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生物期末测试卷01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钟乳石长大 B.生石花开花
C.电脑中病毒 D.机器人说话
2.下面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表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海豚捕食大马哈鱼——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人出汗——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C.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D.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3.同一品种的小麦,在肥沃土壤中的植株生长健壮,在贫瘠土壤中的植株生长瘦弱,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无机盐
4.下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下列修改建议正确的是( )
鼠妇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20℃ 适宜
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可以湿度不同
5.下表是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材料同一部位的两个视野中有关目镜和物镜的信息。与视野乙相比,视野甲看到的情况是( )
视野甲 视野乙
目镜 物镜 目镜 物镜
16× 10× 10× 40×
A.视野较亮,细胞数目少 B.视野较暗,细胞数目少
C.视野较亮,细胞数目多 D.视野较暗,细胞数目多
6.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
A.视野模糊不清→转动粗准焦螺旋 B.视野较暗→改用小光圈或平面镜
C.视野范围过小→换用高倍镜 D.镜筒大幅度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
7.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能量转换器是( )
A.细胞质 B.线粒体 C.细胞膜 D.细胞核
8.科普动漫《工作细胞》中呆萌可爱的血小板、乐观向上的红细胞、勇往直前的白细胞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造血干细胞。如图展示了造血干细胞“变身”成为各类血细胞的过程,③表示的过程是( )
A.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 C.细胞分化 D.细胞癌变
9.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作用是支持和保护
B.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会改变
C.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却能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0.青海最美山花——柠条花,生命力十分顽强,抗风沙、耐干旱,在青藏高原被广泛种植。它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B.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C.细胞→器官→植物体 D.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11.如图阴影部分表示三种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
A.种子外都有果皮包被 B.都有根、茎、叶的分化
C.生殖发育脱离水环境 D.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
12.春季植树时,移栽的幼苗常被减去大量的枝叶,目的是( )
A.促进呼吸作用 B.降低蒸腾作用
C.促进蒸腾作用 D.降低呼吸作用
13.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乙是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图。能观察到呈红色的是( )
A.B B.C C.A D.A、B
14.下列农业生产措施,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是( )
A.早春播种后进行地膜覆盖 B.农田淹水后及时排涝
C.果树开花季节,在果园里放养蜜蜂 D.大田农作物合理密植
15.如图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植物叶片情况,其中发生在夜间的是( )
A. B.
C. D.
16.如图的式子中,①②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两项生理活动,b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C.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 D.②所释放的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
17.能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生理活动是(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吸收作用 D.呼吸作用
18.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的尝试才能学会走"迷宫",而老鼠只经过了不足10次的尝试就学会了走“迷宫”。这说明( )
A.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强 B.蚯蚓走的迷宫复杂
C.老鼠走的迷宫简单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19.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
A.骨骼和骨骼肌 B.骨骼和关节 C.关节和肌肉 D.骨骼、关节和肌肉
20.下列对于动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学习行为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学习行为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B.哺乳动物、鸟和爬行动物的生殖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C.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D.无脊椎动物占已知动物种类的95%,它们比脊椎动物更加适应自然环境
21.霉菌、蘑菇等腐生性微生物对自然界最重要的作用是( )
A.供给氧气 B.提供有机物 C.产生二氧化碳 D.促进物质循环
22.下列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是由细胞构成的 B.真菌可以独立生活,自己制造有机物
C.细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D.细菌和真菌主要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23.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有细胞壁,无叶绿体 B.大多数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D.所有细菌都能导致动植物或人患病
24.下列微生物与制作的食品对应有误的是( )
A.青霉菌——葡萄酒 B.醋酸菌——食醋
C.乳酸菌——酸奶 D.酵母菌——馒头
25.有关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是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C.生物分类的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
D.分类等级越低,其中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共3个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26.依据题意,回答装片制作过程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等相关问题:
(1)图甲表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将图乙中A、B两种细胞放于清水中,不会胀破的是 (填“A”或“B”),因为该细胞具有[______] 。
(3)在图乙中,[______] 能够阻止喷洒在果实表面的农药进入果肉细胞中。
(4)为了让观察效果如图乙中D所示,细胞位于视野中央,应将C中装片向 移动。在观察过程中,如果发现视野过暗,应该调节图E中遮光器和[______] 。
27.图为植物生长示意图,图中A、B、C分别表示植物体进行的某些生命活动。请据图回答问题:
(1)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营养物质。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 ;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 ] 制造有机物,维持生物圈中碳—氧的 。
(2)植物体通过[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 ] 散失到环境中。
28.依据如图所示的几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图,回答问题。
(1)如图中有细胞结构的是 (填字母),图中的A与B、C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生物C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气体。
(3)图片中D所属的生物类生活方式为 ,一旦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为 ,当环境适宜时便侵入活细胞,他们的生命活动又会重新开始。
(4)图片中B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 构成的,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 来繁殖后代。
三、实验探究(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4分)
29.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四个同种植物、大小及叶片数相同的嫩枝进行了如下操作(如图所示)。
①甲枝条不处理,乙枝条各叶片的下表面均涂上一层凡士林油,丙枝条各叶片的上、下表面均涂一层凡士林油,丁枝条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土林油。
②将四个枝条分别放入4个装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植物油,让油在水面上铺满一层。
③将四个装置同时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后每隔2h观察记录每个装置重量的变化。14小时后实验结果如图中曲线所示。
实验开始时,将装置的重量都调至80g。
请分析回答:
(1)通过实验设计方案分析,兴趣小组可以根据 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判断植物失水的主要部位及气孔分布情况。
(2)运输到叶片中的水分,能够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图中【 】 组成的空腔散失到大气中,当夜幕降临时,叶片的生产活动就逐渐减弱,甚至停止,大多数空腔的变化过程是 (用箭头和图中的字母表示),蒸腾作用减弱。
(3)分析实验结果坐标图,可以推断曲线A代表的是装置 ,曲线C代表的是装置 。
(4)比较装置甲和装置丁的重量出现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而且其数量越多,蒸腾散失的水分越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生物期末测试卷01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钟乳石长大 B.生石花开花
C.电脑中病毒 D.机器人说话
【答案】B
【解析】ACD.钟乳石、电脑和机器人没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物,所以钟乳石长大、电脑中病毒、机器人说话不属于生命现象,ACD不符合题意。
B.生石花开出花朵属于生物的生殖发育,属于生命现象,B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面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表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海豚捕食大马哈鱼——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人出汗——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C.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D.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答案】D
【解析】A.海豚捕食大马哈鱼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正确。
B.汗液中含有水分、无机盐和尿素,这些都是细胞代谢的废物,这些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说明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B正确。
C.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体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C正确。
D.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错误。
故选D。
3.同一品种的小麦,在肥沃土壤中的植株生长健壮,在贫瘠土壤中的植株生长瘦弱,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无机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肥沃的土壤中无机盐含量高于贫瘠的土壤中,因此,题干信息说明了小麦生长需要无机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下列修改建议正确的是( )
鼠妇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20℃ 适宜
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30℃ 适宜
A.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可以湿度不同
【答案】C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温度,因此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温度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而表格中温度不同、光线也不同(明亮、阴暗)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因此应该为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阴暗环境,只有变量温度不同。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表是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材料同一部位的两个视野中有关目镜和物镜的信息。与视野乙相比,视野甲看到的情况是( )
视野甲 视野乙
目镜 物镜 目镜 物镜
16× 10× 10× 40×
A.视野较亮,细胞数目少 B.视野较暗,细胞数目少
C.视野较亮,细胞数目多 D.视野较暗,细胞数目多
【答案】C
【解析】视野甲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6×10=160(倍),视野乙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视野甲与视野乙相比,视野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小,所以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较亮,细胞数目多,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
A.视野模糊不清→转动粗准焦螺旋 B.视野较暗→改用小光圈或平面镜
C.视野范围过小→换用高倍镜 D.镜筒大幅度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
【答案】D
【解析】A.转动细准焦螺旋调出更清晰的物像,视野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A错误。
B.若光线较暗,可以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B错误。
C.显微镜镜头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所以视野范围过小,要换低倍镜,C错误。
D.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从而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D正确。
故选D。
7.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能量转换器是( )
A.细胞质 B.线粒体 C.细胞膜 D.细胞核
【答案】B
【解析】细胞质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膜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属于动物细胞,线粒体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被称为能量转换器和细胞内能量供应的“动力工厂”,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因此,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科普动漫《工作细胞》中呆萌可爱的血小板、乐观向上的红细胞、勇往直前的白细胞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造血干细胞。如图展示了造血干细胞“变身”成为各类血细胞的过程,③表示的过程是( )
A.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 C.细胞分化 D.细胞癌变
【答案】C
【解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图中①过程细胞体积增大,表示细胞生长;②过程细胞数目增多,表示细胞分裂;③形成不同的组织,表示细胞分化,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作用是支持和保护
B.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会改变
C.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却能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答案】A
【解析】A.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A错误。
B.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再平均分配,保证了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B正确。
C.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C正确。
D.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D正确。
故选A。
10.青海最美山花——柠条花,生命力十分顽强,抗风沙、耐干旱,在青藏高原被广泛种植。它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B.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C.细胞→器官→植物体 D.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答案】A
【解析】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可见,柠条花的结构层次是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故选A。
11.如图阴影部分表示三种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
A.种子外都有果皮包被 B.都有根、茎、叶的分化
C.生殖发育脱离水环境 D.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
【答案】B
【解析】A.荔枝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苏铁用种子繁殖,但种子外面无果皮,属于裸子植物;卷柏属于蕨类植物,没有种子,A错误。
B.荔枝、苏铁和卷柏都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B正确。
C.荔枝、苏铁生殖发育脱离水环境;卷柏属于蕨类植物,生殖发育没有脱离水环境,C错误。
D.荔枝、苏铁和卷柏的叶肉细胞内有叶绿体,但不是所有植物都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D错误。
故选B。
12.春季植树时,移栽的幼苗常被减去大量的枝叶,目的是( )
A.促进呼吸作用 B.降低蒸腾作用
C.促进蒸腾作用 D.降低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因此,春季植树时,移栽的幼苗常被减去大量的枝叶,目的是降低蒸腾,提高成活率。故选B。
13.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乙是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图。能观察到呈红色的是( )
A.B B.C C.A D.A、B
【答案】A
【解析】图乙中C是树皮,B是木质部,A是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因此呈红色是B木质部。所以,呈现红色的是B,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4.下列农业生产措施,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是( )
A.早春播种后进行地膜覆盖 B.农田淹水后及时排涝
C.果树开花季节,在果园里放养蜜蜂 D.大田农作物合理密植
【答案】D
【解析】A.早春播种后进行地膜覆盖,提高地温,有利于种子的萌发,不能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A不符合题意。
B.农田淹水后及时排涝,有利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能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不符合题意。
C.果树开花季节,在果园里放养蜜蜂,有利于植物传粉,不能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不符合题意。
D.农作物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利用光照,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符合题意。
故选D。
15.如图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植物叶片情况,其中发生在夜间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白天有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6.如图的式子中,①②表示绿色植物体内进行的两项生理活动,b代表两种不同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C.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 D.②所释放的能量是b物质中储存的能量
【答案】A
【解析】A.①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②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A错误。
B.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因此,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B正确。
CD.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②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是光合作用产的b有机物储存的能量,CD正确。
故选A。
17.能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生理活动是(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吸收作用 D.呼吸作用
【答案】A
【解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的尝试才能学会走"迷宫",而老鼠只经过了不足10次的尝试就学会了走“迷宫”。这说明( )
A.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强 B.蚯蚓走的迷宫复杂
C.老鼠走的迷宫简单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题干中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的尝试才能学会走“迷宫”,而老鼠则只要经过了不足10次的尝试就学会了走“迷宫”,可以知道蚯蚓是无脊椎动物比较低等,而老鼠为哺乳动物为高等动物,所以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能力越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越强。
故选D。
19.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
A.骨骼和骨骼肌 B.骨骼和关节 C.关节和肌肉 D.骨骼、关节和肌肉
【答案】A
【解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所以骨骼又是由骨和骨连接构成。骨和骨之间的连接叫骨连接。有的骨连接是不能活动的,如脑颅骨各骨之间的连接;有的稍微能活动,如椎骨前方椎体间的连接;还有一种是能活动的,即一般所说的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等。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
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 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
故选A。
20.下列对于动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学习行为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学习行为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B.哺乳动物、鸟和爬行动物的生殖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C.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D.无脊椎动物占已知动物种类的95%,它们比脊椎动物更加适应自然环境
【答案】B
【解析】(1)学习行为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但是学习行为建立后,如果不继续强化刺激,学习行为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A错误。
(2)从爬行动物开始,鸟类、哺乳类都是体内受精,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B正确。
(3)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也会进行,只是会很慢,动物只是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错误。
(4)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达,能够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及时的反应,比无脊椎动物更加适应自然环境。D错误。
故选B。
21.霉菌、蘑菇等腐生性微生物对自然界最重要的作用是( )
A.供给氧气 B.提供有机物 C.产生二氧化碳 D.促进物质循环
【答案】D
【解析】霉菌、蘑菇等腐生性微生物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霉菌、蘑菇等腐生性微生物对自然界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物质循环。
故选D。
22.下列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是由细胞构成的 B.真菌可以独立生活,自己制造有机物
C.细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D.细菌和真菌主要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答案】D
【解析】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构成,A错误。
B.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B错误。
C.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
D.细菌和真菌都没有叶绿体,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有寄生的也有腐生的,D正确。
故选D。
23.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有细胞壁,无叶绿体 B.大多数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D.所有细菌都能导致动植物或人患病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思考解答。
详解:细菌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但细菌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A正确;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多数种类的细菌能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B正确;细菌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C正确;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在食品的制作、医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酸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少数是有害的,如结核杆菌能使人患结核病,D错误。
24.下列微生物与制作的食品对应有误的是( )
A.青霉菌——葡萄酒 B.醋酸菌——食醋
C.乳酸菌——酸奶 D.酵母菌——馒头
【答案】A
【解析】青霉菌提取青霉素,制作食醋时需要加醋酸菌,制作酸奶时需要加入乳酸菌,产生乳酸,制作馒头时需要加入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遇热膨胀,产生空隙。故选A。
25.有关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是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C.生物分类的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
D.分类等级越低,其中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
【答案】D
【解析】A.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B不符合题意。
C.D.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种类越少,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等级越大,生物种类越多,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共3个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26.依据题意,回答装片制作过程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等相关问题:
(1)图甲表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将图乙中A、B两种细胞放于清水中,不会胀破的是 (填“A”或“B”),因为该细胞具有[______] 。
(3)在图乙中,[______] 能够阻止喷洒在果实表面的农药进入果肉细胞中。
(4)为了让观察效果如图乙中D所示,细胞位于视野中央,应将C中装片向 移动。在观察过程中,如果发现视野过暗,应该调节图E中遮光器和[______] 。
【答案】(1)③④②①⑤
(2)A 1细胞壁
(3)2细胞膜
(4)左 e反光镜
【解析】(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吸,图甲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滴水、④取材、②展平、①盖盖玻片、⑤染色。
(2)图A是植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1细胞壁,能够保护和支持细胞,使细胞能够维持正常形态,因此将A、B两种细胞放于清水中,不会胀破的是A。
(3)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在图乙中,2细胞膜能够阻止喷洒在果实表面的农药进入果肉细胞中。
(4)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C中的物像偏左,向左移动玻片,物像会向右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如果光线较暗时,应转动遮光器,调至大光圈,同时配合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因此,发现视野过暗,应调节遮光器和e反光镜。
27.图为植物生长示意图,图中A、B、C分别表示植物体进行的某些生命活动。请据图回答问题:
(1)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营养物质。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 ;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 ] 制造有机物,维持生物圈中碳—氧的 。
(2)植物体通过[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 ] 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 无机盐 C光合作用 平衡 B呼吸作用 A蒸腾作用
【解析】(1)植物体由小长大要经过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根向下生长,可由根尖的成熟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C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维持生物圈中碳—氧的平衡。
(2)呼吸作用是指生物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利用。因此,植物体通过B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吸收来的水只有大约1%被植物体利用,大约99%都通过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因此,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A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
28.依据如图所示的几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图,回答问题。
(1)如图中有细胞结构的是 (填字母),图中的A与B、C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生物C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气体。
(3)图片中D所属的生物类生活方式为 ,一旦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为 ,当环境适宜时便侵入活细胞,他们的生命活动又会重新开始。
(4)图片中B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 构成的,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 来繁殖后代。
【答案】(1) BCD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二氧化碳
(3)寄生 结晶体
(4) 菌丝 孢子
【解析】(1)D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B青霉是多细胞真菌,C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A细菌与B、C真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
(2)酿酒时也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3)D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4)B青霉属于多细胞真菌,由大量的菌丝构成的,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
三、实验探究(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4分)
29.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四个同种植物、大小及叶片数相同的嫩枝进行了如下操作(如图所示)。
①甲枝条不处理,乙枝条各叶片的下表面均涂上一层凡士林油,丙枝条各叶片的上、下表面均涂一层凡士林油,丁枝条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土林油。
②将四个枝条分别放入4个装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植物油,让油在水面上铺满一层。
③将四个装置同时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后每隔2h观察记录每个装置重量的变化。14小时后实验结果如图中曲线所示。
实验开始时,将装置的重量都调至80g。
请分析回答:
(1)通过实验设计方案分析,兴趣小组可以根据 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判断植物失水的主要部位及气孔分布情况。
(2)运输到叶片中的水分,能够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图中【 】 组成的空腔散失到大气中,当夜幕降临时,叶片的生产活动就逐渐减弱,甚至停止,大多数空腔的变化过程是 (用箭头和图中的字母表示),蒸腾作用减弱。
(3)分析实验结果坐标图,可以推断曲线A代表的是装置 ,曲线C代表的是装置 。
(4)比较装置甲和装置丁的重量出现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而且其数量越多,蒸腾散失的水分越 。
【答案】(1)装置的重量变化
(2) 1保卫细胞 A→B
(3)丙、丁/丁、丙 甲
(4)叶 多/快
【解析】(1)植物可以进行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所以量筒中的水分不断的减少。因此,兴趣小组可以根据量筒中水分的减少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判断植物失水的主要部位及气孔分布情况。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3气孔是由一对1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因此,当夜幕降临时,叶片的生产活动就逐渐减弱,甚至停止,大多数空腔的变化过程是A(张开)→B(闭合),蒸腾作用减弱。
(3)水面加油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的蒸发,装置甲由于叶片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置乙中叶片的下表皮被用凡士林涂抹,所以下表皮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而上表皮照样可以进行,所以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慢,而装置丙中叶片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士林涂抹,和装置丁没有叶片一样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不减少。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曲线A代表的是装置丙、丁内水的变化情况;曲线C代表的是装置甲内水的变化情况。
(4)装置甲由于叶片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置丁没有叶片一样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不减少。因此,将装置丁与装置甲对照,能说明植物蒸腾作用的部分是叶片,而且其数量越多,蒸腾散失的水分越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