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09:15:42

文档简介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的第一课,此前几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人口迁徙、商贸往来等互动方式对文化交往的影响。而从本课开始学生要学习到人类文化交往的另一种模式——战争这一高烈度地碰撞方式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本课上承第四单元商路贸易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启近代和现代战争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纲要的学习,对亚历山大帝国和蒙古帝国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元朝的相关知识纲要上讲解的比较详细。总体而言,学生对于战争对地域文化的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理解,因此需要通过亚历山大东征与蒙古西征重点阐释战争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识读教材提供的地图,学生能够指出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的区域;
2.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学生能够指出希腊化世界中各地区地域文化的变化,并运用时空观念解读“希腊化”的含义及其文化特点;
3.通过史料分析及地图标注,学生能辩证分析出蒙古西征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4.通过了解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学生能对战争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概念。
【教学难点】:亚历山大远征后希腊文化与西亚、埃及文化的相互作用;蒙古西征与地域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墓地之谜
(图1 2014年,希腊北部马其顿地区古墓发掘现场)
(图2 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的成吉思汗陵)
新课讲授:
一、两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与蒙古帝国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61页第一段和第63页最后一段并结合下列两幅地图,填写表格。
(图3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图4 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
亚历山大帝国 蒙古帝国
征伐时间 公元前334年—前324年 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3年 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灭金之后(1235年-1242年) 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1253年-1259年)
鼎盛时期 疆域范围 西起希腊、东至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 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中亚、东欧) 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部族,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巴尔干半岛(东欧、中欧) 第三次西征: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西亚) 东起太平洋,西至匈牙利,南达南海,北抵北冰洋
所涉及的文明 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明、古埃及、波斯文明、古印度文明 儒家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
结果 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但在其去世后很快分裂为马其顿王国、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他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材料1并结合教材第61页一幅题为《战场上的亚历山大》的图片,分析亚历山大在武功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1:“亚历山大发出了各种各样的祝福,尤其是为帝国境内的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和谐与友谊祈祷。”
——[古罗马]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生:身先士卒,英勇无畏;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采用宽容的民族融合政策。
二、两大城市:亚历山大城与大都
(一)地中海的女皇——亚历山大城
任务二:探究亚历山大东征产生的影响。下列有4组与亚历山大城或托勒密时期的埃及有关的各种类型的材料,现将同学们分成4组,每组研读一组材料,并回答相应问题。
第一组材料:城中居民
材料2:亚历山大城包含了以下民族:希腊人、马其顿人、埃及人、 犹太人、阿拉伯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米底人、波斯人、罗马人、迦太基人等
等。
——[美]凯文·瑞里:《西方与世界》
材料3: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向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
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摘译自《恩泰克赛伊斯莎纸草文献》英文版
思考:概括材料中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历史信息:亚历山大城有很多种族聚集;希腊人在埃及与人发生冲突,向国王控诉时突出强调自己希腊人的身份。
历史结论:居民构成多元化,民族交融;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是统治者,埃及人是被统治者,两者存在矛盾。
追问: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什么材料能证明两者存在矛盾?
生:教材第63页的历史纵横与史料阅读,可以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矛盾重重。史料阅读的材料说明埃及下层民众对希腊人的厌烦和抵制,也说明两者未能完全实现融合,处在并立但分割的状态。马卡比起义说明希腊人在东方的统治和希腊文化在东方的传播,并不总是受到欢迎的。
第二组材料:城中建筑
思考:概括图6和图7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并说明图7的史料价值?
(图7 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想象图)
生1:图6的历史信息:灯塔、埃及神庙、缪斯宫等建筑;城市规划整齐。
历史结论: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共存,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
生2:图7的历史信息:藏书丰富,有专人整理;有人在研究学问,图中人物的穿着为古希腊式的服饰;
历史结论:亚历山大城位于尼罗河口,说明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大量古典收藏,学者研究说明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的发展。
史料价值:是研究该城文化发展状况的二手史料。
追问:如果需要进一步印证上述结论,还需要补充哪些材料?
生:当时人们所记载的一手史料、著名学者的研究结论、在原址上新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历史介绍等。
材料4:“德迈特里乌斯……预算宽裕,可用来收集,如果可能的话,全世界所有的图书;他尽其所能,购买和誊写图书,以实现国王的目标。有一天国王问他……收集到的图书已有多少册了,他回答说:‘陛下,已有20多万册了;我将再接再厉,使总数达到50万册’”。
——《阿里斯提亚斯书信》(公元前2世纪)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和结论,并判定其史料价值。
史料价值:是研究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手史料;
历史信息:统治者重视图书收集工作;馆藏图书的数量庞大。
历史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之前的结论。
第三组材料:国王服饰
思考:概括图8和图9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图8 卢克索神庙内壁上雕刻有法老装扮的亚历山大,他正向面前的古埃及畜牧神致敬)
(图9 头戴传统法老王冠的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
历史信息:亚历山大大帝和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同为马其顿人,前者打扮成法老形象祭祀埃及神,后者带着法老王冠。
历史结论:亚历山大大帝与其继承者采取文化宽容和利用政策,吸收埃及文化,有利于东西方文化互动融合;埃及传统文化在托勒密王朝时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组材料:城中学者
材料6:生成宇宙的匠神造了这样一个有运动、有活力的生命体,就等于给诸神立了殿,他十分喜悦地决定仿照它而建造一个摹本,使之与原本相像,因为原本是永恒的,所以他也尽量把宇宙造成永恒。
——[古希腊]柏拉图《蒂迈欧篇》
材料7:(摩西——犹太教创始人)谈及这样一位神性的创造者为父神、创造主和工匠,这个世界就是他的杰作,世界就是对那作为原型和智力摹本的摹仿。对人的知觉来说,世界就是那绝对完美者的印记,也是那理智的印记。
——[古罗马]斐洛《论创世》
材料8:公元40年还以高龄活着的亚历山大城的犹大人斐洛,是基督教的真正父亲,而罗马斯多亚学派塞涅卡可以说是基督教的叔父。在斐洛名下流传到现在的许多著作,实际上是讽喻体的唯理论的犹太传说和希腊哲学即斯多亚学派哲学的混合物。这种西方观点和东方观点的调和,已经包含着基督教全部的本质观念——原罪、逻各斯(这个词是神所有的并且本身就是神,它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不是用牺牲而是把自已的心奉献给神的忏悔。
——[德]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
思考:根据材料6和7,分别概括柏拉图和斐洛关于创世的理论,据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柏拉图认为匠神创造了生命,宇宙是永恒的。斐洛认为世界是工匠创造的。
结论:斐洛和柏拉图关于创世的结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斐洛可能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以希腊哲学来阐述犹太神论。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有没有具体的证据呢?一起来看恩格斯的论述。
材料8:公元40年还以高龄活着的亚历山大城的犹大人斐洛,是基督教的真正父亲。在斐洛名下流传到现在的许多著作,实际上是讽喻体的唯理论的犹太传说和希腊哲学即斯多亚学派哲学的混合物。这种西方观点和东方观点的调和,已经包含着基督教全部的本质观念——原罪、逻各斯(这个词是神所有的并且本身就是神,它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不是用牺牲而是把自已的心奉献给神的忏悔。
——[德]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
思考:概括材料8的历史信息,据此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历史信息:斐洛在基督教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解释世界的时候利用了犹太教和古希腊的文化。
历史结论: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任务三:根据上述探究和以下补充的材料,总结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图10 兴建于公元前447年的雅典帕特农神庙遗址)
(图11 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
(图12 犍陀罗时期的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图13 古希腊时期的雕塑)
生:归纳希腊化文化的特点:
①“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斐洛吸收希腊文化,马其顿人带着法老王冠)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二)世界都市:元大都
1.大都的统治者
思考:观察元大都平面图,并结合材料9和表1,分析蒙古统治者的统治政策。
(图14 元大都平面图)[footnoteRef:0] [0: 图片来源于易中天《铁血蒙元》,据陈高华著《元大都》绘。]
注释:1.大天寿万宁寺;2.倒钞库;3.巡警二院;4.大都路总管府;5.国子监;6.孔庙;7.城隍庙。
材料9:关于宫殿的描述:“上述两墙之间,有一极美草原,中植种种美丽果树。不少兽类,若鹿、獐、山羊、松鼠,繁植其中。带麝之兽为数不少,其形甚美,而种类甚多,所以除往来行人所经之道外,别无余地。”
——[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footnoteRef:1] [1: 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83页。]
表1:蒙古帝国部分名人生平简表
姓名 人物简介 宗教信仰
怯的不花 蒙古大将,乃蛮部人 聂斯脱利派基督徒
丘处机 全真派传人 道教
也黑迭儿丁 来自大食,元大都设计者 伊斯兰教
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创建者 萨满教
八思巴 元朝第一位帝师 藏传佛教
克烈·唆鲁禾帖尼 忽必烈之母 聂斯脱利派基督徒
旭烈兀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弟弟,伊利汗国的创建者 佛教
赵复 汉族人,就职于太极书院 元代理学家
生:文化政策:多元融合,兼收并蓄。
任务四:下图为《元世祖出猎图》,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御衣局使臣刘贯道绘,描绘了世祖忽必烈和皇后携一干随从赴塞外狩猎的情境。请同学们指出图中人物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图15 《元世祖出猎图》)
生:画面中间是白色服饰的是忽必烈,其右边白色服饰的可能是皇后,皇后右边穿蓝色衣服的皮肤比较黑,蓝色衣服的人高鼻深目,系外族人士。
师:科研人员采集了中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等成吉思汗帝国版图内及其周边地带收集到16个族群的血液样本,发现很有可能这些地区中有8%的男性身体中存在着成吉思汗的染色体片断。
结论:蒙古西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迁徙与种族交融。
2.大都的商旅
材料11:“应知汗八里城内外人户繁多,有若干城门即有若干附郭。此十二大郭之中,人户较之城内更众。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所以城内外皆有华屋巨室,而数众之显贵邸舍,尚未计焉。……外国巨价异物及百货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凡卖笑妇女,不居城内,皆居附郭。因附郭之中外国人甚众,所以此辈娼妓为数亦夥,计有二万有余,皆能以缠头自给,可以想见居民之众。”
——[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footnoteRef:2] [2: 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15页。]
思考:概述从材料11中获得的历史信息。
生:大都人口众多,其中有很多外国人来此朝贡和贸易;域外商人带来众多货物与奇珍异宝,大都是世界的商贸中心。
材料12:比如原产北欧的胡萝卜,就是元代从波斯引进并最早种植在云南的。叫作“回回葱”的洋葱,则很可能由色目人从中亚带到中国。白砂糖,据马可·波罗说是埃及人传授的技术。制作挂面,则应该是中国人的发明。北宋就有切成细条的索面,元代又出现了可以送礼的挂面。所有这些,都是蒙古人没有吃过的。蒙古人还学会了喝茶,之前他们只喝果汁和酒。马奶酒是蒙古人的发明,葡萄酒则是畏兀儿人带来的,但最重要的事情是出现了蒸馏酒。蒸馏酒从西方传入,阿拉伯语音译为阿剌吉,意思是出汗。
——摘编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思考:根据材料12指出,各族人民的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多元文化政策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流,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
师:接下来,我们把视野投向千里之外的西亚地区。
材料13:《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就是集中体现中医药学知识西传的一部古代波斯文著作。这部著作的主编拉施特( 1247—1318)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利汗国的宰相,他主编的另外一部著作《史集》是当时一部世界史巨著。现存《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的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相传晋人所著《王叔和脉诀》的点评版本的波斯文译文。
——《历史选择性必修3·教师用书》第147页
思考:根据材料13指出《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的历史价值,并说明其所反映的东西方文化交往与前面部分的从空间方向来看有何区别,据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历史价值:该书反映了13-14世纪中医药学知识在波斯地区的传播情况,对于研究中国——伊朗文化交流史和中医史有很高价值,属于一手史料。
区别:之前的是从西往东的人、文化和物的流动,该书所反映的是从东往西的人、文化和物的流动。
结论: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交往是双向互动的。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蒙古西征前东西方的交往状况。
材料14:成吉思汗想请丘处机出山,派人将书信送到莱州(今属山东烟台),丘处机没有片刻犹豫就答应了,并且立即启程。这一走就是两年。时间长的原因是绕道,绕道的原因是战争。古丝绸之路已经被隔断,丘处机只好先北上再西行,沿大兴安岭西进入今天的内蒙古,横穿蒙古高原前往伊朗东部地区,最后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四月五日在阿姆河南岸见到大汗。
几乎与此同时,蒙古的商队也出发了。商队由四百五十人组成,清一色的全是穆斯林。这固然因为蒙古人不会做生意,也因为对方是伊斯兰国家。然而他们刚刚走到边境,就被花剌子模的官员诬为间谍。货物全部被没收,商人几乎全部被杀害,只有一人逃了回去。
——易中天《铁血蒙元》
生:西域和中亚地区政权林立,商路受阻,东西方交往困难。
思考:下列为南宋和元朝的地图,请依据地图信息分析这一时期出现东西方文化大交流的原因。
(图17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图18 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
生:蒙古西征重新打通了亚欧交通;蒙古统治者采取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师:蒙古帝国的西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有利于东西方商路的畅通,促进了人、物和文化的交往。
追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指出蒙古西征促进东西方交往的具体表现。
生:教皇派遣使臣到达漠北;马可波罗来华;列班扫马访问欧洲;东西方民族迁徙,相互融合,促使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任务五:归纳蒙古西征对东西方交流产生的影响。
①蒙古西征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②蒙古西征将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③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④蒙古西征促进了东西方人口迁徙,种族融合,技术传播,文化交往和物种交流。
师:成吉思汗的横空出世,蒙古帝国的勃然崛起,开启了新的时代。蒙古西征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大小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蒙古统治者的推动下,东西方的交流有了大幅度发展,孕育出了崭新的欧亚文化,为新世界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三、两种结果:毁灭与重构
任务六:美国学者莫里斯认为“战争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这一社会由更强有力的政府统治,为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请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关于战争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亚历山大东征 蒙古西征
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两位欧洲传教士、马可·波罗、列班·扫马);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亚欧内陆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
材料1: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欧诺个,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土。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2:1220年春,继重镇布哈拉(Bukhara,旧译不花剌)被成吉思汗攻破之后,撒马尔罕也沦入敌手。两座城市都遭到了彻底洗劫。布哈拉的俘虏还像羊一样被驱赶着,在蒙古军队攻打撒马尔罕时走在前面,替他们遮挡箭雨。
——摘编自[英]马歇尔《东方风暴》
生:略。(共29张PPT)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图1 2014年,希腊北部马其顿地区古墓发掘现场
图2 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的成吉思汗陵
两大帝国
1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61页第一段和第63页最后一段并结合下列两幅地图,填写表格。
(图3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图4 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
亚历山大帝国 蒙古帝国
征伐时间
鼎盛时期 疆域范围
所涉文明
结果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61页第一段和第63页最后一段并结合下列两幅地图,填写表格。
公元前334年—前324年
西起希腊、东至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
古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明
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但在其去世后很快分裂为马其顿王国、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国
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3年
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灭金之后(1235年-1242年)
第三次西征:13世纪中叶(1253年-1259年)
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刺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中亚、东欧)
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部族,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巴尔干半岛(东欧、中欧)
第三次西征: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西亚)
东起太平洋,西至匈牙利,南达南海,北抵北冰洋
儒家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他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图5 战场上的亚历山大)
这幅图片是腓尼基地区西顿城石棺上的浮雕,现藏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左1骑马者为亚历山大。
材料1:“亚历山大发出了各种各样的祝福,尤其是为帝国境内的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和谐与友谊祈祷。”
——[古罗马]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思考:根据图片和材料1,分析亚历山大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身先士卒,英勇无畏;
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采用宽容的民族融合政策
……
“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世界(空间):欧亚非
希腊化时代(时间):B.C.330—B.C.30
两座城市
2
(一)地中海女皇——亚历山大城
(图6 古代亚历山大城地图)
法罗斯灯塔
皇宫、缪斯宫、图书馆
亚历山大运河
赛拉比斯神庙
注释:
缪斯:古希腊掌管艺术和科学的神
赛拉比斯:古埃及神
任务二:下列有4组与亚历山大城或托勒密时期的埃及有关的各种类型的材料,现将同学们分成4组,每组研读一组材料,并回答相应问题。
【合作探究】
第一组材料:居民
材料2:亚历山大城包含了以下民族:希腊人、马其顿人、埃及人、 犹太人、阿拉伯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米底人、波斯人、罗马人、迦太基人等 。
——[美]凯文·瑞里:《西方与世界》
材料3: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向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
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摘译自《恩泰克赛伊斯莎纸草文献》英文版
历史信息:亚历山大城有很多种族聚集;希腊人在埃及与人发生冲突,向国王控诉时突出强调自己希腊人的身份。
历史结论:居民构成多元化,民族交融;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是统治者,埃及人是被统治者,两者存在矛盾。
思考:概括材料中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第二组材料:建筑
历史信息:灯塔、埃及神庙、缪斯宫等建筑;城市规划整齐。
历史结论: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共存,相互交融。
(图7 亚历山大城图书馆想象图)
历史信息:藏书丰富,专人整理;有人在研究学问,图中人物的穿着为古希腊式的服饰。
历史结论:文化中心东移动;希腊文化在东方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
史料类型:二手史料。
思考:概括图6和图7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并说明图7的史料类型?
第二组材料:建筑
材料4:“德迈特里乌斯……预算宽裕,可用来收集,如果可能的话,全世界所有的图书;他尽其所能,购买和誊写图书,以实现国王的目标。有一天国王问他……收集到的图书已有多少册了,他回答说:‘陛下,已有20多万册了;我将再接再厉,使总数达到50万册’”。
——《阿里斯提亚斯书信》(公元前2世纪)
史料类型:是研究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手史料;
历史信息:统治者重视图书收集工作;
馆藏图书的数量庞大。
第三组材料:国王
历史信息:亚历山大大帝和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同为马其顿人,前者打扮成法老形象祭祀埃及神,后者带着法老王冠。
历史结论:亚历山大大帝与其继承者采取文化宽容和利用政策,吸收埃及文化,有利于东西方文化互动融合;埃及传统文化在托勒密王朝时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图8 卢克索神庙内壁上雕刻有法老装扮的亚历山大,他正向面前的古埃及畜牧神致敬)
(图9 头戴传统法老王冠的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
思考:概括图8和图9的历史信息,据此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第四组材料:学者
材料6:生成宇宙的匠神造了这样一个有运动、有活力的生命体,就等于给诸神立了殿,他十分喜悦地决定仿照它而建造一个摹本,使之与原本相像,因为原本是永恒的,所以他也尽量把宇宙造成永恒。
——[古希腊]柏拉图《蒂迈欧篇》
材料7:(摩西——犹太教创始人)谈及这样一位神性的创造者为父神、创造主和工匠,这个世界就是他的杰作,世界就是对那作为原型和智力摹本的摹仿。对人的知觉来说,世界就是那绝对完美者的印记,也是那理智的印记。
——[古罗马]斐洛《论创世》
(斐洛,前30—40年,生于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城学派犹太人宗教哲学的主要代表)
思考:根据材料6和7,分别概括柏拉图和斐洛关于创世的理论,据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理论:柏拉图认为匠神创造了世界;斐洛认为世界是工匠创造的。
结论:斐洛和柏拉图关于创世的结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斐洛可能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以希腊哲学来阐述犹太神论。
第四组材料:学者
材料8:公元40年还以高龄活着的亚历山大城的犹大人斐洛,是基督教的真正父亲。在斐洛名下流传到现在的许多著作,实际上是讽喻体的唯理论的犹太传说和希腊哲学即斯多亚学派哲学的混合物。这种西方观点和东方观点的调和,已经包含着基督教全部的本质观念——原罪、逻各斯(这个词是神所有的并且本身就是神,它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不是用牺牲而是把自已的心奉献给神的忏悔。
——[德]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
历史信息:斐洛在基督教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解释世界的时候融合了犹太教和古希腊的文化。
历史结论: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交往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任务三:根据上述探究和以下补充的材料,总结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图10 兴建于公元前447年的雅典帕特农神庙遗址)
(图11 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遗址)
(图12 犍陀罗时期的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图13 古希腊时期的雕塑)
任务三:根据上述探究和以下补充的材料,总结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二)世界都市——元大都
1.大都统治者
(图14 元大都平面图)
注释:
1.大天寿万宁寺;
5.国子监;
6.孔庙;
7.城隍庙。
材料9:关于宫殿的描述:“上述两墙之间,有一极美草原,中植种种美丽果树。不少兽类,若鹿、獐、山羊、松鼠,繁植其中。带麝之兽为数不少,其形甚美,而种类甚多,所以除往来行人所经之道外,别无余地。”
——[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思考:观察元大都平面图,并结合材料9和表1,分析蒙古统治者的统治政策。
姓名 人物简介 宗教信仰
怯的不花 蒙古大将,乃蛮部人 聂斯脱利派基督徒
丘处机 全真派传人 道教
也黑迭儿丁 来自大食,元大都设计者 伊斯兰教
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创建者 萨满教
八思巴 第一位 藏传佛教
旭烈兀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弟弟,伊利汗国的创建者 佛教
赵复 汉族人,就职于太极书院 元代理学家
表1:蒙古帝国部分名人生平简表
多元融合
兼收并蓄
任务四:下图为《元世祖出猎图》,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御衣局使臣刘贯道绘,描绘了世祖忽必烈和皇后携一干随从赴塞外狩猎的情境。请指出图中人物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图15 元世祖狩猎图)
民族迁徙 种族交融
2.大都的商旅
材料11:“应知汗八里城内外人户繁多,有若干城门即有若干附郭。此十二大郭之中,人户较之城内更众。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所以城内外皆有华屋巨室,而数众之显贵邸舍,尚未计焉。……外国巨价异物及百货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凡卖笑妇女,不居城内,皆居附郭。因附郭之中外国人甚众,所以此辈娼妓为数亦夥,计有二万有余,皆能以缠头自给,可以想见居民之众。”
——[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
思考:概述从材料11中获得的历史信息。
历史信息:大都人口众多,其中有很多外国人来此朝贡和贸易;域外商人带来众多货物与奇珍异宝,大都是世界的商贸中心。(人的流动和物的流动)
2.大都的商旅
材料12:比如原产北欧的胡萝卜,就是元代从波斯引进并最早种植在云南的。叫作“回回葱”的洋葱,则很可能由色目人从中亚带到中国。白砂糖,据马可·波罗说是埃及人传授的技术。制作挂面,则应该是中国人的发明。北宋就有切成细条的索面,元代又出现了可以送礼的挂面。所有这些,都是蒙古人没有吃过的。蒙古人还学会了喝茶,之前他们只喝果汁和酒。马奶酒是蒙古人的发明,葡萄酒则是畏兀儿人带来的,但最重要的事情是出现了蒸馏酒。蒸馏酒从西方传入,阿拉伯语音译为阿剌吉,意思是出汗。
——摘编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思考:根据材料12指出,各族人民的交流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欧亚之间和亚洲内部的人口迁徙带来的物种交流,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的传播。
2.大都的商旅
材料13:《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就是集中体现中医药学知识西传的一部古代波斯文著作。这部著作的主编拉施特( 1247—1318)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利汗国的宰相,他主编的另外一部著作《史集》是当时一部世界史巨著。现存《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的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相传晋人所著《王叔和脉诀》的点评版本的波斯文译文。
——《历史选择性必修3·教师用书》
思考:根据材料13指出《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的历史价值,并说明其所反映的东西方文化交往与前面部分的从空间方向来看有何区别,据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历史价值:该书反映了13-14世纪中医药学知识在波斯地区的传播情况,对于研究中国——伊朗文化交流史和中医史有很高价值,属于一手史料。
区别:之前的是从西往东的人、文化和物的流动,该书所反映的是从东往西的人、文化和物的流动。
结论: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交往是双向互动的。
材料14:1271年,马可·波罗一行从威尼斯起程,渡过地中海,到达小亚细亚半岛的小阿美尼亚、突厥蛮州、大阿美尼亚、谷儿只;然后南行,沿着底格里斯河谷,到达伊斯兰教古城巴格达;随后向东,进入波斯境内,经过伊儿汗国的管辖范围。再向东穿过窝阔台汗国境内,进入西域,然后沿着河西走廊,经过肃州、甘州,最后到达上都——哈剌和林城。
——欧阳哲生《马可波罗眼中的元大都》
任务五:归纳蒙古西征对东西方交流产生的影响。
蒙古西征几乎把亚洲合为一体,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
蒙古西征将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恢复、加强了东亚和欧洲之间的直接交往,扩大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蒙古西征促进了东西方人口迁徙,种族融合,技术传播,文化交往和物种交流。
两种结果
3




任务六:美国学者莫里斯认为“战争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这一社会由更强有力的政府统治,为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请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战争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亚历山大东征 蒙古西征
开启了希腊化时代;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西亚、北非的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两位欧洲传教士、马可·波罗、列班·扫马);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亚欧内陆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
材料1:反抗马其顿统治的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土。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2:1220年春,继重镇布哈拉(Bukhara,旧译不花剌)被成吉思汗攻破之后,撒马尔罕也沦入敌手。两座城市都遭到了彻底洗劫。布哈拉的俘虏还像羊一样被驱赶着,在蒙古军队攻打撒马尔罕时走在前面,替他们遮挡箭雨。
——摘编自[英]马歇尔《东方风暴》
战争带来的文明间激烈的碰撞,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但也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破坏和灾难。
摒弃战争,珍爱和平,友好交往!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