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9 16: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习得“琢磨语言,揣摩思维”的本单元阅读方法。
[重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深刻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琢磨语言,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第六单元,通读第六单元三篇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
[教学过程]
初读:读通读顺,初步理解
出示第六本单元的主题词: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卡尔 马克思说: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琢磨——语言。
出示课题:我们首先走进第15课《自相矛盾》。
一讲故事:有谁听过这个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吗?
预设:学生根据自己以前读到或听到的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理解到的故事的寓意。
引导:这是咱们以前读到的或者听到的,本节课,咱们再来读读,想必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课文预习检测:
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指导吾、弗、夫的读音。)
请个别学生示范读,读好节奏。
二讲故事:将自己知道的这个故事按照课文的行文顺序讲一讲。
相机指导理解一些关键的词语并渗透理解方法: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组词等。讲故事预设: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能刺破它。”又夸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是它刺不破的。”旁观的人问:“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无言以对。所以说,什么都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一、琢磨“誉”,揣摩“楚人为什么这么说”
引导:读懂了意思,也明白了寓意,这个算是“初步理解”。如果要“加深理解”,还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课件出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默读,找到楚人的“语言”。
引导读好“鬻”与“誉”:“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别与集体合作等多种形式读,达到熟读成诵。引导:“你”为何要“誉”?
(预设:夸大了才好卖、推销…………)
小结:楚人为“鬻”而“誉”也。
二、琢磨“驳”,揣摩“ 或 为什么这么问”
1.引导读好“子”与“子”:子之矛、子之盾。“何如”的突破:你怎么理解?你想怎么问?为什么这么问?
预设:①看到有人卖矛盾,是真的很疑惑,只是一问。
②发现了“矛盾”,意在反驳。
小结:“或”之问,实为“驳”。补充:《难一》中的“难”,就是反驳。
引导分角色读,师引导小组对读,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
朗读场景模拟如下:
师: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组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又誉其矛曰:
组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或曰:
组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其人——师:其人——
组2:弗能应也。
追问一:楚人,你为何弗能应也?
引导方向:夸的时候只想着多卖点,以至于前后两句“誉”得太过绝对,没有考虑到两者的对立,前后抵触,自己给自己挖了坑,(讲清楚“自相矛盾”的字面意思即:言语或行事前后抵触。)
追问二:或,楚人为何弗能应也?引导方向:他说得太过绝对,前后抵触。(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在说的过程中也加深理解。)
三讲故事:把人物的思维过程讲清楚
三、琢磨“议”,揣摩“韩非子为什么这么写”
1.引导:写到这里,故事就可以收尾了,还写一句做什么?谁写的?补充资料:韩非子,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后人将其著述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2.引导方向:后一句是议论,是为了说明这个故事的道理。
3.指导读:如果你是韩非子,你想以何种口吻“议”?读好“不可陷”“无不陷”“同世而立”。
4.深入理解:故事和道理,你觉得哪个更重要?
引导方向:寓言借助故事说理,故事是一个假托。故事本可能就只是作者编的,未必真实。但道理如果没有故事的假托,则生硬,也不便于流传……
再深入: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讲道理,而要借这样一个近乎于“假”的故事呢?补充资料:借助故事讲“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的道理。引导方向:更形象,更有启发性,更合乎其时的身份等。
琢磨“寓”,揣摩“我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到这里,我们还只是这个故事的旁观者。韩非子思维的火花固然照亮了彼时彼刻,但并没有跨越时空,也未曾照亮今天。
“吾”作何感想?引导交流:①从中获得的启发;②发现现实中的那些“自相矛盾”;③如何避免自己的“自相矛盾”——自见之谓明。
小结:韩非子有言:自见之谓明。看他人的故事,是为了能够自知自觉,也是我们读他的意义所在。
故事新编:如果你是楚人,你会如何二次叫卖?结语:可惜,跨越时空而来的,仍然是——《自相矛盾》,师引生合,齐背全文。
延伸:回归单元,走向生活
梳理板书,总结方法:无论是读本单元的后两篇文章,还是读此类故事,我们都需要关注:文中角色想什么,作者在想什么,身为读者的我们又能想到什么——琢磨语言,揣摩思维。
结课疑问:生活中,“矛“与”“盾”往往“同世而立”,你发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