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9 17:0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二 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竹林七贤”
冶金(灌钢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分裂?
乱世?
黑暗?
长时段来看呢?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相比于秦汉大帝国,魏晋南北朝呈现为一个政治低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但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的连续性,使得它显示出吸收异化因素的巨大能力,历经变迁而保持着其基本特征和深层结构。所以最终秦汉的制度文化展示了巨大的文化惯性,使帝国在穿越了各种波动变态之后,仍得以回归其历史运动的“轴线”上。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东晋
(317-420)
三国
(220-280)
西晋
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266-316)
淝水之战(383年)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南朝(420-589)




北朝(439-581)

东汉
隋朝统一
220
222
221
特征: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鼎立
背景:
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②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战役 交战方 时间 地点 获胜方 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 袁绍vs曹操 199年 官渡(今河南) 曹操 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曹操vs孙权、刘备联军 208年 长江赤壁(今湖北) 孙、刘 三分荆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夷陵之战 刘备vs孙权 221年 夷陵(今湖北) 孙 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定型
【思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意义?
1、三国鼎立
建国 都城 势力
公元220曹丕称帝
公元221刘备称帝
公元229孙权称帝
洛阳
成都
建业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的
①实现区域性局部统一;
②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
③符合人民渴望安定要求,为全国统一奠基

公元220年,
曹操之子曹丕称帝,
定都洛阳,国号魏,
东汉灭亡
起止时间:220-266
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
公元221年
刘备称帝,
定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
起止时间:221-263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公元222年,
孙权称王,
定都建业,国号吴
起止时间:222-280
造船业发达,发展
海外贸易
一、三国与两晋
2、西晋统治: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政权
263年司马昭灭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1)西建立和统一
西晋
(2)五族内迁
民族:
内迁原因:
影响: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
②少数民族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①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②北方内迁民族逐渐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概念阐释】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一、三国与两晋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军队。 ——陈寿《三国志》
材料2: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那时候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匈奴、鲜卑、羯、氐、羌。
标题文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3、西晋的灭亡:
(2)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晋惠帝司马衷毫无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斗争,史称“八王之乱”。
材料: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
匈奴刘渊
一、三国与两晋
(3)八王之乱
宗室诸王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此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历史进入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态(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门阀斗争、宗室内乱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流民南迁

秦汉以来“大一统秩序”崩溃
性质:
影响: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
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永嘉南渡
又称衣冠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部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称东晋,这是中国首都迁至江南的开始。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一、三国与两晋
②宗室诸王争权夺势,
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八王之乱);
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③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五胡乱华)
1.(2021福建新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2.(2022海南新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知识拓展】 “士族门阀”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1. 东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政治:
形成:
影响:
①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②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落。
(1)建立:
二、东晋与南朝
晋元帝 司马睿
司马睿能够建立东晋:
一是大江阻隔北方少数民族南下;
二是依靠南北士族支持。形成了皇权衰微,门阀专政的政治格局。
司马睿力量弱小,宗系疏远,在王导帮助下才得以登上皇位。当时“(王)敦总征讨,(王)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与曰‘王与马,共天下’”。
南渡士族代表王导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曹魏政权开始采取的九品中正制,致使选拔官吏越来越看重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从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士族崛起,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视角1 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
材料 士族就是“士”与“族”的结合,所谓士族门阀就是以儒学传家、世代通经致仕的显贵地主家族。两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的动荡和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格局,政治走向变得更加趋于多元化;南北门阀士族的融合发展,南方经济开始繁荣,南北经济由一家独大向共荣发展过渡;门阀士族阶层在身心得以安定的环境下搞创作,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儒、道、佛三者不断融合发展……学术与文化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赵育辉《论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格局嬗变特征及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门阀士族壮大带来的影响。
强化关键能力
探究
①冲击中央集权;
②促进南方开发;
③门阀士族创作环境优越,有利于思想文化活跃。
二、东晋与南朝
3.(山东)《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
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
4..(山东)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
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 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
5.(北京)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诏曰:“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  )
A.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 B.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C.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 D.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
6.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
A.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B.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2. 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成“南朝”
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1)建立:
(2)演变: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统治者鼓励开垦荒田;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 江南经济开发:
二、东晋与南朝
请结合材料,思考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⑴原因: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③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②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①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2)表现:
(3)影响:
①农业:
②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二、东晋与南朝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
③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磨技术、
南方水田耕耙技术形成。
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
南北朝灌钢法演示图
北朝白釉绿彩罐
北齐仰覆莲青瓷尊
3. 江南经济开发:
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趋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东晋疆域
陈朝疆域
②到陈朝,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
4.南北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
①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7.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8.“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9.(2020·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10.(2022·北京高考)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十六国疆域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概况: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
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⑴形成:
⑵特征:
⑶意义:
长期混战打乱原有族群布局,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存在依靠华夏文化来彰显国家正统的心态。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①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②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
一是:一些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逐渐生成新的特征和认同,最终形成另外一种民族的现象和过程。
二是: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之间最终完全融为一体,导致民族过程终结,民族消亡。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
民族交融:
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整理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前秦形势图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前秦的兴衰: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并统一北方;
东晋以少胜多赢得了淝水之战
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
重要败因:内部各族尚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


天王苻坚


主将谢玄
军队80万
军队8万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1、十六国:
随后,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439年统一北方。
(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背景: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五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③社会矛盾激化;
④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以巩固统治。
2、北朝: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439年统一北方。
(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内容:
前期 重点改新制 俸禄制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
后期 重点是汉化 汉化 政策 迁都洛阳 讲汉语 改汉姓 穿汉服 通婚姻 兴学校 祭孔子
巧妙设计迁都洛阳:
以“南伐”为借口,493-495由平城迁到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前
后→孝子郭巨画像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2)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3、北魏兴衰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实质:影响:
①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十六国与北朝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权封建化 经济农业化 民族汉化)
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阅读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2: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思维拓展】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
三、十六国与北朝
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
民族迁徙
联合斗争
友好往来
民族征战
统治者的改革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统治者的剥削和连年战乱,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
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民族交融特点:
①以汉化为总体趋势; ②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③方式具有多样性; ④肯定以往成果。
4.北朝更替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灭亡。
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
三、十六国与北朝
⑴北方政权的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⑵隋完成统一: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取代北周静帝,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点拨】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局部统一多次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1、分裂为主,但是有过统一;
2、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稳定;
3、北方政权更迭过程中有不少少数民族政权,南方政权以汉族政权为主。
【课堂探究3】结合时空轴及地图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从历史发展的时空演进角度而言,有什么特点?
9.(2021·山西省·单元测试)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一带。孝明帝时,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据此可知,当时( )
A. 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 B. 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
C. 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 D. 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10.(2021·广西广西·三模)西武帝末年,政府重点扶植自耕农推广使用耦犁(一般需要4~6个劳力),但自耕农使用耦犁的情况几乎不见于史书记载,在反映庄园经济的壁画中倒出现了双牛牵引耧车和耦犁的场景。这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C.儒家重义轻利的影响 D.壁画比史书更真实
11.(2022·天津)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人口流动情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人口迁徙促进阶级流动
C.北人南迁促进南方开发
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12.(2022·江苏)北魏孝文帝改革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这一规定旨在(  )
A. 促进人口增长 B. 减轻农民负担
C. 限制土地兼并 D. 打击豪强地主
本课小结
东汉
时期
(220-280)

220

221

222
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统一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统一
(439-581)
南朝(420-589)
三国
前秦
西晋
北朝
隋朝

统揽教材,画一画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示意图;
结合所学,归纳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特点:
中央集权式微:南北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
专制皇权衰落:皇权零落,士族门阀兴起
民族交流交融:北方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民族交融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