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09:17:22

文档简介

选必三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含三次战争与文化的互动。第一部分“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主要包括独立战争前美洲文化的特点、产生原因和表现,独立战争对美洲文化的影响,战后美洲文化的特点。第二部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不仅包含了拿破仑战争对俄国、波兰、德意志的重构的全过程,也包含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政治文化间的共性。第三部分为“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教材通过近代中国、印度和埃及的例子展现出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国家输出文化来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展现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国家对待西方殖民者文化侵略的态度——接受其中的部分并改造自己的文化,但保留着自身的传统文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学习探究能力,求知欲旺盛。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通过必修教材的学习对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基本内容、影响以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有所了解。所以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略讲,偏重于带领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总结归纳形成新认识。
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部分逻辑性强,注重前后关联,需要补充较多史料。这几部分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分析归纳能力提出了要求,具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的课程内容要求为: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阅读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形成自己的对美洲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和欧洲的殖民侵略战争的客观认识,了解战争对文化冲击的结果,提升史料实证的素养。
2.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辩证分析和描述三场战争对文化的不同影响,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在不同时空框架下将战争对文化的影响做出合理解释,形成时空观念,提升历史解释的素养。
3.通过对近代三场战争的学习,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爱国主义和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观念,培育家国情怀。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式,能够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所有创造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也要树立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辩证认识战争对文化的双重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残酷的战争是如何影响到一国文化的。
2.探讨文化交流的方式。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奥会图片、战争图片
同学们,相信大家在寒假期间都关注到了北京冬奥会,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绝佳时机,这实际上展示了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和平交往。而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交流的方式,就是战争。这些图片再现的历史场景大家熟悉吗?无论你是否知道这分别代表什么事件,但是你们应该看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战争。战争替代了和平时期单纯以经济、外交、文化为主的传统形态,用一种暴力冲突的接触和交往融合不同地区间的文化成果。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看看西方文化是如何通过战争扩张并深刻影响到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通过冬奥会的时事,让学生联系到文化交流的两种方式,然后引出战争,引出战争与文化扩张的话题,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阅读教材第1、2自然段,回答美国独立战争前和战争后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战争前:融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种族、宗教、血统多样,英国文化传统居于主导地位
(2)强调地方自治、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等;美式英语成为共同语言;
(3)饮食文化和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因素;
(4)造成了印第安文化的断裂。
战争后:
(1)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约平衡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2)发展种植园经济,继续实行奴隶制,种族歧视。
合作探究一:美国独立战争与文化扩张的关系
材料一 我们自愿结为一公民自治团体。为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和平等法律、法规、条令、宪章与公职,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 ——《五月花号公约》1620年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三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通过的《联邦宪法》体现了美国革命者为确保自由平等一类价值而作出的一些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实用的制度安排,它在许多方面都为后世的民主化进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联邦宪法》建立中央集权、确保民族的独立与统一,这实际上还是在完成类似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时代的历史使命。但不同争取民族自由的传统的任务的是,美国人要建立的已不再是绝对君主制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共和国……《联邦宪法》的高超之处,主要就在于它成功地综合了英法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精华;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综合,现代民主政治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问题:1.材料一中的“我们”指的是什么人?他们何以来到美国?公约中体现了哪些精神内涵?
“我们”指来自英国的早期殖民者,他们当中很大部分是清教徒,为躲避政治和宗教迫害离开故土,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陌生的大洋彼岸。
2.材料二中美国的《独立宣言》与材料一中《五月花号公约》有哪些相似之处?
《独立宣言》强调平等、天赋人权、自由、人民主权等,与《五月花号公约》的精神一脉相承。
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这样写道:“早在美国革命之前,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新英格兰地区就已经孕育出了一种极富现代精神的民主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显然导源于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贵族的民主在这里已赫然蜕变 为 的民主了。”根据材料三中《1787年宪法》,请在文中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并用1787年宪法中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如此填的原因。
平民或人民 举例:1787年宪法中三权分立、权力制衡,防止专制。
4.由此,你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文化的构建体现在哪里?
早期殖民者逐渐形成了美利坚人的意识;从《五月花号公约》到《独立宣言》再到《1787年宪法》美利坚人不仅继承了源于英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历史传统,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美利坚人开创了一条前无古人但是后有来者的道路——建立民主共和国。所以,独立战争、1787年颁布《联邦宪法》等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利坚文化的形成。但是,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度,以及对印第安人的继续屠杀和虐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美国主流文化中的毒瘤,侵蚀共和国的肌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本,理清脉络,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展示三段材料:从《五月花号公约》到《独立宣言》再到《1787年宪法》,学生能够通过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历史,结合问题链分析美国人在独立战争前后一脉相承的文化建构。
(二)拉丁美洲文化
1、拉丁美洲独立前文化特征
阅读教材第2-4自然段,总结概括拉丁美洲独立前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具有多元性:
(1)种族融合,等级分明
(2)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3)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文化符号之一
(4)偏远地区保留传统文化
2、拉丁美洲独立后文化特征
材料四 由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仍是一个封建主义的殖民地社会。1810—1826年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们,向往社会进步和自由,放弃了已有的家产和奴隶,提出了解放奴隶,取消对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劳役制,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等进步主张。 ——《论1810-1826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性质》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教材,思考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
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本,理清脉络,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问题:请同学们看地图,分析据地图上哪几类国家与法国或拿破仑战争有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区分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控制下的附属国、法国的同盟国家和独立国家等几类国家,理解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教师讲解: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在君主专制统治之下。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猛烈冲击着旧秩序。拿破仑将他的《民法典》及其中渗透的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启蒙思想带到了自己征服的每一寸国土上。
以俄国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拿破仑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的新因素。
合作探究二:以俄国为例看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材料五 叶卡捷琳娜时期,宫廷和近卫军确实包括了俄国全部有教养的人士,这多多少少继续到了1812年。从那以后,俄国社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战争唤醒了人们,人们的觉悟引起了12月14日事件。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问题:材料中的1812年事件和12月14日事件分别指什么?为什么1812年战争能够引起12月14日事件?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他们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希望按照西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成立了秘密组织,于1825年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
列宁曾评价十二月党人:
材料六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列宁《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二卷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七谈谈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补充材料七:
我们的宣传尽管形态有所改变,有所发展,但始终忠诚不渝,把自己特有的观念灌注在周围的一切中。政府的压制提高了我们的声望,监狱和流放成了我们当之无愧的台座。我们回到莫斯科时已是二十五岁的“权威”。别林斯基、格拉诺夫斯基和巴枯宁与我们汇合了,我们在《祖国纪事》上的文章又使我们与彼得堡皇村学校学生和文学青年的运动汇合到了一起。正如十二月党人是我们的兄长,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是我们的弟弟。[7]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对俄国思想解放的意义。同时介绍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放弃富足生活跟随丈夫流放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境界,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
问题:如何理解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选择与重构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在反抗法国政府的过程中,被侵略国家的文化受到冲击,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文化选择与重构,接受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启蒙思想。
他(拿破仑)像平时一样,竭力要使人相信,他是无限爱好和平的。他解释道,他的战场是在英国,不在俄国,还吹嘘他派兵保护了孤儿院和圣母升天大教堂。他埋怨亚历山大受了坏人蒙蔽,不了解他的和平意愿。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问题:材料中亲历记着赫尔岑对拿破仑战争持何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文化被重构的欧洲国家对于拿破仑政府是何种态度?
设计意图:请学生从亲历记者赫尔岑的角度感受他对拿破仑战争的反对态度,文化被重构的欧洲国家对拿破仑政府亦持反对态度,使学生理解不论战争带来了怎样的文化进步,也不能抹杀战争的侵略性。
问题:拿破仑的征服与他传播的理念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拿破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与他传播的“自由”“平等”的理念相悖,最后也招致了被征服地区的反抗。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国的人民先是在拿破仑的指引下觉悟到这一点,然后在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背叛了革命原则时转而反抗。
最后总结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作用以及欧洲的实践。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出示地图:《19世纪末各主要殖民国家的殖民地分布图》
教师讲解:到19世纪末,世界基本成了欧洲人的世界。在欧洲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的目的。
问题:近代中国,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往往伴随着文化输出,先进中国人先后学习了西方什么文化来救亡图存?
设计意图:使学生回顾所学,梳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合作探究三 如何认识文化交流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53年论述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的统治时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根据材料及其近代史上中国、印度和埃及面对西方文化入侵的反应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态度,方式,如何做?)
文化侵略直接破坏殖民地文化的发展进程,但客观上传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发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对待西方文化我们要辩证的去看,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要积极吸收,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坚决抵制。面对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中国保留传统文化逐步向西方学习,印度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埃及实行君主立宪,传统生活方式继续保留。文化交流是一种对外学习的渠道,我们应当反对战争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积极创造平台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本国传统文化。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熟悉中国、印度、埃及等遭受文化侵略时的回应的相关史实,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突破本课的难点:战争如何影响到一国的文化,如何认识文化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出示图片《北大钟声》、文字材料以及冬奥会开幕式图片、文字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这跨越一百年时间的对比,帮助学生意识到古老的文明在回应西方文化侵略中,逐渐找到了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思想武器,兼收并蓄、交流互鉴,从而达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高度,涵养家国情怀。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怎样的理解?
1.意识到战争客观上传播了文化。
2.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3.加强文化交流,创造更多和平形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4.坚持文化自信,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文化,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结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设计意图:回扣主题,总结升华。(共23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阅读教材第1、2自然段,试找出美国独立战争
前和战争后其文化有何特征?
独立战争前:
融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种族、宗教、血统多样,英国文化传统居于主导地位;
(2)强调地方自治、注重个体和创造精神等;
(3)美式英语成为共同语言;
(4)饮食文化和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因素;
(5)造成了印第安文化的断裂。
独立战争后:
(1)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约平衡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2)发展种植园经济,继续实行奴隶制,种族歧视。
自由女神像
合作探究一:美国独立战争与文化扩张的关系
材料一 我们自愿结为一公民自治团体。为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和平等法律、法规、条令、宪章与公职,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 ——《五月花号公约》1620年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三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通过的《联邦宪法》体现了美国革命者为确保自由平等一类价值而作出的一些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实用的制度安排,它在许多方面都为后世的民主化进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联邦宪法》建立中央集权、确保民族的独立与统一,这实际上还是在完成类似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时代的历史使命。但不同争取民族自由的传统的任务的是,美国人要建立的已不再是绝对君主制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共和国……《联邦宪法》的高超之处,主要就在于它成功地综合了英法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精华;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综合,现代民主政治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问题:1.材料一中的“我们”指的是什么人?他们何以来到美国?公约中体现了哪些精神内涵?
2.材料二中美国的《独立宣言》与材料一中《五月花号公约》有哪些相似之处?
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这样写道:“早在美国革命之前,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新英格兰地区就已经孕育出了一种极富现代精神的民主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显然导源于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贵族的民主在这里已赫然蜕变为 的民主了。”根据材料三中《1787年宪法》,请在文中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并用1787年宪法中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如此填的原因。
4.由此,你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文化的构建体现在哪里?
平民或人民
(二)拉丁美洲文化
阅读教材第2-4自然段,结合以下图片回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前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入侵拉丁美洲。
里约基督山
拉丁舞
具有多元性:
(1)种族融合,等级分明
(2)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3)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文化符号之一
(4)偏远地区保留传统文化
美国以南所有美洲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语国家的殖民地,故被称为拉丁美洲。——《中国百科大辞典》
法属殖民地海地1804庆祝独立
委内瑞拉国父玻利瓦尔
阿根廷国父圣马丁
墨西哥国父伊达尔哥
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巴西最后一 个国王
材料四 由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仍是一个封建主义的殖民地社会。1810—1826年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们,向往社会进步和自由,放弃了已有的家产和奴隶,提出了解放奴隶,取消对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劳役制,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等进步主张。 ——《论1810-1826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性质》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
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一代雄狮拿破仑(1769-1821)
拿破仑:“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法典》。”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地图上哪几类国家与法国或拿破仑战争有关系?
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的欧洲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七谈谈对材料六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如何理解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选择与重构作用?
合作探究二:以俄国为例看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材料五 叶卡捷琳娜时期,宫廷和近卫军确实包括了俄国全部有教养的人士,这多多少少继续到了1812年。从那以后,俄国社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战争唤醒了人们,人们的觉悟引起了12月14日事件。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问题:材料五中的1812年事件和12月14日事件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1812年战争能够引起12月14日事件?
材料六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列宁《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二卷
材料七 我们的宣传尽管形态有所改变,有所发展,但始终忠诚不渝,把自己特有的观念灌注在周围的一切中。政府的压制提高了我们的声望,监狱和流放成了我们当之无愧的台座。我们回到莫斯科时已是二十五岁的“权威”。别林斯基、格拉诺夫斯基和巴枯宁与我们汇合了,我们在《祖国纪事》上的文章又使我们与彼得堡皇村学校学生和文学青年的运动汇合到了一起。正如十二月党人是我们的兄长,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是我们的弟弟。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材料八 他(拿破仑)像平时一样,竭力要使人相信,他是无限爱好和平的。他解释道,他的战场是在英国,不在俄国,还吹嘘他派兵保护了孤儿院和圣母升天大教堂。他埋怨亚历山大受了坏人蒙蔽,不了解他的和平意愿。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问题:材料中亲历记者赫尔岑对拿破仑战争持何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文化被重构的欧洲国家对于拿破仑政府是何种态度?
综上回答,拿破仑的征服与他传播的理念有何关系?
合作探究二:以俄国为例看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欧洲文化重构后的实践表现:
(1)俄国在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2)波兰1830年11月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3)德意志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统一。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在欧洲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的目的。
19世纪末各主要殖民国家的殖民地分布图
19C40y
19C70y
20C初
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文化运动
维新思想
时间
水平层次
19C60y
19C90y
早期维新
20C初
开眼看世界
军事技术
三民主义
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马克思主义
民主科学
器物技术
政 治 制 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科学技术
中体西用
近代中国如何应对西方的文化侵略?
合作探究三:如何认识文化交流
材料九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十 马克思在1853年论述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的统治时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问题:根据材料及近代史上中国、印度和埃及面对西方文化入侵时的反应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态度、方式、如何做?)
战争对文化有双重影响,对待西方文化我们要辩证地去看,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要积极吸收,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坚决抵制。面对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中国保留传统文化逐步向西方学习,印度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埃及实行君主立宪,传统生活方式继续保留。文化交流是一种对外学习的渠道,我们应当反对战争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积极创造平台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文化交流,同时要保护好本国传统文化。
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当我们变为西洋化的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我们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和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稍加尊敬。
——辜鸿铭
《北大钟声》
以前我想把我所有的东西展示给你看,我的文化我的国家我的人民。但是我现在就立在这里,博大宽阔包容坦荡,干干净净内敛又张扬,你在世界各地宇宙各处一抬头一睁眼就能看到。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
1.意识到战争客观上传播了文化。
2.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3.加强文化交流,创造更多和平形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4.坚持文化自信,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文化,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你对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怎样的理解?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感谢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