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09:25:08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十九世纪主要在西欧传播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三大社会思潮进持续向东欧、东南欧、亚洲、非洲等地传播,客观上推动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国际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和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三是二战后新型民族国家经过战争和现代化的洗礼,将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文化。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必修历史课程中已经学过本单元涉及的战争,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回忆这些战争的时间和涉及的地域,了解战争发生前这些地域的文化特点,帮助学生较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及补充史料,学生能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三大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进一步传播,进而推动不同地区实现了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2.通过阅读教材及补充史料,学生能解释二战为何推动民族自决成为国际公理,并能够分析其影响。
3.通过与阅读教材,学生能归纳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将本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进行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并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文化重构的表现
【教学难点】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文化重构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释题导入:本课的标题为“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现代战争”有很多,教科书仅仅选取了两场最重要的战争即两次世界大战;“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意味着战争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之一。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重构。本节课,我们主要从文化重构的角度,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基于此,本节课添加一个副标题——“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化重构”。
新课讲授: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两次世界大战与文化重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大战中,各国的参战士兵达到了7350万。战争造成1000万多人阵亡,2000万人伤残,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但是,它将十九世纪以来西欧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持续的传播到了东欧、东南欧、亚洲、非洲等地。这三大社会思潮与当地本土文化结合,实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重构。
任务1:探究一战与文化重构
(一)一战与欧洲文化重构
1.主要表现
一战在客观上进一步传播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范围更广,“民族自决”思想出现,列宁主义发展。
(1)自由主义:自由、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2)民族主义:“民族自决”思想出现
①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
材料1: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这种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我们要求民族自决的自由,并不是想实现建立小国的理想,相反,是因为我们想建立大国,想使各民族接近乃至融合。……永远反对任何用暴力或任何非正义手段从外部影响民族自决的企图。
——1916年3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问题1:依据材料1,概括列宁的“民族自决”思想的主要内容。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家分裂、反对外来干涉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对内力求以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且对外摒弃沙皇俄的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殖民奴役,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取消沙皇政府与中国、土耳其、伊朗等国订立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第 33、34 页。
②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思想
1918 年 1 月 8 日,他(威尔逊)在国 会演说中提出了和平“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 “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主要内容包括恢复各国领土,实现民族自决。
——王斯德主编,郑寅达、余伟民著:《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 世纪的世界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4 页。
一战也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 治生活,帮助他们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新式武 器,使他们开阔眼界,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英国首相劳 合·乔治关于民族自决原则的声明,也使殖民地 人民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独立观念大大强化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第 33、34 页。
民族自决思想是民族主义思潮的新发展,对尚未完成独立的地区争取民族独立产生重要影响。
(3)社会主义:列宁主义进一步发展
① “世界革命”论(1915年前后): 当时的世界正处于“帝国主义阶段”,世界经济早就连在一起了;当时又正处于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之中,世界性的革命危机也就更被连在一起了。既然如此,因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相同的,俄国虽然落后,但有如此之坚强、自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存在,可以率先举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以引发先进的西欧也举行无产阶级的革命呢。在革命成功之后,先进的西欧必然支持落后的俄国,就会使落后的俄国一举变得先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②《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了彼得格勒,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③“一国胜利”论(1924年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722页。)后来斯大林提出了“一国胜利论”。所谓“一国胜利论”,即我们不再需要欧洲革命,我们一国既然能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能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国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
2.欧洲文化重构的主要影响
材料2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问题2:观察上面两地图,指出欧洲版图出现什么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化重构产生的影响。
变化: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维尼亚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影响:推动了四大帝国解体,欧洲、西亚和北非政治版图出现重大变化;
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第五帝国”开始解体。
(二)一战与亚洲文化重构(以中国为例)
1.主要表现
(1)由拥护西学到礼赞传统
材料3:1918年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等6人到西方各国考察。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大战的劫难,满目荒凉,民多哀怨。在他看来,眼下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认为,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弱点所造成。他还主张用中国文化去救助西方人。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64-65页。
问题3:依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文化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变化:拥护西学到礼赞传统
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弊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2)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
材料4:俄国的社会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年,并不比中国先进多少,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问题4:依据材料3和4,指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原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弊端,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了,推动知识分子告别自由主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最主义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主要是基于“一战与亚洲的文化重构”这个主题来分析的。
2.主要影响
问题5:一战推动了中国的文化重构,有何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特别说明:受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亚洲的印度支那积极追求独立和民主。印度则以非暴力的方式追求民族独立。
(三)一战与非洲、拉美的文化重构
与此同时,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运动。
总结:一战客观上推动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这三大社会思潮在不同地区和当地文化碰撞和交流,实现了当地的文化重构。受此影响,亚非拉地区出现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受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任务2:探究二战与文化重构
1.主要表现
问题6:阅读教材第73页“史料阅读”,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国际公理,民主、自由平等理念得到普遍认可
2.主要影响
问题7: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推动的文化重构带来的影响。
(1)推动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出现;
①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②印度独立,印巴分治;英帝国迅速解体。
③1962年,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2)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
“民族自决”原则进一步广泛传播,民族民主运动浪潮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拼死反抗。同时,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帝国主义各国实力,无心无力再经营庞大的殖民帝国,无力镇压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最终,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
任务3:探究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重构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国家 本土文化 外来文化
文明古国新生 印度 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政治体制、官方用语
埃及 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英语、法语被广泛使用
东西文化融汇 新加坡、韩国 儒家传统: 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西方文化: 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
2.问题8: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①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复兴。
②重视继承发扬民族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中,创新发展。
③复兴的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
课堂小结
说明:本案例的部分内容参考了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刘媛老师的设计,在此表示感谢。(共15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战爆发的原因
①二工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争夺。
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积极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③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
一战的性质
一次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争。
一战的影响
①国际格局发生剧变:摧毁四大帝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新社会制度的出现;
③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力量,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一战摧毁四大帝国,出现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四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
新民族独立国家: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欧洲出现新民族独立国家的原因?
材料一:民族自决思想:每个民族都有权利自行决定自己的政治体制和自己国家命运,有权自由处理自己的天然资源与财富,这些决定不得为其他国家或其它政权所决定。
材料二: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不给它以权利,使它能在兼并国军队或任何较强民族的军队完全撤走的条件下,不受丝毫强制地用自由投票的方式决定这个民族的国家形式问题,那末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
——《和平法令》1917.11.8
材料三:俄罗斯各族人民拥有自由自决乃至分立并组织独立国家的权力。
——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1917.11.15
材料四:对于我们希望保障其国际地位的奥匈帝国治下的各民族,必须给予最自由的机会,使之获得自治的发展。
——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1918.1.8
①一战摧毁四大帝国,为新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奠定基础。
②民族自决思想的影响。
③十月革命和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的影响。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白人不再被认为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泛非会议:1900年7月,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主张黑人与白人应享有同等权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泛非运动日益活跃。从1919年到1945年,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产生的原因?
①一战削弱殖民国家的实力,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②殖民地参加一战,提升民族自信心。
③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
④十月革命的影响。
欧战既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仅《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剑桥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入学考试,开始增加包括中国的古代典籍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内容。
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联合国对民族独立和终止殖民主义的认可。
②二战摧毁了轴心国,殖民国家的实力大幅度削弱。
③亚非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英勇表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
被缚的非洲人弯曲的蜷缩在非洲地图中,准备挣脱他的锁链》 1959
世界殖民体系知识点汇总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历程及原因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历程及原因
原因
①根: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
②西方现代化水平高于亚非拉地区;
③最终形成:二工后。
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
②初步形成:一工后;
③最终形成:二工后。
过程
①开始瓦解:一战前后亚非拉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
②最终瓦解:二战后亚非拉第二次民主民族运动。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最终解体。
原因
①两次世界大战冲击殖民帝国
②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③国际政治理念的进步。
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殖民帝国的“撤退”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其后爆发五次中东战争。
1947年8月,按照“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实行印巴分治,其后爆发三次印巴战争,并存在克什米尔问题。
(1)尼泊尔政府确保MCC的资金不用于任何违反美国法律或政策的目的;
(2)尼泊尔政府同意,MCC和美国政府的现任或前任官员、雇员免于尼泊尔法律的管辖;
(3)双方同意,本协议一经生效,将优先于尼泊尔国内法;
——2022.3.美尼MCC协议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今天的印度,应当说是依然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陈腐的观念已逐渐随风而逝,其中的精华如对精神生活的崇尚等则流传下来。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印度班加罗尔已经建起电子一条街,被誉为印度的硅谷,但就在这条街上,印度教徒的神牛如入无人之境而高视阔步。
——刘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西有好莱坞
东有宝莱坞
宝莱坞新概念印度电影:出色的歌舞、细腻的表演、曲折的剧情、时尚气息,紧张节奏。
《宝莱坞超人》
儒家的仁政思想转化为一种国家导向的发展主力。儒家的仁政思想在现代新加坡社会中发展成为重视国家政府权力的“国家主义”,促进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儒家文化具有包容性。数十年来,新加坡吸收利用了西方跨国公司、跨国财团的资金,吸收、消化了来自西方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经验以及各种崭新的思想和价值观等,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些经济上的成功经验都依赖于儒家文化引导下的新加坡产业政策的战略转换。
儒家文化崇尚的艰苦奋斗精神,促进了新加坡战后的经济发展。“节衣缩食、勤俭节省、尽量储蓄”是加强新加坡内部积累的重要途径。这带来了新加坡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东南亚的奇迹”。
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新加坡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光耀
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第一、文化复兴一定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
第二、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第三,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义化相结合的特征。
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这种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我们要求民族自决的自由,并不是想实现建立小国的理想,相反,是因为我们想建立大国,想使各民族接近乃至融合。……永远反对任何用暴力或任何非正义手段从外部影响民族自决的企图。
—1916年3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材料一 一战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正如有人所说:“一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以1917年激进的革命形式——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自由’的形式为代表。诚然,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对此,时任美国国务卿兰辛讲道:“总统关于自决权的宣言,会在许多地区引起麻烦。”在俄国革命刚刚成功的1917年11月,列宁起草公布了《和平法令》:主张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
材料二 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事实证明,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材料三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家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韩国吸收的儒家思想的内容,并指出其对韩国产生的影响。
(1)背景:一战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问题:国内政局动荡;边界争端;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原因: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3)内容: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影响: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