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9 18: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1.区域认知:结合某区域,认识气候的影响因素;认识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区域气候的影响因素;运用整体性原则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 4.地理实践力:野外考察自然景观的形成;收集各地气候资料。
一、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
2.太阳辐射
表现: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
影响: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3.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空气运动的特点不同,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特点也不同。
4.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①表现:一般同纬度地区陆地上比海洋上气温的年较差大,气温的日较差也是如此;海洋上水分的蒸发总量大于陆地上水分的蒸发总量,空气湿度及降水量一般也比陆地上大,分配也比较均匀。
②影响:可将气候划分为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两种类型。海陆的差异还形成了大规模的季风环流,以及地方性的局部环流。
(2)洋流。
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水汽含量多,形成降水;寒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且寒流对大气底层有冷却作用,不利于空气对流,降水偏少,但易形成雾(如秘鲁沿海地区)。
(3)地形。
不同地形部位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而会表现出温度上的差异。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气温低。在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而在背风坡,下沉气流形成干燥的天气。
(4)其他因素。
地表物质组成(岩石、土壤、水面、冰雪和植被等)不同,导致地区间热量状况出现差异。
5.人类活动:影响大气温度,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
影响南北纬30°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大气环流、洋流等。
二、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影响植物的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温度、水分和大气成分等。动植物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特征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
2.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全球各地的气候复杂多样,不同气候区内的水热状况不同,形成的景观也就不同。
3.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相一致。
4.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景观有何差异
提示:热带雨林气候区形成热带雨林景观;热带沙漠气候区形成热带荒漠景观。
探究一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下图是北回归线东西两地的景观差异图。
[思考]
(区域认知)两地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答案:大气环流。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纬度位置决定了获得太阳能的多少,决定了一地基本的气候类型。
2.大气环流
3.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1)海陆差异的影响。
气温日 较差 气温年 较差 全年降 水情况 降水季节 分配 气候类型
大 大 较少 变化大 大陆性气候
小 小 较多 比较均匀 海洋性气候
(2)洋流的影响
(3)地形的影响。
气温
降水
(4)其他因素。
4.人类活动
(1)影响大气温度。
(2)改变大气成分。
增湿 降温
(3)改变下垫面性质。
植树造林—绿洲效应;修建大型水库—湖泊效应;
城市建设—热岛效应;人类活动使CO2增多——温室效应;人造尘埃——阳伞效应;人为释放热量—火炉效应。
1.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若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造成两地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为纬度因素。
(2)若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造成两地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为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若某地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山脉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若夏季气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常考虑地形因素。
 (3)若是位于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则造成两地气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为洋流。
(4)若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2.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首先是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即大气环流的不同。
(2)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迎、背风坡)因素。
(3)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
  读四地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回答(1)~(3)题:
(1)与资阳市(30°N,105°E)气候特征最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思路点拨:第(1)题,据图中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可知,①地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②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资阳市的经纬度可判断资阳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D正确。第(2)题,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A项正确。第(3)题,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C项正确。
答案:(1)D (2)A (3)C
探究二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每年6—9月,东非的塞伦盖蒂草原保护区的青草被逐渐消耗,食物变得越来越少。为了食物,草原上的动物会长途跋涉3 000多千米北上,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数百万动物大军碾过茫茫大草原,场面壮观,声势浩大。当到达终点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短短两三个月之后,这支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地追寻青草返回塞伦盖蒂。
[思考]
(1)(综合思维)东非高原上的动物为什么会季节性迁徙
答案: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草原上植被存在枯荣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大量食草性动物为寻求充足食物而发生季节性迁徙。
(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当大量食草动物离开塞伦盖蒂大草原时,判断控制该地的气压带或风带并推测塞伦盖蒂草原的气候成因。
答案:该地正处于干季,降水稀少,应受信风带控制。塞伦盖蒂草原的气候成因为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举例
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动植物为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逐渐形成相应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 干旱地区的骆驼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全球变暖,使温带森林向极地迁移,湿润地区向沿海扩展,干旱地区森林减少 全球变暖,雪线升高,林线升高
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 自然景观的分布规律与气候的分布规律相一致 非洲气候和自然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影响 自然 地理 景观 的 差异 自然带 全球各地的气候复杂多样,不同气候区内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形成的景观不同 雨林、草原、荒漠、常绿林、落叶林等
地貌 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高寒区的冰川地貌、西北地区的风蚀地貌、黄土高原的沟谷地貌
河流 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夏季丰水期);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水能、通航里程等 亚马孙河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
土壤 高温多雨区土壤淋溶、侵蚀作用强;高寒区冻土广布、冻融作用强;高温多雨区土壤有机质少 高寒地区冻土广布,冻融作用强
湖泊 内流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湖泊一般水位较低,盐度较高;外流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青海湖盐度高;洞庭湖面积大,是淡水湖
  (2021·湖北荆州六县市期末)下图为两种不同类型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景观分别为(  )
A.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B.针叶林、温带草原
C.热带雨林、荒漠
D.热带草原、荒漠
(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终年高温多雨
B.甲地一年分干湿两季
C.乙景观多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
D.乙地气候温和湿润
思路点拨:第(1)题,甲地草原上有稀疏树木→热带草原景观,乙地沙丘广布→荒漠景观。第(2)题,甲地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乙地荒漠景观→终年干旱少雨→我国西北地区广布。
答案:(1)D (2)B
“人间仙境”何处在 遁入中国热带云雾林
热带云雾林指的是潮湿地区经常被云雾掩盖的森林,多分布在热带山地的山顶或山脊。因为受到风力大、气温偏低、空气湿度较大、土壤等因素影响,云雾林的森林群落高度、外貌、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外貌等与低海拔热带森林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海南岛的热带云雾林,主要分为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两大类,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尖峰岭、黎母山、五指山、吊罗山和鹦哥岭等林区海拔1 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分布环境平均气温在19℃左右、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能达到88%以上,云雾出现频率高,风力强劲,土壤含水量常处于饱和状态。一般植物靠根得到水分,而热带云雾林多利用树叶吸食雾水以此获取水分,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其他森林相比,热带云雾林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热带云雾林指的是分布在较高海拔地区,有持续性或季节性的云雾覆盖的森林,这种森林只占全世界热带雨林面积的2.5%,它是热带森林植被的一种特殊森林类型。林区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湿润和偏远使它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热带云雾林经常面临着各种威胁,导致热带云雾林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
(1)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形成的原因
(2)分析热带云雾林生物多样性及特有物种丰富的原因
解题思路:第(1)题,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形成的原因,主要从气候(气温和降水)、地形方面展开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岛纬度低,属于热带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区,且四面环海,受海洋水汽影响明显,水汽充足;岛内植被覆盖率高,植物蒸腾水汽多;境内多山,海拔较高,海风带来含水量很高的空气,湿润的空气沿着山体上升,温度降低,利于水汽凝结成雾。第(2)题,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相对高越高,物种越丰富)、气候、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纬度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1)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中部多山地,海拔高;四周环海,海洋水汽丰富;当海洋水汽被输送到山区,水汽沿着山体上升过程中,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成云雾。
(2)热带云雾林分布于纬度低、海拔高的山地,空气湿度大,降水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因山谷低地隔离,不同山地云雾林形成一个个孤岛生境,阻隔了物种交流,使其演化出很多特有物种;远离人类活动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一、选择题
1.下图中曲线表示温度,柱状表示降水量,能正确表示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的是(  )
解析:A A、B、C、D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A正确。
(2021·广东茂名期末)下图为四种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据此回答2~3题:
2.四地植被对应的植被类型是(  )
A.甲——热带雨林
B.乙——常绿阔叶林
C.丙——温带草原
D.丁——落叶阔叶林
3.图中丙植物茎叶短小主要为了(  )
A.减少热量散失 B.储存大量水源
C.防止水分散失 D.适应潮湿环境
解析:2.D 3.C 第2题,甲图中树干粗大,树冠小,是为了适应旱季缺水,体内储存大量水源,是热带稀树草原,A错误;乙图为热带雨林的板状根,具有呼吸作用,并支撑高大的树干,B错误;丙为沙漠景观而不是草原,C错误;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正确。第3题,丙为沙漠景观,所以丙植物茎叶短小主要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防止水分散失,C正确,D错误;秋冬落叶才是为了减少热量散失,A错误;丙植物茎叶短小,不利于储存水源,B错误。
  读图,回答4~5题:
4.甲地仅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5.关于甲地气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成因是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分布在南、北纬20°—30°大陆西岸
D.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解析:4.B 5.D 第4题,根据海陆分布,甲地位于大陆西岸。若甲地位于北半球,则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右图显示该地年降水量较多,A错;若位于南半球,则甲地属于地中海气候,7月份是冬季,降水多,与右图相符,B正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位于东半球或西半球,C、D错。第5题,结合上题,甲地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成因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A、B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C错,D正确。
二、非选择题
6.读某四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的气候类型是    ,其气候特点是             ,形成原因是   。
(2)四地中位于纬度40°—60°之间大陆西岸的气候是    (填序号),其特点是           ,形成原因是 。
(3)③地气候特点是        ,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地形区是        。
(4)④地在    (填“北”或“南”)半球,此类气候水热组合最大的优点是  。
解析:第(1)题,根据气温曲线或降水量柱状图,①地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形成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第(2)题,四地中位于纬度40°—60°之间大陆西岸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序号是②,其特点是终年温和多雨,形成原因是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第(3)题,③地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在全世界分布最广的地形区是亚马孙平原。第(4)题,④地7月气温最高,在北半球,此类气候水热组合最大的优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答案:(1)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西风控制
(2)② 终年温和多雨 终年受西风控制
(3)终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平原
(4)北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三、优选题
7.(2021·湖北荆州期末)下图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的西侧均为海洋,40°为纬度。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中,最可能为P地的是(  )
(2)Q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1)C (2)D 第(1)题,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且该地接近40°,说明该地不同季节分别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具有这种特征的是B、C两图。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到40°之间,根据P地和40°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7月份气温低,C正确。第(2)题,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位于中纬西风带内;该地位于40°以北,说明为北半球;常年盛行西南风,D正确。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1、2、3、4、5、6、7、12、13
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2、4、8、9、10、11、12、13
一、选择题
  (2021·山东济宁期中)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有关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沿岸地区有寒流流经
B.是世界该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的区域
C.全年风力都较强,都是4级风
D.陆地自然带是温带荒漠
解析:1.A 2.A 第1题,图甲表示风向为西北风,可能是西风带控制,图乙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表示受高压控制,则该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A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B错误。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C、D错误。第2题,图示区域是地中海气候,结合经纬度信息,位于南美洲的30°—40°大陆西岸。根据洋流分布规律,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A正确。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分布最为广泛,图示位于南半球,B错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弱,且冬季西北风图示有风力大于4级的情况出现,C错误。该地气候类型对应的陆地自然带应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错误。
  (2021·辽宁联考)读下列气候资料,回答3~4题:
地点 A地 B地
1月平均气温 25 ℃ 2.3 ℃
7月平均气温 28 ℃ 16.5 ℃
1月份降水量 210 mm 60 mm
7月份降水量 195 mm 70 mm
年平均降水量 2 150 mm 710 mm
3.关于A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布于亚洲南部地区
B.为热带草原气候
C.其成因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D.此气候类型各大洲均有分布
4.关于B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北方是其最典型的分布区
B.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D.欧洲西部最典型的原因是西风和暖流的影响
解析:3.C 4.D 第3题,A地全年高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欧洲、南极洲没有该气候的分布,亚洲南部典型分布区为热带季风气候。第4题,从表中资料可以判断,B地最低温在0℃以上,冬季气候温和,夏季气温不高,且各月降水较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我国没有分布,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在欧洲西部最典型。
  (2021·江西南昌模拟)下图是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据此回答5~7题:
5.该地降水最多的月份及该月降水量是(  )
A.7月,135 mm B.7月,150 mm
C.12月,215 mm D.12月,770 mm
6.该地12月气候特点是(  )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7.该地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5.B 6.B 7.A 第5题,该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量月累计曲线图,可根据累计降水量变幅最大的时段判断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份。读图可知,6—7月份累计降水量变幅最大,说明7月份降水最多,7月份累计降水量约为460 mm,6月份累计降水量约为310 mm,据此推知,7月份降水量约为150 mm,B正确。第6题,该地12月降水量接近0,累计气温上升明显,气温高,所以该地12月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B正确。第7题,该地7月累计气温上升幅度较小,说明较为温和,累计降水量上升幅度较大,约为150 mm,说明7月气候温和多雨;由上题可知该地12月份高温少雨,据此可推知,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A正确。
  (2022·吉林期末)读图,回答8~9题:
8.图示景观为(  )
A.热带雨林景观 B.热带草原景观
C.温带草原景观 D.常绿阔叶林景观
9.图示景观(  )
①湿季 ②草原葱绿 ③干季 ④草类枯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8.B 9.A 第8题,该地有稀树草原、长颈鹿,属于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B正确。第9题,图示季节长颈鹿在此地觅食,草类植被丰富,应为当地的湿季,A正确。
  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11.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解析:10.A 11.C 第10题,图示为热带雨林的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第11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
二、非选择题
12.下图为某山脉东、西两坡气候资料图,实线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山脉西坡山麓的陆地自然植被是           ,是    气候,在我国    (填“有”或“没有”)分布,该山脉位于    (填“南”或“北”)球,从降水的多少看,该山的西坡是    坡。
(2)该山    (填“有”或“没有”)常年积雪,理由是             ,该山脉西坡山麓自然植被所具有的特征是(  )
A.耐干热 B.喜温凉
C.喜湿热 D.耐低温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山脉西坡山麓7月气温低降水丰富,1月气温高降水少,是地中海气候,陆地自然植被最可能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种气候在我国没有分布。由于该地7月气温低于1月,应该位于南半球。从降水来看,该山西坡降水多于东坡,因此西坡为迎风坡,东坡为背风坡。第(2)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山夏季山顶最低气温也高于0℃,没有常年积雪。该山西坡山麓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具有耐干热特征,叶面有蜡质,叶片坚硬革质,有些植物的叶子缩小或退化成刺,A符合题意。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地中海 没有 南 迎风
(2)没有 1月份(夏季)山顶气温大于0℃ A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为非洲大陆自然植被带分布图,图乙为非洲某一植被的景观图。图中树木为猴面包树,树干粗壮,木质疏松,可谓表硬里软,这种像多孔海绵的木质最有利于储水。
(1)试指出非洲植被带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2)指出图乙中树木主要分布在图甲中的哪种植被带(数字),并简述形成该植被带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图中P、Q两地同位于赤道附近,但P地植被类型明显不同于Q地,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植被类型分布状况分析,非洲植被带大致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第(2)题,图乙中树木是猴面包树,木质有利于储水,分布在热带草原地区。对应图甲中的②植被带。热带草原植被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成因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第(3)题,读图,图中P地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上,海拔较高,温度较低。Q地位于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P地温度低于Q地,空气对流不旺盛,形成的对流雨少,使得降水少于Q地,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植被。
答案:(1)大致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
(2)②植被带 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P地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上,海拔较高,温度低于Q地,空气对流不旺盛,使得降水少于Q地,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植被。