小不同;
(4)物体受到外力改变形状,撤去外力恢复形状,这是弹性形变;如果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就是塑性形变。
【解答】A.物体发生形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故A正确;
B.物体发生的形变有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故B错误;
C.用力压在桌子上,桌子虽然坚硬,但是也会发生形变,只是程度较小,故C错误;
D.橡皮泥受到挤压后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发生塑性形变,故D错误。
故选A。
5.自行车刹车时,手捏车闸越紧,自行车就停得越快,这是因为( )
A.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C.增大了车轮与闸皮间的接触面积
D.增大了压力
【答案】D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解答】自行车刹车时,手捏车闸越紧,自行车就停得越快,这是因为增大压力,从而增大了车轮与闸皮之间的摩擦力,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下列结果中,不是由弹力产生的是( )
A.撑竿跳高运动员跳起并跃过横杆
B.手中的石块释放后自由下落
C.玩具手枪用弹簧将“子弹”射出去
D.“蹦极”运动中落到低处的人被绳拉起
【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撑竿跳高运动员跳起并跃过横杆,撑杆受力变形产生弹力,故A符合题意;
B.手中的石块释放后自由下落,是因为石块受到重力作用,而不是因为石块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故B符合题意;
C.玩具手枪用弹簧将“子弹”射出去,弹簧受到挤压形变产生弹力,故C不合题意;
D.“蹦极”运动中落到低处的人被绳拉起,绳子被拉长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几种现象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
B.“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时,飞船与空气的摩擦
C.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皮与轮圈之间的摩擦
D.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
【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摩擦,对人们有好处的就是有益摩擦,有害的就是有害摩擦。
【解答】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可以帮助我们将牙刷干净,是有益摩擦,故A不合题意;
B.“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时,飞船与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可能会烧毁飞船,是有害摩擦,故B符合题意;
C.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皮与轮圈之间的摩擦,可以帮助我们减小车速,是有益摩擦。故C不合题意;
D.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可以防止物体滑落,是有益摩擦,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
B.静止的物体之间没有摩擦力
C.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
【答案】D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A.在太空里飞行的飞船,虽然在运动,但是它没有与其它物体接触,所以不受摩擦力,故A错误;
B.水平地面上的大卡车,受到小明的推力,虽然它没有动,但是有运动的趋势,因此卡车受到静摩擦力,故B错误;
C.汽车车轮和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力是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来源,因此摩擦力不一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故C错误;
D.汽车和车厢上的货物原来都是静止的,汽车加速时,货物相对汽车有向后运动的趋势,于是汽车对货物产生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从而使货物和车一起加速,故D正确。
故选D。
9.如图所示,一物体沿粗糙的斜面向下滑动。关于物体的受力状况,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物体只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只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
C.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D.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
【解析】【分析】对斜面上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解答】一物体沿粗糙的斜面向下滑动,由于地球的吸引,因此它肯定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由于它在斜面上运动,因此它肯定受到斜面施加的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因为它对斜面有压力,所以斜面会对它产生与斜面垂直且向上的支持力,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做法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
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车轴上滴一些油,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车轮下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跌落
【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减小压力;③注入润滑油;④变滑动为滚动;⑤改变接触面等。
【解答】A:冬天,在结冰的马路上撒一些细沙以方便路人的行走,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摩擦力,故A错误;
B:在生锈的自行车车轴上滴一些油,是通过注入润滑油的方式减小摩擦力,骑车就会感觉轻松一些,故B正确;
C:当汽车后轮陷入泥坑打滑时,司机会就近寻找石块等物垫在车轮下,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摩擦力,故C错误;
D:体操运动员进行双杠表演前,在手上涂抹滑石粉以防止人从杠上跌落,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B。
11.关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木块的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B.在同一个接触面上滑动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C.两木块相对滑动得越快,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D.只要接触面粗糙,两木块间就存在着滑动摩擦力
【答案】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
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解答】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故A错误;
B、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两个;当压力增大时,摩擦力增大;故B正确;
C、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故C错误;
D、发生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两物体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两木块虽然接触,但若没有发生相对运动和将要相对运动,则不受摩擦力;故D错误;
故选B.
12.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小明在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门被风吹开是因为门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门没被吹开是因为风吹门的力小于摩擦力
C.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D.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
【答案】C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
(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在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后,门不易吹开,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其实质.
【解答】
A、被风吹开是因为门的滑动摩擦力很小,很容易克服摩擦将门吹开;故A错误;
B、门没被吹开,说明此时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风吹门的力等于摩擦力,故B错误;
CD、塞入硬纸片后,使门与门框之间的压力增大,因此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二、能力提升
13.如图所示,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小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A,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不计弹簧测力计的自重,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B.木块A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C.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D.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当两个物体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是滑动摩擦力,相对滚动时产生的是滚动摩擦力,保持静止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力;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是静止的;
(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A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解答】A.当长木板向左运动时,木块A和长木板之间发生的是相对滑动,因此产生的是滑动摩擦力,故A错误;
B.木块A相对地面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是静止的,故B错误;
C.木块A对长木板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因此无论拉动速度如何变化,二者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因此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故C错误;
D.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向后平衡,即二者方向相反。因为测力计的拉力向右,所以它受到的摩擦力向左,故D正确。
故选D。
14.在研究摩擦力时,小明同学用一块各侧面光滑程度完全相同的木块,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三次示数F1、F2、F3的大小关系为( )
A.F1<F2=F3 B.F1>F2>F3 C.F2>F1>F3 D.F1=F2>F3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判断F1和F2的大小,然后根据“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判断F2与F3的大小。
【解答】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即使改变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却保持不变,即f1=f2;因为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所以f3那么三种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关系为:f1=f2>f3;
三种情况下,木块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那么它们都受到平衡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相等;
因此:F1=F2>F3。
故选D。
15.如图所示是同一木块先后两次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第2次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 cm;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木块的速度 ,木块所受拉力的大小 (均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答案】1.70;不相等;相等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将木块的左边作为基准面,分别读出A、B两个位置时它所对应的刻度,然后将两个刻度相减就是木块运动的距离;
(2)根据s=v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可根据两次实验中路程的大小确定速度的大小。首先判断两次实验中木块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拉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最后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块的左边在A处时对着刻度2.3cm,在B处时对着刻度4.0cm,因此这段距离的准确值为:4.0cm-2.3cm=1.7cm,估读值为0.00cm,那么木块移动的距离为1.70cm;
(2)将两次实验对照可知,在一个时间间隔内,第2次运动的距离明显大于第1次的距离,根据s=vt可知,木块运动的速度不相等。两图中,相邻木块间的距离都相等,说明它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摩擦力等于拉力。由于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那么拉力相等。
16.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三个猜想,同学们在水平台上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甲、乙接触面都为相同木板,丙接触面为毛巾),请你补全下列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中,在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知猜想 是正确的,其结论是: 。
(3)通过比较甲、丙两图得出“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这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因为 。
(4)要想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基础上,需要改变 。
【答案】(1)匀速直线
(2)一;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错误;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4)接触面积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只有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才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
(2)比较甲和乙图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找到相同的因素,并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3)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压力相同而改变接触面,据此分析;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的关系,必须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改变接触面积大小。
【解答】(1)实验过程中,在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知,二者的接触面相同但是压力不同,猜想一是正确的,其结论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通过比较甲、丙两图得出“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这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4)要想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基础上,需要改变接触面积。
17.如图所示,为研究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在重为17N的木块上每次增加重为1N的砝码,分别用水平拉力F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测量数据如下:
木块对水平面压力FN/N 17 18 19 20 21
水平拉力F/N 5.1 5.4 5.7 6.0 ?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压力FN大小的关系式为 。
(2)根据关系式可知,表格中“?”处的水平拉力应为 N。
【答案】(1)Ff=0.3FN
(2)6.3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表格中的拉力就是对应的摩擦力,将每组对应的压力和拉力作比,从而找到摩擦力和压力的数量关系式;
(2)将水平面的压力代入上面的关系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1)将每组数据中的水平拉力与压力作比,比值都是0.3,因此的对滑动摩擦力Ff大小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FN之间的关系式为:,也就是Ff=0.3FN;
(2)将FN=21N代入Ff=0.3FN得到:Ff=0.3×21N=6.3N。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