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体验化学探究 课件+教案+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2体验化学探究 课件+教案+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12-12 09:35:1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2 体验化学探究(2)
姓名: 班级: 得分: 批改人: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 、 、 、 、 、 。
2、给你一盒火柴和一盏酒精灯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如果要证明焰心处的主要物质不是酒精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而是酒精蒸气,怎样设计一个实验?
3、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交流共享 D.做出结论
4、在“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以下假设不合理的是 ( )
A、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的颜色、质地有关
B、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颜色有关
C、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所扣的烧杯的粗细、高矮有关
D、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的粗细、高矮有关
5、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白烟上,烧杯内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21教育网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21cnjy.com
参考答案:1.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合理即可 3.B 4.B 5.(1)A 蜡烛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水蒸气 (3)C A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2体验科学探究(1)
姓名: 班级: 得分: 批改人:21cnjy.com
1.要具有良好的发现和提提出问题的能力,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
A、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B、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C、固执已见尽量不去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它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
D、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及对燃烧现象的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①外焰的温度最高 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 ② ③ B、只有 ② ③ ④
C、只有 ④ D、 ① ② ③ ④
3.下列关于煤气燃烧时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你认为无意义的是( )
A、为什么煤气能燃烧且燃烧时发出的是蓝色的火焰
B、点燃烧煤气时可以用电子打火、火柴或打火机
C、煤气有很难闻的特殊气味是原来就有的气味吗
D、煤气的成分是什么
4.下列对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逐渐变短
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
5.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⑴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⑵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处最先碳化。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部分温度最高。
⑶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1教育网
结论:蜡烛燃烧一定生成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D
5.(1)小 (2)a 外焰 水和二氧化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
1.2 体验化学探究 第 二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通过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增进对科学探究各环节的理解,初步学习实验设计,反思表达的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知识点(含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难点:从探究实例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要素理解。
实验准备:
多媒体;澄清石灰水;烧杯,蜡烛,火柴,尖嘴玻璃管,坩埚钳,秒表等。
板书设计:
学习过程:
师生互动 活动意图
【情景创设】播放视频资料,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指导学生观看,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链接地址:http://www./u11/v_ODYyODI0.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教师提问:有了问题,就要设法找出答案,请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学习谈谈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
【释疑解惑】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集证据(包括通过实验、调查或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实验探究1-1】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小明同学的实验探究,或者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自主提出有关蜡烛燃烧问题的探究活动。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可行等方面的论证。学生在阅读小明同学的实验探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方案基础上实施实验,或者模仿小明同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展开分组实验,并交流共享探究结果,讨论、交流对科学探究各环节要素的理解。(教师巡视各小组的探究过程,适当地给予帮助。)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活动天地】书写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活动天地1-4”中化学探究实验报告为范例,分组撰写《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实验报告。【投影资料】 科学家在探究活动后进行反思才得到了重大发现,如稀有气体的发现。链接地址:http://www.kdgc.cn/GetKnowledge/zh-CN/p504_k919.aspx 学生观看资料,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投影问题】 1、常言道“三思而后行”,“行后而三思”同样重要。小明同学实验后,对探究活动的哪些方面进行了反思?做了哪些改进? 2、你认为对探究活动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3、对照自己撰写的实验报告或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讨论反思,做出评价,并相互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引导,还可以提供一些有特色的探究案例,如实验方案不科学、不够环保、不简洁的,获得实验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猜想与结论不符的等,让学生分析和反思问题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明确要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确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增进对科学探究各环节要素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使学生学会如何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事实说明,科学探究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动脑思考,是一个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的过程。在具体事例引领下,归纳反思视角与方法,使学生更加明确应从哪些方面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投影]堂堂清课时练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 、 、 、 、 、 。2、给你一盒火柴和一盏酒精灯,请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如果要证明焰心处的主要物质不是酒精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而是酒精蒸气,怎样设计一个实验?3、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交流共享 D.做出结论4、在“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以下假设不合理的是 ( )A、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的颜色、质地有关 B、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颜色有关C、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所扣的烧杯的粗细、高矮有关 D、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的粗细、高矮有关5、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白烟上,烧杯内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 ( http: / / www.21cnjy.com )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答案:1.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合理即可 3.B 4.B 5.(1)A 蜡烛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水蒸气 (3)C A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谈收获与不足。
布置作业: 1、助学P6“课后评价”部分。 2、去图书室借阅或登陆网站获取资料:了解有关化学家的传记、化学史、化学上的发现与发明,看看化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
教后反思:
一、建议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思考空间、提出问题空间、实验空间、交流空间、反思空间、表达空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中应注重“方法”引领(提出问题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反思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包括表述问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2.通过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经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学会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表述实验的过程。21教育网
3.通过对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学习,养成问题意识和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21cnjy.com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经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学会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表述实验的过程。
难点:养成问题意识,并发现和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实验准备:
仪器和用品:烧杯、试管、蒸发皿、火柴、木条、小刀、水槽。
药品:蜡烛、水、澄清石灰水。
板书设计:
1.2 体验化学探究
一、从问题开始①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④善于观察;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描述实验过程一般从三个方面: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如蜡烛燃烧发光、发热;实验结论是由现象经过分析、推理得到的,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学习过程:
师生互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师: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瑞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发现空气成分 -小学科学知识视频》链接网址到:http://v./v_show/id_XMzI3NTUxMDg0.html,并提出要求:谈谈你们的感想。生:观看视频资料,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想。【过渡】师: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你们认为我们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应如何做呢?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师:板书:科学探究——从问题开始 根据学生们的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树立对待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态度,鼓励学生向科学家(瑞利)那样思考和发现问题,并明确科学始于问题,从而引入——科学探究从问题开始。
【自主学习】师:多媒体展示爱因斯坦画像及课本中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问题:1.谈谈对爱因斯坦名言的感想。我们如何去做才能使提出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生:读爱因斯坦语,畅谈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受,并自主学习教材P10文字,知道怎样做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即①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④善于观察;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过渡】师:19世纪英国科学家法拉利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后提出的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达数十个,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诸多的科学发现。现在也请你观察蜡烛燃烧现象,看看你能提出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实验】各小组学生动手进行下列实验,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蜡烛点燃前:实验操作现象结论颜色、形状、状态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蜡烛燃烧时:实验操作现象结论观察蜡烛火焰把一根火柴梗迅速插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蜡烛熄灭后:实验操作现象结论蜡烛刚熄灭的瞬间蜡烛熄灭1分钟后【交流成果】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展示和交流实验后的成果。【合作探究】各小组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观察蜡烛燃烧,小组交流合作,提出并写下发现的问题,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过渡】师:同学们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么》吗?生:喜欢。师:在人类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还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十万个为什么”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探究。师:多媒体展示和指导学生阅读“多识一点”中的“化学之谜”。【自主感知】生:阅读“多识一点”,交流自己的感想,并遐想一下这些“化学之谜”得到解决会带来什么。师:我们只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生活、自然界及实验中的现象,能够捕捉到反常、奇异的现象;并要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观察到的现象能否用现有知识解释或变换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质疑的心态,对待事物时刻保持好奇心,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我们就会不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过渡】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描述实验的过程?如何区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生:小组同学合作探究,组际交流。【归纳总结】师:引导、点拨、评价,多媒体展示:描述实验过程一般从三个方面: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如蜡烛燃烧发光、发热;实验结论是由现象经过分析、推理得到的,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使学生明确学好化学,必须善于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明确怎样做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验的能力;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大胆质疑,在学生非常熟悉的蜡烛燃烧中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包括表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多识一点”中的“化学之谜”使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认识到在我们的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并通过遐想一下“化学之谜”得到解决会带来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学生熟悉的蜡烛燃烧实验,领悟如何描述实验过程及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投影】堂堂清课时练1.要具有良好的发现和提提出问题的能力,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A、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B、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C、固执已见尽量不去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它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D、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及对燃烧现象的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①外焰的温度最高 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③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A、只有① ② ③ B、只有 ② ③ ④C、只有 ④ D、 ① ② ③ ④3.下列关于煤气燃烧时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你认为无意义的是( )A、为什么煤气能燃烧且燃烧时发出的是蓝色的火焰B、点燃烧煤气时可以用电子打火、火柴或打火机C、煤气有很难闻的特殊气味是原来就有的气味吗 D、煤气的成分是什么4.下列对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C.蜡烛逐渐变短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5.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⑴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⑵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部分温度最高。⑶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一定生成____________。答案:1.C 2.D 3.B 4.D 5.(1)小 (2)a 外焰 水和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助学第二节体验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探究中的“课中练习”。 家庭作业(即发展性作业):家庭小实验:食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你观察过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吗?你能通过食盐溶于水的实验获得那些发现?提出哪些问题?请记录下来。
教后反思:
1.教学过程中有三处师创设情境生谈感想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播放视频资料《瑞利发现空气成分》谈谈你们的感想;读爱因斯坦语,畅谈自己的感受;阅读“多识一点”交流自己的感想,除达到预期的目的之外,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和化学实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动天地1—3”整合为教案中的学生实验,使学生实验更加明确,更易于操作。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如何描述实验过程及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他们提出的问题很浅显时要给予引导。






多媒体展示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 1 -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5张PPT)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1)
姓名:瑞利
外文名:JohnWilliamStrutt 别名:约翰·威廉·斯特拉特(原名) 国籍:英国出生地:英国埃塞克斯郡莫尔登朗弗德林园
出生日期:1842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19年6月30日
职业:科学家毕业院校:剑桥大学(1865年)
成就: 1904年第四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瑞利不仅在物理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而且在化学领域也有卓越贡献。
http://v./v_show/id_XMzI3NTUxMDg0.html(空气的发现)
1.知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包括表述问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2.通过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经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学会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表述实验的过程。
3.通过对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学习,养成问题意识和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学 习 目 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读爱因斯坦语,畅谈自己的感受,并自主学习教材P10文字,知道怎样做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体验化学探究:一、从问题开始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一:蜡烛点燃前
小组学生动手进行下列实验,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蜡烛点燃前:
提示: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颜色、形状、状态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二:蜡烛燃烧时
小组学生动手进行下列实验,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蜡烛燃烧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观察蜡烛火焰
把一根火柴梗迅速插入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蜡烛燃烧时:
————蜡烛的火焰分为几层?
外焰、内焰、焰心
——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温度最低?
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蜡烛燃烧时:
外焰温度最高
焰心温度最低
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
焰中约1-2秒钟,取出火柴梗,
火柴梗有什么变化?
蜡烛燃烧时:
——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杯壁上有什么现象产生?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有什么现象产生?
友情提示: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
活动天地1-3
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三:蜡烛熄灭后
小组学生动手进行下列实验,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蜡烛刚熄灭的瞬间
蜡烛熄灭1分钟后
(1)熄灭的瞬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有何现象产生?
(3)推测下白烟是何种物质?会是水蒸气或二氧化碳吗?
活动与探究三:蜡烛熄灭后
有白烟产生
用燃着的火柴迅速靠近白烟被点燃。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友情提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眼睛看不见,且都不可燃烧。
蜡烛燃烧时:
合作交流:比一比、赛一赛
各小组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观察蜡烛燃烧,小组交流合作,提出并写下发现的问题,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阅读“多识一点”,交流自己的感想,并遐想一下这些“化学之谜”得到解决会带来什么。
自 主 感 知
总 结 归 纳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上述实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组际交流:
1、怎样描述实验的过程?
2、如何区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过程一般从三个方面: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如蜡烛燃烧发光、发热;实验结论是由现象经过分析、推理得到的,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课中测验
1.要具有良好的发现和提提出问题的能力,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A、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B、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C、固执已见尽量不去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它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
D、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C
2.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及对燃烧现象的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①外焰的温度最高 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燃烧能发光发热 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 ② ③ B、只有 ② ③ ④
C、只有 ④ D、 ① ② ③ ④
D
3.下列关于煤气燃烧时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你认为无意义的是
A、为什么煤气能燃烧且燃烧时发出的是蓝色的火焰
B、点燃烧煤气时可以用电子打火、火柴或打火机
C、煤气有很难闻的特殊气味是原来就有的气味吗
D、煤气的成分是什么
B
4.下列对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逐渐变短
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
D
5.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⑴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
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⑵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
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部分温度最高。

a
外焰
⑶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一定生成____________。
水和二氧化碳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请你课下来完成:
课时作业:助学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中的“课中练习”。
家庭小实验:食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你观察过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吗?你能通过食盐溶于水的实验获得那些发现?提出哪些问题?请记录下来。
教师寄语: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是……
希望能与你共同度过一个幸福的时光,共同成长……(共24张PPT)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2)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通过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增进对科学探 究各环节的理解,初步学习实验设计,反思表达的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18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空气看作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拉瓦锡对此提出了异议,并且展开了自己的研究。
请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学习谈谈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阅读课本P11-P13内容,完成下列思考题:
1、_______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2、_____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3、科学探究有哪几个环节?
科学探究
化学实验
3、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包括通过实验、调查或查阅资料等方法)→ ________(通过分析、比较、概括) → _________ → __________。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收集证据
获得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雖然只是一根火柴 ....
课题:
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小组活动:
1、参与小明同学的实验探究。或
2、自主提出有关蜡烛燃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注意: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可行等。
提出问题
蜡烛燃烧时是固体石蜡
在燃烧,还是熔化后的
蜡油在燃烧,还是气
化后的石蜡蒸气在燃烧
呢?
供学生参考的问题:
1、蜡烛燃烧生成了哪些物质?
2、蜡烛中含有哪些成分?
3、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蜡烛燃
烧的时间?……
猜想1、蜡烛燃烧是石蜡固体在燃烧。
猜想3、蜡烛燃烧是石蜡气化成的石蜡蒸气在燃烧。
猜想2、蜡烛燃烧是石蜡熔化成的蜡油在燃烧。
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讨论完毕进行小组交流。
要求: 1.实验方案以书面形式呈现。
2.每组必须推选至少一位发言人交流。
设计实验方案
可供选用的仪器和药品:玻璃片 坩埚钳 小烧杯(盛废弃物) 短玻璃管 长玻璃管 尖嘴玻璃管 蜡烛一根 抽掉烛芯的蜡烛一块
提示:有其他仪器需求,可让老师继续提供。
探究任务1.如何验证蜡烛燃烧是否是石蜡固体在燃烧?
进行实验
从蜡烛上切下一块固体石蜡,放在蒸发皿里,尝试用火柴点燃 。
探究任务2:如何验证蜡烛燃烧是否是液态石蜡在燃烧?
进行实验
点燃一支蜡烛,待烛心周围有较多的石蜡油产生时,熄灭蜡烛,立即尝试用火柴点燃石蜡油。
探究任务3:如何验证蜡烛燃烧是否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进行实验
用坩埚钳加持一根短尖嘴玻璃管,将其末端插入燃着的蜡烛烛心附近,一段时间后用火柴在玻璃管尖嘴处点燃。
获得结论
蜡烛燃烧实质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 合作者: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日 期:——————
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_________________。
1、对本次实验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希望进一步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观看资料,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瑞 利
拉姆塞
思考:
1、常言道“三思而后行”,“行后而三思”同样重要。小明同学实验后,对探究活动的哪些方面进行了反思?做了哪些改进?
2、你认为对探究活动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
3、对照自己撰写的实验报告进行讨论反思,做出评价。
1、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
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
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等 。
课堂检测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 、
、 、 、
、 等 。
2、给你一盒火柴和一盏酒精灯,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如果要证明焰心处的主要物质不是酒精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而是酒精蒸气,怎样设计一个实验?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收集证据
获得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3、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 B.设计实验
C.交流共享 D.做出结论
B
4、在“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以下假设不合理的是
A、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的颜色、质地有关
B、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颜色有关
C、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所扣的烧杯的粗细、高矮有关
D、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可能与蜡烛的粗细、高矮有关
B
5、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A
蜡烛燃烧也会产生
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吹灭蜡烛,立即将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白烟上,烧杯内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水蒸气
C
A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课后寄语
化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如果你无愧于化学,那化学就可以助你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是……
希望能与你共同度过一个幸福的时光,共同成长……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稀有气体元素的发现
门捷列夫所预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的尚未发现的元素(锗、镓、钪)性质得到了证实。使化学家对寻找新元素发生了广泛的兴趣,这些新元素应该填满周期表上的空位。但是稀有气体一族元素的发现是完全出人意料的。门捷列夫预见到氢与锂之间有一个元素存在,但他没有能够预见到一族元素。 稀有气体中最先被发现的是氩。1882年J 瑞利想要证实谱劳特的假说,着手测定氢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氧气的密度以便证实或否定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1∶16)。经过十年后他宣布,氢和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比实际上是1∶15.882。瑞利还测定了氮的密度,结果发现从大气中所分的氮的密度为1.252g/cm3,而从化学法中所得到的氮的密度为1.2505g/cm3,两者数值在小数点后第三位不相同。他提出了好几种假说来解释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他假定在大气氮中含有与臭氧相似的成分N3,但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这一意见后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只有W 拉姆塞注意到了瑞利的实验,要求共同研究这一问题。拉姆塞检验了已测定的氮密度值,获得了同样的结果,他宣布这是因为大气氮中含有N3成分。 但是当拉姆塞着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大气进行光谱分析时,他发现,在光谱中除了已知的氮谱线外还清楚地观察到了不属于任何一种已知元素的一组红色与绿色光谱线。毫无疑问,在大气氮中含有某种未知元素。这时他想起了卡文迪许过去做过的一种实验。卡文迪许让含有充足氧气的空气通过放电,以便固定(氧化)全部氮气。但是结果剩下约1/120的氮气不能被氧化。拉姆塞和瑞利重做了卡文迪许的实验,结果发现确实有体积约占1/80的氮不能被氧化。 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这种剩余气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发现,它的密度比氮气的密度要大得多。新的气体被命名为氩(英文为argon),其希腊文原意是“不活泼的、惰性的”。原来大气中含有0.93%的氩。在卡文迪许以后经过了一百多年,人们对空气进行了无数次的分析,但是都没有能够确定其中存在有1%左右的氩。氩是一种单原子的气体。氩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的性质是出乎意料的。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特别令人难以理解。人们也不知道氩在周期表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 在氩于1894年被发现以后不久,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了一个稀有气体元素——氦。它的发现过程是这样的:1868年法国天文学家P 让森在印度观察日食,摄下了太阳色球层的光谱,在研究明片时发现在光谱中存在着明亮的谱线,与钠的黄色谱线不相吻合。两个月以后英国天文学家N 洛克耶(和E 弗兰克兰一起)研究日珥的光谱时又重新发现了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的黄色谱线。新元素被命名为氦(英文为Helium)。希腊文原意是太阳。两位天文学家的报告于1868年9月23日同时送到了巴黎科学院。 二十五年以后在太阳大气中发现氦这一事实仍然只是一件趣闻,虽然早有迹象表明地球上也存在这一元素。例如1881年意大利人L 帕尔米里报导,他自维苏威火山岩放出的气体中发现了氦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但是人们完全不相信他的报导。 1895年初瑞利和拉姆塞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悉美国人W 希尔布兰德在研究含铀的矿石钇铀矿时发现,将这种矿物加硫酸煮沸,放出了某种气体,他猜想这是氮气。1895年3月,拉姆塞重做了希尔布兰德的实验,获得了约20立方厘米的气体。在研究它的光谱时看到了明亮的黄色谱能,差不多与钠的黄色谱线相吻合。他猜想其中含有未知元素,暂定名为氪(意思是隐藏着的)。他把气体样品送去请著名光谱学家w 克鲁克斯进行分析,第二天就收到回电:《氪就是氦,请来看吧!》这样,第二个稀有气体就被发现了。不久人们又发现氦不仅存在于铀矿中,而且也存在于其他天然物中,特别是大气中。这就向拉姆塞重新提出了在周期表中如何安排氦和氩的位置的问题。他并没有马上想到在周期表中有特别的零族元素存在。但是布瓦博德朗采用了门捷列夫的方法,产生了上面的想法,并且预言还存在有三个未发现的稀有气体。他并且计算了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到第三位、第四位数字。他所计算出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0.0945、84.01、137.71。这时拉姆塞也同样采用了门捷列夫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还存在有另一个稀有气体,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0。1897年8月他做了题为《尚未发现的一种气体》的报告。报告中指出:“采用门捷列夫先生的方法可以完全有把握地预言存在有另一种稀有气体,其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0”。 拉姆塞开始寻找这种气体,研究了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场所,于是又回到研究大气层的空气上面来。这时已经发明了液化空气及其他气体的技术(w 特拉弗斯已经安装了这种设备)。1898年5月拉姆塞得到了少量的液态空气,研究了其中较重的组份(这是把大部分空气蒸发后剩下的残留气体)。5月31日他用光谱法发现了一种新气体——氪。这时人们对存在有一族稀有气体元素已毫不怀疑了。年6月7日拉姆塞用光谱法研究液态空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较轻的组份,发现在光谱的紫色、红色、绿色部分中存在有一系列谱线,他把这种新发现的气体命名为氖(英文为neon),希腊文原意是“新的”。同年又发现了另一稀有气体氙(英文为xenon),希腊文原意是“陌生的”。这样,瑞利和拉姆塞完成了极其困难的研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作,连同氡(1900年卢塞福和索迪发现自Ra生出的气体Rn也是一种稀有气体)发现了一整旗的稀有气体元素。两位科学家对微量气体所采用的操作方法可以说明这一工作确实困难。稀有气体的发现名副其实地是“第三位数字”的胜利,也就是分析的高度准确性的胜利。 我国已故化学家傅鹰说:“自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吸收几种教训。(1)有时大家认为已经完全解决了的问题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在1895年科学家认为空气的组成已经彻底明白了,谁知其中还藏有整族的元素!倘若瑞利是人云亦云地接受了当时的结论,钝气之发现至少要推迟若干年;(2)有时一种实验似乎没有多大的前途,但是却可以产生惊人的后果。精确测定气体的密度不能算是什么了不起的研究,然而要达到目的却并不容易。瑞利若是当时看不起这个比较平凡的工作(那时他已经是世界知名之士),或是不屑于亲自动手,就不会有这个大发现;(3)更重要的是他和拉姆塞不惜付出巨大的劳动。拉姆塞发现其他钝气时曾将百余吨的液体空气慢慢蒸发,逐步检查。这个工作不是懒汉所欢迎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