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生物期末测试卷02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春天杏花盛开,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
A.生长和繁殖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需要营养
2.关于实验法与观察法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法中可以不用观察
B.实验法与观察法在研究动物行为中同等重要
C.实验法中离不开观察
D.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
3.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从视野①到视野②时,正确的操作是( )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②调节细准焦螺旋③转动转换器④向左移动玻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 C.④③② D.④③①
4.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叶绿体 ④线粒体 ⑤细胞核 ⑥液泡 ⑦细胞质
A.①②⑤⑦ B.②④⑤⑦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5.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
①将观察材料浸入水滴中并展平
②盖好盖玻片
③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④撕取或挑取观察材料
⑤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⑥将观察材料进行染色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⑤③④①②⑥ D.②③④⑥①⑤
6.如图表示某植物体内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分别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B.②中变化最明显的结构是细胞核
C.③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经过③形成的细胞虽结构相同,但功能不同
7.关于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有着重要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B.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不仅与繁殖新个体有关,还能促进新个体由小长大
C.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D.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促使生物体衰老死亡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句中使江水和台阶变绿的植物分别是指( )
A.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C.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9.下列有关植物类群的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多细胞的藻类植物都有吸收、运输养料和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C.蕨类植物的假根可以吸收水和无机盐,所以长得相对比较高大
D.裸子植物的根、茎、叶中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一般能开花结果
10.如图虚线表示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时,切割叶片的方向。正确的切割方法是( )
A.沿A图所示方向,用单面刀片迅速切割
B.沿A图所示方向,捏紧双面刀片迅速切割
C.沿B图所示方向,用单面刀片迅速切割
D.沿B图所示方向,捏紧双面刀片迅速切割
11.四面山是重庆的避暑胜地,夏天温度比外界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四面山的海拔高度比较高 B.四面山植被保存完好,植物蒸腾作用强
C.四面山光合作用强,放出氧气多 D.四面山空气清新
12.下图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以及气体交换的“窗口”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列关于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水和无机盐运输的动力 B.气孔关闭利于植物蒸腾作用
C.可降低植物体表面温度 D.去除部分枝叶可降低蒸腾作用
14.生物小组想检测甜椒植株上、中、下部位叶片的有机物含量,按照如下图方案进行实验,经碘液检测①、②和③号叶片的蓝色依次加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①号叶片的淀粉含量最多
B.图2中大烧杯内的液体为酒精,小烧杯为清水
C.该方法能检测叶片中所有有机物的总量
D.图3中叶片变蓝,因为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将两只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光照几小时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至黄白色
D.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16.人们食用的甘薯块根俗称“地瓜”,它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淀粉是( )
A.甘薯根自己光合作用产生的 B.甘薯叶制造再由茎运输而来的
C.甘薯根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 D.甘薯根呼吸作用的产物
17.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某生物兴趣小组测定了晴朗的一天中大棚内某蔬菜释放氧气或吸收氧气的量(相对值)随时间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B.BD段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进行
C.C点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量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相等
D.DE段光合作用释放氧的量小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
18.呼吸作用是植物的共同特征之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在细胞中进行的
B.煮熟的大豆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C.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D.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部位,呼吸作用强度有差别
19.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
B.寄生的线形动物运动器官发达
C.环节动物依靠湿润的皮肤呼吸
D.节肢动物体表无外骨骼
20.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B.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C.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
D.对植物生活有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21.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为( )
A.动物的行为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B.动物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
C.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都有重要作用
D.猴子骑自行车是动物的学习行为
22.下列关于细菌、真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细菌和真菌有细胞壁,没有叶绿体,是异养型生物
C.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而真菌是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二者都有遗传物质﹣﹣﹣DNA
D.人被生锈的铁钉扎了手指,应该常让伤口通风,是为了避免破伤风杆菌进行无氧呼吸,大量繁殖
23.下列微生物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霉菌制作酱油 B.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C.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 D.利用酵母菌制作泡菜
24.下列关于细菌、真菌、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菌落,无法从菌落上区分细菌和真菌
B.细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C.防腐剂能够杀死食品中的细菌,可以大量使用防腐剂,防止食品腐败
D.人们可以利用病毒造福人类
25.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B.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C.分类单位越大所含的物种越多
D.生物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界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共3个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26.萱草(学名:Hemerocallisfulva(L.L.)又名忘忧草,在中国的文化意象里,萱草又可以指代母亲。黄花菜(学名:HemerocalliscitrinaBaroni)是萱草的近亲,也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萱草、黄花菜都属于萱草属的植物。图一是萱草的结构层次,图二是黄花菜花朵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图中序号):
(1)图一中a表示 过程,b表示 过程。被子植物的器官除了图一中提到的根、茎、叶和花以外,还包括 。
(2)黄花菜的主要食用部分是花,食用前要蒸熟,是因为图二中的[ ]含有的秋水仙碱会使人中毒,加热可破坏该成分。将新鲜的黄色花朵放在热水中煮熟后,水会变色。水变色主要与图二中的[②] 被破坏有关。
(3)与人体相比,萱草、黄花菜没有的结构层次是 。
27.识图分析题。如图A、B、C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图中过程[ ] 的效率,写出这一过程的反应式: 。
(2)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图中过程[] 作用所释放的能量。
(3)B过程散失的水分是由 吸收,通过 运输来的。
28.生命在于运动。图一、二、三分别是与人体运动相关的概念图和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B是 ,主要由 组织构成。
(2)图二中,关节很灵活,离不开[③] 内的滑液和 (填数字)。
(3)当你完成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a.相应的骨受到牵引,b.骨绕关节转动,c.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d.骨骼肌收缩。请将以上步骤进行正确排序: (用相关字母排序)。
(4)图三表示屈肘动作,此时[①] 处于 状态。
(5)体育运动时,青少年不能用力过猛,否则会容易造成脱臼,脱臼是指 从关节窝中滑落出来的现象。
三、实验探究(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29.呼吸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动物要呼吸,植物也要呼吸。下图图一是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所做的一个经典实验;图二是兴趣小组为研究呼吸作用组装的实验装置,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普利斯特利时期,人们对于植物生理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图一实验,普利斯特利当时的结论是 ;现在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理作用,你对该现象的解释是 。
(2)按图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甲乙两瓶中温度计的变化是 ,由此说明: 。
(3)甲乙两瓶的瓶底均装有澄清的石灰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4)如果要用图二装置进一步证明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后面的实验应该如何操作?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生物期末测试卷02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春天杏花盛开,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
A.生长和繁殖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需要营养
【答案】A
【解析】春天杏花盛开,是为了繁殖后代,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特征,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关于实验法与观察法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法中可以不用观察
B.实验法与观察法在研究动物行为中同等重要
C.实验法中离不开观察
D.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
【答案】A
【解析】A.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的,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A错误。
B.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所以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是同等重要的,B正确。
C.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C正确。
D.有时候需要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动物行为,所以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D正确。
故选A。
3.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从视野①到视野②时,正确的操作是( )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②调节细准焦螺旋③转动转换器④向左移动玻片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 C.④③② D.④③①
【答案】C
【解析】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所以,以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从视野①到视野②时正确的操作是④向左移动玻片移至视野中央(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像,因此要将甲物像移到视野中央,需要将载玻片向左移动),③转动转换器,低倍镜换成高倍镜,②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叶绿体 ④线粒体 ⑤细胞核 ⑥液泡 ⑦细胞质
A.①②⑤⑦ B.②④⑤⑦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其基本结构相同,都有②细胞膜、⑦细胞质、⑤细胞核和④线粒体,所不同的是动物细胞没有①细胞壁、⑥液泡、③叶绿体。所以,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②细胞膜、④线粒体、⑤细胞核、⑦细胞质,B正确。
5.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
①将观察材料浸入水滴中并展平
②盖好盖玻片
③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④撕取或挑取观察材料
⑤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⑥将观察材料进行染色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⑤③④①②⑥ D.②③④⑥①⑤
【答案】C
【解析】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⑤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③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④撕取或挑取观察材料,①将观察材料浸入水滴中并展平,②盖好盖玻片,⑥将观察材料进行染色。C正确。
6.如图表示某植物体内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分别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B.②中变化最明显的结构是细胞核
C.③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经过③形成的细胞虽结构相同,但功能不同
【答案】D
【解析】①②过程,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分别表示了细胞的生长和分裂,A正确;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B正确;
③是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C正确;
③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D错误。
7.关于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有着重要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B.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不仅与繁殖新个体有关,还能促进新个体由小长大
C.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D.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促使生物体衰老死亡
【答案】D
【解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时细胞核首先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单细胞的生物通过细胞分裂(横裂或纵裂)形成两个与母体一样的子体,如细菌、草履虫等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多细胞生物,其细胞分裂可表现为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也可表现为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但不是促使生物体衰老死亡,故选D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句中使江水和台阶变绿的植物分别是指( )
A.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
C.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答案】C
【解析】藻类植物多数生活在水中,细胞内有叶绿体,很多的单细胞的藻类植物呈现绿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大体意思是春天、日出时温度升高,利于藻类植物的生活,藻类大量繁殖,使得水出现绿色;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处,如井台上,矮小,呈绿色,“苔痕印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的是夏季,降水较多,土壤地面潮湿,苔藓植物大量繁殖,连台阶都被苔藓植物覆盖变绿了,C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有关植物类群的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多细胞的藻类植物都有吸收、运输养料和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C.蕨类植物的假根可以吸收水和无机盐,所以长得相对比较高大
D.裸子植物的根、茎、叶中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一般能开花结果
【答案】B
【解析】A.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叶片结构简单,只有一层细胞,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B正确。
C.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也有了机械组织,能支撑地上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得比较高大,C错误。
D.裸子植物的根、茎、叶有发达的输导组织,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不能开花结果,D错误。
故选B。
10.如图虚线表示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时,切割叶片的方向。正确的切割方法是( )
A.沿A图所示方向,用单面刀片迅速切割
B.沿A图所示方向,捏紧双面刀片迅速切割
C.沿B图所示方向,用单面刀片迅速切割
D.沿B图所示方向,捏紧双面刀片迅速切割
【答案】D
【解析】切片就是用刀片将标本切成0.5毫米以下的极薄片,再制成玻片标本,并且切割时要迅速,如果慢慢地切会拉动叶片内部的微观结构,使结构移位,给观察带来不便,因此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时,需B图所示方向,捏紧双面刀片迅速切割。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1.四面山是重庆的避暑胜地,夏天温度比外界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四面山的海拔高度比较高 B.四面山植被保存完好,植物蒸腾作用强
C.四面山光合作用强,放出氧气多 D.四面山空气清新
【答案】B
【解析】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因此四面山是重庆的避暑胜地,夏天温度比外界低的主要原因是四面山植被保存完好,植物蒸腾作用强,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下图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以及气体交换的“窗口”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在叶的表皮上分布有④气孔,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可以张开或关闭,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关于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水和无机盐运输的动力 B.气孔关闭利于植物蒸腾作用
C.可降低植物体表面温度 D.去除部分枝叶可降低蒸腾作用
【答案】B
【解析】A.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A正确。
B.水分散失的门户是起气孔,气孔关闭不利于植物蒸腾作用,B错误。
C. 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C正确。
D.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去除部分枝叶可降低蒸腾作用,D正确。
故选B。
14.生物小组想检测甜椒植株上、中、下部位叶片的有机物含量,按照如下图方案进行实验,经碘液检测①、②和③号叶片的蓝色依次加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①号叶片的淀粉含量最多
B.图2中大烧杯内的液体为酒精,小烧杯为清水
C.该方法能检测叶片中所有有机物的总量
D.图3中叶片变蓝,因为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答案】D
【解析】A.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经碘液实验现象①、②和③号叶片蓝色依次加深,实验证明,植株下部叶片中的淀粉含量相对较多,图1中①号叶片的淀粉含量最少,A错误。
B.叶绿素能够溶解在酒精中,所以图2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大烧杯中是清水,隔水加热,目的是把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B错误。
C.该实验变量是不同位置的叶片,该方法不能检测叶片中所有有机物的总量,C错误。
D.淀粉遇到碘变蓝色,图3中滴加的液体应为稀碘液,目的检验是否有淀粉产生,D正确。
故选D。
15.如图是“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将两只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
B.甲、乙两装置中加入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
C.光照几小时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至黄白色
D.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D
【解析】A.实验前应将两只长势相同的枝条进行暗处理,目的是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此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加入的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等量,B正确。
C.在“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叶片变成黄白色,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C正确。
D.甲装置内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乙装置内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错误。
故选D。
16.人们食用的甘薯块根俗称“地瓜”,它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淀粉是( )
A.甘薯根自己光合作用产生的 B.甘薯叶制造再由茎运输而来的
C.甘薯根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 D.甘薯根呼吸作用的产物
【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主要器官是叶,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的作用是运输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供给叶、果实,将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供给根、果实,因此人们常食用的甘薯块根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淀粉是由甘薯叶光合作用制造再由茎中的筛管运输而来的。
故选B。
17.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某生物兴趣小组测定了晴朗的一天中大棚内某蔬菜释放氧气或吸收氧气的量(相对值)随时间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B段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B.BD段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进行
C.C点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量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相等
D.DE段光合作用释放氧的量小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
【答案】D
【解析】A.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条件,AB段还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BD段光照逐级增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进行,B正确。
C.C点是曲线和横坐标的交点,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等,表现出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氧气,C正确。
D.DE段在横坐标的上方,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大于呼吸作用吸收氧的量,只是DE段的光合作用强度比D点前的略有下降,所以出现了曲线的下降,D不正确。
故选D。
18.呼吸作用是植物的共同特征之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在细胞中进行的
B.煮熟的大豆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C.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D.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部位,呼吸作用强度有差别
【答案】C
【解析】A.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进行的,A正确。
B.呼吸作用的部位是活的细胞,煮熟的大豆种子是死细胞,因此不能进行呼吸作用,B正确。
C.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的情况下都能进行,C错误。
D.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部位,呼吸作用强度有差别,如种子的呼吸作用比叶的强,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
B.寄生的线形动物运动器官发达
C.环节动物依靠湿润的皮肤呼吸
D.节肢动物体表无外骨骼
【答案】A
【解析】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A正确;寄生的线形动物生殖器官发达,B错误;环节动物依靠湿润的体壁呼吸,C错误;节肢动物体表外骨骼,D错误。
20.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B.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C.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
D.对植物生活有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答案】C
【解析】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属于消费者,A正确;动物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组成成分,B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生理作用,C错误;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D正确。
21.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为( )
A.动物的行为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B.动物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
C.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都有重要作用
D.猴子骑自行车是动物的学习行为
【答案】B
【解析】A.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同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如鸟类的迁徙行为,A正确。
B. 动物的行为有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如蜘蛛结网,有的是后天形成的学习行为如小狗拉车,B错误。
C.动物的行为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都有重要作用,C正确。
D.猴骑车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D正确。
故选B。
22.下列关于细菌、真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细菌和真菌有细胞壁,没有叶绿体,是异养型生物
C.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而真菌是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二者都有遗传物质﹣﹣﹣DNA
D.人被生锈的铁钉扎了手指,应该常让伤口通风,是为了避免破伤风杆菌进行无氧呼吸,大量繁殖
【答案】C
【解析】AB、大多数细菌是只能作为分解者的异养生物,也有一些细菌可以利用化学合成作用自己合成有机物营自养生活,如硫细菌,这种细菌就不在分解者之列;另外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也不属于分解者。AB错误;
C、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而真菌是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二者都有遗传物质﹣﹣﹣DNA,正确;
D、应该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破伤风杆菌等厌氧病菌的大量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错误;
故选C。
23.下列微生物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霉菌制作酱油 B.利用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C.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 D.利用酵母菌制作泡菜
【答案】D
【解析】A、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霉菌制作酱油,A正确;
B、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B正确;
C、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C正确;
D、利用酵母菌制作馒头或面包和酿酒,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D错误。
24.下列关于细菌、真菌、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菌落,无法从菌落上区分细菌和真菌
B.细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C.防腐剂能够杀死食品中的细菌,可以大量使用防腐剂,防止食品腐败
D.人们可以利用病毒造福人类
【答案】D
【解析】细菌菌落小于酵母菌的菌落,颜色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菌落无法区分细菌和真菌,A错误;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没有多细胞的,B错误;防腐剂超过一定的量,会对人体的身体造成危害,因此不能大量使用防腐剂,C错误;疫苗就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可用来防止传染病,D正确。
25.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B.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C.分类单位越大所含的物种越多
D.生物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界
【答案】B
【解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共3个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26.萱草(学名:Hemerocallisfulva(L.L.)又名忘忧草,在中国的文化意象里,萱草又可以指代母亲。黄花菜(学名:HemerocalliscitrinaBaroni)是萱草的近亲,也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萱草、黄花菜都属于萱草属的植物。图一是萱草的结构层次,图二是黄花菜花朵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图中序号):
(1)图一中a表示 过程,b表示 过程。被子植物的器官除了图一中提到的根、茎、叶和花以外,还包括 。
(2)黄花菜的主要食用部分是花,食用前要蒸熟,是因为图二中的[ ]含有的秋水仙碱会使人中毒,加热可破坏该成分。将新鲜的黄色花朵放在热水中煮熟后,水会变色。水变色主要与图二中的[②] 被破坏有关。
(3)与人体相比,萱草、黄花菜没有的结构层次是 。
【答案】(1) 分裂 分化 种子和果实(“种子”“果实”填写位置可互换)
(2) ⑤ 细胞膜
(3)系统
【解析】(1)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因此,图一中a表示细胞分裂过程,b表示细胞分化过程。被子植物的器官除了图一中提到的根、茎、叶和花以外,还包括果实和种子,与繁殖有关。
(2)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的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糖分,色素等物质,所以黄花菜的主要食用部分是花,食用前要蒸熟,是因为图二中的⑤液泡含有的秋水仙碱会使人中毒,加热可破坏该成分。将新鲜的黄色花朵放在热水中煮熟后,水会变色。水变色主要与图二中的②细胞膜被破坏有关,因为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的进出。
(3)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与人体相比,萱草、黄花菜没有的结构层次是系统。
27.识图分析题。如图A、B、C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图中过程[ ] 的效率,写出这一过程的反应式: 。
(2)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图中过程[] 作用所释放的能量。
(3)B过程散失的水分是由 吸收,通过 运输来的。
【答案】C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A呼吸 根 导管
【解析】(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图中C表示光合作用。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图中过程[C]光合作用的效率,这一过程的反应式:
二氧化+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所以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图中过程[A]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这一过程的反应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出来,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些水分主要是通过根尖的根毛吸收后,再通过茎中的导管运输来的。
28.生命在于运动。图一、二、三分别是与人体运动相关的概念图和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B是 ,主要由 组织构成。
(2)图二中,关节很灵活,离不开[③] 内的滑液和 (填数字)。
(3)当你完成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a.相应的骨受到牵引,b.骨绕关节转动,c.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d.骨骼肌收缩。请将以上步骤进行正确排序: (用相关字母排序)。
(4)图三表示屈肘动作,此时[①] 处于 状态。
(5)体育运动时,青少年不能用力过猛,否则会容易造成脱臼,脱臼是指 从关节窝中滑落出来的现象。
【答案】(1)肌腱 结缔
(2)关节腔 ⑤
(3)cdab
(4)肱二头肌 收缩
(5)关节头
【解析】(1)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骼肌有遇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包括肌腱和肌腹,图一中B是肌腱。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2)关节的结构与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特性相适应,③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面上覆盖着⑤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3)人体能产生运动,是因为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再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c.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d.骨骼肌收缩,a.相应的骨受到牵引,b.骨绕关节转动。
(4)人或动物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不是一块骨骼肌收缩、舒张完成的,而是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的;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牵引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屈肘时,①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5)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落出来的现象。
三、实验探究(共1个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29.呼吸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动物要呼吸,植物也要呼吸。下图图一是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所做的一个经典实验;图二是兴趣小组为研究呼吸作用组装的实验装置,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普利斯特利时期,人们对于植物生理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图一实验,普利斯特利当时的结论是 ;现在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理作用,你对该现象的解释是 。
(2)按图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甲乙两瓶中温度计的变化是 ,由此说明: 。
(3)甲乙两瓶的瓶底均装有澄清的石灰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4)如果要用图二装置进一步证明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后面的实验应该如何操作? 。
【答案】(1)植物能更新由于动物呼吸而变浑浊的空气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供动物呼吸
(2)甲瓶升温,乙瓶不升温 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3)证明呼吸作用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4) 去掉温度计和瓶塞,将燃烧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甲乙两瓶,观察木条能否继续燃烧
【解析】(1)普利斯特利实验分析:由于小白鼠呼吸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很快钟罩内的氧气就被消耗殆尽,小白鼠因缺氧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而如果将小白鼠和绿色植物同时放在密封的钟罩内,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小白鼠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小白鼠和绿色植物就能够存活较长时间。即普利斯特利实验的结论是: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更新因为动物呼吸变得混浊的空气。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现在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理作用,对该现象的解释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供动物呼吸。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出能量,所以甲装置内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使温度计的温度升高,乙装置是煮熟的种子,种子没有呼吸作用,温度没有变化。因此,按图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甲乙两瓶中温度计的变化是甲瓶升温,乙瓶不升温,由此说明: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3)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所以甲乙两瓶的瓶底均装有澄清的石灰水,甲瓶种子萌发释放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乙瓶种子没有萌发,不释放出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化。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证明呼吸作用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4)氧气具有助燃的作用,如果要用图二装置进一步证明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后面的实验应该操作是去掉温度计和瓶塞,将燃烧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甲乙两瓶,观察木条能否继续燃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